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印第安人軍屯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法接管了兩個州之後,這裏的情況稍微改善,至少他們的報紙是這麽說的。而事實上有所改變,但是不多。因為之前漢軍占領這裏,也基本恢複了能恢複的所有產業,隻是本地跟北美大陸內部的經濟聯係被切斷,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英法過來後,是沒辦法改變這種大局麵的,但是作為中間人,來了一批英法商人,他們卻找到了一點辦法,那就是跟漢軍做生意。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都是美國西部尚未徹底開發出來的州,產業單調,粗放,抗打擊能力很差。支柱產業是木材加工業,農業和礦業。英法商人至少能幫他們將糧食、木材賣給漢軍,而之前他們自己心裏不接受,拒絕做這種生意。現在多了一個中間商,就有了‘我是賣給英國人’的梯子下。
這唯一的改變,頂多是讓兩地經濟暫時維持一口氣不死,長期來看,他們得融入一個新的經濟網絡,比如跟太平洋對岸的中國建立經濟關係,或者跟北邊的加拿大經濟融為一體。
英法帶給他們的第二大改變,正是幫助兩州打通了跟加拿大的經濟聯係。大量木材、礦石,被廉價賣到加拿大口岸,通過鐵路送到加拿大東部,有的甚至能返銷美國。
英法大肆報道這種情況,以此來印證,美洲確實需要文明力量的幹預才能恢複繁榮。
唯一讓英法感到擔憂的是這裏的中國人太多了,能占的土地基本上都被中國人開墾了,他們移民了100萬人,這三州的沿海耕地麵積總共都不到1億畝,現在占領軍瓜分了公共用地之後又征用了鐵路公司,將三分之二的土地分給了這些移民耕種,人均大概50畝,還欠著他們一半土地呢。而為了50畝耕地,竟然有大量中國人繼續湧入,這些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家屬,主要是配偶。
中國人來的好處是,市場更加繁榮,盡管墾荒還沒有什麽產出,但他們得消費啊。他們的消費能力吸引來了大量中國商人,英法接管之前,這裏的經濟主要就是中國移民和消費支撐的。
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哪裏是100萬移民,這是100萬軍人啊。人人都配槍,大量配美械。還有人組織他們訓練,在英法看來,這些人的訓練水平已經趕上英法正規軍了,因為他們已經接受一年的訓練,都是在開荒之餘接受的。
英法不知道的是,這些農兵何止隻是訓練水平上來了,很多已經掌握了實戰經驗,加利福尼亞的農兵已經上前線了。正是有他們大量接防要塞,主力部隊才能抽調出來進行迂迴,才能堵住100萬美軍。
這100萬美軍現在已經是嘴邊的肉,美國政府在國際壓力,戰爭不利局麵前,竟然都有了和談的想法,這次通過意大利人傳達了和平意願。做出了巨大讓步,比如接受中國人在美西三州的所有權利要求。雙方暫時停火,允許南線美軍撤退等等。
這特麽能答應?
美國當然還有一戰之力,甚至二戰,三戰之力。他們的軍隊還在不斷組建,第四個百萬大軍都得到了裝備。可問題是人加上槍再加上訓練,就真的是軍隊嗎?這些南線百萬大軍才是真正的軍隊,他們流過血。
把這隻流過血的老兵放迴去,美軍總體戰鬥力立刻能飆升一大截。他們在南線一次次衝擊機槍口換來的戰鬥經驗,將幫助整支美軍提升一個檔次。隻要殲滅這支部隊,美國人就隻能不斷組建新兵送過來接受戰火的洗禮。
至於美西三州賦予華人權力?這點英法也能做到。而且現在還是美西三州的事兒嗎?大漢把這麽大的勝利果實吐出來喂狼,還不把整個歐洲的狼群都吸引過來才怪!
英法已經咬鉤了,現在還做的遮遮掩掩,等時間一長,形成了既定事實,美國人還想把地盤要迴去?做夢吧!
