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我一個廢帝,稱霸諸天很合理吧? 作者:晨風煙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癸巳日,一個決定很多人命運的日子。
劉賀又帶人外出遊玩。
大將軍霍光則是召集禦史,將軍,列侯,大夫和博士等,一同在未央宮內議事。
霍光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
“昌邑王德行混亂,老夫擔心他威脅社稷安全,該如何是好?”
其他臣子們頓時亂成了一鍋粥,田延年和張安世等知道內情的人,則是穩如泰山。
有個剛從外地趕來長安的臣子問道:“敢問大將軍,丞相為何不在?”
霍光冷冷地看著他,質問道:“難道老夫不如丞相嗎?”
“下官不敢!”
其他人也趕忙低下腦袋,不敢與大將軍霍光對視。
依照常理,丞相身為百官之首,這種影響深遠的國家大事,丞相應該出麵。
楊敞這次沒有出現,並不是因為膽小怕事,確實是情況特殊。
之前,劉賀對外公布了有關《史記》的事情,而且還摘抄了其中幾篇,重金雇傭找說書人到處傳播。
例如《高祖本紀》,《武帝本紀》,以及《蕭相國世家》,《外戚世家》和《蒙恬列傳》。
前兩篇寫的是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的事跡。
《外戚世家》講述了從漢高祖至漢武帝時期,皇帝後妃及其親族的興衰,旨在讓世人警惕外戚專權,以免國家陷入混亂。
大將軍霍光看到《外戚世家》時,氣的把胡子都拽掉了一大把。
作為當今權勢最大的外戚,霍光自然知道,一個強勢的外戚,會對皇權造成多大的衝擊。
若是以後《外戚世家》在全天下廣為流傳,霍光必然淪為眾矢之的,做事時必然受到一些限製。
遠的不說,就說現在,《外戚世家》的出現,就導致長安城內的輿論發生了變化。
原本因為霍光等人的暗中操控,長安城內一麵倒地認為,當今天子整日遊玩,縱情享樂,非常的荒唐。
如今因為部分《史記》的廣泛傳播,民智漸開。
有些聰明人表示:“當今天子故意享樂,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當初丞相蕭何因為身受百姓愛戴遭到忌憚,不得不毀壞自己的榮譽。”
“如今天子被逼的自汙,君不君,臣不臣的,實在是悲哀。”
有人反駁道:“大將軍忠心耿耿,侍奉武帝多年,從未出過差錯。大將軍肯定如同當初的秦將蒙恬一般,寧可被殺死,也不肯造反。有大將軍護佑,誰能逼迫當今天子?”
還有人怒斥道:“照我說,當今天子就是貪圖享樂之輩,傳聞天子在昌邑國的時候就經常亂來。”
民間百姓的議論沸沸揚揚。
要是換做以前,這些妄議國事的百姓,早就被抓起來了。
不過,皇後呂雉掌權時,下令廢除了“妖言罪”。
大家的膽子逐漸變大,開始暢所欲言,甚至有些放飛自我了。
朝廷放開言論算是有利有弊。
好的方麵是,朝廷可以及時通過老百姓的言論.
知道大家最關心什麽,想要什麽,以便於及時給予幫助,不至於兩眼一摸瞎。
壞處是可能會多出一些造謠生事之徒,或是有妖族偽裝成老百姓挑撥離間。
若是不及時處理,很容易造成動蕩。
對目前的劉賀來說,通過輿論的影響,不需要投入過多的人力和物力,就可以讓大量老百姓心向自己.
有利於匯聚國運,提高自身的修行速度。
除了劉賀之外,最大的受益人,自然是司馬氏和丞相楊敞。
隨著《史記》內容的四處傳播,本該反哺給司馬遷的國運,逐漸匯聚在他的女兒和女婿身上,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楊敞停滯多年的修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進入了頓悟的狀態。
本來司馬氏也有機會頓悟,但她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全心全意地為楊敞護法。
同樣有過頓悟經曆的霍光,在楊敞陷入頓悟的那一刹那,立刻就察覺了。
霍光猶豫了一下,沒有出手打破楊敞的頓悟狀態。
說到底,楊敞畢竟也算是霍光的老部下。
當初隱瞞上報上官桀謀反之事,隻能說是立場不堅定,沒有主動對付霍光。
這些年以來,霍光有意壓製楊敞的國運,導致他的修為不得寸進,也算是讓他吃盡了苦頭。
霍光與楊敞之間的恩怨糾葛,都是私下裏的事情,自然是不能拿到台麵上公開議論。
田延年眼見其他人都在裝聾作啞不肯表態,帶著寶劍,起身離開坐席。
“大將軍是武帝親自任命的托孤大臣,昭帝時期大將軍殫精竭慮。”
“如今昌邑王登基,天下臣民都對他的荒唐行為很不滿,擔心他會導致亡國滅種。”
“真要是那樣,以後到了九泉之下,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有什麽臉麵去見列祖列宗?”
