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督,屬下也到駐紮三台的各部營地瞧瞧去,看看軍士們都歇息了沒有?"鄭仲禮賠著笑,問道。
"鄭都督,你對今晚的事怎麽看?"莫小豐對他的請求不置可否,冷冷地問道。
從方才莫小豐的種種布置當中,鄭仲禮已然嗅出了某種味道。此時聽莫小豐問及他的看法,便順勢說道:"屬下以為,今晚之事很可能是有人欲借題發揮,挑起事端,引致軍中騷亂。"
"唔,那麽鄭都督認為,是誰在暗中操弄,想要在軍中挑起事端,製造騷亂呢?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又是什麽?"莫小豐盯著鄭仲禮,繼續問道。
鄭仲禮張了張嘴,終於沒敢妄加猜測,據實答道:"屬下不知。"
“嗬嗬,既然如此,待會兒就由你來向馬彪問話好了,看看能不能從他嘴裏問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莫小豐考驗似地說道。
鄭仲禮吞了口口水,答道:"屬下遵命。"
一刻鍾後,單四帶人將馬彪押到,三台的警戒也由莫小豐的親衛接掌了。莫小豐作為旁觀者,參與了鄭仲禮審問馬彪的全過程。
經過近半個時辰的旁聽和審視,他不得不承認,鄭仲禮確實把握住了事件的關鍵環節,向馬彪所提的問題緊緊圍繞其在接到率部增援三台的軍令後,為何要命令所部人馬箭上弦,刀出鞘,擺出戰鬥隊型準備開戰這一點而展開,並沒有避重就輕,避實論虛。這就使得莫小豐對鄭仲禮蓄意激起兵變的疑慮減少了許多。
然而,令他感到些許失望的是,馬彪一則並未抗拒對他的傳喚,隻身坦然跟隨單四前來,二則在麵對鄭仲禮從不同角度的接連發問時,大多能自圓其說,給以比較合理的解釋,譬如:在迴答為何沒按時趕來三台隨鄭仲禮前往南城應卯時,馬彪答說是因自己鬧肚子拉稀,走得遲了一些,便想著直接去司州衙署應卯得了;又如在迴答為何要命所部人馬列成戰鬥隊型趕赴三台實施彈壓這一問題時,馬彪並沒有把責任推給鄭仲禮派來向他傳令的那個軍士,而是說自己接令時已聽聞有人在三台鬧事,為防萬一,所以傳命部下以戰鬥姿態火速增援等等,他的諸種表現雖說仍存在不少疑點,可也使得莫小豐無法判斷他是懷有不可告人之目的而為之,因此,不便立馬奪了他的兵權,隻得以隨同巡營為名暫時將他留了下來。
一場審問過後,正當莫小豐以為原本最具嫌疑的鄭仲禮和馬彪都不像先前料想的那樣,參與了今晚這起事件的策劃,實施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個意外的訊息,令他不得不把懷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鄭仲禮和馬彪身上。
就在他旁聽罷鄭仲禮對馬彪的訊問,準備帶領他二人到北城各處軍營作一番巡視的時候,忽然接到陳山提派人來向他報稱:"校尉鄭源在隨同陳山提巡夜途中,不知為何,突然拔刀自刎了。"
"事發突然,陳都督為了穩妥起見,未敢擅離南城,現正傳喚郎中對鄭校尉進行救治。"那軍士喘了口氣,補充稟報道。
莫小豐敏感地掃了一眼滿臉驚訝的鄭仲禮和馬彪,衝單四遞了個眼色。單四會意,帶領軍士先將鄭,馬二人"請"到別處去了。
“鄭源是何時自刎的?他自刎前可曾有什麽異常的舉動?"莫小豐急急地問那報信的軍士道。
報信的軍士脫口答道:“大約一刻鍾前,當陳都督帶人巡查至慶陽門下時,鄭校尉突然拔刀抹了脖子。小的並未發現在此之前,鄭校尉有什麽異常舉動。不過,好像起初他不是很願意隨陳都督巡視城門。"
慶陽門是鄴城西側連接南北城的城門,馬彪所部駐紮的軍營就位於慶陽門北側,難道是他的屬下向鄭源通報了什麽消息,才使得鄭源畏罪自盡的?
