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新的矛盾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一場戰爭幾乎沒有解決歐洲任何問題,但歐洲人似乎沒有從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沒學會戰爭有時候解決不了問題這個道理。
戰爭時期的社會表象慢慢消失,但潛在的影響卻開始出現。
相比法國人對於這樣一場不勝不敗的戰爭的接受程度,德國人仿佛無法接受,不但俾斯麥無法接受,德國民眾也無法接受,俾斯麥不接受卻也隻能理智的承受,德國人無法接受便將怒火宣泄到了俾斯麥身上,他身上曾經的光環有多耀眼,遭受的批評就有多激烈,一時間在德國,俾斯麥成了一個人人喊打的角色。
即便德國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議會製國家,俾斯麥也隻能選擇辭職,這個時代,他不是被德皇威廉二世那個二愣子趕下台的,他是被民眾趕下台的。
俾斯麥的下台,甚至都被法國人看做自己的勝利果實之一,法國報紙上一片慶祝聲。
講實在的,法國這場戰爭打的莫名其妙,就像克裏米亞戰爭實際上是在為扞衛英國人的利益而戰,戰後拿破侖三世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峰,法國人的國際影響力也達到了頂峰,但收獲的隻有虛名;這一次本質上,法國其實在扞衛俄國人在保加利亞的利益,是為俄國向地中海擴張助力,某種意義上輕微的影響了法國在地中海的影響力,可法國人依然在慶祝。
法國人唯一得到的,或許隻有對德國的仇恨得到了一次宣泄。以前他們仇恨德國,其中還有一種恐懼存在,法國的人力在枯竭,人口跟德國的差距一步步拉大,這些都是法國人看在眼裏的,產生了強烈的擔憂和恐懼。但這次戰爭,讓他們看到,他們可以保護自己,可以不被德國打敗。
至於複仇,阿爾薩斯和洛林很重要,政治家是永遠不可能放棄的,但在民眾的情緒中,已經不再強烈。
隻要法國人情緒穩定,法國社會就穩定。
要說變化最大的,還是英國和俄國。
英國人付出很多,得到很少。戰後張伯倫上台,開始調整政策,開始凝聚殖民地,試圖將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這樣的基本盤納入一個大英帝國聯邦,防止英國的影響力收縮迴英倫三島。這場戰爭讓英國政府看到,新的戰爭形態,已經無法繼續用殖民地土兵那一套包打天下了。新的戰爭,隻有民族軍隊才能贏得勝利。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隻有英國人,加拿大人,新西蘭人和澳大利亞人才會為了女王而戰。
張伯倫上台後,開始改革他口中英國長期的“自由放任製度”,宣揚普選權、財政改革、土地改革,底層民眾很喜歡他,但既得利益的傳統貴族排斥他,將他看成革命家,當成羅伯斯庇爾。
張伯倫頂著各種壓力,邀請了各殖民地的代表,召開了第一次大英帝國會議,會議上他拿出了三項方案進行討論。
第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議會,各殖民地和英國本土都可以往這個議會派遣代表,由帝國議會行使最高權力。
第二,建立一部帝國憲法,各殖民地包括英國的法律都不能違背帝國憲法。
第三,建立類似德國的關稅同盟,帝國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對外征收統一的關稅。
經過激烈漫長的討論,始終無法達成一致。