田延年一手握著劍鞘,一手握著劍柄,猛然拔出,寒光乍現,攝人心魂。
“今日所議之事,必須要有個結果,不可遲延推脫。”
“群臣中若是有人猶豫不決,遲遲才答應的,請大將軍允許我用劍殺了他。”
眾臣子眼見田延年殺意凜然,不像是開玩笑,被嚇得心驚肉跳。
他們都知道,田延年敢在大將軍霍光麵前如此膽大妄為,肯定是得到了授權。
哪怕是有人自問實力不輸於田延年,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唱反調。
他們這群人就算是綁一塊,大將軍都能一巴掌全部打死,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於是,眾人連忙叩首答應追隨大將軍,一起去做廢帝的大事。
隨後,大將軍霍光踏步離開未央宮,群臣緊隨其後。
不多時,眾人來到椒房殿,一同麵見上官太後。
訴說昌邑王劉賀難當大任,請求太後下令廢其帝位。
其實,霍光早就暗中派人通知了上官太後。
在一些小事情上,上官太後可以隨意任性。
身為外祖父的霍光,也願意遷就她。
但是碰到大事時,霍光絲毫不顧及她的想法,她也不敢忤逆霍光。
畢竟,上官太後的父親上官安和祖父上官桀,可都是霍光除掉的。
若不是上官太後身上有一部分霍光的血脈,十有八九早就被清理掉了。
總之,二人的關係,也算是相當複雜。
上官太後很清楚,廢帝這種大事,是霍光必須要做的。
她隻能咬牙配合,裝出一副自己很憤怒的樣子。
上官太後乘車來到未央宮的承明殿,派人傳達命令,讓守衛們在各個宮門口嚴防死守,禁止昌邑王劉賀手下的那群臣子進宮。
倘若劉賀真的毫不知情,孤身一人迴到皇宮,那就真的成了任由霍光等人揉捏的軟柿子。
現在不一樣了,原主的靈魂早已消散。
如今的劉賀,對霍光等人萬分警惕。
還沒有到長安的時候,劉賀就在謀劃如何破局。
國運金龍和劉弗陵殘魂的突然出現,確實讓劉賀猝不及防,打亂了他以前的安排。
不過,總體來看,對劉賀而言,事情算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劉賀駕車遊玩歸來,依照慣例,派人去椒房殿向上官太後問候了一聲,準備坐著馬車返迴溫室殿。
隸屬於少府黃門令掌管的宦官們,在劉賀進宮以後,立刻把宮門關了起來。
霍光早已等候多時,帶人嚴陣以待,以免劉賀手下的臣子闖入。
劉賀看向霍光,淡淡地問道:“大將軍,為何要把宮門關起來,難道說是做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
霍光以一種頗為恭敬地姿態,迴答道:“老夫也是奉命行事,太後有旨,不允許昌邑國的臣子入宮。”
“何必如此嚇人。”劉賀隨口吐槽了一句。
對宮門口的一個宦官下令道:“去跟龔遂他們傳個話,快去采摘些桃子,分開收藏好,小心爛掉,朕改日出宮去品嚐。”
說來也巧,這名宦官前幾天一直在溫室殿內看守,被鬼差衝撞後險些喪命。
恢複意識後,這名宦官發現自己在禦醫那邊。
調養了一段時間,他隻覺得渾身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氣。
雖然不清楚具體發生了什麽,但他知道應該是天子救了他一命。
因此,這名宦官得令後,立刻準備開門,去外麵傳話。
《詩經》有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西周時期就有桃子了,這個時代自然也有。
問題在於,現在才四五月份,桃子大都還沒有熟。
劉賀這個時候要吃桃子,明顯不對勁。
一道精光自霍光眼中閃過:“站住。”
宦官立刻停下,哆哆嗦嗦地問道:“大將軍請吩咐。”
“太後有令,昌邑國臣子應在金馬門外等候,你去把他們帶過去。”
“諾。”宦官行禮告退。
這時候,龔遂等人還在宮門外沒有走遠。
宦官照本宣科,模仿劉賀的語氣,複述了那句找桃子的話。
而後,又宣布了霍光的命令,要把他們帶到金馬門外。
宦官在前麵引路,龔遂等人在後麵跟隨,壓低嗓音小聲商議。
“陛下這是讓我們快逃啊,得想個辦法趕緊藏起來。”長善立刻領悟到了劉賀的意思。
正在思考的李高,被長善搶了先,很鄙夷地嗬斥道:“你個蠢貨,現在逃跑,不是在違抗太後的命令嗎?”