美國人現在真正要擔憂的是中西部的八個州,這裏印第安人馳騁縱橫,人數不算多,隻有十萬,都是能騎馬的遊牧印第安人。大漢給他們最初的投資就是一支槍,現在都蔓延成什麽樣了。
美國人統計,整個美國的印第安人大概隻剩20多萬,這個數據大漢現在嚴重懷疑,因為從漢軍手裏拿走的槍都超過了十萬支,另外他們自己也搶劫了美國大量軍列。即便如此,還有十萬印第安人在美西三州沒有卷入戰爭。大漢將他們編入了軍屯編製。
十萬印第安人編成了300個軍屯,能拉出三萬部隊,跟國內移民一樣,也是開荒種地,進行訓練。沒覺得有什麽不一樣。
一開始劉勇強還擔心,真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這些印第安人野蠻、愚昧,根本無法融入現代社會。可這些問題竟然一個都沒遇到,這些人肯定是做不了醫生,做不了老師,也做不了工程師,但能種地啊,他們早就學會了耕種,甚至流行世界的玉米就是人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農作物。
想到這裏,劉勇強不由感到了一股寒意。
這一切都是謊言!
一群學會了耕作玉米的民族,怎麽可能無法融入現代社會呢?文盲隻要會打球,都還能在美國上大學呢。
他們是有計劃有係統的要滅絕這個種族!
包裹在美國文明的現代外衣下的,是一群屠夫。
訓練了一年的印第安農兵戰士,在大漢正規軍官的帶領下開始沿著一條條小徑翻過內華達山脈,加入了印第安大起義的行列。主要是跟那邊自發起義的大軍建立聯係,散兵遊勇容易被美國人逐步消滅。
正是有了超過十萬的印第安起義軍,才能牽製住美國的百萬正規軍,給了南方戰區包圍美國重兵部隊的機會。現在那些人已經被包圍,更不能讓內華達和大盆地地區的美國過去救援了。
印第安戰士們避開美軍大部隊,到處挖鐵路,拔電杆,炸毀大橋,破壞美國的交通線,遲滯美國的增援。另一個方向,則有騎兵將美軍阻截在科羅拉多河東岸。圍困在廣大的加州南部的美軍,已經被切割成一塊一塊,完全不成聯係。正在一點點被吃掉,每個月都有成建製的美軍投降,士氣已經崩了。
最多三個月,這支百萬大軍將不複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法管控區域的經濟恢複的更快,兩國終於忍不住了,開始搞起了大動作。因為美洲地區實在是太肥了,他們利用僅剩不多的美國政府機構幫忙收稅,竟然大有盈餘。這筆買賣能做啊!
美加邊境的加拿大騎兵終於在英國的命令下南下進入蒙大拿州,蒙大拿州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一個落基山脈州,因為他的大半區域位於密蘇裏河上遊,擁有上億畝耕地,當然此時都不可能開墾完全,因為此時的蒙大拿才14萬人。蒙大拿的西部三分之一位於落基山脈地區,確實有印第安人出沒,但還沒有影響到東部肥沃的農耕區。加拿大騎兵的進入,更像是一次試探,在美國人的抗議下,美軍采取的強硬抵抗態度下,遊蕩了一圈,加拿大騎兵又撤出去了。
法國人也按捺不住,開始沿著哥倫比亞河、斯內克河向內陸進軍,當然也遭到了美軍的抵製,但法國人竟然沒有退,而是占據了一些據點,打著維持秩序的名義,坐看美軍和印第安人交戰。
這同樣是試探,隻是明顯態度更強硬了一點。而美軍忙於在山區搜捕印第安人,暫時默認了法軍的存在。
美軍的麻煩越來越大,隨著鐵路線不斷被破壞,現代交通建起來困難,破壞起來容易,炸斷一條鐵路橋,摧毀一個隧道,沒有幾年都恢複不過來。這裏可是山區,沒有了鐵路,在這裏的上百萬美軍連糧食都吃不上。當年有多少架著大篷車的拓荒者死於路上,現在可是百萬大軍,不是一輛兩輛牛車就能供應的上的。
所以美國人開始對侵入斯內克河流域的法國人客氣起來,因為能通過河流通往大海的法國,成了他們獲取物資的一條途徑。
法國人可以做,英國人當然也可以做,於是英國勢力也堂而皇之的進入了華盛頓州山脈以東區域,為這裏越來越困窘的美軍提供加拿大產品。
