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順手牽羊
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 作者:鋒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丞相諸葛亮深思熟慮後,留駐精銳兩萬於廮陶城以固其防,而餘下三十五萬雄師,則細分為前、中、後三軍,分別由田英、諸葛亮本人及馬岱統率,他們踏著堅定的步伐,繼續北進,直指沛王曹林所在的楊氏城。
沛王曹林收到探馬消息後,即刻召集麾下將領,齊聚議事廳,共商應對之策。曹林端坐主位,左右伴以刺史毋丘儉與杜恕,兩側則是軍師賈訪、楊氏城守將華博,以及謀士程武與辛敞。
曹林長歎一口氣,語氣中帶著幾分沉重與憂慮:“探馬來報,諸葛亮麾下三十餘萬大軍已圍困廮陶,守將荀俁無奈獻城,廮陶現已落入諸葛亮之手。此刻,諸葛亮大軍士氣如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楊氏城逼近,諸位有何良策可破此敵?”
廳內一片沉寂,眾人麵麵相覷,皆因諸葛亮智計無雙,兵力強盛,無人敢輕言勝算。
軍師賈訪沉思片刻,終是抬頭,欲言又止:“殿下,眼下楊氏城中兵力僅九萬,難以正麵抗衡諸葛亮的大軍,或許……”賈訪故意一頓,吊足了眾人胃口。
“但說無妨。”曹林催促道,目光緊鎖賈訪。
“或許,我們可率楊氏城兵馬東行,前往安平郡的堂陽城,與守將張統的五萬兵馬合兵一處,方能有一戰之力。”賈訪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猶豫。
“那楊氏城的百姓又該如何?”華博眉頭緊鎖,提出了質疑。
“願隨行者,我們自然歡迎;但若大軍急行,難以兼顧拖家帶口之百姓。至於那些不願離鄉背井者,隻能留城守候了。”賈訪無奈歎息。
毋丘儉此時提議:“即便撤離,我們也要給諸葛亮一個‘驚喜’。”
曹林聞言,興趣盎然:“哦?如何驚喜?有何妙計?”
“諸葛亮善用空城計,我們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看他敢不敢踏入空城!”毋丘儉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
“具體操作如何?”眾將好奇不已,紛紛追問。
“大軍撤離後,僅留千夫長率千名弓箭手藏於城中,四門大開,百姓於門口灑掃,空屋之上遍撒硫磺、樹枝等易燃之物,弓箭手則隱匿於暗處。”毋丘儉詳細解說,“待諸葛亮大軍入駐,夜幕降臨之時,弓箭手便悄悄接近空屋,發射火箭,點燃易燃物,雖不足以重創敵軍,亦能挫其銳氣,為死難將士報仇!”
眾將聞言,皆點頭讚同。
“好!就依毋刺史之計行事!”曹林站起身,神色振奮。
“事不宜遲,我們即刻準備,趁田英大軍未到,率城中兵馬與百姓奔往堂陽縣。”曹林沉聲下令。
“得令!”眾將齊聲應命。
“華將軍,你身為守將,需張貼告示,告知百姓撤離事宜,並安排千名弓箭手埋伏及易燃物布置等,務必周全!”曹林轉頭對華博囑咐道。
“請殿下放心,末將定不負所托!”華博響亮迴答。
隨即,華博迅速布置,告示貼滿了城門與城內繁華之地,百姓議論紛紛,有的願隨大軍東行,更多的則因眷戀故土而不願離開。
三日之後,一切準備就緒,曹林率九萬餘兵馬及數千百姓,浩浩蕩蕩向堂陽縣進發。而楊氏城內,千名弓箭手依計埋伏,城門大開,百姓往來如常,城門外亦有百姓打掃,一切看似平靜。
數日後,田英大軍抵達楊氏城外,紮營三裏之外。田英派出探子探查城內情況,迴報卻讓他心生疑慮:莫非曹林已率兵撤離?或是有伏兵以待?
