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咱大明趕上了多災多難的時代?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35章 咱大明趕上了多災多難的時代?
待眾人退下後,殿中隻剩下朱元璋、朱標和陸知白三人。
朱元璋靠在龍椅上,手指輕輕敲擊扶手,目光深邃地望著陸知白:
“陸卿,方才你說的‘小冰期,到底是哪本古籍的學問?咱怎麽從未聽說過?”
陸知白神色倒是平靜,知道這個問題遲早要說的,便整理了一下思緒,緩緩解釋道:
“迴陛下,此說見於前朝無名方士手劄。
其人雲遊四海三十載,嚐見極北之地冰封千裏,遂推演天象,言此寒潮數百年一輪轉。
兒臣觀近年冬雪早至,夏雨綿長,時節不調,與記載頗有暗合……”
朱元璋聽了,眉頭緊鎖,眼睛微眯的在思考。
朱標神色悄然凝重了些許,望向陸知白,目光透著謹慎。
果然,朱元璋一番思索之後,腦袋微歪,一副詫異的神色問道:
“怎麽,聽你的意思,天時不調導致災難,並非因為君主失德,而是天地自然的變化?”
古代講究天授皇權。皇帝雖然至高無上,但在天地麵前也要低頭。
各地有個什麽災禍,都有輿論聯係到君主有過失上。
關鍵是之前討伐元朝,朱元璋也用上了這個理由。
如果不是元朝的君主失德,怎麽至於近百年來多災多難呢?
關鍵是,等自己建立了新王朝,也一樣的多災多難。
每年不是這兒發洪水,就是那兒地震,各條河流也是時不時決口,這就有點尷尬了。
先前雷擊奉天殿,就怕老朱鬱悶壞了,住到偏殿,減少膳食,來顯示自己有在反省了……
簷角銅鈴忽被穿堂風驚動,叮當聲裏,陸知白喉結微動。
他抬頭看了皇帝與太子一眼,對上了朱標凝重的目光。
這個話題有些敏感,答錯半字,便是一樁罪過。
陸知白微微一笑,並不慌張,說:
“陛下明鑒。天行有常,不為桀亡,不為堯存……”
朱元璋眉頭微皺的輕輕頷首。
陸知白接著說:“然聖主臨朝,可使天災不為人禍。”
他抬首直視天子:“昔大禹治水,天降洪濤,卻成九州清晏;
商紂失道,縱無天災,亦難免鹿台焚身。”
“說得好~”朱標終於露出笑容。
這一番迴答,既避免了因災難對君主的苛責,卻依然強調了君主的責任。
朱元璋的指節停在案上,忽然大笑:
“好個聖主臨朝!照這般說,天時不正,非關人君德政,倒是老天爺給咱出的考題了……”
陸知白想了一想,點頭道:
“這麽說倒也沒錯。確實很考驗應對能力。不,最當先的是態度……”
“小冰期……”朱元璋漫不經心敲著桌案,轉頭望向朱標,“聽起來像是天變冷了,果真如此嗎?為何天冷了就會多下雨?”
“這……”朱標眨了眨眼,“兒臣也不清楚,但想來,每段時間的氣候都不同吧。”
“比方說豫字,在古代河南這地方是有象的,可見氣候溫暖……”
朱元璋點了點頭,對陸知白說:“你來講講。”
這個事情其實挺殘酷的,關鍵是沒有解決辦法。陸知白也不願意說得太清楚,純純給人添堵。
他便說:“陛下明鑒,這個小冰期,確實會使氣溫略有下降。
但至於降水多發,這是氣候波動的緣故,各地可能出現些異常天氣。”
朱元璋沉默片刻,皺起眉頭歎道:
“照這個意思,咱大明,是趕上這多災多難的時代,這豈不是天意?”
陸知白說:“雖然相較於漢唐,氣溫確實有些下降,但自宋以來就是如此,陛下也不必過於憂慮了。”
朱標有些恍然大悟的神色,說:
“漢唐這般強盛,原來還有這個緣故?”
他點著頭說:“氣候溫暖,大概是有助於糧食收成,有了糧,一切都好說……”
朱元璋則是撇了撇嘴,道:“宋、元可都不咋樣啊,都是多災多難……”
陸知白低著頭,勸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嗬,”片刻的鬱悶過後,朱元璋便冷冷笑了一聲,“既然趕上了這樣的時代,還能怎麽的?”