大鹽湖、大盆地一帶的美軍就沒這麽好運了,漢軍不可能為他們提供給養,反而破壞了更多的鐵路,聯絡了更多的印第安起義軍,願意合作的進行整編,統一指揮。旅、團級規模的印第安騎兵不斷出現,現在美軍追擊的部隊少於萬人都不敢行動,萬人規模的軍隊消耗又過於可怕,最後隻能守在鹽湖城這樣的少數據點,以保證鐵路線為戰鬥目標,堅守不出。美國人這麽玩,倒是給印第安起義軍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他們的給養就是靠搶美國人的,能搶的平民都搶光了,現在美軍沿鐵路線布置,火車不太好搶了。
在這種情況下互相折磨了三個月,南線漢軍宣布,已經全殲了美軍。從科羅拉多河以西直到海,已經沒有一個美軍了。漢軍大軍可以抽調兵力北上,進入大盆地地區支援印第安人大起義了。
當然,不能這麽宣傳,因為印第安大起義這個名詞現在越來越不不好聽,他們確實仇殺了太多美國人,人口本就不多的這些山區州,基本上不是被殺光就是逃走了,幸存者基本都我在少數城市中,托庇在美軍的保護下。
南線戰役的損失,讓美國人士氣受到了沉重打擊。這場戰爭越打越複雜,一開始了反侵略戰爭,至少能這麽宣傳,大家可以眾誌成城,打著打著打成了跟印第安人的種族戰爭,這就不能團結所有人了,至少那些新移民根本不信這一套,他們連印第安人見都沒見過。
口號,思想,觀念這些東西,潛移默化的能夠影響士氣,美國又沒有人家巴爾幹那樣的民族主義buff加成,加上長期以來就沒有實行過兵役製,招兵變得越來越難。第四個百萬大軍之後,基本上就不可能招到新兵了,要實行強製兵役製,國會都不一定能通過。
四百萬軍隊,成建製的被殲滅了一百萬,零零散散跟印第安人的作戰,前期的傷亡,因病而死的又有幾十萬,完整的部隊隻有250萬左右,而對手的損失並不大,根據公布的傷亡數字,前前後後才損失了十來萬人。大半還是在這場殲滅戰中付出的,前期的防禦作戰,損失微乎其微。
這讓他們有點心灰意冷,開始在國會中討論起停戰的可能。另外開始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海軍上。
美國人沒想到的是,正是海軍,讓他們引起了英國的忌憚。
英法過來後,是沒辦法改變這種大局麵的,但是作為中間人,來了一批英法商人,他們卻找到了一點辦法,那就是跟漢軍做生意。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都是美國西部尚未徹底開發出來的州,產業單調,粗放,抗打擊能力很差。支柱產業是木材加工業,農業和礦業。英法商人至少能幫他們將糧食、木材賣給漢軍,而之前他們自己心裏不接受,拒絕做這種生意。現在多了一個中間商,就有了‘我是賣給英國人’的梯子下。
這唯一的改變,頂多是讓兩地經濟暫時維持一口氣不死,長期來看,他們得融入一個新的經濟網絡,比如跟太平洋對岸的中國建立經濟關係,或者跟北邊的加拿大經濟融為一體。
英法帶給他們的第二大改變,正是幫助兩州打通了跟加拿大的經濟聯係。大量木材、礦石,被廉價賣到加拿大口岸,通過鐵路送到加拿大東部,有的甚至能返銷美國。
英法大肆報道這種情況,以此來印證,美洲確實需要文明力量的幹預才能恢複繁榮。
唯一讓英法感到擔憂的是這裏的中國人太多了,能占的土地基本上都被中國人開墾了,他們移民了100萬人,這三州的沿海耕地麵積總共都不到1億畝,現在占領軍瓜分了公共用地之後又征用了鐵路公司,將三分之二的土地分給了這些移民耕種,人均大概50畝,還欠著他們一半土地呢。而為了50畝耕地,竟然有大量中國人繼續湧入,這些移民帶來了他們的家屬,主要是配偶。
中國人來的好處是,市場更加繁榮,盡管墾荒還沒有什麽產出,但他們得消費啊。他們的消費能力吸引來了大量中國商人,英法接管之前,這裏的經濟主要就是中國移民和消費支撐的。
更讓他們擔心的是,這哪裏是100萬移民,這是100萬軍人啊。人人都配槍,大量配美械。還有人組織他們訓練,在英法看來,這些人的訓練水平已經趕上英法正規軍了,因為他們已經接受一年的訓練,都是在開荒之餘接受的。
英法不知道的是,這些農兵何止隻是訓練水平上來了,很多已經掌握了實戰經驗,加利福尼亞的農兵已經上前線了。正是有他們大量接防要塞,主力部隊才能抽調出來進行迂迴,才能堵住100萬美軍。
這100萬美軍現在已經是嘴邊的肉,美國政府在國際壓力,戰爭不利局麵前,竟然都有了和談的想法,這次通過意大利人傳達了和平意願。做出了巨大讓步,比如接受中國人在美西三州的所有權利要求。雙方暫時停火,允許南線美軍撤退等等。
這特麽能答應?