這段時日,長善經常奉命東奔西走,隔三差五進宮麵聖。
李高自從劉賀登基以後,一次進宮的機會都沒有,仿佛被遺忘了一般。
李高不敢怨恨劉賀,將所有的憤恨,都記在了長善和胡月娥的頭上。
龔遂懶得理會他們之間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頓時拍板決定。
“有官爵的人跟老夫去金馬門外,沒有官爵的人自由行動,自己找個地方藏好。”
這算是目前最穩妥的辦法,沒有官爵的隻能算是仆人,沒資格稱之為臣子。
就算是不去金馬門外,也算不上是違抗太後的命令。
龔遂一行約200多人,真正有官爵的人,也就20來個。
範勝祖是半路加入的,嚴格來說還是沒有官爵的白身,但他還是進了臣子的隊伍。
長善和胡月娥其實也沒有官爵,本想分散逃跑,被龔遂攔了下來。
反倒是自認為有官爵在身的李高,被龔遂毫不留情地趕走了。
原主在一次醉酒後,給李高封了個官爵,但是沒有給他印綬,身上更沒有對應的國運。
所以龔遂等正兒八經的臣子,並不承認李高是同僚。
隻有一些仆人認可李高的地位,想方設法巴結他。
如今,龔遂當眾將李高趕出臣子的隊伍,讓他很沒有麵子。
他不敢當場發作,一聲不吭的離開。
楊思糧和其他仆人,分散開來,從不同的方向逃離。
每個人的懷裏,都藏著一張獸皮,以及一個小瓶子。
原本頗為龐大的隊伍,眨眼間冷清了許多。
在龔遂等人的後方,車騎將軍張安世,帶著上百名禁衛騎兵嚴陣以待。
“將軍,前方目標已經化整為零,朝著不同方向逃跑,隻有20多人朝著金馬門前進。”
張安世笑道:“大將軍果然料事如神,讓本將多帶了些騎兵,留下一小隊,跟本將去金馬門抓人,其他人分開去追,務必將昌邑國之人一網打盡。”
片刻後,龔遂等人就來到了金馬門外。
這個地方放著一個體型頗大的銅馬,很好辨別,是朝中學士待詔處。
龔遂等人前腳剛到金馬門,張安世等人就追了過來。
“太後有令,陪同昌邑王來長安之人,全部抓捕,若有違抗,格殺勿論。”
張安世騎著高頭大馬,俯視著龔遂等人,語氣森然,臉上卻是一臉笑意。
他倒是真想有不長眼的家夥跳出來反抗,手中的大刀早已饑渴難耐。
龔遂道:“敢問將軍可有太後的信物?”
張安世頓時愣住了,他奉了大將軍霍光之命,假借太後之命來抓人,怎麽可能有信物。
有必要嗎?張安世並不覺得太後敢在這等大事上跟大將軍唱反調。
“既然將軍暫時沒有信物,可以進宮去請取,我等絕不逃跑和反抗。”
龔遂這番話,既表明了立場,又給足了張安世麵子。
張安世帶來的禁衛騎兵,都是朝廷重金培養的高手。
龔遂等人真要是反抗,幾個迴合的功夫,就會被屠戮一空。
束手就擒看著窩囊,卻是最有利的。
劉賀早就吩咐龔遂等人,若是去了金馬門,車騎將軍張安世必然會帶人去抓捕。
到時候想辦法拖住他,時間越久越好。
換句話說,龔遂等人其實是誘餌。
真正肩負重要使命的人,其實是那群四散而逃的仆人。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看誰笑到最後。
劉賀又帶人外出遊玩。
大將軍霍光則是召集禦史,將軍,列侯,大夫和博士等,一同在未央宮內議事。
霍光也不廢話,直接開門見山。
“昌邑王德行混亂,老夫擔心他威脅社稷安全,該如何是好?”
