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柳樹的一百零八種玩法
娶妻一個月,才知嶽父朱元璋 作者:喵帝大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639章 柳樹的一百零八種玩法
朱橚接過信箋,指尖一撚便覺出厚度不凡。
他迫不及待地拆開火漆,抖開信紙時帶起一陣淡淡的鬆煙墨香。
信紙上的字跡如行雲流水。
“五哥鈞鑒:此番治河,灘塗之地尤為關鍵。弟思忖再三,以為當廣植柳樹。
柳性耐濕,根係發達,固土保堤之效遠勝他木。更妙者,柳樹渾身是寶——”
朱橚的眉頭漸漸舒展,雙目大亮,露出美滋滋的笑容來。
陸知白告訴他,若能廣植柳樹,既可固土防沙,又能衍生諸多產業。
其一,可辟為園林,引遊人觀賞;
其二,柳皮可製藥材,柳木可作器具;
其三,枝條可編織筐簍、蓑衣等,形成柳編產業;
其四,林下可種半夏、黃芪等耐陰藥材,充分利用空間。
這些事情,少不了當地的老百姓參與,讓他們也能有一口飯吃。
如此,既能護堤,又可富民......
朱橚越看眼睛越亮,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玻璃皿邊緣,震得裏頭的小綠毛微微顫動。
待看到“預計可帶動萬餘農戶生計”時,他猛的站起身來,大聲說:“妙啊,太妙了!”
說著轉頭對王青山說:“恁老師真是一個經天緯地的奇才啊!”
朱橚再仔細看下去。
這個柳樹產業,以後還有一些進階玩法——
茶葉:清明前後采嫩芽,製成“王府金絲明前柳茶”,配以頂級白瓷罐裝,專供江南士紳。每斤售價數兩,萬畝柳林可產數千斤;
文人柳:沿堤建十二觀景亭,鐫刻《柳堤賦》碑文。舉辦“柳社”詩會,收取潤筆費。精修柳樹,選美大賽,評選名柳;雅士若想認養,需年費若幹……
朱橚越看越高興,仿佛得了一個聚寶盆,哈哈大笑起來:
“妙!妙極遼!駙馬介腦袋瓜子,怕不是文曲星拿算盤珠子捏的?縱陶朱範蠡複生,亦當避席!”
王青山聽得這般盛讚,也露出笑容,卻不知道信裏到底寫了啥,讓周王樂成這樣。
朱橚起身在廳中來迴踱步,駐足窗前,遙望著外頭綠枝搖曳的老柳樹,吟道:
“萬道春愁織金線……”
忽然,他話音一頓,僵在原地,臉上的笑容漸漸凝固了。
“等等……”
朱橚皺起眉頭,手指不自覺地掐算起來:“就算一畝地兩百棵好了,五萬畝奏是……是……”
王青山在一旁,篤定的迴答道:“是一千萬棵……”
“千、千萬株?!”
朱橚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幾分不可思議。
“哈?”朱橚笑了,“把開封城外的柳樹全砍了,夠不夠插滿一萬畝地,都說不好呢……”
王青山也覺得這個數目有些誇張。
想了一想提醒道:“王爺,您的信還沒看完呢。指不定老師有辦法。”
“嗯對對對~”
朱橚剛才光顧著樂了,現在趕忙看下去。
朱橚一看就笑了,眼中重新燃起光彩:“工程分期!對,就分期來!”
他長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釋然的笑容:
“先集中種河堤最險要的段落,其他地方,慢慢來,重在規劃……
這事,不是一年可以鬥成的,江南也可以支援些柳條兒……”
他喃喃自語,轉身對王青山道:
“駙馬說得對,這事急不得。俺們得先規劃好各區域,還要留出道路來,要不然……”
幾萬畝地的柳樹林,那是個什麽光景?想想都覺得一陣清涼。
“駙馬真是……連這都替本王想周全了……
不僅考慮防洪,還想到要讓百姓能在柳林中自在行走,不要變成陰森之地……”
“王爺英明。”王青山笑道:“老師常說‘欲速則不達’。這樣分期實施,既不會耽誤防洪,也能保證品質。”
朱橚轉頭對侍從吩咐:“去把王府長史叫來,咱們先規劃一番……”
他在心裏盤算著,這些地種上大量柳樹,整體收成肯定要比糧食高一些,單單是打理都要少花一些功夫。
而且陸知白暗示了,這背後有一個隱含的好處。
那就是,這一次總理河道下來治河,必定是要管理河道兩邊的灘塗。
這本來就是天然的泄洪區啊。
但如果種植上柳樹,形成天然的防護屏障,那麽這灘塗,他可以少退一些給官府……
朱橚忽然眉毛一挑,樂道:
“駙馬還說漏了一樣!遍植柳樹,還有一樁好處嘞——
百姓可以捕捉柳絮,收集多了,做襖子,做被子,可以禦寒……”
王青山頓時露出驚訝之色:“王爺,您竟然連民間百姓如何禦寒都知道?您真是……深知民生疾苦啊!”