莫小豐頭腦當中一念閃過,當即命那軍士道:"你馬上迴去轉告陳都督,須想方設法救活鄭源!同時派人監視鄭源所部駐地,一經發現有任何異動,隨時稟報。"
軍士領命走後,莫小豐略一思忖,起身走出堂外,把單四喚來,悄聲叮囑了一番,爾後便帶領二十幾名親衛開始在北城各處軍營巡視起來。
其時已至子夜時分,街衢間寂寂無人,寒風刺骨,莫小豐騎馬邊觀察著街麵上的動靜,邊試圖站在對方的角度思索著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麽。
可轉了一遭下來,非但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而且也沒能想出個所以然來:盡管從三台發生的這起事件的時間上判斷,已基本可以確定應是皇帝策動的一場事件,但是無論從參與的人員規模,還是從事件的激烈程度,以及持續性等方麵考量,似乎都還稱不上是一場兵變。對方好像淺嚐輒止,尚未正式發動便偃旗息鼓了。唯一留下的痕跡便是鄭源的突然自刎。
這說明什麽呢?是對方自忖實力不足,一經被自己及時察覺便及時收手,以圖保存實力,還是藏有更厲害的後手?
返迴三台後,他陸陸續續接到了一些稟報:被有意安排軟禁在一起的鄭仲禮和馬彪二人俱保持了相當的沉默,未發現有任何反常的舉動;戚裏市坊也很平靜,柳十三娘自店麵打烊後就沒有出門,也不見和外人接觸過;鄭源雖經緊急救治,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直至次日破曉時分,莫小豐再沒接到城內各處有異動的訊息。唯一還沒有迴信的便是楊遵這一路了。
由於整整一夜腦子都處於高度的興奮當中,加之昨日在宮中陪著皇帝喝了不少的酒,莫小豐返迴大將軍府後便感覺頭昏眼花,正打算到寢堂小睡一覺解解疲乏,就見楊遵興衝衝地走進了咀華堂,拱手向他稟報道:"查出來了,昨日在三台吵嚷著要撤換鄭仲禮的領頭的五名軍士都是鄭源的舊部。請太原公下令,立即抓捕鄭源。"
莫小豐苦笑道:"先生還不知道嗎?鄭源已於昨夜揮刀自刎了。"
楊遵驚道:"鄭源死了?是誰向他透露的消息?"
莫小豐打了個大大的哈欠,搖了搖頭。
"如此,鄭源必是得知了三台事件已被您製止,平息,心中畏懼帶頭鬧事的那幾名軍士供出他來,才揮刀自盡的。接下來,太原公打算怎麽辦?"楊遵分析道。
"先生所言極是,鑒於鄭源係鄭仲禮之族侄,且鄭仲禮於昨日處置軍士紛爭一事中頗有失當之處,我已下令暫時解除了他的兵權,統由陳山提率軍維持鄴都的治安。至於其它的嘛,不知先生有何指教?"
"鄭都督,你對今晚的事怎麽看?"莫小豐對他的請求不置可否,冷冷地問道。
從方才莫小豐的種種布置當中,鄭仲禮已然嗅出了某種味道。此時聽莫小豐問及他的看法,便順勢說道:"屬下以為,今晚之事很可能是有人欲借題發揮,挑起事端,引致軍中騷亂。"
"唔,那麽鄭都督認為,是誰在暗中操弄,想要在軍中挑起事端,製造騷亂呢?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又是什麽?"莫小豐盯著鄭仲禮,繼續問道。
鄭仲禮張了張嘴,終於沒敢妄加猜測,據實答道:"屬下不知。"
“嗬嗬,既然如此,待會兒就由你來向馬彪問話好了,看看能不能從他嘴裏問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莫小豐考驗似地說道。
鄭仲禮吞了口口水,答道:"屬下遵命。"
一刻鍾後,單四帶人將馬彪押到,三台的警戒也由莫小豐的親衛接掌了。莫小豐作為旁觀者,參與了鄭仲禮審問馬彪的全過程。
經過近半個時辰的旁聽和審視,他不得不承認,鄭仲禮確實把握住了事件的關鍵環節,向馬彪所提的問題緊緊圍繞其在接到率部增援三台的軍令後,為何要命令所部人馬箭上弦,刀出鞘,擺出戰鬥隊型準備開戰這一點而展開,並沒有避重就輕,避實論虛。這就使得莫小豐對鄭仲禮蓄意激起兵變的疑慮減少了許多。
然而,令他感到些許失望的是,馬彪一則並未抗拒對他的傳喚,隻身坦然跟隨單四前來,二則在麵對鄭仲禮從不同角度的接連發問時,大多能自圓其說,給以比較合理的解釋,譬如:在迴答為何沒按時趕來三台隨鄭仲禮前往南城應卯時,馬彪答說是因自己鬧肚子拉稀,走得遲了一些,便想著直接去司州衙署應卯得了;又如在迴答為何要命所部人馬列成戰鬥隊型趕赴三台實施彈壓這一問題時,馬彪並沒有把責任推給鄭仲禮派來向他傳令的那個軍士,而是說自己接令時已聽聞有人在三台鬧事,為防萬一,所以傳命部下以戰鬥姿態火速增援等等,他的諸種表現雖說仍存在不少疑點,可也使得莫小豐無法判斷他是懷有不可告人之目的而為之,因此,不便立馬奪了他的兵權,隻得以隨同巡營為名暫時將他留了下來。
