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第二批農兵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美國第八十艘戰艦下水了!英國人送來的情報。”
“這還需要情報?用不了多久就上報紙了。”
美國人大張旗鼓的宣傳他們的海軍,用來遮掩不斷失利的陸軍戰績。
“是英國人送來的情報。”
“我懂你的意思,美艦不斷下水,讓英國有點著急了。第八十艘戰艦,又不是第八十艘戰列艦,我都不急,他們急什麽。”
“英國提醒我們說,最多再有兩年,美國就能擁有壓倒我們的海軍力量。”
劉勇強歎了口氣:“我也知道啊,我沒辦法啊。”
美國人不缺錢,不缺鋼鐵,不缺造船能力。他們說要造80艘戰列艦就能造80艘。
戰列艦這是英式叫法,英國人如今再次引領了海軍標準,各國現在建造的萬噸級以上的主力鐵甲艦都開始叫戰列艦。美國80艘戰列艦一旦全部下水,海軍總噸位和主力艦數量將超過英國。
不過開戰還不到兩年,美國隻是第一批戰艦下水,戰列艦建造了20艘。造船不是說造就有了的,這是一個過程。美國20艘戰列艦加上大西洋艦隊12艘,也才38艘。並不比漢海軍更強。漢漢軍之前也是20艘主力艦,加上繳獲的8艘美艦,這兩年也下水了10艘,同樣是38艘。
“英國建議我們盡快結束戰爭。”
“這是我們能說了算的嗎?”
“英國認為美西三州保證華人權益,這個條件是可以接受的。”
“三州?英國人對山區八州沒野心?”
“野心當然有,但不願意付出代價。我覺得三州也夠了。看英國的意思,是不打算把這三州再交還美國。”
劉勇強點了點頭,英國看到了美國恐怖的實力,讓美國擁有兩片海洋,就肯定會打造兩隻艦隊。
“這個時機似乎不錯。美軍陸軍大敗,海軍尚未形成戰鬥力。印第安人大起義搞得他們疲憊不堪,人心浮動。此時停戰,或許真的可以接受美西三州喪失的代價。之後就是集中力量剿滅印第安人,我們這些印第安兄弟可就遭殃了。”
“那陛下的意思是?”
“給印第安人爭取一個地方。就內華達州吧,那裏本來人口是最少的,美國人比較容易接受。另外印第安人安置在內華達州,這樣我們就掌握了翻越內華達州的隧道,這可是戰略價值啊。”
“其他州?”
“可以重提一下共管,如果沒人響應就算了。”
一群隻想坐享其成,不敢火中取栗的家夥,既然肥肉都擺在嘴邊了不吃,那就不能怪別人不給機會,隻能怪他們沒出息。等將來被美帝欺負的時候,嗯,可能沒這種機會了。
通過英國傳遞了大漢的態度,但迴應並不理想,美國隻想停戰,不打算簽和約,也絕不會承認美西三州的現狀。
停戰是為了緩口氣再戰啊,誰都不是傻子,怎麽可能答應。
為了迫使美國答應,大漢繼續增兵,從國內繼續動員了50萬人,現役半兵就隻剩下50萬,如果此時爆發一場大戰,還是有點麻煩的。說白了,就是為了防備日本。
十萬精銳現役,100萬國內半兵役農兵,加本地組建的100萬新兵,還有印第安盟友,近三百萬軍隊,足夠再打一場殲滅戰了。
兩年墾荒5000萬畝,供應糧食綽綽有餘,隻需要從國內運送彈藥,這場仗有的打。
美國拒絕和談條件之後,戰場上,漢軍開始重新部署,大規模北上內華達,而北方的印第安人不斷南下,越來越多印第安人加入漢軍序列。很多拖家帶口,赤腳前行,男人騎著各式馬匹,腰間掛著一張張頭皮。
相比南方的印第安人已經會種玉米為生,北方的印第安人相對原始一些,他們大概就是那些追逐野牛的遊獵印第安人吧,不過他們的體格也更壯實一些。
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統稱,所以互相之間語言不通,以英語溝通,果然是世界語言,印第安人都要說英語。
要把這些人組織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他們不信任白人,事實上也未必信任漢軍。需要複雜的溝通,才能讓他們安定下來,漢軍教他們如何建立屯堡,用原木、泥土修建簡易的堡壘和住房。將女人留在安全的後方,男人組成大部隊進行訓練,戰鬥。
這些工作雖然難做,但總比直接訓練一支新兵更容易一點。最終有十萬印第安戰士接受了這些條件,將他們的家眷送到加利福尼亞後方,男人們加入漢軍序列戰鬥。他們編入了騎兵師,負責牽製,破壞,偷襲,配合主力部隊作戰。
另一個方向,漢軍開始著手修複隧道,主要就是修複自己當初炸毀的出口,炸的時候有多爽,修的時候就有多痛苦。美國人倒是沒有怎麽破壞,畢竟是他們自己的資產,之前美軍占據內華達州的時候,曾想盡辦法恢複。
此時突然有個大聰明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要炸毀呢,在出口修一座堡壘不行嗎?
