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殺殺殺——”


    時入三月,隨著春耕開始並結束,隴右及大唐的兵馬調動也越來越頻繁了起來。


    隴右雖然不大,地域卻足夠狹長,地理也不太方便。


    從北部的涼州到南部的維州,行走官道的路程足有一千五百裏,相當於從代北走到關中。


    正因如此,兩軍調動的距離相當,但隴右卻憑借著充足的馬群,拔高了大軍的行軍速度。


    在大唐所調各鎮都以每日四十裏行軍速度向關中、關內靠攏的時候,隴右軍卻早已每日七十裏的行軍速度,將各軍調遣至地方,並已經開始習慣起了各地的不同氣候。


    “殺殺殺——”


    狄道城外,九千馬步精騎在此操訓,喊殺震天。


    兩鎮兵馬,以六軍分開操訓,每軍一千五百人,其中半具裝的精騎三百,僅人披甲的精騎二百,餘下皆是披甲的重步兵。


    隴右以《通典》練兵,但又區別於通典,其中原因,主要是隴右的披甲率和弓弩持有率。


    隴右軍中每名戰兵均披甲,另有長槍、鈍兵,硬弓、鄣刀、橫刀及箭矢等兵器。


    弩的裝備率雖然不如硬弓,卻也有五成。


    可以說隴右軍的兵卒裝備率,唯有盛唐時的精銳唐軍能與之相比。


    每一名隴右士兵,兼職弓弩手、戰鋒手、奇兵、馬兵等多種職能,是正兒八經的多用途步兵。


    即便是盛唐時,全國也隻有不到三十萬這樣的多用途步兵。


    再往後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各鎮除了牙兵這等精銳外,普通軍隊的披甲率頂多能保持在六七成,弓弩也無法保障每名兵卒都擁有,自然就需要區分出弓弩手、戰鋒兵、駐隊兵和馬軍、跳蕩、奇兵等專精一樣的兵種了。


    除去這些外,隴右軍比之巔峰唐軍更強的一點在於軍紀,而軍紀往往是通過無數日夜操訓和背誦而不斷牢記下來的,正如當下:


    “凡你們當兵之日,雖刮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


    “這錢糧分毫都是衙門征派你地方百姓鄉親辦納來的,你在家那個不是耕種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量今日食糧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


    “百姓養了爾等一年,不過望爾等殺勝賊寇,保他一二。”


    “爾等若不肯殺賊保障他,反而與賊寇那般搶掠他,那百姓養爾等何用?”


    “即便是軍法漏網爾等,天也假手於人殺你!”


    校場之上,諸如校尉、旅帥、隊正操訓本部兵馬時,口中卻念叨不停,向將士們灌輸著“百姓養兵”的理念。


    政治思想,這是隴右軍區別於同時代各地軍隊的最大不同。


    尋常兵卒當兵,隻曉得軍餉從軍中領取,哪怕有通透之人知曉糧食是從百姓身上征收的,卻也不會覺得有什麽對不起百姓的。


    但身處隴右軍中,不僅每日會被將領們以各種“忠君愛國、保境安民”的話述洗禮,時常休息時,也能聽到各種軍民友愛的故事話本。


    長此以往,軍中的兵卒自然就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更別提隴右軍中的“三紀律、八注意”等軍規所編成的軍歌了。


    軍政一把抓,這是劉繼隆自率軍落戶蘭州以來,隴右軍內部長期保持的習慣。


    唯一缺少的,便是主管政治思想的官員。


    對於這點,劉繼隆本是想要等待臨州大學學子陸續畢業,讓他們體驗過了“吏農兵”三種職業,六年經曆後,再將他們編為主管軍中政治思想官員的。


    隻是時局變化太快,如今即便是李陽春、馬懿等第一批畢業的學子,也還在以直白的身份在各地衙門任職。


    以當下的速度,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這些學子才能陸續畢業,成為劉繼隆需要的那批人。


    在此之前,軍政都需要將領一把抓,而這些將領出身大多不好,都是在吐蕃治理下成長起來的,所以處理事情的手段太過粗暴和激進。


    哪怕他們自己也在教導中學習了十幾年,但頂多也就是懂得保境安民的道理,不會侵擾百姓罷了。


    但若是想讓他們連帶著做百姓的工作,這就很困難了。


    饒是如此,這也讓隴右軍全體上下,有了遠超同時代軍隊的思想。


    “刺啦……”


