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假道伐虢(一)
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 作者:鋒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蒼茫的北方大地上,堂陽城如一顆孤獨的棋子,矗立在安平郡的邊緣,與巨鹿郡的邊界線模糊而複雜,仿佛是大自然隨意揮灑的一筆。
沛王曹林端坐在議事廳的主位上,眉頭緊鎖,手中緊握的情報仿佛是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探馬剛剛送來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諸葛亮,那位智計無雙的蜀漢丞相,已經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楊氏城,其麾下的大軍如同洪流般,正朝著堂陽城滾滾而來。
議事廳內,燭火搖曳,映照出一張張凝重的臉龐。冀州刺史毋丘儉、幽州刺史杜恕、堂陽城守將張統、軍師賈訪、謀士程武和辛敞等人,圍坐一堂,卻都沉默不語,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壓抑的氛圍。
曹林的目光在眾人臉上掃過,最終化作一聲無奈的歎息:“諸位,諸葛亮識破了我們的空城計,一千伏兵盡數落網,楊氏城已失,很快就會東行攻打堂陽城,我軍下一步將如何應對?”
這一問,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但片刻之後,湖麵又歸於平靜,眾人依舊沉默,各自在心中盤算著對策。
終於,軍師賈訪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殿下,堂陽縣地處安平郡與巨鹿郡的交界,這一帶是烏丸人的聚居區。”
“烏丸,又稱烏桓,乃東胡部落聯盟的一支,曾敗於匈奴,後遷居烏桓山,故以山名為族號。漢武帝時,匈奴敗於漢,烏桓臣服於我大漢,其後南遷,部分族人定居於巨鹿郡與安平郡交界之處,隸屬於堂陽縣。”
賈訪頓了頓,繼續說道:“烏桓人以騎射見長,勇猛無比,若能得其助力,或許能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大軍。臣建議,遣使張統將軍前往烏桓,與首領烏延洽談,贈以重金,並言田英大軍欲吞並烏桓,我軍願與烏桓聯軍,前後夾擊田英,將其殲滅於堂陽城外。”
此言一出,眾將紛紛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希望的光芒。
曹林的目光轉向了張統,聲音中帶著幾分期許:“張將軍,本王欲以此重任托付於你,出使烏桓,與烏延洽談,你可願意?”
張統聞言,毫不猶豫地拱手道:“殿下吩咐,末將義不容辭,事不宜遲,末將即刻啟程。”
曹林大喜,拍案而起:“張將軍此行若成,本王定當記你頭功!”
張統領命而去,帶著親衛隊和滿載金銀珠寶的馬車,踏上了前往烏桓居住區的路途。一路上,他心中暗自思量,此行不僅關乎堂陽城的安危,更關乎整個魏國的命運。
張統一行人穿越了廣袤無垠的草原,終於抵達了烏桓人的居住區。消息如風般迅速傳開,烏桓首領烏延得知堂陽城守將張統攜帶著豐厚的禮物親自來訪,心中不禁生出幾分好奇與期待。
他立刻下令整裝待發,親自率領麾下眾將,跨出帳篷,迎向遠方的來客。雙方在一陣莊重而又不失禮貌的施禮與寒暄後,氣氛逐漸變得融洽。
張統見狀,適時地表明了此行的目的,並將精心準備的禮物一一呈上。那些金銀珠寶、珍稀物品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烏延望著眼前堆積如山的財寶,眼中閃過一絲貪婪。他深知自己所在的居住區隸屬於堂陽縣,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盡管他明白漢軍勢力龐大,難以與之抗衡,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他也不敢輕易得罪這位手握重兵的守將。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烏延終於開口,滿口答應了張統的請求。他承諾將與張統的人馬聯手,前後夾擊田英的軍隊,共同抵禦外敵。
雙方就合作的細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終達成了共識。
張統望著烏延那滿意的笑容,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他知道,這次出使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在談妥所有事宜後,他帶著滿滿的成就感,踏上了歸途。
另一邊,丞相諸葛亮在楊氏城內穩住了局勢,隨即兵分三路,田英率前軍直奔堂陽縣,諸葛亮的中軍緊隨其後,馬岱的後軍則押運著攻城器械等物資,緩緩前行。楊氏城僅留下了兩萬兵馬鎮守,其餘大軍浩浩蕩蕩,向著堂陽城進發。
臨行前,諸葛亮私下召見田英,將一個錦囊交到了他的手中,語重心長地說道:“此錦囊中藏有破敵之策,若遇困境,可打開一看。”
田英接過錦囊,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丞相的智謀,往往能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
大軍一路東行,終於來到了巨鹿郡與安平郡的交界處,烏桓的居住區近在眼前。田英下令在距離烏桓居住區三裏處安營紮寨,並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營帳內,燈火通明,眾將侍立於田英兩側,氣氛緊張而凝重。田英掃視了一遍眾將,緩緩開口:“前方便是烏桓的居住區,烏桓騎兵威名遠揚,我們不可硬闖,以免損失兵馬。諸位有何良策,能使我軍順利通過此地?”