一場審問過後,正當莫小豐以為原本最具嫌疑的鄭仲禮和馬彪都不像先前料想的那樣,參與了今晚這起事件的策劃,實施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個意外的訊息,令他不得不把懷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鄭仲禮和馬彪身上。
就在他旁聽罷鄭仲禮對馬彪的訊問,準備帶領他二人到北城各處軍營作一番巡視的時候,忽然接到陳山提派人來向他報稱:"校尉鄭源在隨同陳山提巡夜途中,不知為何,突然拔刀自刎了。"
"事發突然,陳都督為了穩妥起見,未敢擅離南城,現正傳喚郎中對鄭校尉進行救治。"那軍士喘了口氣,補充稟報道。
莫小豐敏感地掃了一眼滿臉驚訝的鄭仲禮和馬彪,衝單四遞了個眼色。單四會意,帶領軍士先將鄭,馬二人"請"到別處去了。
“鄭源是何時自刎的?他自刎前可曾有什麽異常的舉動?"莫小豐急急地問那報信的軍士道。
報信的軍士脫口答道:“大約一刻鍾前,當陳都督帶人巡查至慶陽門下時,鄭校尉突然拔刀抹了脖子。小的並未發現在此之前,鄭校尉有什麽異常舉動。不過,好像起初他不是很願意隨陳都督巡視城門。"
慶陽門是鄴城西側連接南北城的城門,馬彪所部駐紮的軍營就位於慶陽門北側,難道是他的屬下向鄭源通報了什麽消息,才使得鄭源畏罪自盡的?
莫小豐頭腦當中一念閃過,當即命那軍士道:"你馬上迴去轉告陳都督,須想方設法救活鄭源!同時派人監視鄭源所部駐地,一經發現有任何異動,隨時稟報。"
軍士領命走後,莫小豐略一思忖,起身走出堂外,把單四喚來,悄聲叮囑了一番,爾後便帶領二十幾名親衛開始在北城各處軍營巡視起來。
其時已至子夜時分,街衢間寂寂無人,寒風刺骨,莫小豐騎馬邊觀察著街麵上的動靜,邊試圖站在對方的角度思索著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麽。
可轉了一遭下來,非但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而且也沒能想出個所以然來:盡管從三台發生的這起事件的時間上判斷,已基本可以確定應是皇帝策動的一場事件,但是無論從參與的人員規模,還是從事件的激烈程度,以及持續性等方麵考量,似乎都還稱不上是一場兵變。對方好像淺嚐輒止,尚未正式發動便偃旗息鼓了。唯一留下的痕跡便是鄭源的突然自刎。
這說明什麽呢?是對方自忖實力不足,一經被自己及時察覺便及時收手,以圖保存實力,還是藏有更厲害的後手?
返迴三台後,他陸陸續續接到了一些稟報:被有意安排軟禁在一起的鄭仲禮和馬彪二人俱保持了相當的沉默,未發現有任何反常的舉動;戚裏市坊也很平靜,柳十三娘自店麵打烊後就沒有出門,也不見和外人接觸過;鄭源雖經緊急救治,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直至次日破曉時分,莫小豐再沒接到城內各處有異動的訊息。唯一還沒有迴信的便是楊遵這一路了。
由於整整一夜腦子都處於高度的興奮當中,加之昨日在宮中陪著皇帝喝了不少的酒,莫小豐返迴大將軍府後便感覺頭昏眼花,正打算到寢堂小睡一覺解解疲乏,就見楊遵興衝衝地走進了咀華堂,拱手向他稟報道:"查出來了,昨日在三台吵嚷著要撤換鄭仲禮的領頭的五名軍士都是鄭源的舊部。請太原公下令,立即抓捕鄭源。"
莫小豐苦笑道:"先生還不知道嗎?鄭源已於昨夜揮刀自刎了。"
楊遵驚道:"鄭源死了?是誰向他透露的消息?"
莫小豐打了個大大的哈欠,搖了搖頭。
"如此,鄭源必是得知了三台事件已被您製止,平息,心中畏懼帶頭鬧事的那幾名軍士供出他來,才揮刀自盡的。接下來,太原公打算怎麽辦?"楊遵分析道。
"先生所言極是,鑒於鄭源係鄭仲禮之族侄,且鄭仲禮於昨日處置軍士紛爭一事中頗有失當之處,我已下令暫時解除了他的兵權,統由陳山提率軍維持鄴都的治安。至於其它的嘛,不知先生有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