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最後一片熱土
開局一顆頭,爭霸全世界 作者:狂人啊Q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濟上受壟斷資本驅動,軍事上受巴爾幹戰爭、漢美戰爭等一係列國際大戰刺激,各國間的外交活動越發頻繁,連美國都開始蠢蠢欲動。
各國壟斷資本基本上已經瓜分了本國市場,德國、法國的家族企業建立行業聯盟,限定產量和價格,叫做卡特爾組織;美國企業在市場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大魚吃小魚,形成了卡內基鋼鐵公司、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等托馬斯巨頭。
這些企業壟斷本國市場之後,就驅使國家去開拓殖民地,因為壟斷是最穩定的攫取利益的方式,但所有壟斷必須建立在權力之上,所以他們有驅使國家去幫他們開拓可以壟斷的市場的需求。
是這些壟斷資本,而不是中小企業推動的殖民地瓜分熱潮。而這些壟斷資本的盟友,則是無腦的民族主義者。其實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殖民開拓對他們根本沒有意義,除非是那種必須在海外找塊土地種地才能謀生的赤貧階層,可在英法德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工人已經不需要去移民才能生存,卻比以往更加熱情的唿籲國家去占領殖民地,都要求自己的國家要有配得上自己國際地位的殖民地。
真正跟小民利益相關的,其實是建立共同的大市場,互相降低關稅,打擊壟斷資本,提高福利待遇。可這就是人,人活著,不是有柴米油鹽就行,他們還會為了虛無縹緲的國家榮譽,民族自豪而奮不顧身。
隻有美國站出來打擊壟斷,出台反壟斷法,倒不是因為美國政客對小民有多關愛,而是美國沒有國家榮譽、民族自豪而搭建起來的民族主義跟這些壟斷資本結盟,所以美國能夠打擊這些資本。德國皇帝也不敢說把克虜伯家族拆散,甚至要通過聯姻來控製這個對國家至關重要的軍工巨頭。
歐洲國家的政府甚至默許甚至鼓勵私營企業成立卡特爾這樣的壟斷組織,因為壟斷能帶來穩定,他們都怕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帶來的失業衝擊社會穩定。這一點,法國人尤為擔憂。
壟斷資本的四種形態,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這些全都在各大工業國出現了,包括大漢。
科利銀行組建的銀行業行會,就是典型的卡特爾,大家采用相同的規範,行為準則,目的是保證穩定,長期撈金;鋼鐵業的艾氏鐵廠就在向著托拉斯形態轉化;胡雪岩家族那種靠阜康銀行為紐帶,控製絲織業工業資本的,叫做康采恩,他還有一個東方名字,叫做財閥。
至於辛迪加,那就更多了。幾個行業龍頭通過統一原料價格、產品價格來控製市場,這種事早就有了,那一座座山陝會館,裏麵的晉商互相之間早就約定了共同進退,許多行業的定價權就在那些會館中,這就是辛迪加。
相比歐美,大漢的壟斷形態還不夠高,因為這個國家的工業化深度還不夠,還有大量腹地可以開拓,需要開拓,因此市場容量還能允許新的競爭者進入。歐洲中小國家卻已經沒有這種空間了,想要擴張,隻能去殖民地。
於是各國開始在本國殖民地上實行壟斷政策,非洲已經被瓜分殆盡,東亞隨著大漢的崛起,已經沒有被瓜分的可能,全世界僅剩的,還有機會殖民的就剩南美。
此時才沒人管這裏是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前殖民地,不管這裏是不是按照西方文明建立的國家。
建寧十五年,英國艦隊突然開進委內瑞拉,隨即引起美國的警告,南美委內瑞拉危機爆發。
英美對峙,這可是大事。
劉勇強立刻就收到匯報。