對於建立一個帝國議會和帝國憲法,各個殖民地興趣都不大。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議會和自己的憲法。
英國吸取了美國獨立的經驗教訓,加拿大人口達到250萬這個當初美國獨立的人口規模的時候,於1865年通過了一部法案《殖民地法律有效性法案》,殖民地可以製定自己的法律,哪怕這部法律跟英國法律衝突,在殖民地依然有效。通過這部法案,加拿大通過了自己的憲法。基本上,這就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
新西蘭代表則更想直接並入英國,提議幹脆重組英國議會,讓殖民地派出代表進入下院,封殖民地領導者為貴族,進入上院。讓殖民地在英國體係中有發言權。可這又不是張伯倫想看到的,張伯倫想要的帝國,是一個英國本土控製的帝國,而不是讓殖民地反過來控製本土的帝國。
這讓澳大利亞代表有些憤怒,質問張伯倫:我們在帝國體係內卻沒有任何代表權,那我們也不需要一個帝國。
張伯倫進行了大量工作,激情洋溢的遊說各國代表,最終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通過一部《帝國特惠製》法案。雖然沒有達到德國關稅同盟的程度,但帝國內部的商品可以以最低稅率流通。
這部法案之所以能被殖民地接受,因為他是單方麵的,隻有英國承擔責任,而殖民地不需要承擔對等的義務。
英國對各殖民地給予各種貿易特惠,但反過來不要求殖民地做到這點。舉個例子,英國製定的茶葉進口稅是5%的話,殖民地會享受到低於5%的稅率優惠,但殖民地卻不會對其他國家征收更高的關稅。相當於英國用本土市場照顧殖民地產品,但殖民地卻不需要為本土產業保留市場。
這種事,殖民地當然不會拒絕。
張伯倫最大的難度是讓英國議會批準這部法案,難度自然很大,報紙大肆批評。但他竟然成功了,他成功說服了英國民眾願意為帝國犧牲英國的對外貿易,理由是在剛剛結束的戰爭中,殖民地在為英國的利益而戰。
“張伯倫這是在於世界為敵,他會挑起全世界的貿易戰的!”
劉勇強看到英國通過的法案後,簡單評估了後果。
這意味著隻要英國殖民地上有跟其他國家競爭的產業,英國就得為了殖民地跟某個國家打貿易戰。
有些產業在某些國家是有特殊地位的,是不容觸碰的,比如英國的紡織業、航運業和金融業,這是大英帝國的三大基石。再比如大漢的茶業,閩西是劉勇強的根基,閩西八成鄉紳都種茶。英國一旦開始執行這份法案,勢必要提高對大漢茶葉的關稅,用來保護印度茶葉,之後大漢會進行對等報複。
對此全世界的反應都很一致,早就施行自由貿易政策的英國,人口雖然隻有幾千萬,卻擁有強大的購買力,因為英國人最富嘛。結果帝國特惠製為了保護加拿大衝擊了美國、俄國的糧食出口,保護澳大利亞的紅酒衝擊了法國波爾多的酒商,各國立刻做出了針對報複。
美國最直接,提高英國鋼材進口關稅,美國既是鋼材最大的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進口國,德國提高英國船舶進口關稅,法國提高英國棉紡織品關稅,俄國一次性提高了英國鋼鐵、輪船和紡織品三項,都打在了英國的要害上。
大漢也在製定相應政策,但隻大幅度提高英國紡織品關稅到30%的稅率,用來保護本國初興的紡織業。
建寧八年,大漢帝國建立的第八個年頭,全世界都開始施行起了貿易保護政策。同時瓜分殖民地的活動也變得更加激烈。
法國人寧願掏50億法郎也要保住越南殖民地,豈能看著非洲不流口水。英國、德國,甚至小國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都在非洲跑馬圈地,廣袤的,甚至都沒探索過的非洲大陸深處,被他們在地圖上用直尺確定了接線,筆直的非洲國境線出現了。
