宗孝先雖然感覺這個東西有用,但對它能產生哪些影響仍然不理解。
張國慶也不想多說,機械化發展並不充分的情況下,進入電氣時代,會有什麽結果,確實難以預料。
宗孝先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他本就不是來看科技成果的,隻要確認了張國慶對他仍然信任,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帥仍舊待在鹽州。
鹽州機械研究院有一半的力量都投入到發動機和傳動技術上,這些工作暫時沒辦法搬遷到肥州,肥州沒有重型設備,搬遷難度又太大,張帥準備在肥州重新打造一套重型加工設備,這就需要時間。
因此,肥州研究院的主要工作是組裝和測試,畢竟這裏空地多,不容易出現次生事故。
他呆在鹽州,還要親自辦一件事,就是招人。
所謂招人,和普通招人不太一樣,實際上更類似於風險投資,機械研究的理論體係已然成熟,鹽州也有不少有思路的人,而他需要的就是找到這些人,讓他們帶隊搞研究。
是他們,不是一個人,從有了少許實力開始,張國慶就搞了一個“飽和投入”,同一個目的,同時會有多個小組研究,而這些小組的核心,就需要張帥親自來找。
這其實是個很龐大的工程,以機械院的名義選拔,報名的人非常多,即使初選後,也會有數百人。
鹽州有很多傳說,都是普通的工程師,因為一個想法被機械院看中,馬上就成為“成功人士”,如果產品大量推廣,發明人甚至還有分紅,那就成了有錢的“名人”。
張帥對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或者說是成功的能力有一些感應,他會和大多數人聊一聊,從而找出感覺最好的一部分人。
當然,機械院還有其他考評方法,那也會選出幾個人。
選出的人會進入一個小組,小組裏有各種助手,僅僅學徒就有三、五個,還有人負責協助實驗,有人負責申請款項,而組長隻需要做好技術就行。
如今的飛機製造被張帥分成了三個主要方向,分別是動力、機身和燃料,每個方向又有一些更專業的課題,每個課題根據情況都會有三組到十幾組同時研究,真正的燒錢項目。
張國慶主導的半導體工程其實也是類似的架構,不同的是,並沒有人知道半導體是什麽東西,所以他的組織更難搭建。
除了半導體生產方麵的材料工藝需要大量實驗,還需要大量的應用人才,張國慶先是在傳統電學方麵找了些有想法的人,又搞了一些培訓班、實驗班,又不時搞些比賽,從中尋找有“靈性”的人。
僅僅半年時間,半導體設計小組就成立了三十多個。
最早的比賽,大都是理論計算,偶爾也會有簡單的電路設計,馬上要搞的這個比賽,卻提了不同的要求:設計收音機,要求盡量便宜的元器件,還要盡量穩定。
這次比賽類似於半年度決賽,算是個重要比賽,不僅要有理論設計圖,還要有實際的樣品,這就極大增加了比賽的成本。
比如,一個晶體管的成本要40元,每個小組都分配了10個,再加上其他器件,光是實驗材料,每組都要上千元。
要知道,鹽州雖然富庶,人均月收入也僅有幾十元,千元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很大一筆錢,況且取得資格的小組有二十多個,算下來,僅材料成本超過2萬。
為了讓各個參賽組都能盡量多的測試,電子實驗室的主任李錢先,安排實驗室裏幾個小姑娘每天念兩個小時的報紙。
決賽的結果並不算完美,便宜又好的作品沒有出現,大多數的作品僅僅是能用:在“滋滋”的電流聲中,偶爾飄來幾句話。
也有算是成功的作品,宋慧娜作為唯一的女性組長,設計並且製作出了九級放大的作品,能夠穩定的跟蹤電子實驗室發出的信號。
雖說元器件用的多,係統也複雜,但收聽效果是最好的,她的組也就獲得了冠軍。
評獎後的交流中,有人提出,晶體管收音機是沒有前途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太高,穩定性又低,效果不如電子管的,這個觀點至少有一半人支持。
作為現場評委之一,張國慶並沒有駁斥這個觀點,而是拋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把電子管的價格和個頭都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或者把足夠小的晶體管的價格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哪個更有可能。