其他臣子們頓時亂成了一鍋粥,田延年和張安世等知道內情的人,則是穩如泰山。
有個剛從外地趕來長安的臣子問道:“敢問大將軍,丞相為何不在?”
霍光冷冷地看著他,質問道:“難道老夫不如丞相嗎?”
“下官不敢!”
其他人也趕忙低下腦袋,不敢與大將軍霍光對視。
依照常理,丞相身為百官之首,這種影響深遠的國家大事,丞相應該出麵。
楊敞這次沒有出現,並不是因為膽小怕事,確實是情況特殊。
之前,劉賀對外公布了有關《史記》的事情,而且還摘抄了其中幾篇,重金雇傭找說書人到處傳播。
例如《高祖本紀》,《武帝本紀》,以及《蕭相國世家》,《外戚世家》和《蒙恬列傳》。
前兩篇寫的是漢高祖劉邦和漢武帝劉徹的事跡。
《外戚世家》講述了從漢高祖至漢武帝時期,皇帝後妃及其親族的興衰,旨在讓世人警惕外戚專權,以免國家陷入混亂。
大將軍霍光看到《外戚世家》時,氣的把胡子都拽掉了一大把。
作為當今權勢最大的外戚,霍光自然知道,一個強勢的外戚,會對皇權造成多大的衝擊。
若是以後《外戚世家》在全天下廣為流傳,霍光必然淪為眾矢之的,做事時必然受到一些限製。
遠的不說,就說現在,《外戚世家》的出現,就導致長安城內的輿論發生了變化。
原本因為霍光等人的暗中操控,長安城內一麵倒地認為,當今天子整日遊玩,縱情享樂,非常的荒唐。
如今因為部分《史記》的廣泛傳播,民智漸開。
有些聰明人表示:“當今天子故意享樂,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當初丞相蕭何因為身受百姓愛戴遭到忌憚,不得不毀壞自己的榮譽。”
“如今天子被逼的自汙,君不君,臣不臣的,實在是悲哀。”
有人反駁道:“大將軍忠心耿耿,侍奉武帝多年,從未出過差錯。大將軍肯定如同當初的秦將蒙恬一般,寧可被殺死,也不肯造反。有大將軍護佑,誰能逼迫當今天子?”
還有人怒斥道:“照我說,當今天子就是貪圖享樂之輩,傳聞天子在昌邑國的時候就經常亂來。”
民間百姓的議論沸沸揚揚。
要是換做以前,這些妄議國事的百姓,早就被抓起來了。
不過,皇後呂雉掌權時,下令廢除了“妖言罪”。
大家的膽子逐漸變大,開始暢所欲言,甚至有些放飛自我了。
朝廷放開言論算是有利有弊。
好的方麵是,朝廷可以及時通過老百姓的言論.
知道大家最關心什麽,想要什麽,以便於及時給予幫助,不至於兩眼一摸瞎。
壞處是可能會多出一些造謠生事之徒,或是有妖族偽裝成老百姓挑撥離間。
若是不及時處理,很容易造成動蕩。
對目前的劉賀來說,通過輿論的影響,不需要投入過多的人力和物力,就可以讓大量老百姓心向自己.
有利於匯聚國運,提高自身的修行速度。
除了劉賀之外,最大的受益人,自然是司馬氏和丞相楊敞。
隨著《史記》內容的四處傳播,本該反哺給司馬遷的國運,逐漸匯聚在他的女兒和女婿身上,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楊敞停滯多年的修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攀升,進入了頓悟的狀態。
本來司馬氏也有機會頓悟,但她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全心全意地為楊敞護法。
同樣有過頓悟經曆的霍光,在楊敞陷入頓悟的那一刹那,立刻就察覺了。
霍光猶豫了一下,沒有出手打破楊敞的頓悟狀態。
說到底,楊敞畢竟也算是霍光的老部下。
當初隱瞞上報上官桀謀反之事,隻能說是立場不堅定,沒有主動對付霍光。
這些年以來,霍光有意壓製楊敞的國運,導致他的修為不得寸進,也算是讓他吃盡了苦頭。
霍光與楊敞之間的恩怨糾葛,都是私下裏的事情,自然是不能拿到台麵上公開議論。
田延年眼見其他人都在裝聾作啞不肯表態,帶著寶劍,起身離開坐席。
“大將軍是武帝親自任命的托孤大臣,昭帝時期大將軍殫精竭慮。”
“如今昌邑王登基,天下臣民都對他的荒唐行為很不滿,擔心他會導致亡國滅種。”
“真要是那樣,以後到了九泉之下,我們這些做臣子的,有什麽臉麵去見列祖列宗?”