可地圖上的線劃得再直,放大幾百萬倍之後,落在地麵上,還是會出現偏差,一個有價值的村子,一座有礦產的小山,一條河流,都是要爭奪的。殖民者們派出大量勘探隊開始深入非洲內陸,跑馬圈地,劃定邊界。
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俄國被他們排除在外。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十月份,中印鐵路通車了。對這條鐵路已經垂涎了幾十年的英國,即使是戰爭期間,都沒停止施工。印度不缺人力,英國不缺技術,也不缺錢,所以計劃始終在快速推進,最難的部分,其實還是在中國部分,雲貴高原以及綿延到麵北的起伏群山是卡脖子的地方,詹天佑專門負責這一段,用了四年多終於打通了最後一條河穀,架好了怒江大橋,鐵路終於通車。
英國幾乎所有的報紙都用頭版頭條報道了加爾各答上海鐵路通車的消息,媒體鼓吹“印度2.5億居民和中國3億居民之間的通道打開了,這條鐵路上將流淌黃金”。
相比英國人的速度,他們隻用三年就將鐵路從仰光鋪到了曼德勒,然後等待大漢修北線,從印度過來的也隻用了四年。俄國人的西伯利亞鐵路就困難多了,俄國人發現在西伯利亞修鐵路太難了,雖然不用拆遷,但永久凍土很難挖掘。另一個困難是勞工不足,大漢拒絕俄國招工,還聯合李鴻章抵製。俄國隻能招募芬蘭、意大利、德國的建築工人以及大量使用流放犯人,最後甚至動用了士兵。
困難意味著成本,一開始預算3億盧布大概一億三千萬兩,但很快就超出了預算,提高到10億盧布,籌措這筆錢要了俄國人的老命,他們原計劃用財政支持,後來倒是想吸收國際銀行資本,結果發現根本沒人投資,銀行家算計的可比俄國財政部更細致,他們不看好這條鐵路的價值。
事實也是如此,鐵路沿線一片荒涼,根本不可能提供貨物,這可不像中亞鐵路,在出中國之前,可以滿載中國內地的各種物資;加上高昂的造價,意味著這條鐵路的成本很高,在跟輪船的競爭中將不具備優勢,注定是一條虧錢的鐵路。所以精明的國際銀行家根本就不打算投資。
盡管如此,俄國人排除萬難,在幾乎純粹手工勞動的情況下,工人們使用斧頭、鋸子、鐵鍬和手推車,以每年500公裏的速度向前推進。
這代表了沙皇堅定的意誌!向亞洲擴張的意誌,以及保衛西伯利亞的意誌。但這兩個意誌都因為大漢隻用一年多就修通了通往庫倫的鐵路,而變得有些渺茫。
戰爭時期的社會表象慢慢消失,但潛在的影響卻開始出現。
相比法國人對於這樣一場不勝不敗的戰爭的接受程度,德國人仿佛無法接受,不但俾斯麥無法接受,德國民眾也無法接受,俾斯麥不接受卻也隻能理智的承受,德國人無法接受便將怒火宣泄到了俾斯麥身上,他身上曾經的光環有多耀眼,遭受的批評就有多激烈,一時間在德國,俾斯麥成了一個人人喊打的角色。
即便德國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議會製國家,俾斯麥也隻能選擇辭職,這個時代,他不是被德皇威廉二世那個二愣子趕下台的,他是被民眾趕下台的。
俾斯麥的下台,甚至都被法國人看做自己的勝利果實之一,法國報紙上一片慶祝聲。
講實在的,法國這場戰爭打的莫名其妙,就像克裏米亞戰爭實際上是在為扞衛英國人的利益而戰,戰後拿破侖三世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峰,法國人的國際影響力也達到了頂峰,但收獲的隻有虛名;這一次本質上,法國其實在扞衛俄國人在保加利亞的利益,是為俄國向地中海擴張助力,某種意義上輕微的影響了法國在地中海的影響力,可法國人依然在慶祝。
法國人唯一得到的,或許隻有對德國的仇恨得到了一次宣泄。以前他們仇恨德國,其中還有一種恐懼存在,法國的人力在枯竭,人口跟德國的差距一步步拉大,這些都是法國人看在眼裏的,產生了強烈的擔憂和恐懼。但這次戰爭,讓他們看到,他們可以保護自己,可以不被德國打敗。