田英並未輕舉妄動,而是先派細作混入城中探查。細作扮作百姓,四處查看,未見伏兵,隨即出城匯報。
為求穩妥,田英決定等待諸葛亮大軍到來再做定奪。
又數日,諸葛亮中軍抵達楊氏城外,紮營後,立即於中軍帳召開會議,商討攻取楊氏城之策。
諸葛亮端坐主位,左右伴著大將軍田英、驃騎將軍魏延及薑維等將領。田英首先匯報了細作探知的消息。
諸葛亮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微笑:“曹林曆經數敗,兵微將寡,信心已失,士氣低落,竟棄城而逃。此乃天賜良機,我們正可順手牽羊,輕取楊氏城。”
“然而,曹林麾下不乏智謀之士,如毋丘儉、杜恕、賈訪等,需防他們設伏,趁夜偷襲。”諸葛亮提醒道。
“諸位可還記得,昔日我火燒新野,曹仁曾吃過大虧。今日切莫讓他們以同樣手段對付我們。”
田英雖年輕,但他來自後世,熟讀《三國誌》和《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自是了如指掌,於是頷首示意。
魏延、薑維、馬岱等將領亦表示明白。
“魏延聽令!”諸葛亮目光如炬,下令道。
“末將在!”魏延應聲而出。
“命你率本部兵馬進城,仔細搜查城內隱秘之處,務必找出伏兵。”諸葛亮沉聲道。
“得令!”魏延抱拳領命。
“田英聽令!”諸葛亮轉向田英。
“末將在!”田英拱手以待。
“命你率本部兵馬埋伏於空置房屋四周,嚴防伏兵偷襲,放射火箭,火燒楊氏城。”諸葛亮語氣堅定。
“得令!”田英領命而去。
“薑維,你隨我入駐守將府邸,你部兵馬在外警戒,以防不測。”諸葛亮繼續安排。
“得令!”薑維拱手應聲。
一切安排妥當,諸葛亮輕揮羽扇,眾將紛紛告退,準備次日進城事宜。
次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滿楊氏城頭,魏延作為先鋒,率軍湧入城中,迅速控製城門與吊橋,餘部則緊隨其後,仔細搜查每一個角落。
田英的人馬作為第二梯隊進城後,立即在空置房屋四周埋伏,並仔細搜查異常情況。很快,士卒便發現了屋頂上的易燃物。
田英聞訊,立即命令趙廣率神箭軍士卒埋伏四周,同時,關索等五將則率本部兵馬將易燃物全部移至一處大宅的地下室,並派士卒嚴密守衛。
一切準備就緒後,田英才派人向諸葛亮報告,城內安全,可進城。
諸葛亮在薑維等人的護衛下,緩緩進入城中,入駐守將華博的府邸。而薑維的兵馬則在府邸外嚴陣以待,確保萬無一失。
子時時分,深沉的黑暗如同濃墨重彩的畫卷,將楊氏城緊緊包裹。月光稀薄,星辰隱匿,隻有偶爾傳來的更鼓聲,才打破了這死寂的夜。
在城的一隅,一座看似平凡的密室中,一千名魏軍伏兵正悄無聲息地集結,他們的唿吸輕緩而均勻,仿佛連心跳都刻意放慢了節奏,生怕驚擾了這夜的寧靜。
領頭的,是一位眼神銳利、麵容堅毅的千夫長,他緊握長劍,低聲發布了最後的指令:“兄弟們,成敗在此一舉,務必小心行事!”