美國當然還有一戰之力,甚至二戰,三戰之力。他們的軍隊還在不斷組建,第四個百萬大軍都得到了裝備。可問題是人加上槍再加上訓練,就真的是軍隊嗎?這些南線百萬大軍才是真正的軍隊,他們流過血。
把這隻流過血的老兵放迴去,美軍總體戰鬥力立刻能飆升一大截。他們在南線一次次衝擊機槍口換來的戰鬥經驗,將幫助整支美軍提升一個檔次。隻要殲滅這支部隊,美國人就隻能不斷組建新兵送過來接受戰火的洗禮。
至於美西三州賦予華人權力?這點英法也能做到。而且現在還是美西三州的事兒嗎?大漢把這麽大的勝利果實吐出來喂狼,還不把整個歐洲的狼群都吸引過來才怪!
英法已經咬鉤了,現在還做的遮遮掩掩,等時間一長,形成了既定事實,美國人還想把地盤要迴去?做夢吧!
美國人現在真正要擔憂的是中西部的八個州,這裏印第安人馳騁縱橫,人數不算多,隻有十萬,都是能騎馬的遊牧印第安人。大漢給他們最初的投資就是一支槍,現在都蔓延成什麽樣了。
美國人統計,整個美國的印第安人大概隻剩20多萬,這個數據大漢現在嚴重懷疑,因為從漢軍手裏拿走的槍都超過了十萬支,另外他們自己也搶劫了美國大量軍列。即便如此,還有十萬印第安人在美西三州沒有卷入戰爭。大漢將他們編入了軍屯編製。
十萬印第安人編成了300個軍屯,能拉出三萬部隊,跟國內移民一樣,也是開荒種地,進行訓練。沒覺得有什麽不一樣。
一開始劉勇強還擔心,真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這些印第安人野蠻、愚昧,根本無法融入現代社會。可這些問題竟然一個都沒遇到,這些人肯定是做不了醫生,做不了老師,也做不了工程師,但能種地啊,他們早就學會了耕種,甚至流行世界的玉米就是人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農作物。
想到這裏,劉勇強不由感到了一股寒意。
這一切都是謊言!
一群學會了耕作玉米的民族,怎麽可能無法融入現代社會呢?文盲隻要會打球,都還能在美國上大學呢。
他們是有計劃有係統的要滅絕這個種族!
包裹在美國文明的現代外衣下的,是一群屠夫。
訓練了一年的印第安農兵戰士,在大漢正規軍官的帶領下開始沿著一條條小徑翻過內華達山脈,加入了印第安大起義的行列。主要是跟那邊自發起義的大軍建立聯係,散兵遊勇容易被美國人逐步消滅。
正是有了超過十萬的印第安起義軍,才能牽製住美國的百萬正規軍,給了南方戰區包圍美國重兵部隊的機會。現在那些人已經被包圍,更不能讓內華達和大盆地地區的美國過去救援了。
印第安戰士們避開美軍大部隊,到處挖鐵路,拔電杆,炸毀大橋,破壞美國的交通線,遲滯美國的增援。另一個方向,則有騎兵將美軍阻截在科羅拉多河東岸。圍困在廣大的加州南部的美軍,已經被切割成一塊一塊,完全不成聯係。正在一點點被吃掉,每個月都有成建製的美軍投降,士氣已經崩了。
最多三個月,這支百萬大軍將不複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法管控區域的經濟恢複的更快,兩國終於忍不住了,開始搞起了大動作。因為美洲地區實在是太肥了,他們利用僅剩不多的美國政府機構幫忙收稅,竟然大有盈餘。這筆買賣能做啊!