所有軍官都懵了,是啊,為什麽呢?
沒人想得到有朝一日他們還要用到這條隧道,還需要美國人修建的鐵路來戰鬥。
漢軍並沒有控製整個內華達州,隻是控製了鐵路沿線的城鎮,沿著鐵路部署,直到大鹽湖,美軍則在大鹽湖另一側。印第安大起義之後,鐵路沿線以外的地方,已經沒有人了。所以漢軍除了修複隧道,還得修複這些鐵路,否則雙方現在都無法發起戰鬥。
一邊修複,一邊破壞,印第安騎兵和漢軍騎兵還在深入中部各個地區,肆意破壞鐵路。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前,美國人是別想恢複現代交通了。
光沿著鐵路線自然是用不了百萬大軍的,所以一批主力北上愛荷達州,跟那些不肯南下的印第安人並肩戰鬥。結果意外發現法國人在這裏接濟美軍,立刻向法國提出抗議。兩國正在交戰,雖然漢軍出於信任,提前將這兩地交給法國管理,但法國人不能向美軍提供幫助。
抗議的同時,切斷通往愛荷達州的通道,檢查每一艘進入內河的法國船隻。抗議隻是表象,實際上還是隨著援軍抵達,漢軍有能力在北方發起一場對美軍的殲滅戰了,愛荷達州是下一個目標。隻要控製了愛荷達州,基本上就能跟美國分落基山脈分水嶺而治。
相比內華達州的沙漠、山地和鹽湖地形,愛荷達州有一塊叫做斯內克河平原,算是落基山區罕有的一塊平原,說平原還不如說是河穀,基本就沿著彎曲的斯內克河分布。這個州修鐵路很不容易,東邊是落基山主脈,西邊是海岸山,中間是河穀。所以有易守難攻的地勢。
漢軍主力從哥倫比亞河進軍,英法都沒有幹涉,顯然他們默許甚至支持漢軍行動。因為到現在為止,他們對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的代管,也沒得到美國的承認。漢軍沿哥倫比亞河進軍,攻擊的區域正好就是華盛頓、俄勒岡東部以及愛荷達州。等於是幫他們開拓殖民地,當然要支持了。當然他們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沿途要塞可都在漢軍控製下,他們最多是態度上抗議一下,可連這個都沒有。
於是漢軍主力通過沿海鐵路調動,大規模通過哥倫比亞河進軍,引起了美軍的注意。因為愛荷達等北方地區之前一直是英法名義托管,美軍實際占領,印第安起義軍四處破壞的狀態,所以美軍在這裏部署的並不多,此時緊急調動,南邊從猶他州北上,北邊從蒙大拿州南下,至於東邊,那是落基山脈不通火車,走陸路得翻過黃石公園。
美軍吸取了南線戰場慘敗的教訓,知道他們的新兵在大規模正麵戰場上,還不是漢軍的對手。於是開始防守險關要塞,在險要地形處修建防禦陣地、堡壘。
結果發現,沿河推進的漢軍根本不急於進攻,碰到美軍要塞能打下來就打,打不下來立刻原地修築工事進行對峙。而在軍隊後方,一群群移民隊伍正在跟進,在安全的後方開始種田了。斯內克河穀的田地可不是荒田,愛荷達州之前是山區八州中人口最多的,有十來萬人在這裏生活,早就開出了大量農場,印第安大起義讓農場主非死即逃,大量土地拋荒,從國內遷移來的第二批軍屯農兵占了一個大便宜。
有些美國農場裏甚至留下了完整的農具,馬沒了,馬拉收割機、播種機還在。一座座農場變成了軍屯,這批主要都是來自黑龍江地區。東北地區的軍屯,每個屯隻有十分之一的人口能服兵役,在馬拉農具普及的情況下,大量家庭已經出現了剩餘勞動力,畢竟每家100畝的地根本不夠種。所以一聲動員,有的是保命的軍屯青壯。
已經在美西三州開辟的屯田又能夠支持新的軍屯生產,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糧食,種子。這樣的情形,讓美國人看的有些懵,這是打仗呢,鬧呢。前邊挖著戰壕對峙,後麵開始種地了。
可這又有什麽奇怪的呢,蒙古人西征的時候,就趕著牛羊圍城,前方打仗,後麵放牧,這樣西征才可以持續數年。曾國荃圍南京圍了三四年,南京城裏都種水稻了。
美國人頓時矛盾了,主動出擊吧,敵人挖了戰壕,架了機槍,沿河送來了大炮,火力一點不比美軍弱,不出擊吧,就這麽看著他們在那裏種地?