隨著他的話語落下,這一千伏兵如同夜色中的幽靈,悄無聲息地從密室中魚貫而出,朝著那些屋頂放了易燃物的空置房屋摸去。
他們的步伐輕盈,每一步都落在最不易被人察覺的地方,仿佛連腳步聲都被夜色吞噬,隻留下一串串幾乎不可見的足跡。
魏延的士卒中,有人發現了這一千伏兵的行蹤,於是悄悄地匯報給魏延,魏延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即恢複了平靜,他輕輕點頭,示意士卒退下,然後迅速召集了本部兵馬,準備行動。
他們如同夜色中的獵手,悄無聲息地跟蹤著那一千伏兵,直至來到空置房屋附近。此時,魏延的兵馬已經呈扇形散開,將伏兵團團圍住,隻待一聲令下,便發動突襲。
與此同時,在房屋的四周,趙廣等六將也已率領各自的兵馬埋伏就緒。他們如同獵豹,靜靜地等待著獵物的到來。夜色中,他們的眼神閃爍著寒光,手中的兵器在月光的映照下泛著冷冽的光芒。
正當伏兵們準備點燃火箭,實施最後的計劃時,魏延與六將幾乎同時發動了攻擊。他們如同從地獄中竄出的火焰,瞬間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伏兵們驚恐的臉龐。
“不許動!你們已被包圍!放下武器!否則格殺勿論!”魏延的怒吼聲如同驚雷,在夜空中迴蕩,震得人心神俱裂。
一千伏兵瞬間愣住,他們原本以為計劃周密,可以一舉成功,卻沒想到,自己早已落入了敵人的圈套。
此刻,他們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敵人,無數箭矢與兵器如同雨點般落下,將他們團團圍住。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與恐懼的氣息,每一聲箭矢的唿嘯,都像是死亡的預告。
千夫長望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滿了無奈與絕望。他知道,大勢已去,再抵抗也隻是徒勞。於是,他緩緩放下手中的長劍,高舉過頭,以示投降。其餘的弓箭手見狀,也紛紛放下了武器,選擇了屈服。
隨著伏兵的投降,楊氏城內的危機終於解除。諸葛亮的順手牽羊之計,在這一刻大獲全勝。
他坐在中軍帳中,手執羽扇,輕輕搖曳,臉上洋溢著淡淡的笑容。他仿佛早已預料到這一切的發生,對於勝利的到來,既不驚訝,也不狂喜,隻是靜靜地等待著結果的到來。
沛王曹林收到探馬消息後,即刻召集麾下將領,齊聚議事廳,共商應對之策。曹林端坐主位,左右伴以刺史毋丘儉與杜恕,兩側則是軍師賈訪、楊氏城守將華博,以及謀士程武與辛敞。
曹林長歎一口氣,語氣中帶著幾分沉重與憂慮:“探馬來報,諸葛亮麾下三十餘萬大軍已圍困廮陶,守將荀俁無奈獻城,廮陶現已落入諸葛亮之手。此刻,諸葛亮大軍士氣如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楊氏城逼近,諸位有何良策可破此敵?”
廳內一片沉寂,眾人麵麵相覷,皆因諸葛亮智計無雙,兵力強盛,無人敢輕言勝算。
軍師賈訪沉思片刻,終是抬頭,欲言又止:“殿下,眼下楊氏城中兵力僅九萬,難以正麵抗衡諸葛亮的大軍,或許……”賈訪故意一頓,吊足了眾人胃口。
“但說無妨。”曹林催促道,目光緊鎖賈訪。
“或許,我們可率楊氏城兵馬東行,前往安平郡的堂陽城,與守將張統的五萬兵馬合兵一處,方能有一戰之力。”賈訪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猶豫。
“那楊氏城的百姓又該如何?”華博眉頭緊鎖,提出了質疑。
“願隨行者,我們自然歡迎;但若大軍急行,難以兼顧拖家帶口之百姓。至於那些不願離鄉背井者,隻能留城守候了。”賈訪無奈歎息。
毋丘儉此時提議:“即便撤離,我們也要給諸葛亮一個‘驚喜’。”
曹林聞言,興趣盎然:“哦?如何驚喜?有何妙計?”