眾將聞言,紛紛低頭沉思,營帳內陷入了一片沉寂。
片刻後,關索拱手道:“大將軍,烏桓不過五萬騎兵,我大軍有十二萬之眾,何懼之有?不如由我和彭軒將軍率騎軍引誘烏桓騎兵出戰,然後詐敗,將其引入伏擊圈,一舉殲滅。”
田英搖了搖頭,道:“不可!我們的對手是沛王曹林的魏軍,而非烏桓。烏桓隻是居住於此,歸屬於堂陽縣管轄,我們欲借道而行,他們自然不肯輕易放我們過去。若設計全殲烏桓騎兵,必將與烏桓結下死仇,不利於我軍下一步攻打堂陽城。”
宋淩聞言,又提出繞道前行的計策,同樣被田英否決。田英深知,繞道而行不僅耗時費力,更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正當眾人一籌莫展之際,田英想起了諸葛亮交給他的錦囊。他緩緩打開錦囊,看完後,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丞相給我們出了一個好計謀,此計名曰‘假道伐虢’。”
“何謂假道伐虢?又如何實施?”洪毅不解地問道。
田英微微一笑,開始講述起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有兩個相鄰的小國,虞國和虢國。”
“晉國欲吞並虢國,但虞國擋在晉國前往虢國的必經之路上。於是,晉國的國君晉獻公將良馬和美玉送給虞國,借道攻打虢國。”
“虞國國君貪財,接受了晉國的重禮,同意晉國大軍從虞國通過。晉國大軍滅了虢國後,返迴時再次經過虞國,趁其不備,滅亡了虞國。我們也可效仿此法,不過需稍作變通。”
“如何變通?”關索好奇地問道。
“烏桓最需要什麽?”田英反問道。
“糧食!”盧涵搶先答道。
“兵器!”彭軒也不甘示弱。
田英點了點頭,道:“沒錯,我們送上糧食和兵器給烏桓首領,不愁他不答應借道。但借道之後,我軍經過烏桓居住區時,便可突襲烏桓首領的帳篷,一旦控製首領,何愁失去的糧食和兵器不會重迴我們手中?”
洪毅聞言,一拍額頭,尷尬地笑了笑,心中暗自佩服丞相的智謀。
田英站起身,沉聲道:“眾將聽令!”
眾人拱手齊聲道:“末將在!”