他洪亮的聲音響徹大殿:“實心用事,勤政愛民,咱不敢說一定能比漢唐強盛,卻會盡力轉危為機!”
陸知白看著眉頭高挑、鬥誌昂揚的老朱,露出笑容,心說,活該你成功啊。
朱標也是笑道:“不錯,各種各樣的時代,都會有人碰上。不論如何,都要實行善政,裨補闕漏……”
朱元璋點了點頭,眉心卻又皺了起來,說:
“咱想了一想,駙馬說的有道理。黃河這數百年來,都難以治理,根源正是在於黃土。
對了,你說的黃土高原,具體是哪裏?”
古代是沒有這個詞,陸知白便說:
“就是秦隴之地,還有河套一帶,也有中原的少部分。那邊的土,都是黃的……”
“陝西那邊……”朱元璋頷首,露出一絲憂色,目光卻很堅決,說:
“這黃河,必須要治理到底。總這樣是不行的。遲早會影響漕運!”
他看了看太子和陸知白,沉聲道:
“沒了漕運的糧食,北邊吃什麽?
要是發起水患,城裏又沒有足夠的囤糧……”
朱標與陸知白都是點頭。
這所謂的“城”,其實大概率是以後遷都的都城吧……
不管是在西安還是在北平,糧食都很依賴漕運。
為了保障未來都城的糧食安全,朱元璋是下定決心要治理黃河。
“若要治理黃土,非一時之功,恐怕花費也是不菲……”朱元璋神色凝重地盯著陸知白,“駙馬有什麽妙計?”
陸知白點點頭,笑道:“費時費人是真的,但花費,也不一定太多。隻是……”
陸知白眉頭一皺,解釋道: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口增長過快,需要大量耕地種糧。過度的開墾荒地、砍伐樹木,破壞了植被……”
朱元璋目光凝重的說:
“屯墾,就不說前朝了,本朝不就是農民嘛?還有各衛所的屯田!”
朱標漫不經心的接口道:“還有藩王……”
待眾人退下後,殿中隻剩下朱元璋、朱標和陸知白三人。
朱元璋靠在龍椅上,手指輕輕敲擊扶手,目光深邃地望著陸知白:
“陸卿,方才你說的‘小冰期,到底是哪本古籍的學問?咱怎麽從未聽說過?”
陸知白神色倒是平靜,知道這個問題遲早要說的,便整理了一下思緒,緩緩解釋道:
“迴陛下,此說見於前朝無名方士手劄。
其人雲遊四海三十載,嚐見極北之地冰封千裏,遂推演天象,言此寒潮數百年一輪轉。
兒臣觀近年冬雪早至,夏雨綿長,時節不調,與記載頗有暗合……”
朱元璋聽了,眉頭緊鎖,眼睛微眯的在思考。
朱標神色悄然凝重了些許,望向陸知白,目光透著謹慎。
果然,朱元璋一番思索之後,腦袋微歪,一副詫異的神色問道:
“怎麽,聽你的意思,天時不調導致災難,並非因為君主失德,而是天地自然的變化?”
古代講究天授皇權。皇帝雖然至高無上,但在天地麵前也要低頭。
各地有個什麽災禍,都有輿論聯係到君主有過失上。
關鍵是之前討伐元朝,朱元璋也用上了這個理由。
如果不是元朝的君主失德,怎麽至於近百年來多災多難呢?