    當校場的將士們在操練時,軍中大庖廚內的大鐵鍋也發出了滋滋冒油聲。


    五十口鐵鍋整齊劃一的翻炒起來,香噴噴的肉香味不斷傳出。


    “今日吃的是黃菜炒豬肉,每個將士份額都是四兩,另外還有炒野菜和羊骨煮蘿卜。”


    “平日裏操訓,每三日一大操,每日僅訓練上午,肉食以午餐為主,保證每人四兩,晚餐則每人三兩。”


    “肉食按照七曜日變化,主要以羊肉、豬肉、雞肉和鴨肉為主。”


    大庖廚裏,劉繼隆帶著高進達、崔恕、李驥等人緊跟曹茂腳步,聽著他講解軍中夥食。


    生產力決定一切,其中也包含了軍隊的操訓。


    隴右軍中的戰兵,每日僅有不到半斤的肉食,以及管飽的蔬菜和粟米飯。


    饒是如此,也隻能做到每天上午訓練,每三天才能進行一次大操練。


    每日上午的訓練,主要包括一個時辰負甲行軍十裏,以及武藝訓練,熟悉六花陣中的方陣、圓陣、曲陣、直陣和銳陣等五種陣型。


    這五種陣型又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使得指揮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攻防等布列不同的陣型。


    簡單來說,隻要掌握六花陣,那基本就能成為獨領一軍的將領了。


    不過許多將領常常自詡精通六花陣,可是疏於對軍隊操練,故此在臨陣對敵時,很容易把六花陣結亂。


    陣腳一亂,那便離死不遠了,所以能掌握六花陣,且還能將其融入軍中,使得將士形成肌肉記憶的將領,始終是少數。


    “都護府那邊,普通直白的肉食是多少?”


    劉繼隆湊近看了看鍋裏的黃菜炒豬肉,迴頭詢問起了高進達。


    高進達聽後不假思索道:“早餐兩個饅頭,午餐三兩肉,晚餐三兩肉。”


    古代一斤都是十六兩,因此每日六兩肉食,實際上也就不到二百克的肉食罷了。


    饒是如此,卻也是這個時代軍吏夥食的頂點了,其餘唐軍唯兩餐,且隻有早餐有肉,肉量也不多。


    不過兵卒軍餉高,所以普通兵卒隻要不養家,吃肉並不算困難,而且買肉還會有補貼。


    實際上從漢代開始,軍隊便有了肉食補貼,不過這補貼並不是直接給個人的,而是按人頭落實到基層軍事組織,再由基層軍事單位進行分配。


    漢代的雞鴨羊肉,相較於兵卒的軍餉來說,並不算貴。


    一頭羊不過二百餘文,一隻雞也不過四十文不到,這優惠後的采購價,便是連普通農戶都能吃得起。


    不過即便有了優惠的采購價,軍中所販賣的部分食材還是有些貴的,類似牛舌,一條就值六十文。


    除此之外,隨軍戍邊的軍屬,每個月也能領取七十幾斤糧食。


    這些事情,劉繼隆也是從漢代流傳下來的雜書看到的,也基本上不會出現誇大其詞的說法。


    因此漢朝士兵領取肉食的時候,領取人的名字、領取肉的品種和數量都是要記賬的,這些賬本基本都被雜書記下來的。


    劉繼隆不知道這些雜書是否流傳到了後世,想來應該是沒有的(居延漢簡)。


    想到這裏,劉繼隆也開口說道:


    “安史之亂前,凡我官軍出征,必有商賈跟隨販賣商貨,收受戰利品。”


    “如今王燾、俞從暉、任澤他們這些牙商若是來了隴右,我雖會給他們田地養老,但這畢竟比不上他們曾經的生意。”


    “待他們舉家而來,汝等倒是可以安排他們做這類生意。”


    “他們既然能驅趕牧群南下,那最好便驅趕牧群或運送家禽及活豬隨軍出征,同時向軍隊所駐之地買賣蔬果肉食,直供軍隊。”