起因是領土糾紛,委內瑞拉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南方則是英國從荷蘭人手裏割讓過來的殖民地圭亞那,但不管是以前的西班牙還是荷蘭,都沒有能力大規模開發,雙方邊界區域是大片的森林和荒野,沒有明確劃界。
委內瑞拉建國後開始跟英國談判邊界問題,委內瑞拉認為荷蘭人實際控製的地區最西到達埃塞奎博河,要求兩國劃河為界,但是有一個德國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尚伯克自費對埃塞奎博河以西進行了勘測,並向英屬圭亞那總督提交了研究報告和地圖,據此英國人提出了尚伯克線,以尚伯克勘探的邊界為界。這事操作的老英國人了,麥克馬洪線也是這麽來的,貽害無窮。後世圭亞那獨立之後,還因為這條線跟委內瑞拉爆發過危機。
這件事雙方從委內瑞拉建國起就拉拉扯扯,委內瑞拉多次請求美國總統進行仲裁,可美國人秉持門羅主義,強烈抵製列強對美洲的幹涉,多次表示願意調停,英國都不同意。
邊界糾紛都半個多世紀了,現在才爆發危機是因為幾年前這裏發現了黃金,偏巧不巧的就位於爭議區域。再往後,這裏還發現了石油,險些引起委內瑞拉入侵圭亞那。發現黃金後英國怎麽可能放過,所以就實際控製了這一地區。並積極圖謀控製委內瑞拉的長江——奧裏諾科河的通航權,衝突加劇,建寧八年前委內瑞拉就跟英國斷交,但卻拿英國毫無辦法。
直到今年,委內瑞拉換了新總統,新總統華金?克裏斯波再次把希望寄托於美國幹涉,動作非常積極,雇傭以前在委內瑞拉做過公使的美國人為特別助理和顧問,撥款讓他在美國進行院外活動。委內瑞拉找對人了,這位美國前外交官很懂美國這一套政治係統,開始在美國報紙上大力宣傳美國應該幹預委內瑞拉的領土爭端,高唱門羅主義論調。可不止唱高調,還宣揚爭端地區控製著美國進入南美大市場的商業,而英國企圖控製這條水道,不但能讓英國控製南美廣闊的內部,還將阻擋美國利益的進入。
單純的高調引不起美國人的興趣,但利益這種實際的東西,美國人就不能不在乎了。再次重提調停,以前多次提出調停英國拒絕,美國也毫無辦法。但今時不同往日,雖然打輸了漢美戰爭,可美國的軍事實力打上來了,現在紙麵實力可是實打實的世界前十,美洲第一!
好巧不巧,前任親英的美國國務卿五月份死了,新上任的國務卿是一個強烈的反英派,於是起草了一份措辭強硬的長篇照會,多達兩千多字。
其中進一步闡明門羅主義原則:任何歐洲國家或其聯盟,不能使用武力剝奪美洲國家自治和自主決定政治命運的權力”,並且進一步宣稱美國對整個美洲的權力:今天在本大陸,合眾國乃是實際上的主權者,它的命令對於它幹預所及範圍之內的子民而言就是法律。
指出英國對委內瑞拉的領土主張是對委內瑞拉領土的入侵和征服,也將被視為對美國人民利益的侵害。美國將不得不介入,如果英國拒絕接受美國的仲裁,那麽其結果將極大地影響美國與英國未來的關係。
一封威脅意味非常濃重的照會,擺出了一副要強勢介入的態度。同時克利夫蘭總統大力支持自己的國務卿這份照會,聲稱這份照會很有威力,是一門“20英寸口徑的大炮!”隨後克利夫蘭總統發表國情諮文,要成立一個委員會調查委內瑞拉邊界,國會同意撥款10萬美元作為經費。
英國官員看到這份照會的時候是什麽心態劉勇強不知道,反正他看到的時候,都替英國感到羞辱,堂堂大英帝國,什麽時候受過這個?
不出意外,英國輿論馬上就炸鍋了。政客們知道英國相對衰落的國力,但老百姓還管這個?此時英國民眾正沐浴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榮光中,世界第一國民的榮譽感讓他們比誰都不能忍。
老百姓愛看什麽,報紙就寫什麽。泰晤士報,倫敦時報紛紛發表評論,將美國人的照會評價為自“拿破侖時代以來,一個政府在和平時期提出的最令人震驚的建議”,要求政府斷然迴絕這個照會。
“一個外國政府要任命委員會來調查我們帝國的邊界,並以戰爭威脅我們接受委員會的論斷,即使是再沒有鬥誌的人也會為此戰鬥到最後一刻的。”
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采取了冷處理,六月份收到照會,一直到八月都沒有迴應。
接著報紙報出張伯倫首相派遣代表前往美國進行商談,英國人立刻不幹了,直接走上大街抗議。
“這個張伯倫也太慫了!”