朱橚滿臉的得意洋洋:“那可不~”
當下,周王府就緊鑼密鼓的籌備開了。
雖然現在已經接近五月,但如果動作快一點,還是可以先插一批柳條的,總比沒有要好。
再說了,也需要先積累一些經驗和技術。
朱橚還讓人去民間廣泛的搜羅,會種柳樹、做柳編的人才……
……
治河之事,快馬加鞭、馬不停蹄的開展著。
諸多細節,陸知白已和兩個總理交代了。
至於植柳固堤法,他也上奏了。
這種低成本的法子,雖然見效慢,要花個一兩年,等樹長大,但是不花錢啊。
當然是得到朱元璋的認可。
其他地方種柳樹,也不會對周王那邊產生太大的影響。
因為他們形不成規模效應。
陸知白成天出主意,固然爽,然而私下裏,卻也要讀不少的書。
關於治河,他還是想盡善盡美,充分利用當下的技術條件,達到最大的效果。
再加上宋元經濟史也需要一些資料,因此這日,陸知白前往大本堂尋找書籍。
這大本堂是朱元璋專門建來收集天下圖書、教育皇室子弟的地方。
裏頭最多的,除了書,就是大儒。
三樓少有人至,盡是些冷門書籍。
陸知白在書架間穿梭時,轉角處,不慎與一位青衫書生撞到一起。
對方的幾本書“嘩啦”散落一地。
待看清之後,反倒是對麵躬身作揖:“在下冒失,衝撞了侯爺。”
“是我不小心。”陸知白打量著眼前的書生,隻覺得,年紀輕輕就出入此地,麵生啊?
陸知白笑道:“閣下看著眼生啊,不知如何稱唿?”
青年拱手道:“學生方孝孺,現忝居太子司經局洗馬。”
朱橚接過信箋,指尖一撚便覺出厚度不凡。
他迫不及待地拆開火漆,抖開信紙時帶起一陣淡淡的鬆煙墨香。
信紙上的字跡如行雲流水。
“五哥鈞鑒:此番治河,灘塗之地尤為關鍵。弟思忖再三,以為當廣植柳樹。
柳性耐濕,根係發達,固土保堤之效遠勝他木。更妙者,柳樹渾身是寶——”
朱橚的眉頭漸漸舒展,雙目大亮,露出美滋滋的笑容來。
陸知白告訴他,若能廣植柳樹,既可固土防沙,又能衍生諸多產業。
其一,可辟為園林,引遊人觀賞;
其二,柳皮可製藥材,柳木可作器具;
其三,枝條可編織筐簍、蓑衣等,形成柳編產業;
其四,林下可種半夏、黃芪等耐陰藥材,充分利用空間。
這些事情,少不了當地的老百姓參與,讓他們也能有一口飯吃。
如此,既能護堤,又可富民......
朱橚越看眼睛越亮,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玻璃皿邊緣,震得裏頭的小綠毛微微顫動。
待看到“預計可帶動萬餘農戶生計”時,他猛的站起身來,大聲說:“妙啊,太妙了!”
說著轉頭對王青山說:“恁老師真是一個經天緯地的奇才啊!”
朱橚再仔細看下去。
這個柳樹產業,以後還有一些進階玩法——
茶葉:清明前後采嫩芽,製成“王府金絲明前柳茶”,配以頂級白瓷罐裝,專供江南士紳。每斤售價數兩,萬畝柳林可產數千斤;
文人柳:沿堤建十二觀景亭,鐫刻《柳堤賦》碑文。舉辦“柳社”詩會,收取潤筆費。精修柳樹,選美大賽,評選名柳;雅士若想認養,需年費若幹……
朱橚越看越高興,仿佛得了一個聚寶盆,哈哈大笑起來:
“妙!妙極遼!駙馬介腦袋瓜子,怕不是文曲星拿算盤珠子捏的?縱陶朱範蠡複生,亦當避席!”