    “若有兵卒想要額外買肉,也讓他們便宜些賣給兵卒,保障些許盈利便是。”


    安史之亂前,商隊常常驅車跟隨唐軍,唐軍攻下城池後,不便攜帶的戰利品便會販賣給這些商人。


    這本來是件不錯的事情,隻是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加上各軍軍紀漸漸敗壞,便是隨軍商人都有被搶的風險,於是許多隨軍商人便都紛紛轉行了。


    以隴右軍的軍紀,成立這樣的商隊倒也不怕有人會搶東西,而且他們還能為軍隊解決部分補給問題,倒是可以施行試試。


    “我等領命!”高進達等人先後作揖應下,而這時也到了飯點。


    解散的鍾聲作響,劉繼隆等人各自拿著碗,打了飯菜後去往牙門坐下。


    待吃飽喝足,劉繼隆才繼續詢問起了隴右軍的後勤事宜。


    總的來說,隴右都護府治下有大大小小四十二處牧監,每處牧監包括牧馬、牧羊,包山養雞、養豬等養殖事物。


    養殖牲畜這種事情並不少見,從先秦開始,便有王室圈地養殖家禽或牛羊來供王室解決口腹之欲。


    到了漢代,民間也開始出現圈養,而北魏時期的圈養法也完全成熟了,圈養技術的成熟也為大規模養殖提供了必要條件。


    賈思勰在寫齊民要術時,就曾具體分析過散養和圈養的利弊。


    他反對任之樹林的散養,提倡圈養,本質上是為了速肥,這種與單純為了自己吃已經不同了,主要是用來販賣給百姓。


    所以在他書中,有從選種到育肥再到做飼料等多方位的講解,簡直就是在教導百姓應該如何圈養家禽來發家致富。


    也正因如此,南朝時期便有不少百姓通過專門圈養家禽,專門養雞賣雞蛋致富,從而發展成為庶族的例子。


    隴右的牧監養殖家禽並不稀奇,比較稀奇的是隴右的養豬場。


    昔年整個河隴地區湊不齊三千頭豬,而今十幾年過去,隴右大小四十二處牧監治下的肉豬,便不下三萬頭。


    這還是官營,專供衙門和軍隊食用的數量,民間的肉豬數量則更多,說是五倍也毫不誇張。


    不過相較於隴右一百二十萬的百姓數量,這點肉豬數量還不夠看。


    哪怕隴右的土地矛盾近乎沒有,生活十分富足,但百姓買肉也仍舊需要思量再三。


    一畝土地的產出,經過交稅後,所能留下的不過七十餘斤糧食。


    這點糧食,若是販賣衙門去買豬肉,最多也就能買七八斤肉罷了。


    普通的隴右農戶,一年耕種下來,保留口糧之後,一家五口頂多能吃三四十斤肉,平均下來每個人每年所能吃到的肉食,也不過七八斤罷了。


    不過得益於地廣人稀,野物倒也還算充足,加上隴右不禁弓箭,而且隴右民風彪悍,所以自行打獵吃肉的並不少。


    若是換做河北、河南、淮南這種人口稠密的地方,別說打獵物,就是挖野菜都不見得有份。


    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有“貧富”差距,隴右背靠絲路,相當於後世的特區,吃的過得自然就要好上許多。


    不過等到二三百年後氣溫下降,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流,那隴右也隻有漸漸沒落的下場,而江南與嶺南將會快速崛起。


    想到這些,劉繼隆不免有些唏噓,畢竟隴右是他這一世的故鄉。


    隻是轉念一想,因為自己的存在,西夏與兩宋及後世的曆史都會消失。


    隴右不會再因為宋夏的拉鋸戰而變得荒涼,而是會比曆史上多出數十上百年的太平日子,那最後的結果也就難說了。


    明代因為蒙古屠西夏,加上西夏黨項化漢人的原因,沒有足夠的人口對西域進行輻射,但自己不會有這種煩惱,這也算好事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在眾人吃飽喝足後向外走去。


