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珠死了。
隨她一並死去的,還有曾立侍程婉臥榻左右的那個忠心耿耿的小丫鬟。
李清幽將手掌蓋在她雙眸上,緩緩撫下,替她闔了眼。
他輕歎一聲,從荷珠袖口扯下一段布條,瀝幹弋鰩劍身的血跡,還剩長長的一截,便割斷沾了血的部分棄擲,將幹淨的部分隨手楔在腰間。
他旋即跨上馬,抖了抖韁繩,那馬低沉地嘶鳴一聲,卻茫然四顧,他也同這馬一樣,望著大夜中的漫天雪點,不知往何處去。
天地之大,竟無一人容身之所。
天地又太小,小到不知何時已拋諸腦後的舊人舊事,在時隔許多日子之後,又會鬼使神差般地找上門來。
一人一馬,不知在這白茫茫一片天地間走了多久。
突然,李清幽看見遠處似乎有一座破敗的民居,他趕忙往那方向快走幾步,定睛望去,的確不錯——那屋頂落滿了雪,在黑夜中不仔細看,很難分辨得出來。
李清幽牽著馬,行至近前細看:這屋四麵漏風,瓦破梁蠹,兩扇薄木門也腐朽了很久,早已塌在地上,門前堆的積雪沒過了大半個小腿,想來已是許久沒人清掃。
至少算得一處棲身的地方,是破敗了些,不過熬過今夜不成問題。
李清幽在近處一棵被雪壓得垮塌在地上的樹旁撿了些折斷的枝杈,抽劍將樹幹一劈,削下一塊較為完整的木頭,將腰間布條抽出來,連幾條殘枝一並捆了,一路走到屋前。
他迴頭看看那匹馬,伸手拍拍馬背,吆喝一聲,那馬便撒開蹄子跑起來。
那馬跑得很快,一會兒就不見了蹤影。
它的腿為劍氣所傷,性烈如火,橫是不肯進屋,在外頭過夜又會凍死,隻能任它跑,跑到哪是它的命。
養馬的人說,馬腿一旦受傷,馬就隻有死路一條。
據牧馬人說,是因為馬匹生來奔騰,不知何為停駐,撒野狂奔就是它的命。
無論是人還是牲畜,傷筋動骨免不了靜養,可馬不靜養,它明知自己受了傷,仍舊會不顧一切地奔跑,牧馬人要麽忍痛殺死它,要麽放它走,一直如風般自由地馳騁,直到傷重不治死去。
奔跑是馬的宿命,為宣泄它無處棲息的自由的魂靈。
李清幽跨過早已腐朽得不成樣子的門檻,將拾的柴火放下,從懷中拈出些火絨,順切了幾條細枝柴,折成數段,緊密地擺在火絨周邊,懷中掏出兩塊火石,上下一磕,火星子跌到絨上,見絨絲兒四通八達地陰燃起來,抿嘴留出米粒大小一孔,壓著氣吹了吹,絨絲上的紅點子走得愈發快起來,木頭毛邊冒出輕煙,須臾,火苗便躥上半幹的細柴。
如法炮製將其盡數引燃,李清幽往身後坐了坐,伸手探火堆的溫度。
暖和。
不至燥熱。
借著在這晦暗空間裏驟然亮起的火光,他忽然瞥見牆角一堆鋪在地上的幹茅草,繼而瞧見茅草堆上坐著的那個人。
那人如參禪般打著坐,閉著雙眼,火光映照下,但見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眉目難以分辨,一張嘴倒是動得勤快。
李清幽靜下心來仔細聽了聽,似乎是在念經。
片刻,經文呢喃聲斷,那人才緩緩睜眼,道聲“阿彌陀佛”,起身向李清幽行禮。
“閣下是……”李清幽上下打量他一番,頗有些疑惑。
“小僧法名靜元,自金陵棲懸寺來,受方丈之命遊曆四方,尋訪各大寺院,與各處僧人交流辯經。”
李清幽擺了擺手,請他坐下,問道:“閣下既是僧人,緣何未曾剃發?”
