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這一生,躊躇滿誌
日在三國?我真的是漢室忠良啊 作者:闐西奧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飛逝,轉眼間來到187年的冬天。
韋恩這頭一切事宜都很順利,在朱雀軍武力的保障下,秋糧征集沒出什麽岔子。
田畝麵積沒有多餘的人力和時間去仔細理清,就按簡單的測量來收,大軍在側,鄉人也不敢說啥,何況還是隻收十一稅的善政,甚至落實的那一刻,鄉人邊交糧還邊感激。
十萬人口,人均耕地麵積10畝左右,總麵積100萬畝,畝產水稻160斤,約2.66石,收獲266萬斤稻穀,征收26.6萬石,人均2.66石,正好一畝地的收成。
按本地糧價,30錢一石,換算則是78錢,一年交兩次則是156錢。
而靈帝治下,田稅三十稅一,那就是是52錢,另外還要每畝加征10錢,那就是152錢,戶賦30,更賦300,還有成年人算賦120,獻給宮廷的獻費63。
不算其他雜七雜八的稅,這就是665錢每個人,而韋恩這隻收156錢!就算刨去稻穀的溢價,按荊州的批發價,60錢每石算,也不過312錢,連給劉宏的一半都不到!
把百姓一年的勞動成果,想方設法地搜刮一空,弄得百姓窮苦無依,饑寒度日。
百姓沒錢怎麽消費?不消費經濟怎麽起得來?經濟不起來,拿什麽來發展工業?
隻能成為小範圍的景觀罷了,如果不能讓廣大百姓享受到生產力的進步,那跟給孩子買了個精致的玩具有什麽區別?
按定海標準,一個人一年的稻穀配給是11石,這一季稻的稅收可以供給2.4萬人的糧食,等於有2.4萬人可以脫產!
這個年代,2.4萬脫產就意味著2.4萬職業軍隊,兩晉時期叫一錢漢,一錢就能征來的兵,意思是這個時代養兵隻需糧草,餉錢?那不是全靠劫掠和賞賜嗎?
除了雒陽的劉宏,草原上幾個首領,還有涼州的叛軍比這個數多以外,接著就數朱雀軍了,就連正在長沙鬧起義鬧得朝野震動,現在正忙於和孫堅對壘的區星,手裏都隻有1.1萬人。
更可怕的是,南海是種兩季稻的,這個數字還能翻番。
而且這還沒種上改良稻,能增產70%的改良稻,如果明年南海還在手裏,將稻種全都換成改良稻,那繼續增長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漢末三國幾十年曆史裏,交州就是這樣一塊世外福地。
當然,如果這些鄉裏能全部轉化為村社的話,那又是一個質變。
村社三萬多農業人口,種植著五十萬畝水利通暢的良田,一年的收成就有380萬石,而配給量是五萬人,每人11石,僅僅隻需55萬石。
剩下300多萬石,就算在交州賣給本地人30錢一石,也能賣9000萬錢,和交州世家合作賣到荊州60錢一石,能賣1.8億錢,若是和徐州世家合作賣到中原去,收入還能往上攀。
這樣的差距,
一是生產力的進步,雜交育種出來的改良稻功不可沒,還有新式堆肥法,先進的水利工程,所需要的是先進的思想。
二是生產關係都進步,集中力量辦大事,盡可能地把如地主這樣的中間商鏟除,統一調配水資源,所依賴的是行政效率。
而這些,隻需要將火種延續下去,還將源源不斷地產生。
而火焰燃燒的第一個對象,交州刺史,朱符,和他的交州大軍,業已準備完畢。
與中原的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不同,溫暖的冬季就是交州最好的交戰時機。