當然,晶體管的主要問題在於生產規模小,成品率不高,導致成本過高,如果能解決生產規模問題,成本大幅下降是必然的。
與會的工程師都相信晶體管價格能夠大幅下降,下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卻沒有幾個人看好,更別說張國慶暢想的幾分錢一個的成本。
後續的交流會上,有人簽約了宋慧娜小組,要求她繼續改進,並培養工人組裝收音機,每銷售一台,願意給他們小組利潤的20%。
當然,對於這種新事物,提反對意見的也很多,獲得掌聲最多的一位工程師說,“與傳統的電子管相比,這種晶體管的電路太複雜,多級放大導致整體難以調試,相同的電子管隻用三到四級放大,就能夠達到九級晶體管的效果,除了省電,我看不到它的優勢。”
晶體管在質疑聲中,產量逐漸增加,不少商店都以“店內有收音機”為噱頭,招攬生意,取得不錯的效果。
張國慶推進收音機的生產銷售,產生了多種影響。
大的方麵說,促進了半導體工藝的改進,培養了電子技術人才,增加了宣傳渠道,促進了社會發展。
小的方麵說,電子實驗室李錢先主任的秘書,因為長期播音,成了鹽州電台的第一個專業主持人,相當於娛樂圈最紅的人。
宋慧娜小組,也隨著半導體工藝進步,在半年裏設計了三代收音機,一共拿到了上萬元的分成。
收音機生產廠其實有好幾個,分別對應幾個研究小組,市麵上也有多個品牌的收音機同時銷售,有些注重音質,有些注重信號,有些注重外觀,時不時的還打價格戰,半年時間,收音機價格就下降了兩成。
收音機行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機器在商店裏隨便買,但是晶體管卻劃入了戰略資源,隻有工廠可以按生產計劃采購。
市麵上有幾個電子培訓班,基礎的課程是交錢就能學,學好了,想學更深入的內容,就會麵臨背景審查,還要簽很多文件。
張國慶對半導體行業的飛速發展很滿意,第二代產品已經有好幾個小組在設計。
比如錄音機,比收音機要複雜很多,現在的成本還是太高,不足以推向消費側。
再比如個人電台,穩定性已經逐步達標,第一代產品很快就能定型,有了這東西,戰役指揮就能更為大膽。
張國慶也不想多說,機械化發展並不充分的情況下,進入電氣時代,會有什麽結果,確實難以預料。
宗孝先心滿意足地離開了,他本就不是來看科技成果的,隻要確認了張國慶對他仍然信任,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張帥仍舊待在鹽州。
鹽州機械研究院有一半的力量都投入到發動機和傳動技術上,這些工作暫時沒辦法搬遷到肥州,肥州沒有重型設備,搬遷難度又太大,張帥準備在肥州重新打造一套重型加工設備,這就需要時間。
因此,肥州研究院的主要工作是組裝和測試,畢竟這裏空地多,不容易出現次生事故。
他呆在鹽州,還要親自辦一件事,就是招人。
所謂招人,和普通招人不太一樣,實際上更類似於風險投資,機械研究的理論體係已然成熟,鹽州也有不少有思路的人,而他需要的就是找到這些人,讓他們帶隊搞研究。
是他們,不是一個人,從有了少許實力開始,張國慶就搞了一個“飽和投入”,同一個目的,同時會有多個小組研究,而這些小組的核心,就需要張帥親自來找。
這其實是個很龐大的工程,以機械院的名義選拔,報名的人非常多,即使初選後,也會有數百人。
鹽州有很多傳說,都是普通的工程師,因為一個想法被機械院看中,馬上就成為“成功人士”,如果產品大量推廣,發明人甚至還有分紅,那就成了有錢的“名人”。
張帥對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或者說是成功的能力有一些感應,他會和大多數人聊一聊,從而找出感覺最好的一部分人。
當然,機械院還有其他考評方法,那也會選出幾個人。
選出的人會進入一個小組,小組裏有各種助手,僅僅學徒就有三、五個,還有人負責協助實驗,有人負責申請款項,而組長隻需要做好技術就行。
如今的飛機製造被張帥分成了三個主要方向,分別是動力、機身和燃料,每個方向又有一些更專業的課題,每個課題根據情況都會有三組到十幾組同時研究,真正的燒錢項目。
張國慶主導的半導體工程其實也是類似的架構,不同的是,並沒有人知道半導體是什麽東西,所以他的組織更難搭建。