田延年一手握著劍鞘,一手握著劍柄,猛然拔出,寒光乍現,攝人心魂。
“今日所議之事,必須要有個結果,不可遲延推脫。”
“群臣中若是有人猶豫不決,遲遲才答應的,請大將軍允許我用劍殺了他。”
眾臣子眼見田延年殺意凜然,不像是開玩笑,被嚇得心驚肉跳。
他們都知道,田延年敢在大將軍霍光麵前如此膽大妄為,肯定是得到了授權。
哪怕是有人自問實力不輸於田延年,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唱反調。
他們這群人就算是綁一塊,大將軍都能一巴掌全部打死,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
於是,眾人連忙叩首答應追隨大將軍,一起去做廢帝的大事。
隨後,大將軍霍光踏步離開未央宮,群臣緊隨其後。
不多時,眾人來到椒房殿,一同麵見上官太後。
訴說昌邑王劉賀難當大任,請求太後下令廢其帝位。
其實,霍光早就暗中派人通知了上官太後。
在一些小事情上,上官太後可以隨意任性。
身為外祖父的霍光,也願意遷就她。
但是碰到大事時,霍光絲毫不顧及她的想法,她也不敢忤逆霍光。
畢竟,上官太後的父親上官安和祖父上官桀,可都是霍光除掉的。
若不是上官太後身上有一部分霍光的血脈,十有八九早就被清理掉了。
總之,二人的關係,也算是相當複雜。
上官太後很清楚,廢帝這種大事,是霍光必須要做的。
她隻能咬牙配合,裝出一副自己很憤怒的樣子。
上官太後乘車來到未央宮的承明殿,派人傳達命令,讓守衛們在各個宮門口嚴防死守,禁止昌邑王劉賀手下的那群臣子進宮。
倘若劉賀真的毫不知情,孤身一人迴到皇宮,那就真的成了任由霍光等人揉捏的軟柿子。
現在不一樣了,原主的靈魂早已消散。
如今的劉賀,對霍光等人萬分警惕。
還沒有到長安的時候,劉賀就在謀劃如何破局。
國運金龍和劉弗陵殘魂的突然出現,確實讓劉賀猝不及防,打亂了他以前的安排。
不過,總體來看,對劉賀而言,事情算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劉賀駕車遊玩歸來,依照慣例,派人去椒房殿向上官太後問候了一聲,準備坐著馬車返迴溫室殿。
隸屬於少府黃門令掌管的宦官們,在劉賀進宮以後,立刻把宮門關了起來。
霍光早已等候多時,帶人嚴陣以待,以免劉賀手下的臣子闖入。
劉賀看向霍光,淡淡地問道:“大將軍,為何要把宮門關起來,難道說是做什麽見不得人的事情。”
霍光以一種頗為恭敬地姿態,迴答道:“老夫也是奉命行事,太後有旨,不允許昌邑國的臣子入宮。”
“何必如此嚇人。”劉賀隨口吐槽了一句。
對宮門口的一個宦官下令道:“去跟龔遂他們傳個話,快去采摘些桃子,分開收藏好,小心爛掉,朕改日出宮去品嚐。”
說來也巧,這名宦官前幾天一直在溫室殿內看守,被鬼差衝撞後險些喪命。
恢複意識後,這名宦官發現自己在禦醫那邊。
調養了一段時間,他隻覺得渾身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氣。
雖然不清楚具體發生了什麽,但他知道應該是天子救了他一命。
因此,這名宦官得令後,立刻準備開門,去外麵傳話。
《詩經》有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西周時期就有桃子了,這個時代自然也有。
問題在於,現在才四五月份,桃子大都還沒有熟。
劉賀這個時候要吃桃子,明顯不對勁。
一道精光自霍光眼中閃過:“站住。”
宦官立刻停下,哆哆嗦嗦地問道:“大將軍請吩咐。”
“太後有令,昌邑國臣子應在金馬門外等候,你去把他們帶過去。”
“諾。”宦官行禮告退。
這時候,龔遂等人還在宮門外沒有走遠。
宦官照本宣科,模仿劉賀的語氣,複述了那句找桃子的話。
而後,又宣布了霍光的命令,要把他們帶到金馬門外。
宦官在前麵引路,龔遂等人在後麵跟隨,壓低嗓音小聲商議。
“陛下這是讓我們快逃啊,得想個辦法趕緊藏起來。”長善立刻領悟到了劉賀的意思。
正在思考的李高,被長善搶了先,很鄙夷地嗬斥道:“你個蠢貨,現在逃跑,不是在違抗太後的命令嗎?”