自從南海太守生死不明,朱雀軍攻占了隔壁蒼梧郡的縣城,正式流竄到了隔壁郡,從一郡小賊患升級到了一州大患。
於是交州刺史朱符,榮升當前交州黃巾之亂的第一責任人。
作為將門之後,朱符做事雷厲風行。
在得知南海起了黃巾賊後,第一時間征發交州各郡郡兵,同時在治所蒼梧郡征發青壯,積極應戰。
鬱林和合浦兩個郡迅速響應,各派出2000郡兵沿鬱水順水而下,抵達廣信城,和朱符會合。
交州第一大郡交趾的太守,士燮來信表示,南中蠻有暴動,引發交趾騷亂,沒有多餘的軍力,希望朱使君堅持到明年春天,待交趾平息南中作亂,燮親率大軍,前來助戰。
更南邊的九真和日南兩郡,都是士家幾代耕耘過的地方,得到士燮放出的風聲,於是堂而皇之地表示,邊軍不得擅動。
所以加上蒼梧本地的三千郡兵,朱符手下總共七千“正規軍”。
另外從廣信、封陽、猛陵和端溪幾個臨近縣城,征發了四千餘青壯,加上朱符的百來個親兵,湊齊了一萬兩千人,號稱三萬,沿著鬱水東進,浩浩蕩蕩地向高要城殺來。
前線李弎這邊第一時間也知道了朱符的實際兵力,當即作出相應安排,由周榮帶領主力部隊第一旅和新兵、降兵較多的第四旅,堅守高要城,消耗敵軍,同時鄭彥率領水軍,沿鬱水打水上遊擊戰。
李弎還是帶著兩個旅,駐紮在番禺-四會一線,等待朱符銳氣耗盡,再尋求決戰。
李弎也不急,除了引導新的民兵日常巡邏外,還經常抽調部隊去集體村社去幫忙冬季種豆固氮。
世祖劉秀當年直接廢了西漢武德充沛的郡兵,全民服役,全員預備役成了過去式。
東漢則是改為募兵製。
故而臨時征集的青壯,完全就是撐場麵的,而其餘三郡的郡兵,也隻有對付主力武器為石頭、骨頭的蠻族,還有鐵製武器裝備率略高的農民起義軍的經驗。
周榮帶領的兩個旅,將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強敵。
從西邊通過高要縣城的路實在是太險了,南北兩邊都是山脈,中間是鬱水的u型灣,u的肚子裏是一片平地,高要城就扼守其中,u的底部則是山脈和叢林,大軍難以通過。u型的左上角起筆處,是兩座山峰對望的一處峽口,稱為高要峽。
最好的辦法就是走水路直接穿過去,但首先給了朱符一點小小的震撼的,是朱雀軍水軍的強大。
朱符在端溪城誓師出征的當天,部隊剛要登船,就見幾艘身量瘦長,風帆極多,兩側劃槳也很密集的小帆船,艦首掛著一麵紅旗,逆流而上,貼近朱符部隊200步,幾支弩箭迎麵射來,雖然準頭不太好,但是幾箭過去,歪歪斜斜地插在碼頭上,嚇得朱符的士兵都不敢到岸邊登船。
朱符無奈,派出6艘艨艟快艦去驅逐。
朱符這邊的艨艟,身材寬大,遠不如朱雀軍的內河版飛剪船敏捷和快速,更別說朱雀軍逃跑是順流而下放風箏,但鄭彥示意遊擊艦隊不急,故意降低速度,等等朱符的艨艟,吊著他們。
朱符這邊開戰就吃了個癟,很打擊士氣,於是他當即又派出剩下的全部22艘艨艟,全力追擊,務必要求取得開門紅。
但剛下完令,朱符就有些後悔了,萬一賊人狡詐,在前方埋伏怎麽辦?豪強鬧事和農民起義的區別就在這裏,老農們很少有這樣的狡詐,打起仗來都是直來直去的,而豪強多多少少聽過一些戰爭故事,故而會多一些計謀。
就在朱符忐忑之時,卻那28艘艨艟一艘不少地迴來,同時傳令兵騎著矮矮的鬱林馬嘀嗒而來,然後在朱符麵前一個漂亮飛身下馬,單膝跪地,高聲道:
“報!報使君,我軍首戰取勝,敵軍望風而逃!”
朱符這才如釋重負,大手一揮,道:“登船,出發!”