“諸葛亮善用空城計,我們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看他敢不敢踏入空城!”毋丘儉眼中閃爍著狡黠的光芒。
“具體操作如何?”眾將好奇不已,紛紛追問。
“大軍撤離後,僅留千夫長率千名弓箭手藏於城中,四門大開,百姓於門口灑掃,空屋之上遍撒硫磺、樹枝等易燃之物,弓箭手則隱匿於暗處。”毋丘儉詳細解說,“待諸葛亮大軍入駐,夜幕降臨之時,弓箭手便悄悄接近空屋,發射火箭,點燃易燃物,雖不足以重創敵軍,亦能挫其銳氣,為死難將士報仇!”
眾將聞言,皆點頭讚同。
“好!就依毋刺史之計行事!”曹林站起身,神色振奮。
“事不宜遲,我們即刻準備,趁田英大軍未到,率城中兵馬與百姓奔往堂陽縣。”曹林沉聲下令。
“得令!”眾將齊聲應命。
“華將軍,你身為守將,需張貼告示,告知百姓撤離事宜,並安排千名弓箭手埋伏及易燃物布置等,務必周全!”曹林轉頭對華博囑咐道。
“請殿下放心,末將定不負所托!”華博響亮迴答。
隨即,華博迅速布置,告示貼滿了城門與城內繁華之地,百姓議論紛紛,有的願隨大軍東行,更多的則因眷戀故土而不願離開。
三日之後,一切準備就緒,曹林率九萬餘兵馬及數千百姓,浩浩蕩蕩向堂陽縣進發。而楊氏城內,千名弓箭手依計埋伏,城門大開,百姓往來如常,城門外亦有百姓打掃,一切看似平靜。
數日後,田英大軍抵達楊氏城外,紮營三裏之外。田英派出探子探查城內情況,迴報卻讓他心生疑慮:莫非曹林已率兵撤離?或是有伏兵以待?
田英並未輕舉妄動,而是先派細作混入城中探查。細作扮作百姓,四處查看,未見伏兵,隨即出城匯報。
為求穩妥,田英決定等待諸葛亮大軍到來再做定奪。
又數日,諸葛亮中軍抵達楊氏城外,紮營後,立即於中軍帳召開會議,商討攻取楊氏城之策。
諸葛亮端坐主位,左右伴著大將軍田英、驃騎將軍魏延及薑維等將領。田英首先匯報了細作探知的消息。
諸葛亮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微笑:“曹林曆經數敗,兵微將寡,信心已失,士氣低落,竟棄城而逃。此乃天賜良機,我們正可順手牽羊,輕取楊氏城。”
“然而,曹林麾下不乏智謀之士,如毋丘儉、杜恕、賈訪等,需防他們設伏,趁夜偷襲。”諸葛亮提醒道。
“諸位可還記得,昔日我火燒新野,曹仁曾吃過大虧。今日切莫讓他們以同樣手段對付我們。”
田英雖年輕,但他來自後世,熟讀《三國誌》和《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三把火: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自是了如指掌,於是頷首示意。
魏延、薑維、馬岱等將領亦表示明白。
“魏延聽令!”諸葛亮目光如炬,下令道。
“末將在!”魏延應聲而出。
“命你率本部兵馬進城,仔細搜查城內隱秘之處,務必找出伏兵。”諸葛亮沉聲道。
“得令!”魏延抱拳領命。
“田英聽令!”諸葛亮轉向田英。
“末將在!”田英拱手以待。
“命你率本部兵馬埋伏於空置房屋四周,嚴防伏兵偷襲,放射火箭,火燒楊氏城。”諸葛亮語氣堅定。
“得令!”田英領命而去。
“薑維,你隨我入駐守將府邸,你部兵馬在外警戒,以防不測。”諸葛亮繼續安排。
“得令!”薑維拱手應聲。
一切安排妥當,諸葛亮輕揮羽扇,眾將紛紛告退,準備次日進城事宜。