那僧人道:“說來慚愧,小僧早兩年已決心出家,隻因方丈說小僧塵緣未了,暫不肯替小僧削發入門,所以做了俗門弟子。”
李清幽點了點頭,道聲“失禮了”,二人便再無話講,李清幽烤著火,那靜元和尚坐下沒一會兒,又念起經來。
“施主身上……殺氣很重。”靜元和尚忽然住口道。
李清幽輕笑了兩聲:“怎麽,你怕?”
靜元搖了搖頭,目光自然地掃過李清幽:“既入佛門,便要有為這芸芸眾生犧牲小我的覺悟,何足懼哉?”
李清幽看得出,他不是逞強,而是真的不怕。
壞也就壞在他不怕。
喜怒哀懼是最起碼的人性,連人性都不存在,怎麽算得上一個人?連人都不算,又怎麽領悟得到人的智慧?連人的智慧都參悟不到,又怎能成佛呢?
李清幽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不料這和尚卻臉色一變,頗有些慍怒地望向他道:“施主所言,恕貧僧不敢苟同。”
李清幽笑了。
“你還會發怒,看來尚且算個人。”
靜元一怔,旋即也笑了。
屋外風雪絲毫沒有停的跡象,李清幽在客棧那時被荷珠一吵,攪了清夢,直到現在還沒有困意。
“我是一個劍客。”李清幽迴應了靜元關於自己身上血腥味的疑問。
“不知施主師出哪門哪派?”
“哪門哪派都不是。”
李清幽道:“曾經“哪門哪派都不是。”
李清幽道:“曾經有個女人教我學劍,她的劍法極好,足以與各大門派媲美,甚至比他們還要強。”
“可我後來卻發現,那個女人並非善類,她教我劍法,是為了利用我,替她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哪門哪派都不是。”
李清幽道:“曾經有個女人教我學劍,她的劍法極好,足以與各大門派媲美,甚至比他們還要強。”
“可我後來卻發現,那個女人並非善類,她教我劍法,不過是為了利用我替她幹些肮髒的活計而已,我很憤怒,但又深知不是她的對手……”
“所以我逃了,逃到城裏,那女人追來,殺了許多人。”
“是我連累他們。”
靜元微微搖頭:“不對。”
“不對?”李清幽錯愕道。
靜元道:“貧僧我佛法低微,施主先前所做所為,不敢妄言對錯,可我始終認為,後來這些事,不該算是施主你的過錯。”
“你自稱佛法低微,可我看你,倒是挺有佛性。”李清幽笑道,“讓我想起一個朋友。”
靜元聞言笑道:“施主怪會說笑,哪有無佛性的和尚?”
“當然,”李清幽道,“這世上大多數的和尚,都沒有什麽佛性。”
“何出此言?”
“我在錦京時,去過一個頂大的寺廟,那裏的方丈穿著流煙布莊定製的價值三兩黃金的袈裟,掛的是紫檀木的佛珠,出門乘的是紫影、明駒……數匹名馬拉的車,卻不許人求問佛法,辯經更是一問三不知,倒賣香燭、首飾倒十分在行,這樣的和尚,也能叫有佛性嗎?”