劉勇強都有點恨其不爭。
怕什麽,幹就完了。大英帝國打不了陸戰,還打不了海戰嗎?
不久之後,收到消息。
“今早女王接見了張伯倫,英國政局可能會有變化。”
當天下午,張伯倫宣布辭職,跟他糾纏不清的索爾茲伯裏侯爵再次登台,開始了他的華麗表演。
索爾茲伯裏迴應了美國的照會,措辭嚴謹,拒絕了美國人的調查要求,隻是有點揶揄美國人。
在迴複中反問:“有理由詢問一下,倘若墨西哥政府向美國要求早已被並入美利堅合眾國的一大片領土時,美國是否也會同意將其交付另一個大國仲裁呢?”
這樣的言論迅速激起了美國人的憤怒情緒,但贏得了英國人的支持。
28個州有26個州長宣布無條件支持政府立場,輿論開始造勢,仿佛洋溢著愛國主義、好戰主義的熱潮,假如有的話。
老辣的索爾茲伯裏下令海軍在英屬圭亞那進行軍事部署,默默地準備應對不測,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劉勇強開始準備被英國拖入戰爭的可能。
一旦開戰,大漢海軍是進不了大西洋的,那邊隻能由英國負責,好在英國海軍夠硬,兩強標準不是說說的。英國海軍噸位比現在排第二的美國,排第三的法國相加還強。但陸軍就不夠看了,多次擴軍,也隻達到49萬人,但都是長期服役的募兵製職業士兵。美國就不一樣了,漢美戰爭之後,美國雖然沒有保留龐大的陸軍,但依然維持了一支80萬人的軍隊。在陸軍上,他們有絕對優勢,而且衝突區域就在美國家門口,如果英國不敢拿整個皇家海軍梭哈,就無法阻擋美軍登陸。
“這次可以試試美國方法了。”
雖然上次打敗了美軍,但戰後大漢提督府仔細研究過美國的軍事能力,對其戰爭中的一些創造性方法頗為讚譽。劉勇強也非常感興趣,沒有傲慢的看不起手下敗將,而是積極汲取美軍的優點。以美國的方法,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新兵培訓營。
各國壟斷資本基本上已經瓜分了本國市場,德國、法國的家族企業建立行業聯盟,限定產量和價格,叫做卡特爾組織;美國企業在市場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大魚吃小魚,形成了卡內基鋼鐵公司、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等托馬斯巨頭。
這些企業壟斷本國市場之後,就驅使國家去開拓殖民地,因為壟斷是最穩定的攫取利益的方式,但所有壟斷必須建立在權力之上,所以他們有驅使國家去幫他們開拓可以壟斷的市場的需求。
是這些壟斷資本,而不是中小企業推動的殖民地瓜分熱潮。而這些壟斷資本的盟友,則是無腦的民族主義者。其實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殖民開拓對他們根本沒有意義,除非是那種必須在海外找塊土地種地才能謀生的赤貧階層,可在英法德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工人已經不需要去移民才能生存,卻比以往更加熱情的唿籲國家去占領殖民地,都要求自己的國家要有配得上自己國際地位的殖民地。
真正跟小民利益相關的,其實是建立共同的大市場,互相降低關稅,打擊壟斷資本,提高福利待遇。可這就是人,人活著,不是有柴米油鹽就行,他們還會為了虛無縹緲的國家榮譽,民族自豪而奮不顧身。
隻有美國站出來打擊壟斷,出台反壟斷法,倒不是因為美國政客對小民有多關愛,而是美國沒有國家榮譽、民族自豪而搭建起來的民族主義跟這些壟斷資本結盟,所以美國能夠打擊這些資本。德國皇帝也不敢說把克虜伯家族拆散,甚至要通過聯姻來控製這個對國家至關重要的軍工巨頭。
