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文明
錯穿末世,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作者:儾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曉草從不認為自己的智慧能比普通人高出多少,恰恰相反,從上一世的經曆中她深深體會到,任何人都不簡單。
她在這個世界上超出別人的,是對喪屍和喪屍末世的了解,她也靠這一點帶著團隊走到了今天。
下一個階段的重點是開展生產建設,張曉草在這方麵並無特長,她所能做的,就是盡力搭建一個公正高效的平台,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滕京教授見張曉草在思索著什麽,插話道,“我也有點想法需要和大家講一講,現在安全形勢好轉了,我們恐怕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麵上考慮生存問題。
我根據個人信息登記情況做了個簡單的統計,按各個小區幸存者的比例推算,活下來的人不到10%。不知道是我們這個地區死亡率更高,還是其他地方都是這樣。
人類誕生到現在,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麽大比例的傷亡。
正如張團長所說,剩下的人不多了,我們不僅要讓大家吃飽穿暖活下去,還要在更高的層麵上考慮人類這個種群的繁衍存續的問題。
人數過少,將無法保持基因多樣性,會給種群延續帶來極大隱患,一方麵,疾病、病毒的群體抵抗能力會大幅下降,普通病毒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減員,我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不確定維持基因多樣性的人數底線應該是多少,但從宏觀層麵上來講,團隊人數越多,越有利於種群的延續,所以還要盡量繼續擴大團隊規模。
另一方麵,這次災變必然造成文明的倒退,這不僅會終止我們的進化,甚至會帶來整個族群的退化。留住人類的文明,這個話題很大,但立足我們的實際情況,現階段所能做的是,竭盡全力搜集和儲備知識和技術。
喪屍末世對人類文明的衝擊和破壞前所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明流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從這個角度來講,末世前的人類文明,很可能已經是人類的頂峰,短期內,我們的發展不可能達到那樣的高度,至少在我們這2500人的有生之年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對於下一代來講,互聯網、微信支付,移動通訊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科技產品,隻能存在於他們的想象中,如果我們不努力,他們甚至可能告別電力,要重新迴到點油燈的時代了。
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都親曆過人類文明的頂峰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最大限度保留人類文明的巨大優勢,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實現真正的安全和自給自足,但如果等到那一天才開始做這項工作,那就太遲了,而且必將事倍功半。
所以,僅僅生產生活必需品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在不斷改善生存條件的基礎上,盡量搜集、儲備和傳承知識,並通過複刻各項技術,重新攀爬科技樹。
末世前,社會生產的分工非常詳細,不管你當時在從事什麽工作,你的知識、經驗和經曆對我們的後代來講都是財富。
所以,我們一方麵要讓所有人都認識到知識和技術得重要性,並在團隊中樹立一種觀念,那就是,每個人都有為人類文明保留火種的責任,發動所有人參與進來,另一方麵,要盡量擴大團隊規模,吸納更多幸存者,並竭力避免減員。
無論是要種群繁衍,還是要存續文明,維持和增加幸存者的數量都是極其重要的。”
張曉草讚許的點了點頭,輕敲了兩下桌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後問道,“滕教授,您的意見我完全接受,我們應該怎麽做?”
滕京答複,“我和nxdx的幾位教授討論過,我們團隊的基礎還很薄弱,在安全和生產方麵還麵臨著很大的困難,現階段能開展的工作確實很有限,但至少應該先做一下工作:
一是集中住地各個學科、專業的高學曆人員,成立專門的機構,統籌規劃、落實具體的工作。
二是把知識和技術的載體列為一類物資,優先搜集並集中統一管理,包括書籍和相關電子存儲設備等。
三是把大學、研究機構、圖書館甚至專業書店等知識和技術的富集場所列為一類搜集目標,優先進入這些機構,盡早獲取相關資源。
四是要高標準建立我們自己的圖書館、資料室和數字存儲單元。”
張曉草點頭道,“我完全同意,其他人有什麽意見嗎?”
參會者們的心情有些頹喪,大家才剛剛找到用“火牆戰術”大範圍殺死喪屍的方法,看到了消滅喪屍、殺迴城市的希望,還沒維持幾天,喪屍的行為模式又變了,不僅無法迴城,而且野外的喪屍數量也變大了,活動空間又被壓縮迴了住地。
不僅如此,張曉草和滕京的話讓大家認識到,後續的生存壓力會越來越大,活下去將變的越來越難。
林一飛道,“傳承人類文明,我們當然責無旁貸,但團隊實力優先,又要麵對喪屍圍攻、建設不足、資源有限等等困難,現在恐怕沒有太大的精力做這件事。”
滕京沉吟了片刻道,“當然不能舍本求末,活下去才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提出這個話題,隻是希望盡早給大家樹立傳承文明的意識,這甚至不能算是個任務,而是給大家賦予更多活下去的意義。”
前中學教師張利道,“還應該建立滿足現實需求的教育體係,一方麵要關注知識的縱向傳承,團隊的150個未成年人在集中管理,但平時以照料為主,教育方麵的投入很有限,恐怕需要根據現實條件,重新編訂教材、教程,安排專職教師,把我們的學校辦起來,另一方麵,從中短期規劃來看,團隊亟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需要我們自己培養。”
王伯鬆道,“這方麵的工作實際上已經在開展,能夠操作機床、工程機械設備的人數增加了很多,但目前主要是在針對團隊需求做培訓,而且也不成體係。要想大範圍的開展培訓,需要組建專門的機構來組織和協調。”
......
