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收獲了一身膘
琳琅幻境:穿越大唐重振家族榮耀 作者:文亦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安城,西北角。
矗立著一座氣勢磅礴的建築,占地極廣,雕梁畫棟,飛簷翹角,宛如一座宮殿。
外麵有許多百姓正忍饑挨餓,而這裏,卻正舉行著一場盛大的宴會,一片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舞女們身姿曼妙,隨著琵琶和古琴的悠揚旋律,輕盈地舞動,仿佛是天上的仙女下凡。
案幾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美食,香氣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宴會一角,一群商人打扮的人圍坐在一起,高談闊論,喝酒作樂。
他們來自關中各地,都是糧店的掌櫃。
坐在最上首的,是一位白胡子老頭——楊家族長,腫泡眼眯成一條線,笑得合不攏嘴。
旁邊則是一位穿著紫色官袍的,正是剛剛下朝的岑文本。
楊族長端起酒杯,向眾人敬酒:
“各位都是關中地區的糧店掌櫃,如今糧價高漲,各位都功不可沒啊!”
商人們紛紛謙虛地迴應:
“哪裏哪裏,都是楊族長的功勞。”
“對啊,如果不是楊族長提議我們囤積糧食、待機漲價,我們怎麽可能賺這麽多。”
商人們紛紛附和道。
楊族長笑得更加燦爛了,他轉頭對岑文本說道:
“大家不要忘了,這其中還有岑大人的功勞。
如果不是他大力支持我們,糧價怎麽可能漲得這麽高。”
眾人聞言,紛紛舉杯向岑文本敬酒。
岑文本微笑著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大家客氣了,我們隻是合作共贏而已。楊家的名聲在關中地區可是響當當的。”
這楊家,可不簡單。
關中地區糧食迅速飛漲的原因,正是因為楊家。
岑文本隻不過是起到輔助作用。
楊家在關中糧食市場中,占據著很大的份額。
為了賺更多錢,楊族長聯合關中大小糧食商人,做起了發國難財的買賣。
朝會結束後,皇上剛拿起筆準備批閱奏折。
一個小太監急匆匆地跑進來,手裏還拿著一封信。
“陛下!大喜啊!晉王殿下來信了!”小太監一臉激動。
皇上一聽,立刻扔下筆,急切地說道:
“快快快!快呈上來給朕瞧瞧!”
這李治去嶺南清風縣,已經有好些時日了。
皇上這心裏啊,一直七上八下的,生怕他有個什麽閃失。
如今終於來信了,皇上這心裏總算是踏實了幾分。
皇上小心翼翼地展開信紙,目光急切地掃過每一個字。
信上,李治的字跡躍然紙上。
“再過三日,兒臣將攜五萬石救災糧食返迴長安。”
讀到這句話,皇上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心中的憂慮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欣喜與期待。
“哈哈,治兒這小子,沒白費朕的一番心意啊!”
皇上興奮地一拍龍椅,站起身來,在殿內來迴踱步。
此時,殿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皇上的龍袍上,映出一片金黃。
微風輕拂,殿內的氣氛也似乎變得輕鬆起來。
“傳旨下去,三日後在城門口為晉王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
皇上吩咐道,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小太監得了旨意,樂顛顛地跑去傳旨了。
皇上坐在龍椅上,安心閉目養神。
三日後,長安城門口。
人潮湧動,鑼鼓喧天。
百姓們紛紛湧向城門口,想要一睹晉王帶著糧食歸來的風采。
李治騎著高頭大馬,身後跟著滿載糧食的車隊。
那氣勢,簡直比凱旋的將軍還威風。
“晉王千歲!晉王千歲!”
百姓們歡唿著,聲音震天響。
人群中,幾個身著錦衣華服的人,投來了羨慕嫉妒恨的目光。
李治微笑著向百姓們揮手致意,臉上洋溢著勝利的笑容,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滿足。
他知道,這次多虧了季正洋,不僅為朝廷解了圍,更為百姓們帶來了希望與安慰。
在城門口,皇上親自迎接李治。
李治翻身下馬,疾步上前,行了個大禮。
然後嬉皮笑臉地湊近皇上:
“父皇,兒臣迴來了,數日不見,您是不是想兒臣想得茶飯不思啊?”
皇上聞言,哈哈大笑,輕輕敲了敲李治的腦袋:
“你這小子,幾日不見,嘴巴倒是更甜了。快說說,清風縣之行,可有收獲?”
李治摸了摸腦袋,嘿嘿一笑:
“父皇,您瞧兒臣這身膘,可不就是清風縣之行的收獲嘛!”
說著,他還拍了拍自己的肚子,繼續道:
“那兒的美食,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兒臣一不小心,就長了幾斤肉。”
隨後二人便如尋常父子般寒暄起來。
“治兒,數日不見,沒想到你還長胖了,甚好甚好!”