“關索將軍與我率親衛隊用馬車押運糧食和兵器前往烏桓居住區,談妥借道之事後,我自會派人通知你們。你們迅速率大軍前來接應,我們伺機突然發難,偷襲烏桓首領的帳篷,控製首領,然後逼迫烏桓人投降。如此,我軍便可兵不血刃地通過烏桓居住區。”田英朗聲道。
“得令!”眾將紛紛抱拳應諾,領命而去,前往各自的領地布置準備。
隨著田英的命令下達,一場精心策劃的“假道伐虢”之計悄然展開。
沛王曹林端坐在議事廳的主位上,眉頭緊鎖,手中緊握的情報仿佛是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
探馬剛剛送來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諸葛亮,那位智計無雙的蜀漢丞相,已經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楊氏城,其麾下的大軍如同洪流般,正朝著堂陽城滾滾而來。
議事廳內,燭火搖曳,映照出一張張凝重的臉龐。冀州刺史毋丘儉、幽州刺史杜恕、堂陽城守將張統、軍師賈訪、謀士程武和辛敞等人,圍坐一堂,卻都沉默不語,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壓抑的氛圍。
曹林的目光在眾人臉上掃過,最終化作一聲無奈的歎息:“諸位,諸葛亮識破了我們的空城計,一千伏兵盡數落網,楊氏城已失,很快就會東行攻打堂陽城,我軍下一步將如何應對?”
這一問,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但片刻之後,湖麵又歸於平靜,眾人依舊沉默,各自在心中盤算著對策。
終於,軍師賈訪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殿下,堂陽縣地處安平郡與巨鹿郡的交界,這一帶是烏丸人的聚居區。”
“烏丸,又稱烏桓,乃東胡部落聯盟的一支,曾敗於匈奴,後遷居烏桓山,故以山名為族號。漢武帝時,匈奴敗於漢,烏桓臣服於我大漢,其後南遷,部分族人定居於巨鹿郡與安平郡交界之處,隸屬於堂陽縣。”
賈訪頓了頓,繼續說道:“烏桓人以騎射見長,勇猛無比,若能得其助力,或許能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大軍。臣建議,遣使張統將軍前往烏桓,與首領烏延洽談,贈以重金,並言田英大軍欲吞並烏桓,我軍願與烏桓聯軍,前後夾擊田英,將其殲滅於堂陽城外。”
此言一出,眾將紛紛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希望的光芒。
曹林的目光轉向了張統,聲音中帶著幾分期許:“張將軍,本王欲以此重任托付於你,出使烏桓,與烏延洽談,你可願意?”
張統聞言,毫不猶豫地拱手道:“殿下吩咐,末將義不容辭,事不宜遲,末將即刻啟程。”
曹林大喜,拍案而起:“張將軍此行若成,本王定當記你頭功!”
張統領命而去,帶著親衛隊和滿載金銀珠寶的馬車,踏上了前往烏桓居住區的路途。一路上,他心中暗自思量,此行不僅關乎堂陽城的安危,更關乎整個魏國的命運。
張統一行人穿越了廣袤無垠的草原,終於抵達了烏桓人的居住區。消息如風般迅速傳開,烏桓首領烏延得知堂陽城守將張統攜帶著豐厚的禮物親自來訪,心中不禁生出幾分好奇與期待。
他立刻下令整裝待發,親自率領麾下眾將,跨出帳篷,迎向遠方的來客。雙方在一陣莊重而又不失禮貌的施禮與寒暄後,氣氛逐漸變得融洽。
張統見狀,適時地表明了此行的目的,並將精心準備的禮物一一呈上。那些金銀珠寶、珍稀物品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烏延望著眼前堆積如山的財寶,眼中閃過一絲貪婪。他深知自己所在的居住區隸屬於堂陽縣,正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盡管他明白漢軍勢力龐大,難以與之抗衡,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他也不敢輕易得罪這位手握重兵的守將。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烏延終於開口,滿口答應了張統的請求。他承諾將與張統的人馬聯手,前後夾擊田英的軍隊,共同抵禦外敵。
雙方就合作的細節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終達成了共識。
張統望著烏延那滿意的笑容,心中暗自鬆了一口氣。他知道,這次出使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在談妥所有事宜後,他帶著滿滿的成就感,踏上了歸途。
另一邊,丞相諸葛亮在楊氏城內穩住了局勢,隨即兵分三路,田英率前軍直奔堂陽縣,諸葛亮的中軍緊隨其後,馬岱的後軍則押運著攻城器械等物資,緩緩前行。楊氏城僅留下了兩萬兵馬鎮守,其餘大軍浩浩蕩蕩,向著堂陽城進發。
臨行前,諸葛亮私下召見田英,將一個錦囊交到了他的手中,語重心長地說道:“此錦囊中藏有破敵之策,若遇困境,可打開一看。”
田英接過錦囊,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丞相的智謀,往往能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
大軍一路東行,終於來到了巨鹿郡與安平郡的交界處,烏桓的居住區近在眼前。田英下令在距離烏桓居住區三裏處安營紮寨,並立即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營帳內,燈火通明,眾將侍立於田英兩側,氣氛緊張而凝重。田英掃視了一遍眾將,緩緩開口:“前方便是烏桓的居住區,烏桓騎兵威名遠揚,我們不可硬闖,以免損失兵馬。諸位有何良策,能使我軍順利通過此地?”