    不多時,眾人便離開了軍營,前往了都護府衙門。


    軍營外,隴右的百姓正在已經播種結束的田間除草,當然也有不少提前播種的麥田麥子已經長得很高,再過一個半月就能夏收收獲了。


    得益於劉繼隆改良的石磨,這些麥子也能精加工為麵粉,製作為更為精細的麵條。


    比起胡餅,麵條的口感無疑要好上更多,尤其是在不缺香料的隴右。


    “眼下隴右耕地足有一千四百餘萬畝熟田,另外還有四百多萬畝待熟的墾荒田。”


    “若是朝廷不與我們開戰,繼續埋頭發展下去,十年之後,最少能夠開墾出一千四五百萬畝熟田。”


    “到時候百姓的田多了,都護府的收入高了,也就可以降低賦稅了。”


    高進達在馬背上說著,但緊接著又歎氣道:“可惜,還是要打仗了……”


    麵對高進達這番話,劉繼隆微微頷首,但卻安撫道:


    “朝廷打不進來,百姓該種地就種地,保境安民正是我們要做的。”


    “以隴右現在所轄的土地,開墾出四千多萬畝耕地並不誇張。”


    “若是能將隴右能開墾的土地都開墾完,日後再轉向河西開墾,那我漢家的足跡也將遍布西域,將西域徹底掌握手中。”


    “即便朝廷出兵,也無法阻礙我隴右軍民發展的勢頭!”


    劉繼隆這話對於眾人而言,未免有些過於驚駭。


    畢竟河隴地區自先秦以來,鮮少有人口突破百萬的時候。


    漢代雖然突破了百萬人口,但最後迎來的卻是戰亂。


    若是河隴地區真的能開墾出四千多萬畝耕地,那最少需要三百多萬百姓才能耕種過來。


    要知道關內道也就三百多萬口人,他們確實無法想象河隴有三百萬人口是什麽場景。


    畢竟掌握在河西、隴右歸義軍手中的河西、安西、北庭加隴右、劍南六州,一共也就一百五十多萬人口罷了。


    三百萬人口需要在此基礎上翻一倍,他們自然難以想象曾經人口稀少的河隴,竟還有這樣的日子。


    不過這話既然是劉繼隆說出來的,他們自然選擇相信。


    畢竟十二三年前,隴右也不過區區二三十萬人口,而今不算劍南六州,也足有九十萬人口了。


    這一切的變化,都來源於劉繼隆的各種手段。


    想到這裏,眾人也有了底氣,先後馳騁向都護府走去。


    與此同時,大唐所調集的軍隊也在不斷進入關中、關內等要地。


    身處西川的高駢沒有接到長安的迴執,他自然便知曉了,朝廷沒有采納他建議的想法,不過這也正是他希望看到的。


    他趕在三月中旬迴到了成都府,隻是當他迴到成都府後,他卻當著眾人的麵說道:


    “傳我軍令,調集兵馬,增兵灌口關!”


    “增兵灌口?”聽到這話,不少官員麵麵相覷。


    盡管他們已經聽說了朝廷很有可能對隴右下手的消息,但沒有朝廷的軍令,貿然增兵,恐怕會引起隴右的不滿。


    “高使君,此事恐怕需要稟報朝廷才能決定。”


    楊複光起身開口,其他官員也紛紛附和。


    見狀,高駢冷漠掃視這群人,冷淡開口道:“汝等短見,若是等朝廷迴執,戰事恐怕早已爆發了。”


    楊複光聞言皺眉,臉上閃過些許不喜,也不再作揖,而是直接道:“沒有朝廷的示意,某不敢調兵。”


    “正是……”


    “若是引起隴右不滿,這……”


    麵對高駢的調撥軍令,西川的官員們瞻前顧後,並未選擇支持。


    隻是麵對他們的這番話,高駢卻搭手鄣刀刀柄之上,冷漠道:


    “某從未說過,需要爾等同意。”


    忽的,衙門外響起了窸窸窣窣的甲片聲,官員們下意識往衙門大門看去。


    但見王重任、張璘二人率領大批甲兵走入戒石坊,將正堂徹底包圍。


    “高使君,你要作甚?!”


    楊複光麵色凝重的看向高駢,西川的那些保守官員們則是咽了咽口水,口中幹燥。


    “調兵。”麵對楊複光的質問,高駢迴應一聲,接著緩緩起身向外走去,路過時瞥了眼楊複光。


    “某、才是西川之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歸義非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並收藏歸義非唐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