至於複仇,阿爾薩斯和洛林很重要,政治家是永遠不可能放棄的,但在民眾的情緒中,已經不再強烈。
隻要法國人情緒穩定,法國社會就穩定。
要說變化最大的,還是英國和俄國。
英國人付出很多,得到很少。戰後張伯倫上台,開始調整政策,開始凝聚殖民地,試圖將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這樣的基本盤納入一個大英帝國聯邦,防止英國的影響力收縮迴英倫三島。這場戰爭讓英國政府看到,新的戰爭形態,已經無法繼續用殖民地土兵那一套包打天下了。新的戰爭,隻有民族軍隊才能贏得勝利。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隻有英國人,加拿大人,新西蘭人和澳大利亞人才會為了女王而戰。
張伯倫上台後,開始改革他口中英國長期的“自由放任製度”,宣揚普選權、財政改革、土地改革,底層民眾很喜歡他,但既得利益的傳統貴族排斥他,將他看成革命家,當成羅伯斯庇爾。
張伯倫頂著各種壓力,邀請了各殖民地的代表,召開了第一次大英帝國會議,會議上他拿出了三項方案進行討論。
第一,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議會,各殖民地和英國本土都可以往這個議會派遣代表,由帝國議會行使最高權力。
第二,建立一部帝國憲法,各殖民地包括英國的法律都不能違背帝國憲法。
第三,建立類似德國的關稅同盟,帝國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對外征收統一的關稅。
經過激烈漫長的討論,始終無法達成一致。
對於建立一個帝國議會和帝國憲法,各個殖民地興趣都不大。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議會和自己的憲法。
英國吸取了美國獨立的經驗教訓,加拿大人口達到250萬這個當初美國獨立的人口規模的時候,於1865年通過了一部法案《殖民地法律有效性法案》,殖民地可以製定自己的法律,哪怕這部法律跟英國法律衝突,在殖民地依然有效。通過這部法案,加拿大通過了自己的憲法。基本上,這就已經是一個獨立國家。
新西蘭代表則更想直接並入英國,提議幹脆重組英國議會,讓殖民地派出代表進入下院,封殖民地領導者為貴族,進入上院。讓殖民地在英國體係中有發言權。可這又不是張伯倫想看到的,張伯倫想要的帝國,是一個英國本土控製的帝國,而不是讓殖民地反過來控製本土的帝國。
這讓澳大利亞代表有些憤怒,質問張伯倫:我們在帝國體係內卻沒有任何代表權,那我們也不需要一個帝國。
張伯倫進行了大量工作,激情洋溢的遊說各國代表,最終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通過一部《帝國特惠製》法案。雖然沒有達到德國關稅同盟的程度,但帝國內部的商品可以以最低稅率流通。
這部法案之所以能被殖民地接受,因為他是單方麵的,隻有英國承擔責任,而殖民地不需要承擔對等的義務。
英國對各殖民地給予各種貿易特惠,但反過來不要求殖民地做到這點。舉個例子,英國製定的茶葉進口稅是5%的話,殖民地會享受到低於5%的稅率優惠,但殖民地卻不會對其他國家征收更高的關稅。相當於英國用本土市場照顧殖民地產品,但殖民地卻不需要為本土產業保留市場。
這種事,殖民地當然不會拒絕。
張伯倫最大的難度是讓英國議會批準這部法案,難度自然很大,報紙大肆批評。但他竟然成功了,他成功說服了英國民眾願意為帝國犧牲英國的對外貿易,理由是在剛剛結束的戰爭中,殖民地在為英國的利益而戰。
“張伯倫這是在於世界為敵,他會挑起全世界的貿易戰的!”