眾將聞言,紛紛低頭沉思,營帳內陷入了一片沉寂。
片刻後,關索拱手道:“大將軍,烏桓不過五萬騎兵,我大軍有十二萬之眾,何懼之有?不如由我和彭軒將軍率騎軍引誘烏桓騎兵出戰,然後詐敗,將其引入伏擊圈,一舉殲滅。”
田英搖了搖頭,道:“不可!我們的對手是沛王曹林的魏軍,而非烏桓。烏桓隻是居住於此,歸屬於堂陽縣管轄,我們欲借道而行,他們自然不肯輕易放我們過去。若設計全殲烏桓騎兵,必將與烏桓結下死仇,不利於我軍下一步攻打堂陽城。”
宋淩聞言,又提出繞道前行的計策,同樣被田英否決。田英深知,繞道而行不僅耗時費力,更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
正當眾人一籌莫展之際,田英想起了諸葛亮交給他的錦囊。他緩緩打開錦囊,看完後,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丞相給我們出了一個好計謀,此計名曰‘假道伐虢’。”
“何謂假道伐虢?又如何實施?”洪毅不解地問道。
田英微微一笑,開始講述起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有兩個相鄰的小國,虞國和虢國。”
“晉國欲吞並虢國,但虞國擋在晉國前往虢國的必經之路上。於是,晉國的國君晉獻公將良馬和美玉送給虞國,借道攻打虢國。”
“虞國國君貪財,接受了晉國的重禮,同意晉國大軍從虞國通過。晉國大軍滅了虢國後,返迴時再次經過虞國,趁其不備,滅亡了虞國。我們也可效仿此法,不過需稍作變通。”
“如何變通?”關索好奇地問道。
“烏桓最需要什麽?”田英反問道。
“糧食!”盧涵搶先答道。
“兵器!”彭軒也不甘示弱。
田英點了點頭,道:“沒錯,我們送上糧食和兵器給烏桓首領,不愁他不答應借道。但借道之後,我軍經過烏桓居住區時,便可突襲烏桓首領的帳篷,一旦控製首領,何愁失去的糧食和兵器不會重迴我們手中?”
洪毅聞言,一拍額頭,尷尬地笑了笑,心中暗自佩服丞相的智謀。
田英站起身,沉聲道:“眾將聽令!”
眾人拱手齊聲道:“末將在!”
“關索將軍與我率親衛隊用馬車押運糧食和兵器前往烏桓居住區,談妥借道之事後,我自會派人通知你們。你們迅速率大軍前來接應,我們伺機突然發難,偷襲烏桓首領的帳篷,控製首領,然後逼迫烏桓人投降。如此,我軍便可兵不血刃地通過烏桓居住區。”田英朗聲道。
“得令!”眾將紛紛抱拳應諾,領命而去,前往各自的領地布置準備。
隨著田英的命令下達,一場精心策劃的“假道伐虢”之計悄然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