關鍵是,等自己建立了新王朝,也一樣的多災多難。
每年不是這兒發洪水,就是那兒地震,各條河流也是時不時決口,這就有點尷尬了。
先前雷擊奉天殿,就怕老朱鬱悶壞了,住到偏殿,減少膳食,來顯示自己有在反省了……
簷角銅鈴忽被穿堂風驚動,叮當聲裏,陸知白喉結微動。
他抬頭看了皇帝與太子一眼,對上了朱標凝重的目光。
這個話題有些敏感,答錯半字,便是一樁罪過。
陸知白微微一笑,並不慌張,說:
“陛下明鑒。天行有常,不為桀亡,不為堯存……”
朱元璋眉頭微皺的輕輕頷首。
陸知白接著說:“然聖主臨朝,可使天災不為人禍。”
他抬首直視天子:“昔大禹治水,天降洪濤,卻成九州清晏;
商紂失道,縱無天災,亦難免鹿台焚身。”
“說得好~”朱標終於露出笑容。
這一番迴答,既避免了因災難對君主的苛責,卻依然強調了君主的責任。
朱元璋的指節停在案上,忽然大笑:
“好個聖主臨朝!照這般說,天時不正,非關人君德政,倒是老天爺給咱出的考題了……”
陸知白想了一想,點頭道:
“這麽說倒也沒錯。確實很考驗應對能力。不,最當先的是態度……”
“小冰期……”朱元璋漫不經心敲著桌案,轉頭望向朱標,“聽起來像是天變冷了,果真如此嗎?為何天冷了就會多下雨?”
“這……”朱標眨了眨眼,“兒臣也不清楚,但想來,每段時間的氣候都不同吧。”
“比方說豫字,在古代河南這地方是有象的,可見氣候溫暖……”
朱元璋點了點頭,對陸知白說:“你來講講。”
這個事情其實挺殘酷的,關鍵是沒有解決辦法。陸知白也不願意說得太清楚,純純給人添堵。
他便說:“陛下明鑒,這個小冰期,確實會使氣溫略有下降。
但至於降水多發,這是氣候波動的緣故,各地可能出現些異常天氣。”
朱元璋沉默片刻,皺起眉頭歎道:
“照這個意思,咱大明,是趕上這多災多難的時代,這豈不是天意?”
陸知白說:“雖然相較於漢唐,氣溫確實有些下降,但自宋以來就是如此,陛下也不必過於憂慮了。”
朱標有些恍然大悟的神色,說:
“漢唐這般強盛,原來還有這個緣故?”
他點著頭說:“氣候溫暖,大概是有助於糧食收成,有了糧,一切都好說……”
朱元璋則是撇了撇嘴,道:“宋、元可都不咋樣啊,都是多災多難……”
陸知白低著頭,勸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嗬,”片刻的鬱悶過後,朱元璋便冷冷笑了一聲,“既然趕上了這樣的時代,還能怎麽的?”
他洪亮的聲音響徹大殿:“實心用事,勤政愛民,咱不敢說一定能比漢唐強盛,卻會盡力轉危為機!”
陸知白看著眉頭高挑、鬥誌昂揚的老朱,露出笑容,心說,活該你成功啊。
朱標也是笑道:“不錯,各種各樣的時代,都會有人碰上。不論如何,都要實行善政,裨補闕漏……”
朱元璋點了點頭,眉心卻又皺了起來,說:
“咱想了一想,駙馬說的有道理。黃河這數百年來,都難以治理,根源正是在於黃土。
對了,你說的黃土高原,具體是哪裏?”
古代是沒有這個詞,陸知白便說:
“就是秦隴之地,還有河套一帶,也有中原的少部分。那邊的土,都是黃的……”
“陝西那邊……”朱元璋頷首,露出一絲憂色,目光卻很堅決,說:
“這黃河,必須要治理到底。總這樣是不行的。遲早會影響漕運!”
他看了看太子和陸知白,沉聲道:
“沒了漕運的糧食,北邊吃什麽?
要是發起水患,城裏又沒有足夠的囤糧……”
朱標與陸知白都是點頭。
這所謂的“城”,其實大概率是以後遷都的都城吧……
不管是在西安還是在北平,糧食都很依賴漕運。
為了保障未來都城的糧食安全,朱元璋是下定決心要治理黃河。
“若要治理黃土,非一時之功,恐怕花費也是不菲……”朱元璋神色凝重地盯著陸知白,“駙馬有什麽妙計?”
陸知白點點頭,笑道:“費時費人是真的,但花費,也不一定太多。隻是……”
陸知白眉頭一皺,解釋道: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口增長過快,需要大量耕地種糧。過度的開墾荒地、砍伐樹木,破壞了植被……”
朱元璋目光凝重的說:
“屯墾,就不說前朝了,本朝不就是農民嘛?還有各衛所的屯田!”
朱標漫不經心的接口道:“還有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