除了半導體生產方麵的材料工藝需要大量實驗,還需要大量的應用人才,張國慶先是在傳統電學方麵找了些有想法的人,又搞了一些培訓班、實驗班,又不時搞些比賽,從中尋找有“靈性”的人。
僅僅半年時間,半導體設計小組就成立了三十多個。
最早的比賽,大都是理論計算,偶爾也會有簡單的電路設計,馬上要搞的這個比賽,卻提了不同的要求:設計收音機,要求盡量便宜的元器件,還要盡量穩定。
這次比賽類似於半年度決賽,算是個重要比賽,不僅要有理論設計圖,還要有實際的樣品,這就極大增加了比賽的成本。
比如,一個晶體管的成本要40元,每個小組都分配了10個,再加上其他器件,光是實驗材料,每組都要上千元。
要知道,鹽州雖然富庶,人均月收入也僅有幾十元,千元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很大一筆錢,況且取得資格的小組有二十多個,算下來,僅材料成本超過2萬。
為了讓各個參賽組都能盡量多的測試,電子實驗室的主任李錢先,安排實驗室裏幾個小姑娘每天念兩個小時的報紙。
決賽的結果並不算完美,便宜又好的作品沒有出現,大多數的作品僅僅是能用:在“滋滋”的電流聲中,偶爾飄來幾句話。
也有算是成功的作品,宋慧娜作為唯一的女性組長,設計並且製作出了九級放大的作品,能夠穩定的跟蹤電子實驗室發出的信號。
雖說元器件用的多,係統也複雜,但收聽效果是最好的,她的組也就獲得了冠軍。
評獎後的交流中,有人提出,晶體管收音機是沒有前途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太高,穩定性又低,效果不如電子管的,這個觀點至少有一半人支持。
作為現場評委之一,張國慶並沒有駁斥這個觀點,而是拋出了新的問題:如果把電子管的價格和個頭都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或者把足夠小的晶體管的價格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哪個更有可能。
當然,晶體管的主要問題在於生產規模小,成品率不高,導致成本過高,如果能解決生產規模問題,成本大幅下降是必然的。
與會的工程師都相信晶體管價格能夠大幅下降,下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卻沒有幾個人看好,更別說張國慶暢想的幾分錢一個的成本。
後續的交流會上,有人簽約了宋慧娜小組,要求她繼續改進,並培養工人組裝收音機,每銷售一台,願意給他們小組利潤的20%。
當然,對於這種新事物,提反對意見的也很多,獲得掌聲最多的一位工程師說,“與傳統的電子管相比,這種晶體管的電路太複雜,多級放大導致整體難以調試,相同的電子管隻用三到四級放大,就能夠達到九級晶體管的效果,除了省電,我看不到它的優勢。”
晶體管在質疑聲中,產量逐漸增加,不少商店都以“店內有收音機”為噱頭,招攬生意,取得不錯的效果。
張國慶推進收音機的生產銷售,產生了多種影響。
大的方麵說,促進了半導體工藝的改進,培養了電子技術人才,增加了宣傳渠道,促進了社會發展。
小的方麵說,電子實驗室李錢先主任的秘書,因為長期播音,成了鹽州電台的第一個專業主持人,相當於娛樂圈最紅的人。
宋慧娜小組,也隨著半導體工藝進步,在半年裏設計了三代收音機,一共拿到了上萬元的分成。
收音機生產廠其實有好幾個,分別對應幾個研究小組,市麵上也有多個品牌的收音機同時銷售,有些注重音質,有些注重信號,有些注重外觀,時不時的還打價格戰,半年時間,收音機價格就下降了兩成。
收音機行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機器在商店裏隨便買,但是晶體管卻劃入了戰略資源,隻有工廠可以按生產計劃采購。
市麵上有幾個電子培訓班,基礎的課程是交錢就能學,學好了,想學更深入的內容,就會麵臨背景審查,還要簽很多文件。
張國慶對半導體行業的飛速發展很滿意,第二代產品已經有好幾個小組在設計。
比如錄音機,比收音機要複雜很多,現在的成本還是太高,不足以推向消費側。
再比如個人電台,穩定性已經逐步達標,第一代產品很快就能定型,有了這東西,戰役指揮就能更為大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