靜元沒有說話。
他幾乎走遍了大錦境內的寺廟,自然也去過李清幽所說的那個,隻是他沒能與那方丈辯上經——人家見他這副肮髒模樣,直接無視了他的話,給痛打一頓轟了出去,他不死心,趁那方丈外出時攔在馬車前頭,麵是見上了,可結果又被打了一頓。
“貧僧自幼潛心鑽研佛法,踏遍九州四海,尋訪山寺無數、與僧尼辯經無數,那是第一次遭受這種待遇……”靜元與李清幽說了自己的遭遇,隨後輕輕地搖頭,笑了笑,那笑容中似乎有些旁人不易覺察的苦澀。
“說到底,他們算不上僧人,隻是打著僧人旗號的商人而已。”李清幽一語道破,“普度眾生的心思他們沒有,不過借著普度眾生的名頭斂財的膽子他們有,而且很大。”
“施主,你與我說這些做什麽呢?”靜元苦笑道。
他隻是一個和尚,並且還是一個衰落了很久的寺廟裏出來的很窮的和尚,他改變不了這些。
“我方才說,你很像我的一位朋友。”李清幽道,“希望你日後不會變成我說的那種和尚,也不要變成我這樣的人。”
天朦朦亮了。
隨她一並死去的,還有曾立侍程婉臥榻左右的那個忠心耿耿的小丫鬟。
李清幽將手掌蓋在她雙眸上,緩緩撫下,替她闔了眼。
他輕歎一聲,從荷珠袖口扯下一段布條,瀝幹弋鰩劍身的血跡,還剩長長的一截,便割斷沾了血的部分棄擲,將幹淨的部分隨手楔在腰間。
他旋即跨上馬,抖了抖韁繩,那馬低沉地嘶鳴一聲,卻茫然四顧,他也同這馬一樣,望著大夜中的漫天雪點,不知往何處去。
天地之大,竟無一人容身之所。
天地又太小,小到不知何時已拋諸腦後的舊人舊事,在時隔許多日子之後,又會鬼使神差般地找上門來。
一人一馬,不知在這白茫茫一片天地間走了多久。
突然,李清幽看見遠處似乎有一座破敗的民居,他趕忙往那方向快走幾步,定睛望去,的確不錯——那屋頂落滿了雪,在黑夜中不仔細看,很難分辨得出來。
李清幽牽著馬,行至近前細看:這屋四麵漏風,瓦破梁蠹,兩扇薄木門也腐朽了很久,早已塌在地上,門前堆的積雪沒過了大半個小腿,想來已是許久沒人清掃。
至少算得一處棲身的地方,是破敗了些,不過熬過今夜不成問題。
李清幽在近處一棵被雪壓得垮塌在地上的樹旁撿了些折斷的枝杈,抽劍將樹幹一劈,削下一塊較為完整的木頭,將腰間布條抽出來,連幾條殘枝一並捆了,一路走到屋前。
他迴頭看看那匹馬,伸手拍拍馬背,吆喝一聲,那馬便撒開蹄子跑起來。
那馬跑得很快,一會兒就不見了蹤影。
它的腿為劍氣所傷,性烈如火,橫是不肯進屋,在外頭過夜又會凍死,隻能任它跑,跑到哪是它的命。
養馬的人說,馬腿一旦受傷,馬就隻有死路一條。
據牧馬人說,是因為馬匹生來奔騰,不知何為停駐,撒野狂奔就是它的命。
無論是人還是牲畜,傷筋動骨免不了靜養,可馬不靜養,它明知自己受了傷,仍舊會不顧一切地奔跑,牧馬人要麽忍痛殺死它,要麽放它走,一直如風般自由地馳騁,直到傷重不治死去。
奔跑是馬的宿命,為宣泄它無處棲息的自由的魂靈。
李清幽跨過早已腐朽得不成樣子的門檻,將拾的柴火放下,從懷中拈出些火絨,順切了幾條細枝柴,折成數段,緊密地擺在火絨周邊,懷中掏出兩塊火石,上下一磕,火星子跌到絨上,見絨絲兒四通八達地陰燃起來,抿嘴留出米粒大小一孔,壓著氣吹了吹,絨絲上的紅點子走得愈發快起來,木頭毛邊冒出輕煙,須臾,火苗便躥上半幹的細柴。
如法炮製將其盡數引燃,李清幽往身後坐了坐,伸手探火堆的溫度。
暖和。
不至燥熱。
借著在這晦暗空間裏驟然亮起的火光,他忽然瞥見牆角一堆鋪在地上的幹茅草,繼而瞧見茅草堆上坐著的那個人。
那人如參禪般打著坐,閉著雙眼,火光映照下,但見他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眉目難以分辨,一張嘴倒是動得勤快。
李清幽靜下心來仔細聽了聽,似乎是在念經。
片刻,經文呢喃聲斷,那人才緩緩睜眼,道聲“阿彌陀佛”,起身向李清幽行禮。
“閣下是……”李清幽上下打量他一番,頗有些疑惑。
“小僧法名靜元,自金陵棲懸寺來,受方丈之命遊曆四方,尋訪各大寺院,與各處僧人交流辯經。”
李清幽擺了擺手,請他坐下,問道:“閣下既是僧人,緣何未曾剃發?”