“這還需要情報?用不了多久就上報紙了。”
美國人大張旗鼓的宣傳他們的海軍,用來遮掩不斷失利的陸軍戰績。
“是英國人送來的情報。”
“我懂你的意思,美艦不斷下水,讓英國有點著急了。第八十艘戰艦,又不是第八十艘戰列艦,我都不急,他們急什麽。”
“英國提醒我們說,最多再有兩年,美國就能擁有壓倒我們的海軍力量。”
劉勇強歎了口氣:“我也知道啊,我沒辦法啊。”
美國人不缺錢,不缺鋼鐵,不缺造船能力。他們說要造80艘戰列艦就能造80艘。
戰列艦這是英式叫法,英國人如今再次引領了海軍標準,各國現在建造的萬噸級以上的主力鐵甲艦都開始叫戰列艦。美國80艘戰列艦一旦全部下水,海軍總噸位和主力艦數量將超過英國。
不過開戰還不到兩年,美國隻是第一批戰艦下水,戰列艦建造了20艘。造船不是說造就有了的,這是一個過程。美國20艘戰列艦加上大西洋艦隊12艘,也才38艘。並不比漢海軍更強。漢漢軍之前也是20艘主力艦,加上繳獲的8艘美艦,這兩年也下水了10艘,同樣是38艘。
“英國建議我們盡快結束戰爭。”
“這是我們能說了算的嗎?”
“英國認為美西三州保證華人權益,這個條件是可以接受的。”
“三州?英國人對山區八州沒野心?”
“野心當然有,但不願意付出代價。我覺得三州也夠了。看英國的意思,是不打算把這三州再交還美國。”
劉勇強點了點頭,英國看到了美國恐怖的實力,讓美國擁有兩片海洋,就肯定會打造兩隻艦隊。
“這個時機似乎不錯。美軍陸軍大敗,海軍尚未形成戰鬥力。印第安人大起義搞得他們疲憊不堪,人心浮動。此時停戰,或許真的可以接受美西三州喪失的代價。之後就是集中力量剿滅印第安人,我們這些印第安兄弟可就遭殃了。”
“那陛下的意思是?”
“給印第安人爭取一個地方。就內華達州吧,那裏本來人口是最少的,美國人比較容易接受。另外印第安人安置在內華達州,這樣我們就掌握了翻越內華達州的隧道,這可是戰略價值啊。”
“其他州?”
“可以重提一下共管,如果沒人響應就算了。”
一群隻想坐享其成,不敢火中取栗的家夥,既然肥肉都擺在嘴邊了不吃,那就不能怪別人不給機會,隻能怪他們沒出息。等將來被美帝欺負的時候,嗯,可能沒這種機會了。
通過英國傳遞了大漢的態度,但迴應並不理想,美國隻想停戰,不打算簽和約,也絕不會承認美西三州的現狀。
停戰是為了緩口氣再戰啊,誰都不是傻子,怎麽可能答應。
為了迫使美國答應,大漢繼續增兵,從國內繼續動員了50萬人,現役半兵就隻剩下50萬,如果此時爆發一場大戰,還是有點麻煩的。說白了,就是為了防備日本。
十萬精銳現役,100萬國內半兵役農兵,加本地組建的100萬新兵,還有印第安盟友,近三百萬軍隊,足夠再打一場殲滅戰了。
兩年墾荒5000萬畝,供應糧食綽綽有餘,隻需要從國內運送彈藥,這場仗有的打。
美國拒絕和談條件之後,戰場上,漢軍開始重新部署,大規模北上內華達,而北方的印第安人不斷南下,越來越多印第安人加入漢軍序列。很多拖家帶口,赤腳前行,男人騎著各式馬匹,腰間掛著一張張頭皮。
相比南方的印第安人已經會種玉米為生,北方的印第安人相對原始一些,他們大概就是那些追逐野牛的遊獵印第安人吧,不過他們的體格也更壯實一些。
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統稱,所以互相之間語言不通,以英語溝通,果然是世界語言,印第安人都要說英語。
要把這些人組織在一起,非常不容易。他們不信任白人,事實上也未必信任漢軍。需要複雜的溝通,才能讓他們安定下來,漢軍教他們如何建立屯堡,用原木、泥土修建簡易的堡壘和住房。將女人留在安全的後方,男人組成大部隊進行訓練,戰鬥。
這些工作雖然難做,但總比直接訓練一支新兵更容易一點。最終有十萬印第安戰士接受了這些條件,將他們的家眷送到加利福尼亞後方,男人們加入漢軍序列戰鬥。他們編入了騎兵師,負責牽製,破壞,偷襲,配合主力部隊作戰。
另一個方向,漢軍開始著手修複隧道,主要就是修複自己當初炸毀的出口,炸的時候有多爽,修的時候就有多痛苦。美國人倒是沒有怎麽破壞,畢竟是他們自己的資產,之前美軍占據內華達州的時候,曾想盡辦法恢複。
此時突然有個大聰明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要炸毀呢,在出口修一座堡壘不行嗎?