這段時日,長善經常奉命東奔西走,隔三差五進宮麵聖。
李高自從劉賀登基以後,一次進宮的機會都沒有,仿佛被遺忘了一般。
李高不敢怨恨劉賀,將所有的憤恨,都記在了長善和胡月娥的頭上。
龔遂懶得理會他們之間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頓時拍板決定。
“有官爵的人跟老夫去金馬門外,沒有官爵的人自由行動,自己找個地方藏好。”
這算是目前最穩妥的辦法,沒有官爵的隻能算是仆人,沒資格稱之為臣子。
就算是不去金馬門外,也算不上是違抗太後的命令。
龔遂一行約200多人,真正有官爵的人,也就20來個。
範勝祖是半路加入的,嚴格來說還是沒有官爵的白身,但他還是進了臣子的隊伍。
長善和胡月娥其實也沒有官爵,本想分散逃跑,被龔遂攔了下來。
反倒是自認為有官爵在身的李高,被龔遂毫不留情地趕走了。
原主在一次醉酒後,給李高封了個官爵,但是沒有給他印綬,身上更沒有對應的國運。
所以龔遂等正兒八經的臣子,並不承認李高是同僚。
隻有一些仆人認可李高的地位,想方設法巴結他。
如今,龔遂當眾將李高趕出臣子的隊伍,讓他很沒有麵子。
他不敢當場發作,一聲不吭的離開。
楊思糧和其他仆人,分散開來,從不同的方向逃離。
每個人的懷裏,都藏著一張獸皮,以及一個小瓶子。
原本頗為龐大的隊伍,眨眼間冷清了許多。
在龔遂等人的後方,車騎將軍張安世,帶著上百名禁衛騎兵嚴陣以待。
“將軍,前方目標已經化整為零,朝著不同方向逃跑,隻有20多人朝著金馬門前進。”
張安世笑道:“大將軍果然料事如神,讓本將多帶了些騎兵,留下一小隊,跟本將去金馬門抓人,其他人分開去追,務必將昌邑國之人一網打盡。”
片刻後,龔遂等人就來到了金馬門外。
這個地方放著一個體型頗大的銅馬,很好辨別,是朝中學士待詔處。
龔遂等人前腳剛到金馬門,張安世等人就追了過來。
“太後有令,陪同昌邑王來長安之人,全部抓捕,若有違抗,格殺勿論。”
張安世騎著高頭大馬,俯視著龔遂等人,語氣森然,臉上卻是一臉笑意。
他倒是真想有不長眼的家夥跳出來反抗,手中的大刀早已饑渴難耐。
龔遂道:“敢問將軍可有太後的信物?”
張安世頓時愣住了,他奉了大將軍霍光之命,假借太後之命來抓人,怎麽可能有信物。
有必要嗎?張安世並不覺得太後敢在這等大事上跟大將軍唱反調。
“既然將軍暫時沒有信物,可以進宮去請取,我等絕不逃跑和反抗。”
龔遂這番話,既表明了立場,又給足了張安世麵子。
張安世帶來的禁衛騎兵,都是朝廷重金培養的高手。
龔遂等人真要是反抗,幾個迴合的功夫,就會被屠戮一空。
束手就擒看著窩囊,卻是最有利的。
劉賀早就吩咐龔遂等人,若是去了金馬門,車騎將軍張安世必然會帶人去抓捕。
到時候想辦法拖住他,時間越久越好。
換句話說,龔遂等人其實是誘餌。
真正肩負重要使命的人,其實是那群四散而逃的仆人。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看誰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