那僧人道:“說來慚愧,小僧早兩年已決心出家,隻因方丈說小僧塵緣未了,暫不肯替小僧削發入門,所以做了俗門弟子。”
李清幽點了點頭,道聲“失禮了”,二人便再無話講,李清幽烤著火,那靜元和尚坐下沒一會兒,又念起經來。
“施主身上……殺氣很重。”靜元和尚忽然住口道。
李清幽輕笑了兩聲:“怎麽,你怕?”
靜元搖了搖頭,目光自然地掃過李清幽:“既入佛門,便要有為這芸芸眾生犧牲小我的覺悟,何足懼哉?”
李清幽看得出,他不是逞強,而是真的不怕。
壞也就壞在他不怕。
喜怒哀懼是最起碼的人性,連人性都不存在,怎麽算得上一個人?連人都不算,又怎麽領悟得到人的智慧?連人的智慧都參悟不到,又怎能成佛呢?
李清幽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不料這和尚卻臉色一變,頗有些慍怒地望向他道:“施主所言,恕貧僧不敢苟同。”
李清幽笑了。
“你還會發怒,看來尚且算個人。”
靜元一怔,旋即也笑了。
屋外風雪絲毫沒有停的跡象,李清幽在客棧那時被荷珠一吵,攪了清夢,直到現在還沒有困意。
“我是一個劍客。”李清幽迴應了靜元關於自己身上血腥味的疑問。
“不知施主師出哪門哪派?”
“哪門哪派都不是。”
李清幽道:“曾經“哪門哪派都不是。”
李清幽道:“曾經有個女人教我學劍,她的劍法極好,足以與各大門派媲美,甚至比他們還要強。”
“可我後來卻發現,那個女人並非善類,她教我劍法,是為了利用我,替她達成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哪門哪派都不是。”
李清幽道:“曾經有個女人教我學劍,她的劍法極好,足以與各大門派媲美,甚至比他們還要強。”
“可我後來卻發現,那個女人並非善類,她教我劍法,不過是為了利用我替她幹些肮髒的活計而已,我很憤怒,但又深知不是她的對手……”
“所以我逃了,逃到城裏,那女人追來,殺了許多人。”
“是我連累他們。”
靜元微微搖頭:“不對。”
“不對?”李清幽錯愕道。
靜元道:“貧僧我佛法低微,施主先前所做所為,不敢妄言對錯,可我始終認為,後來這些事,不該算是施主你的過錯。”
“你自稱佛法低微,可我看你,倒是挺有佛性。”李清幽笑道,“讓我想起一個朋友。”
靜元聞言笑道:“施主怪會說笑,哪有無佛性的和尚?”
“當然,”李清幽道,“這世上大多數的和尚,都沒有什麽佛性。”
“何出此言?”
“我在錦京時,去過一個頂大的寺廟,那裏的方丈穿著流煙布莊定製的價值三兩黃金的袈裟,掛的是紫檀木的佛珠,出門乘的是紫影、明駒……數匹名馬拉的車,卻不許人求問佛法,辯經更是一問三不知,倒賣香燭、首飾倒十分在行,這樣的和尚,也能叫有佛性嗎?”
靜元沒有說話。
他幾乎走遍了大錦境內的寺廟,自然也去過李清幽所說的那個,隻是他沒能與那方丈辯上經——人家見他這副肮髒模樣,直接無視了他的話,給痛打一頓轟了出去,他不死心,趁那方丈外出時攔在馬車前頭,麵是見上了,可結果又被打了一頓。
“貧僧自幼潛心鑽研佛法,踏遍九州四海,尋訪山寺無數、與僧尼辯經無數,那是第一次遭受這種待遇……”靜元與李清幽說了自己的遭遇,隨後輕輕地搖頭,笑了笑,那笑容中似乎有些旁人不易覺察的苦澀。
“說到底,他們算不上僧人,隻是打著僧人旗號的商人而已。”李清幽一語道破,“普度眾生的心思他們沒有,不過借著普度眾生的名頭斂財的膽子他們有,而且很大。”
“施主,你與我說這些做什麽呢?”靜元苦笑道。
他隻是一個和尚,並且還是一個衰落了很久的寺廟裏出來的很窮的和尚,他改變不了這些。
“我方才說,你很像我的一位朋友。”李清幽道,“希望你日後不會變成我說的那種和尚,也不要變成我這樣的人。”
天朦朦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