歐洲國家的政府甚至默許甚至鼓勵私營企業成立卡特爾這樣的壟斷組織,因為壟斷能帶來穩定,他們都怕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帶來的失業衝擊社會穩定。這一點,法國人尤為擔憂。
壟斷資本的四種形態,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這些全都在各大工業國出現了,包括大漢。
科利銀行組建的銀行業行會,就是典型的卡特爾,大家采用相同的規範,行為準則,目的是保證穩定,長期撈金;鋼鐵業的艾氏鐵廠就在向著托拉斯形態轉化;胡雪岩家族那種靠阜康銀行為紐帶,控製絲織業工業資本的,叫做康采恩,他還有一個東方名字,叫做財閥。
至於辛迪加,那就更多了。幾個行業龍頭通過統一原料價格、產品價格來控製市場,這種事早就有了,那一座座山陝會館,裏麵的晉商互相之間早就約定了共同進退,許多行業的定價權就在那些會館中,這就是辛迪加。
相比歐美,大漢的壟斷形態還不夠高,因為這個國家的工業化深度還不夠,還有大量腹地可以開拓,需要開拓,因此市場容量還能允許新的競爭者進入。歐洲中小國家卻已經沒有這種空間了,想要擴張,隻能去殖民地。
於是各國開始在本國殖民地上實行壟斷政策,非洲已經被瓜分殆盡,東亞隨著大漢的崛起,已經沒有被瓜分的可能,全世界僅剩的,還有機會殖民的就剩南美。
此時才沒人管這裏是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前殖民地,不管這裏是不是按照西方文明建立的國家。
建寧十五年,英國艦隊突然開進委內瑞拉,隨即引起美國的警告,南美委內瑞拉危機爆發。
英美對峙,這可是大事。
劉勇強立刻就收到匯報。
起因是領土糾紛,委內瑞拉以前是西班牙殖民地,南方則是英國從荷蘭人手裏割讓過來的殖民地圭亞那,但不管是以前的西班牙還是荷蘭,都沒有能力大規模開發,雙方邊界區域是大片的森林和荒野,沒有明確劃界。
委內瑞拉建國後開始跟英國談判邊界問題,委內瑞拉認為荷蘭人實際控製的地區最西到達埃塞奎博河,要求兩國劃河為界,但是有一個德國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尚伯克自費對埃塞奎博河以西進行了勘測,並向英屬圭亞那總督提交了研究報告和地圖,據此英國人提出了尚伯克線,以尚伯克勘探的邊界為界。這事操作的老英國人了,麥克馬洪線也是這麽來的,貽害無窮。後世圭亞那獨立之後,還因為這條線跟委內瑞拉爆發過危機。
這件事雙方從委內瑞拉建國起就拉拉扯扯,委內瑞拉多次請求美國總統進行仲裁,可美國人秉持門羅主義,強烈抵製列強對美洲的幹涉,多次表示願意調停,英國都不同意。
邊界糾紛都半個多世紀了,現在才爆發危機是因為幾年前這裏發現了黃金,偏巧不巧的就位於爭議區域。再往後,這裏還發現了石油,險些引起委內瑞拉入侵圭亞那。發現黃金後英國怎麽可能放過,所以就實際控製了這一地區。並積極圖謀控製委內瑞拉的長江——奧裏諾科河的通航權,衝突加劇,建寧八年前委內瑞拉就跟英國斷交,但卻拿英國毫無辦法。
直到今年,委內瑞拉換了新總統,新總統華金?克裏斯波再次把希望寄托於美國幹涉,動作非常積極,雇傭以前在委內瑞拉做過公使的美國人為特別助理和顧問,撥款讓他在美國進行院外活動。委內瑞拉找對人了,這位美國前外交官很懂美國這一套政治係統,開始在美國報紙上大力宣傳美國應該幹預委內瑞拉的領土爭端,高唱門羅主義論調。可不止唱高調,還宣揚爭端地區控製著美國進入南美大市場的商業,而英國企圖控製這條水道,不但能讓英國控製南美廣闊的內部,還將阻擋美國利益的進入。
單純的高調引不起美國人的興趣,但利益這種實際的東西,美國人就不能不在乎了。再次重提調停,以前多次提出調停英國拒絕,美國也毫無辦法。但今時不同往日,雖然打輸了漢美戰爭,可美國的軍事實力打上來了,現在紙麵實力可是實打實的世界前十,美洲第一!