看著一個個兵裝還算精良,樣子也像那麽一迴事的郡兵魚貫上船,朱符撫摸著自己的須髯,滿意地品味著自己作為主帥的人生首戰。
看樣子,自己也要同父親朱儁一樣,從交州開始戎馬倥傯的一生。
韋恩這頭一切事宜都很順利,在朱雀軍武力的保障下,秋糧征集沒出什麽岔子。
田畝麵積沒有多餘的人力和時間去仔細理清,就按簡單的測量來收,大軍在側,鄉人也不敢說啥,何況還是隻收十一稅的善政,甚至落實的那一刻,鄉人邊交糧還邊感激。
十萬人口,人均耕地麵積10畝左右,總麵積100萬畝,畝產水稻160斤,約2.66石,收獲266萬斤稻穀,征收26.6萬石,人均2.66石,正好一畝地的收成。
按本地糧價,30錢一石,換算則是78錢,一年交兩次則是156錢。
而靈帝治下,田稅三十稅一,那就是是52錢,另外還要每畝加征10錢,那就是152錢,戶賦30,更賦300,還有成年人算賦120,獻給宮廷的獻費63。
不算其他雜七雜八的稅,這就是665錢每個人,而韋恩這隻收156錢!就算刨去稻穀的溢價,按荊州的批發價,60錢每石算,也不過312錢,連給劉宏的一半都不到!
把百姓一年的勞動成果,想方設法地搜刮一空,弄得百姓窮苦無依,饑寒度日。
百姓沒錢怎麽消費?不消費經濟怎麽起得來?經濟不起來,拿什麽來發展工業?
隻能成為小範圍的景觀罷了,如果不能讓廣大百姓享受到生產力的進步,那跟給孩子買了個精致的玩具有什麽區別?
按定海標準,一個人一年的稻穀配給是11石,這一季稻的稅收可以供給2.4萬人的糧食,等於有2.4萬人可以脫產!
這個年代,2.4萬脫產就意味著2.4萬職業軍隊,兩晉時期叫一錢漢,一錢就能征來的兵,意思是這個時代養兵隻需糧草,餉錢?那不是全靠劫掠和賞賜嗎?
除了雒陽的劉宏,草原上幾個首領,還有涼州的叛軍比這個數多以外,接著就數朱雀軍了,就連正在長沙鬧起義鬧得朝野震動,現在正忙於和孫堅對壘的區星,手裏都隻有1.1萬人。
更可怕的是,南海是種兩季稻的,這個數字還能翻番。
而且這還沒種上改良稻,能增產70%的改良稻,如果明年南海還在手裏,將稻種全都換成改良稻,那繼續增長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漢末三國幾十年曆史裏,交州就是這樣一塊世外福地。
當然,如果這些鄉裏能全部轉化為村社的話,那又是一個質變。
村社三萬多農業人口,種植著五十萬畝水利通暢的良田,一年的收成就有380萬石,而配給量是五萬人,每人11石,僅僅隻需55萬石。
剩下300多萬石,就算在交州賣給本地人30錢一石,也能賣9000萬錢,和交州世家合作賣到荊州60錢一石,能賣1.8億錢,若是和徐州世家合作賣到中原去,收入還能往上攀。
這樣的差距,
一是生產力的進步,雜交育種出來的改良稻功不可沒,還有新式堆肥法,先進的水利工程,所需要的是先進的思想。
二是生產關係都進步,集中力量辦大事,盡可能地把如地主這樣的中間商鏟除,統一調配水資源,所依賴的是行政效率。
而這些,隻需要將火種延續下去,還將源源不斷地產生。
而火焰燃燒的第一個對象,交州刺史,朱符,和他的交州大軍,業已準備完畢。
與中原的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不同,溫暖的冬季就是交州最好的交戰時機。
自從南海太守生死不明,朱雀軍攻占了隔壁蒼梧郡的縣城,正式流竄到了隔壁郡,從一郡小賊患升級到了一州大患。
於是交州刺史朱符,榮升當前交州黃巾之亂的第一責任人。