美加邊境的加拿大騎兵終於在英國的命令下南下進入蒙大拿州,蒙大拿州嚴格意義上不能算是一個落基山脈州,因為他的大半區域位於密蘇裏河上遊,擁有上億畝耕地,當然此時都不可能開墾完全,因為此時的蒙大拿才14萬人。蒙大拿的西部三分之一位於落基山脈地區,確實有印第安人出沒,但還沒有影響到東部肥沃的農耕區。加拿大騎兵的進入,更像是一次試探,在美國人的抗議下,美軍采取的強硬抵抗態度下,遊蕩了一圈,加拿大騎兵又撤出去了。
法國人也按捺不住,開始沿著哥倫比亞河、斯內克河向內陸進軍,當然也遭到了美軍的抵製,但法國人竟然沒有退,而是占據了一些據點,打著維持秩序的名義,坐看美軍和印第安人交戰。
這同樣是試探,隻是明顯態度更強硬了一點。而美軍忙於在山區搜捕印第安人,暫時默認了法軍的存在。
美軍的麻煩越來越大,隨著鐵路線不斷被破壞,現代交通建起來困難,破壞起來容易,炸斷一條鐵路橋,摧毀一個隧道,沒有幾年都恢複不過來。這裏可是山區,沒有了鐵路,在這裏的上百萬美軍連糧食都吃不上。當年有多少架著大篷車的拓荒者死於路上,現在可是百萬大軍,不是一輛兩輛牛車就能供應的上的。
所以美國人開始對侵入斯內克河流域的法國人客氣起來,因為能通過河流通往大海的法國,成了他們獲取物資的一條途徑。
法國人可以做,英國人當然也可以做,於是英國勢力也堂而皇之的進入了華盛頓州山脈以東區域,為這裏越來越困窘的美軍提供加拿大產品。
大鹽湖、大盆地一帶的美軍就沒這麽好運了,漢軍不可能為他們提供給養,反而破壞了更多的鐵路,聯絡了更多的印第安起義軍,願意合作的進行整編,統一指揮。旅、團級規模的印第安騎兵不斷出現,現在美軍追擊的部隊少於萬人都不敢行動,萬人規模的軍隊消耗又過於可怕,最後隻能守在鹽湖城這樣的少數據點,以保證鐵路線為戰鬥目標,堅守不出。美國人這麽玩,倒是給印第安起義軍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他們的給養就是靠搶美國人的,能搶的平民都搶光了,現在美軍沿鐵路線布置,火車不太好搶了。
在這種情況下互相折磨了三個月,南線漢軍宣布,已經全殲了美軍。從科羅拉多河以西直到海,已經沒有一個美軍了。漢軍大軍可以抽調兵力北上,進入大盆地地區支援印第安人大起義了。
當然,不能這麽宣傳,因為印第安大起義這個名詞現在越來越不不好聽,他們確實仇殺了太多美國人,人口本就不多的這些山區州,基本上不是被殺光就是逃走了,幸存者基本都我在少數城市中,托庇在美軍的保護下。
南線戰役的損失,讓美國人士氣受到了沉重打擊。這場戰爭越打越複雜,一開始了反侵略戰爭,至少能這麽宣傳,大家可以眾誌成城,打著打著打成了跟印第安人的種族戰爭,這就不能團結所有人了,至少那些新移民根本不信這一套,他們連印第安人見都沒見過。
口號,思想,觀念這些東西,潛移默化的能夠影響士氣,美國又沒有人家巴爾幹那樣的民族主義buff加成,加上長期以來就沒有實行過兵役製,招兵變得越來越難。第四個百萬大軍之後,基本上就不可能招到新兵了,要實行強製兵役製,國會都不一定能通過。
四百萬軍隊,成建製的被殲滅了一百萬,零零散散跟印第安人的作戰,前期的傷亡,因病而死的又有幾十萬,完整的部隊隻有250萬左右,而對手的損失並不大,根據公布的傷亡數字,前前後後才損失了十來萬人。大半還是在這場殲滅戰中付出的,前期的防禦作戰,損失微乎其微。
這讓他們有點心灰意冷,開始在國會中討論起停戰的可能。另外開始將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海軍上。
美國人沒想到的是,正是海軍,讓他們引起了英國的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