好巧不巧,前任親英的美國國務卿五月份死了,新上任的國務卿是一個強烈的反英派,於是起草了一份措辭強硬的長篇照會,多達兩千多字。
其中進一步闡明門羅主義原則:任何歐洲國家或其聯盟,不能使用武力剝奪美洲國家自治和自主決定政治命運的權力”,並且進一步宣稱美國對整個美洲的權力:今天在本大陸,合眾國乃是實際上的主權者,它的命令對於它幹預所及範圍之內的子民而言就是法律。
指出英國對委內瑞拉的領土主張是對委內瑞拉領土的入侵和征服,也將被視為對美國人民利益的侵害。美國將不得不介入,如果英國拒絕接受美國的仲裁,那麽其結果將極大地影響美國與英國未來的關係。
一封威脅意味非常濃重的照會,擺出了一副要強勢介入的態度。同時克利夫蘭總統大力支持自己的國務卿這份照會,聲稱這份照會很有威力,是一門“20英寸口徑的大炮!”隨後克利夫蘭總統發表國情諮文,要成立一個委員會調查委內瑞拉邊界,國會同意撥款10萬美元作為經費。
英國官員看到這份照會的時候是什麽心態劉勇強不知道,反正他看到的時候,都替英國感到羞辱,堂堂大英帝國,什麽時候受過這個?
不出意外,英國輿論馬上就炸鍋了。政客們知道英國相對衰落的國力,但老百姓還管這個?此時英國民眾正沐浴在維多利亞時代的榮光中,世界第一國民的榮譽感讓他們比誰都不能忍。
老百姓愛看什麽,報紙就寫什麽。泰晤士報,倫敦時報紛紛發表評論,將美國人的照會評價為自“拿破侖時代以來,一個政府在和平時期提出的最令人震驚的建議”,要求政府斷然迴絕這個照會。
“一個外國政府要任命委員會來調查我們帝國的邊界,並以戰爭威脅我們接受委員會的論斷,即使是再沒有鬥誌的人也會為此戰鬥到最後一刻的。”
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采取了冷處理,六月份收到照會,一直到八月都沒有迴應。
接著報紙報出張伯倫首相派遣代表前往美國進行商談,英國人立刻不幹了,直接走上大街抗議。
“這個張伯倫也太慫了!”
劉勇強都有點恨其不爭。
怕什麽,幹就完了。大英帝國打不了陸戰,還打不了海戰嗎?
不久之後,收到消息。
“今早女王接見了張伯倫,英國政局可能會有變化。”
當天下午,張伯倫宣布辭職,跟他糾纏不清的索爾茲伯裏侯爵再次登台,開始了他的華麗表演。
索爾茲伯裏迴應了美國的照會,措辭嚴謹,拒絕了美國人的調查要求,隻是有點揶揄美國人。
在迴複中反問:“有理由詢問一下,倘若墨西哥政府向美國要求早已被並入美利堅合眾國的一大片領土時,美國是否也會同意將其交付另一個大國仲裁呢?”
這樣的言論迅速激起了美國人的憤怒情緒,但贏得了英國人的支持。
28個州有26個州長宣布無條件支持政府立場,輿論開始造勢,仿佛洋溢著愛國主義、好戰主義的熱潮,假如有的話。
老辣的索爾茲伯裏下令海軍在英屬圭亞那進行軍事部署,默默地準備應對不測,戰爭似乎一觸即發。
劉勇強開始準備被英國拖入戰爭的可能。
一旦開戰,大漢海軍是進不了大西洋的,那邊隻能由英國負責,好在英國海軍夠硬,兩強標準不是說說的。英國海軍噸位比現在排第二的美國,排第三的法國相加還強。但陸軍就不夠看了,多次擴軍,也隻達到49萬人,但都是長期服役的募兵製職業士兵。美國就不一樣了,漢美戰爭之後,美國雖然沒有保留龐大的陸軍,但依然維持了一支80萬人的軍隊。在陸軍上,他們有絕對優勢,而且衝突區域就在美國家門口,如果英國不敢拿整個皇家海軍梭哈,就無法阻擋美軍登陸。
“這次可以試試美國方法了。”
雖然上次打敗了美軍,但戰後大漢提督府仔細研究過美國的軍事能力,對其戰爭中的一些創造性方法頗為讚譽。劉勇強也非常感興趣,沒有傲慢的看不起手下敗將,而是積極汲取美軍的優點。以美國的方法,建立了規模龐大的新兵培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