她在這個世界上超出別人的,是對喪屍和喪屍末世的了解,她也靠這一點帶著團隊走到了今天。
下一個階段的重點是開展生產建設,張曉草在這方麵並無特長,她所能做的,就是盡力搭建一個公正高效的平台,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滕京教授見張曉草在思索著什麽,插話道,“我也有點想法需要和大家講一講,現在安全形勢好轉了,我們恐怕必須站在更高的層麵上考慮生存問題。
我根據個人信息登記情況做了個簡單的統計,按各個小區幸存者的比例推算,活下來的人不到10%。不知道是我們這個地區死亡率更高,還是其他地方都是這樣。
人類誕生到現在,從來沒有出現過這麽大比例的傷亡。
正如張團長所說,剩下的人不多了,我們不僅要讓大家吃飽穿暖活下去,還要在更高的層麵上考慮人類這個種群的繁衍存續的問題。
人數過少,將無法保持基因多樣性,會給種群延續帶來極大隱患,一方麵,疾病、病毒的群體抵抗能力會大幅下降,普通病毒就有可能造成重大減員,我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不確定維持基因多樣性的人數底線應該是多少,但從宏觀層麵上來講,團隊人數越多,越有利於種群的延續,所以還要盡量繼續擴大團隊規模。
另一方麵,這次災變必然造成文明的倒退,這不僅會終止我們的進化,甚至會帶來整個族群的退化。留住人類的文明,這個話題很大,但立足我們的實際情況,現階段所能做的是,竭盡全力搜集和儲備知識和技術。
喪屍末世對人類文明的衝擊和破壞前所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明流逝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從這個角度來講,末世前的人類文明,很可能已經是人類的頂峰,短期內,我們的發展不可能達到那樣的高度,至少在我們這2500人的有生之年是絕不可能做到的。
對於下一代來講,互聯網、微信支付,移動通訊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科技產品,隻能存在於他們的想象中,如果我們不努力,他們甚至可能告別電力,要重新迴到點油燈的時代了。
我們這些活下來的人,都親曆過人類文明的頂峰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最大限度保留人類文明的巨大優勢,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實現真正的安全和自給自足,但如果等到那一天才開始做這項工作,那就太遲了,而且必將事倍功半。
所以,僅僅生產生活必需品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在不斷改善生存條件的基礎上,盡量搜集、儲備和傳承知識,並通過複刻各項技術,重新攀爬科技樹。
末世前,社會生產的分工非常詳細,不管你當時在從事什麽工作,你的知識、經驗和經曆對我們的後代來講都是財富。
所以,我們一方麵要讓所有人都認識到知識和技術得重要性,並在團隊中樹立一種觀念,那就是,每個人都有為人類文明保留火種的責任,發動所有人參與進來,另一方麵,要盡量擴大團隊規模,吸納更多幸存者,並竭力避免減員。
無論是要種群繁衍,還是要存續文明,維持和增加幸存者的數量都是極其重要的。”
張曉草讚許的點了點頭,輕敲了兩下桌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後問道,“滕教授,您的意見我完全接受,我們應該怎麽做?”
滕京答複,“我和nxdx的幾位教授討論過,我們團隊的基礎還很薄弱,在安全和生產方麵還麵臨著很大的困難,現階段能開展的工作確實很有限,但至少應該先做一下工作:
一是集中住地各個學科、專業的高學曆人員,成立專門的機構,統籌規劃、落實具體的工作。
二是把知識和技術的載體列為一類物資,優先搜集並集中統一管理,包括書籍和相關電子存儲設備等。
三是把大學、研究機構、圖書館甚至專業書店等知識和技術的富集場所列為一類搜集目標,優先進入這些機構,盡早獲取相關資源。
四是要高標準建立我們自己的圖書館、資料室和數字存儲單元。”
張曉草點頭道,“我完全同意,其他人有什麽意見嗎?”
參會者們的心情有些頹喪,大家才剛剛找到用“火牆戰術”大範圍殺死喪屍的方法,看到了消滅喪屍、殺迴城市的希望,還沒維持幾天,喪屍的行為模式又變了,不僅無法迴城,而且野外的喪屍數量也變大了,活動空間又被壓縮迴了住地。
不僅如此,張曉草和滕京的話讓大家認識到,後續的生存壓力會越來越大,活下去將變的越來越難。
林一飛道,“傳承人類文明,我們當然責無旁貸,但團隊實力優先,又要麵對喪屍圍攻、建設不足、資源有限等等困難,現在恐怕沒有太大的精力做這件事。”
滕京沉吟了片刻道,“當然不能舍本求末,活下去才是我們的中心任務,提出這個話題,隻是希望盡早給大家樹立傳承文明的意識,這甚至不能算是個任務,而是給大家賦予更多活下去的意義。”
前中學教師張利道,“還應該建立滿足現實需求的教育體係,一方麵要關注知識的縱向傳承,團隊的150個未成年人在集中管理,但平時以照料為主,教育方麵的投入很有限,恐怕需要根據現實條件,重新編訂教材、教程,安排專職教師,把我們的學校辦起來,另一方麵,從中短期規劃來看,團隊亟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需要我們自己培養。”
王伯鬆道,“這方麵的工作實際上已經在開展,能夠操作機床、工程機械設備的人數增加了很多,但目前主要是在針對團隊需求做培訓,而且也不成體係。要想大範圍的開展培訓,需要組建專門的機構來組織和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