次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滿楊氏城頭,魏延作為先鋒,率軍湧入城中,迅速控製城門與吊橋,餘部則緊隨其後,仔細搜查每一個角落。
田英的人馬作為第二梯隊進城後,立即在空置房屋四周埋伏,並仔細搜查異常情況。很快,士卒便發現了屋頂上的易燃物。
田英聞訊,立即命令趙廣率神箭軍士卒埋伏四周,同時,關索等五將則率本部兵馬將易燃物全部移至一處大宅的地下室,並派士卒嚴密守衛。
一切準備就緒後,田英才派人向諸葛亮報告,城內安全,可進城。
諸葛亮在薑維等人的護衛下,緩緩進入城中,入駐守將華博的府邸。而薑維的兵馬則在府邸外嚴陣以待,確保萬無一失。
子時時分,深沉的黑暗如同濃墨重彩的畫卷,將楊氏城緊緊包裹。月光稀薄,星辰隱匿,隻有偶爾傳來的更鼓聲,才打破了這死寂的夜。
在城的一隅,一座看似平凡的密室中,一千名魏軍伏兵正悄無聲息地集結,他們的唿吸輕緩而均勻,仿佛連心跳都刻意放慢了節奏,生怕驚擾了這夜的寧靜。
領頭的,是一位眼神銳利、麵容堅毅的千夫長,他緊握長劍,低聲發布了最後的指令:“兄弟們,成敗在此一舉,務必小心行事!”
隨著他的話語落下,這一千伏兵如同夜色中的幽靈,悄無聲息地從密室中魚貫而出,朝著那些屋頂放了易燃物的空置房屋摸去。
他們的步伐輕盈,每一步都落在最不易被人察覺的地方,仿佛連腳步聲都被夜色吞噬,隻留下一串串幾乎不可見的足跡。
魏延的士卒中,有人發現了這一千伏兵的行蹤,於是悄悄地匯報給魏延,魏延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即恢複了平靜,他輕輕點頭,示意士卒退下,然後迅速召集了本部兵馬,準備行動。
他們如同夜色中的獵手,悄無聲息地跟蹤著那一千伏兵,直至來到空置房屋附近。此時,魏延的兵馬已經呈扇形散開,將伏兵團團圍住,隻待一聲令下,便發動突襲。
與此同時,在房屋的四周,趙廣等六將也已率領各自的兵馬埋伏就緒。他們如同獵豹,靜靜地等待著獵物的到來。夜色中,他們的眼神閃爍著寒光,手中的兵器在月光的映照下泛著冷冽的光芒。
正當伏兵們準備點燃火箭,實施最後的計劃時,魏延與六將幾乎同時發動了攻擊。他們如同從地獄中竄出的火焰,瞬間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伏兵們驚恐的臉龐。
“不許動!你們已被包圍!放下武器!否則格殺勿論!”魏延的怒吼聲如同驚雷,在夜空中迴蕩,震得人心神俱裂。
一千伏兵瞬間愣住,他們原本以為計劃周密,可以一舉成功,卻沒想到,自己早已落入了敵人的圈套。
此刻,他們四周是密密麻麻的敵人,無數箭矢與兵器如同雨點般落下,將他們團團圍住。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與恐懼的氣息,每一聲箭矢的唿嘯,都像是死亡的預告。
千夫長望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滿了無奈與絕望。他知道,大勢已去,再抵抗也隻是徒勞。於是,他緩緩放下手中的長劍,高舉過頭,以示投降。其餘的弓箭手見狀,也紛紛放下了武器,選擇了屈服。
隨著伏兵的投降,楊氏城內的危機終於解除。諸葛亮的順手牽羊之計,在這一刻大獲全勝。
他坐在中軍帳中,手執羽扇,輕輕搖曳,臉上洋溢著淡淡的笑容。他仿佛早已預料到這一切的發生,對於勝利的到來,既不驚訝,也不狂喜,隻是靜靜地等待著結果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