皇上打量著李治,眼中滿是讚許。
李治嘿嘿一笑,道:
“那是,在那清風縣,吃好喝好,美不勝哉!”
皇上聞言哈哈大笑,拍了拍李治的肩膀,道:
“好,好!看來那季正洋還算識相,知道皇子來了好生相待。”
李治一聽,連忙解釋,道:
“哪裏哪裏,父皇誤會了,兒臣是微服私訪,絕對沒有透露身份!”
兩人邊說邊走進了金鑾殿,殿內金碧輝煌,龍椅之上,皇上的龍袍熠熠生輝。
皇上坐下後,示意李治也坐下,然後問道:
“治兒,此次去清風縣,可有其他見聞?”
李治點了點頭,興致勃勃地說道:
“父皇,那清風縣可真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那裏山水如畫,風光秀麗。
季正洋治政有方,百姓生活幸福,實在是令人讚歎。”
“哦?!”
皇上一臉好奇地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眼睛,問道:
“那嶺南的災情現在怎麽樣了?有沒有穩定下來?”
李治信心滿滿地迴答道:
“父皇放心,猖縣那邊的八千災民,季正洋已經在清風縣給他們找了好去處。”
“嗯,穩住了就好。”
皇上一臉欣慰,
“治兒,那你跟我說說,季正洋到底是怎麽安頓那些災民的?”
李治興致勃勃地開始描述:
“父皇,您聽好了。
季正洋可是個有招兒的人。
他把災民們分成了幾組,兩千多人去了批發市場幫忙,兩千多人去開墾荒地,說是要弄成萬畝良田呢;
一千多人去建房子,還有幾百人去了水泥廠。
哦對了,還有兩千人,他們去修路了。”
皇上一臉讚許:
“嗯,這樣安排挺妥當的,讓災民們有事可做,有工錢可拿,自給自足。”
李治繼續道:
“對啊,季縣令就是這麽想的。
他還提了一個新詞兒,叫什麽‘以工代賑’。”
“啪!”
皇上一拍桌子,大聲讚道:
“好!這個‘以工代賑’真是個妙招!”
他興奮得直搓手,催促道:
“治兒,快接著說,還有什麽新鮮事?”
李治被皇上的激動勁兒嚇了一跳,心裏暗想:
“父皇,您這拍桌子的習慣得改改,嚇壞兒臣了。”
他摸了摸額頭上的汗,繼續說道:
“父皇,兒臣在清風縣還聽說了一些小道消息。”
“哦?什麽消息?”皇上好奇地問。
矗立著一座氣勢磅礴的建築,占地極廣,雕梁畫棟,飛簷翹角,宛如一座宮殿。
外麵有許多百姓正忍饑挨餓,而這裏,卻正舉行著一場盛大的宴會,一片歡聲笑語,熱鬧非凡。
舞女們身姿曼妙,隨著琵琶和古琴的悠揚旋律,輕盈地舞動,仿佛是天上的仙女下凡。
案幾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美食,香氣四溢,讓人垂涎欲滴。
宴會一角,一群商人打扮的人圍坐在一起,高談闊論,喝酒作樂。
他們來自關中各地,都是糧店的掌櫃。
坐在最上首的,是一位白胡子老頭——楊家族長,腫泡眼眯成一條線,笑得合不攏嘴。
旁邊則是一位穿著紫色官袍的,正是剛剛下朝的岑文本。
楊族長端起酒杯,向眾人敬酒:
“各位都是關中地區的糧店掌櫃,如今糧價高漲,各位都功不可沒啊!”
商人們紛紛謙虛地迴應:
“哪裏哪裏,都是楊族長的功勞。”
“對啊,如果不是楊族長提議我們囤積糧食、待機漲價,我們怎麽可能賺這麽多。”
商人們紛紛附和道。
楊族長笑得更加燦爛了,他轉頭對岑文本說道:
“大家不要忘了,這其中還有岑大人的功勞。
如果不是他大力支持我們,糧價怎麽可能漲得這麽高。”
眾人聞言,紛紛舉杯向岑文本敬酒。
岑文本微笑著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大家客氣了,我們隻是合作共贏而已。楊家的名聲在關中地區可是響當當的。”
這楊家,可不簡單。
關中地區糧食迅速飛漲的原因,正是因為楊家。
岑文本隻不過是起到輔助作用。
楊家在關中糧食市場中,占據著很大的份額。
為了賺更多錢,楊族長聯合關中大小糧食商人,做起了發國難財的買賣。
朝會結束後,皇上剛拿起筆準備批閱奏折。
一個小太監急匆匆地跑進來,手裏還拿著一封信。
“陛下!大喜啊!晉王殿下來信了!”小太監一臉激動。
皇上一聽,立刻扔下筆,急切地說道:
“快快快!快呈上來給朕瞧瞧!”