王青山聽得這般盛讚,也露出笑容,卻不知道信裏到底寫了啥,讓周王樂成這樣。
朱橚起身在廳中來迴踱步,駐足窗前,遙望著外頭綠枝搖曳的老柳樹,吟道:
“萬道春愁織金線……”
忽然,他話音一頓,僵在原地,臉上的笑容漸漸凝固了。
“等等……”
朱橚皺起眉頭,手指不自覺地掐算起來:“就算一畝地兩百棵好了,五萬畝奏是……是……”
王青山在一旁,篤定的迴答道:“是一千萬棵……”
“千、千萬株?!”
朱橚的聲音陡然拔高,帶著幾分不可思議。
“哈?”朱橚笑了,“把開封城外的柳樹全砍了,夠不夠插滿一萬畝地,都說不好呢……”
王青山也覺得這個數目有些誇張。
想了一想提醒道:“王爺,您的信還沒看完呢。指不定老師有辦法。”
“嗯對對對~”
朱橚剛才光顧著樂了,現在趕忙看下去。
朱橚一看就笑了,眼中重新燃起光彩:“工程分期!對,就分期來!”
他長長舒了一口氣,臉上露出釋然的笑容:
“先集中種河堤最險要的段落,其他地方,慢慢來,重在規劃……
這事,不是一年可以鬥成的,江南也可以支援些柳條兒……”
他喃喃自語,轉身對王青山道:
“駙馬說得對,這事急不得。俺們得先規劃好各區域,還要留出道路來,要不然……”
幾萬畝地的柳樹林,那是個什麽光景?想想都覺得一陣清涼。
“駙馬真是……連這都替本王想周全了……
不僅考慮防洪,還想到要讓百姓能在柳林中自在行走,不要變成陰森之地……”
“王爺英明。”王青山笑道:“老師常說‘欲速則不達’。這樣分期實施,既不會耽誤防洪,也能保證品質。”
朱橚轉頭對侍從吩咐:“去把王府長史叫來,咱們先規劃一番……”
他在心裏盤算著,這些地種上大量柳樹,整體收成肯定要比糧食高一些,單單是打理都要少花一些功夫。
而且陸知白暗示了,這背後有一個隱含的好處。
那就是,這一次總理河道下來治河,必定是要管理河道兩邊的灘塗。
這本來就是天然的泄洪區啊。
但如果種植上柳樹,形成天然的防護屏障,那麽這灘塗,他可以少退一些給官府……
朱橚忽然眉毛一挑,樂道:
“駙馬還說漏了一樣!遍植柳樹,還有一樁好處嘞——
百姓可以捕捉柳絮,收集多了,做襖子,做被子,可以禦寒……”
王青山頓時露出驚訝之色:“王爺,您竟然連民間百姓如何禦寒都知道?您真是……深知民生疾苦啊!”
朱橚滿臉的得意洋洋:“那可不~”
當下,周王府就緊鑼密鼓的籌備開了。
雖然現在已經接近五月,但如果動作快一點,還是可以先插一批柳條的,總比沒有要好。
再說了,也需要先積累一些經驗和技術。
朱橚還讓人去民間廣泛的搜羅,會種柳樹、做柳編的人才……
……
治河之事,快馬加鞭、馬不停蹄的開展著。
諸多細節,陸知白已和兩個總理交代了。
至於植柳固堤法,他也上奏了。
這種低成本的法子,雖然見效慢,要花個一兩年,等樹長大,但是不花錢啊。
當然是得到朱元璋的認可。
其他地方種柳樹,也不會對周王那邊產生太大的影響。
因為他們形不成規模效應。
陸知白成天出主意,固然爽,然而私下裏,卻也要讀不少的書。
關於治河,他還是想盡善盡美,充分利用當下的技術條件,達到最大的效果。
再加上宋元經濟史也需要一些資料,因此這日,陸知白前往大本堂尋找書籍。
這大本堂是朱元璋專門建來收集天下圖書、教育皇室子弟的地方。
裏頭最多的,除了書,就是大儒。
三樓少有人至,盡是些冷門書籍。
陸知白在書架間穿梭時,轉角處,不慎與一位青衫書生撞到一起。
對方的幾本書“嘩啦”散落一地。
待看清之後,反倒是對麵躬身作揖:“在下冒失,衝撞了侯爺。”
“是我不小心。”陸知白打量著眼前的書生,隻覺得,年紀輕輕就出入此地,麵生啊?
陸知白笑道:“閣下看著眼生啊,不知如何稱唿?”
青年拱手道:“學生方孝孺,現忝居太子司經局洗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