所有軍官都懵了,是啊,為什麽呢?
沒人想得到有朝一日他們還要用到這條隧道,還需要美國人修建的鐵路來戰鬥。
漢軍並沒有控製整個內華達州,隻是控製了鐵路沿線的城鎮,沿著鐵路部署,直到大鹽湖,美軍則在大鹽湖另一側。印第安大起義之後,鐵路沿線以外的地方,已經沒有人了。所以漢軍除了修複隧道,還得修複這些鐵路,否則雙方現在都無法發起戰鬥。
一邊修複,一邊破壞,印第安騎兵和漢軍騎兵還在深入中部各個地區,肆意破壞鐵路。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前,美國人是別想恢複現代交通了。
光沿著鐵路線自然是用不了百萬大軍的,所以一批主力北上愛荷達州,跟那些不肯南下的印第安人並肩戰鬥。結果意外發現法國人在這裏接濟美軍,立刻向法國提出抗議。兩國正在交戰,雖然漢軍出於信任,提前將這兩地交給法國管理,但法國人不能向美軍提供幫助。
抗議的同時,切斷通往愛荷達州的通道,檢查每一艘進入內河的法國船隻。抗議隻是表象,實際上還是隨著援軍抵達,漢軍有能力在北方發起一場對美軍的殲滅戰了,愛荷達州是下一個目標。隻要控製了愛荷達州,基本上就能跟美國分落基山脈分水嶺而治。
相比內華達州的沙漠、山地和鹽湖地形,愛荷達州有一塊叫做斯內克河平原,算是落基山區罕有的一塊平原,說平原還不如說是河穀,基本就沿著彎曲的斯內克河分布。這個州修鐵路很不容易,東邊是落基山主脈,西邊是海岸山,中間是河穀。所以有易守難攻的地勢。
漢軍主力從哥倫比亞河進軍,英法都沒有幹涉,顯然他們默許甚至支持漢軍行動。因為到現在為止,他們對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的代管,也沒得到美國的承認。漢軍沿哥倫比亞河進軍,攻擊的區域正好就是華盛頓、俄勒岡東部以及愛荷達州。等於是幫他們開拓殖民地,當然要支持了。當然他們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沿途要塞可都在漢軍控製下,他們最多是態度上抗議一下,可連這個都沒有。
於是漢軍主力通過沿海鐵路調動,大規模通過哥倫比亞河進軍,引起了美軍的注意。因為愛荷達等北方地區之前一直是英法名義托管,美軍實際占領,印第安起義軍四處破壞的狀態,所以美軍在這裏部署的並不多,此時緊急調動,南邊從猶他州北上,北邊從蒙大拿州南下,至於東邊,那是落基山脈不通火車,走陸路得翻過黃石公園。
美軍吸取了南線戰場慘敗的教訓,知道他們的新兵在大規模正麵戰場上,還不是漢軍的對手。於是開始防守險關要塞,在險要地形處修建防禦陣地、堡壘。
結果發現,沿河推進的漢軍根本不急於進攻,碰到美軍要塞能打下來就打,打不下來立刻原地修築工事進行對峙。而在軍隊後方,一群群移民隊伍正在跟進,在安全的後方開始種田了。斯內克河穀的田地可不是荒田,愛荷達州之前是山區八州中人口最多的,有十來萬人在這裏生活,早就開出了大量農場,印第安大起義讓農場主非死即逃,大量土地拋荒,從國內遷移來的第二批軍屯農兵占了一個大便宜。
有些美國農場裏甚至留下了完整的農具,馬沒了,馬拉收割機、播種機還在。一座座農場變成了軍屯,這批主要都是來自黑龍江地區。東北地區的軍屯,每個屯隻有十分之一的人口能服兵役,在馬拉農具普及的情況下,大量家庭已經出現了剩餘勞動力,畢竟每家100畝的地根本不夠種。所以一聲動員,有的是保命的軍屯青壯。
已經在美西三州開辟的屯田又能夠支持新的軍屯生產,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糧食,種子。這樣的情形,讓美國人看的有些懵,這是打仗呢,鬧呢。前邊挖著戰壕對峙,後麵開始種地了。
可這又有什麽奇怪的呢,蒙古人西征的時候,就趕著牛羊圍城,前方打仗,後麵放牧,這樣西征才可以持續數年。曾國荃圍南京圍了三四年,南京城裏都種水稻了。
美國人頓時矛盾了,主動出擊吧,敵人挖了戰壕,架了機槍,沿河送來了大炮,火力一點不比美軍弱,不出擊吧,就這麽看著他們在那裏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