這李治去嶺南清風縣,已經有好些時日了。
皇上這心裏啊,一直七上八下的,生怕他有個什麽閃失。
如今終於來信了,皇上這心裏總算是踏實了幾分。
皇上小心翼翼地展開信紙,目光急切地掃過每一個字。
信上,李治的字跡躍然紙上。
“再過三日,兒臣將攜五萬石救災糧食返迴長安。”
讀到這句話,皇上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心中的憂慮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欣喜與期待。
“哈哈,治兒這小子,沒白費朕的一番心意啊!”
皇上興奮地一拍龍椅,站起身來,在殿內來迴踱步。
此時,殿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皇上的龍袍上,映出一片金黃。
微風輕拂,殿內的氣氛也似乎變得輕鬆起來。
“傳旨下去,三日後在城門口為晉王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
皇上吩咐道,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小太監得了旨意,樂顛顛地跑去傳旨了。
皇上坐在龍椅上,安心閉目養神。
三日後,長安城門口。
人潮湧動,鑼鼓喧天。
百姓們紛紛湧向城門口,想要一睹晉王帶著糧食歸來的風采。
李治騎著高頭大馬,身後跟著滿載糧食的車隊。
那氣勢,簡直比凱旋的將軍還威風。
“晉王千歲!晉王千歲!”
百姓們歡唿著,聲音震天響。
人群中,幾個身著錦衣華服的人,投來了羨慕嫉妒恨的目光。
李治微笑著向百姓們揮手致意,臉上洋溢著勝利的笑容,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滿足。
他知道,這次多虧了季正洋,不僅為朝廷解了圍,更為百姓們帶來了希望與安慰。
在城門口,皇上親自迎接李治。
李治翻身下馬,疾步上前,行了個大禮。
然後嬉皮笑臉地湊近皇上:
“父皇,兒臣迴來了,數日不見,您是不是想兒臣想得茶飯不思啊?”
皇上聞言,哈哈大笑,輕輕敲了敲李治的腦袋:
“你這小子,幾日不見,嘴巴倒是更甜了。快說說,清風縣之行,可有收獲?”
李治摸了摸腦袋,嘿嘿一笑:
“父皇,您瞧兒臣這身膘,可不就是清風縣之行的收獲嘛!”
說著,他還拍了拍自己的肚子,繼續道:
“那兒的美食,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兒臣一不小心,就長了幾斤肉。”
隨後二人便如尋常父子般寒暄起來。
“治兒,數日不見,沒想到你還長胖了,甚好甚好!”
皇上打量著李治,眼中滿是讚許。
李治嘿嘿一笑,道:
“那是,在那清風縣,吃好喝好,美不勝哉!”
皇上聞言哈哈大笑,拍了拍李治的肩膀,道:
“好,好!看來那季正洋還算識相,知道皇子來了好生相待。”
李治一聽,連忙解釋,道:
“哪裏哪裏,父皇誤會了,兒臣是微服私訪,絕對沒有透露身份!”
兩人邊說邊走進了金鑾殿,殿內金碧輝煌,龍椅之上,皇上的龍袍熠熠生輝。
皇上坐下後,示意李治也坐下,然後問道:
“治兒,此次去清風縣,可有其他見聞?”
李治點了點頭,興致勃勃地說道:
“父皇,那清風縣可真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那裏山水如畫,風光秀麗。
季正洋治政有方,百姓生活幸福,實在是令人讚歎。”
“哦?!”
皇上一臉好奇地放下手中的筆,揉了揉眼睛,問道:
“那嶺南的災情現在怎麽樣了?有沒有穩定下來?”
李治信心滿滿地迴答道:
“父皇放心,猖縣那邊的八千災民,季正洋已經在清風縣給他們找了好去處。”
“嗯,穩住了就好。”
皇上一臉欣慰,
“治兒,那你跟我說說,季正洋到底是怎麽安頓那些災民的?”
李治興致勃勃地開始描述:
“父皇,您聽好了。
季正洋可是個有招兒的人。
他把災民們分成了幾組,兩千多人去了批發市場幫忙,兩千多人去開墾荒地,說是要弄成萬畝良田呢;
一千多人去建房子,還有幾百人去了水泥廠。
哦對了,還有兩千人,他們去修路了。”
皇上一臉讚許:
“嗯,這樣安排挺妥當的,讓災民們有事可做,有工錢可拿,自給自足。”
李治繼續道:
“對啊,季縣令就是這麽想的。
他還提了一個新詞兒,叫什麽‘以工代賑’。”
“啪!”
皇上一拍桌子,大聲讚道:
“好!這個‘以工代賑’真是個妙招!”
他興奮得直搓手,催促道:
“治兒,快接著說,還有什麽新鮮事?”
李治被皇上的激動勁兒嚇了一跳,心裏暗想:
“父皇,您這拍桌子的習慣得改改,嚇壞兒臣了。”
他摸了摸額頭上的汗,繼續說道:
“父皇,兒臣在清風縣還聽說了一些小道消息。”
“哦?什麽消息?”皇上好奇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