作為將門之後,朱符做事雷厲風行。
在得知南海起了黃巾賊後,第一時間征發交州各郡郡兵,同時在治所蒼梧郡征發青壯,積極應戰。
鬱林和合浦兩個郡迅速響應,各派出2000郡兵沿鬱水順水而下,抵達廣信城,和朱符會合。
交州第一大郡交趾的太守,士燮來信表示,南中蠻有暴動,引發交趾騷亂,沒有多餘的軍力,希望朱使君堅持到明年春天,待交趾平息南中作亂,燮親率大軍,前來助戰。
更南邊的九真和日南兩郡,都是士家幾代耕耘過的地方,得到士燮放出的風聲,於是堂而皇之地表示,邊軍不得擅動。
所以加上蒼梧本地的三千郡兵,朱符手下總共七千“正規軍”。
另外從廣信、封陽、猛陵和端溪幾個臨近縣城,征發了四千餘青壯,加上朱符的百來個親兵,湊齊了一萬兩千人,號稱三萬,沿著鬱水東進,浩浩蕩蕩地向高要城殺來。
前線李弎這邊第一時間也知道了朱符的實際兵力,當即作出相應安排,由周榮帶領主力部隊第一旅和新兵、降兵較多的第四旅,堅守高要城,消耗敵軍,同時鄭彥率領水軍,沿鬱水打水上遊擊戰。
李弎還是帶著兩個旅,駐紮在番禺-四會一線,等待朱符銳氣耗盡,再尋求決戰。
李弎也不急,除了引導新的民兵日常巡邏外,還經常抽調部隊去集體村社去幫忙冬季種豆固氮。
世祖劉秀當年直接廢了西漢武德充沛的郡兵,全民服役,全員預備役成了過去式。
東漢則是改為募兵製。
故而臨時征集的青壯,完全就是撐場麵的,而其餘三郡的郡兵,也隻有對付主力武器為石頭、骨頭的蠻族,還有鐵製武器裝備率略高的農民起義軍的經驗。
周榮帶領的兩個旅,將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強敵。
從西邊通過高要縣城的路實在是太險了,南北兩邊都是山脈,中間是鬱水的u型灣,u的肚子裏是一片平地,高要城就扼守其中,u的底部則是山脈和叢林,大軍難以通過。u型的左上角起筆處,是兩座山峰對望的一處峽口,稱為高要峽。
最好的辦法就是走水路直接穿過去,但首先給了朱符一點小小的震撼的,是朱雀軍水軍的強大。
朱符在端溪城誓師出征的當天,部隊剛要登船,就見幾艘身量瘦長,風帆極多,兩側劃槳也很密集的小帆船,艦首掛著一麵紅旗,逆流而上,貼近朱符部隊200步,幾支弩箭迎麵射來,雖然準頭不太好,但是幾箭過去,歪歪斜斜地插在碼頭上,嚇得朱符的士兵都不敢到岸邊登船。
朱符無奈,派出6艘艨艟快艦去驅逐。
朱符這邊的艨艟,身材寬大,遠不如朱雀軍的內河版飛剪船敏捷和快速,更別說朱雀軍逃跑是順流而下放風箏,但鄭彥示意遊擊艦隊不急,故意降低速度,等等朱符的艨艟,吊著他們。
朱符這邊開戰就吃了個癟,很打擊士氣,於是他當即又派出剩下的全部22艘艨艟,全力追擊,務必要求取得開門紅。
但剛下完令,朱符就有些後悔了,萬一賊人狡詐,在前方埋伏怎麽辦?豪強鬧事和農民起義的區別就在這裏,老農們很少有這樣的狡詐,打起仗來都是直來直去的,而豪強多多少少聽過一些戰爭故事,故而會多一些計謀。
就在朱符忐忑之時,卻那28艘艨艟一艘不少地迴來,同時傳令兵騎著矮矮的鬱林馬嘀嗒而來,然後在朱符麵前一個漂亮飛身下馬,單膝跪地,高聲道:
“報!報使君,我軍首戰取勝,敵軍望風而逃!”
朱符這才如釋重負,大手一揮,道:“登船,出發!”
看著一個個兵裝還算精良,樣子也像那麽一迴事的郡兵魚貫上船,朱符撫摸著自己的須髯,滿意地品味著自己作為主帥的人生首戰。
看樣子,自己也要同父親朱儁一樣,從交州開始戎馬倥傯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