劉勇強看到英國通過的法案後,簡單評估了後果。
這意味著隻要英國殖民地上有跟其他國家競爭的產業,英國就得為了殖民地跟某個國家打貿易戰。
有些產業在某些國家是有特殊地位的,是不容觸碰的,比如英國的紡織業、航運業和金融業,這是大英帝國的三大基石。再比如大漢的茶業,閩西是劉勇強的根基,閩西八成鄉紳都種茶。英國一旦開始執行這份法案,勢必要提高對大漢茶葉的關稅,用來保護印度茶葉,之後大漢會進行對等報複。
對此全世界的反應都很一致,早就施行自由貿易政策的英國,人口雖然隻有幾千萬,卻擁有強大的購買力,因為英國人最富嘛。結果帝國特惠製為了保護加拿大衝擊了美國、俄國的糧食出口,保護澳大利亞的紅酒衝擊了法國波爾多的酒商,各國立刻做出了針對報複。
美國最直接,提高英國鋼材進口關稅,美國既是鋼材最大的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進口國,德國提高英國船舶進口關稅,法國提高英國棉紡織品關稅,俄國一次性提高了英國鋼鐵、輪船和紡織品三項,都打在了英國的要害上。
大漢也在製定相應政策,但隻大幅度提高英國紡織品關稅到30%的稅率,用來保護本國初興的紡織業。
建寧八年,大漢帝國建立的第八個年頭,全世界都開始施行起了貿易保護政策。同時瓜分殖民地的活動也變得更加激烈。
法國人寧願掏50億法郎也要保住越南殖民地,豈能看著非洲不流口水。英國、德國,甚至小國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都在非洲跑馬圈地,廣袤的,甚至都沒探索過的非洲大陸深處,被他們在地圖上用直尺確定了接線,筆直的非洲國境線出現了。
可地圖上的線劃得再直,放大幾百萬倍之後,落在地麵上,還是會出現偏差,一個有價值的村子,一座有礦產的小山,一條河流,都是要爭奪的。殖民者們派出大量勘探隊開始深入非洲內陸,跑馬圈地,劃定邊界。
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俄國被他們排除在外。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十月份,中印鐵路通車了。對這條鐵路已經垂涎了幾十年的英國,即使是戰爭期間,都沒停止施工。印度不缺人力,英國不缺技術,也不缺錢,所以計劃始終在快速推進,最難的部分,其實還是在中國部分,雲貴高原以及綿延到麵北的起伏群山是卡脖子的地方,詹天佑專門負責這一段,用了四年多終於打通了最後一條河穀,架好了怒江大橋,鐵路終於通車。
英國幾乎所有的報紙都用頭版頭條報道了加爾各答上海鐵路通車的消息,媒體鼓吹“印度2.5億居民和中國3億居民之間的通道打開了,這條鐵路上將流淌黃金”。
相比英國人的速度,他們隻用三年就將鐵路從仰光鋪到了曼德勒,然後等待大漢修北線,從印度過來的也隻用了四年。俄國人的西伯利亞鐵路就困難多了,俄國人發現在西伯利亞修鐵路太難了,雖然不用拆遷,但永久凍土很難挖掘。另一個困難是勞工不足,大漢拒絕俄國招工,還聯合李鴻章抵製。俄國隻能招募芬蘭、意大利、德國的建築工人以及大量使用流放犯人,最後甚至動用了士兵。
困難意味著成本,一開始預算3億盧布大概一億三千萬兩,但很快就超出了預算,提高到10億盧布,籌措這筆錢要了俄國人的老命,他們原計劃用財政支持,後來倒是想吸收國際銀行資本,結果發現根本沒人投資,銀行家算計的可比俄國財政部更細致,他們不看好這條鐵路的價值。
事實也是如此,鐵路沿線一片荒涼,根本不可能提供貨物,這可不像中亞鐵路,在出中國之前,可以滿載中國內地的各種物資;加上高昂的造價,意味著這條鐵路的成本很高,在跟輪船的競爭中將不具備優勢,注定是一條虧錢的鐵路。所以精明的國際銀行家根本就不打算投資。
盡管如此,俄國人排除萬難,在幾乎純粹手工勞動的情況下,工人們使用斧頭、鋸子、鐵鍬和手推車,以每年500公裏的速度向前推進。
這代表了沙皇堅定的意誌!向亞洲擴張的意誌,以及保衛西伯利亞的意誌。但這兩個意誌都因為大漢隻用一年多就修通了通往庫倫的鐵路,而變得有些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