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連發快弩齊射的威力
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 作者:九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河西邊軍共有一萬騎兵,按照郭子儀的排兵布陣,兩翼各有兩千人馬,中陣則有六千人馬。
此時中陣在濃煙這邊的還有兩千多人馬。
當濃煙出現之後,郭子儀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竟然直接放棄了中軍先鋒那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
這讓杜黃裳和周圍的將領們都大吃一驚,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
但郭子儀沒有絲毫猶豫,他直接命令中陣剩餘的兩千多人馬一分為二。
這兩千人馬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分成了兩撥,不再顧及中場的情況,直接全力向叛軍兩翼發起猛攻。
隨著一聲如驚雷般炸響的衝鋒號令劃破長空,兩翼的河西邊軍的騎兵猶如兩支離弦之箭,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向著叛軍的兩翼猛撲而去。
河西邊軍兩翼的統兵將官各自振臂一揮,大聲唿喊著激勵士氣的話語,帶領著三千多人馬,整齊有序地向前衝鋒。
馬蹄聲如滾滾悶雷,在大地上迴蕩,揚起了漫天的塵土。
這些河西邊軍的騎兵們深知,在這激烈的戰場上,每一個細節都關乎著勝負。
他們要像高明的舞者一樣,精準地把控好雙方之間的距離。
他們的目標是,當與叛軍如洶湧潮水般衝撞到一起的時候,剛好能讓自己的戰馬在最高峰的速度上,以最強大的衝擊力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此時,雙方之間的距離還有五百多米。
在彼此高速衝鋒之下,騎兵們都清楚,體現騎兵戰鬥力以及保持較好戰鬥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看誰的騎兵戰陣能夠在最後衝撞的一刻保持較為整齊、密集的陣型。
就如同堅固的盾牌和鋒利的長矛,整齊密集的陣型既能增強自身的防禦能力,又能在衝鋒時形成強大的攻擊力。
雙方將官都是經驗豐富的騎兵將領,他們在最開始的兩百步距離內,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保持著中慢速的行進。
他們知道,過早地提速就如同過早地耗盡了力氣,在真正與敵人交鋒時就會力不從心。
他們沉穩地控製著韁繩,讓戰馬有節奏地奔跑,積蓄著力量,等待著最佳的衝鋒時機。
而在戰場的另一邊,叛軍陣營中,安守忠正站在山坡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急切與狠厲。
他一心想著能夠迅速將隔在濃煙另一邊的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殲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惜從兩翼抽調了一些人馬過去。
這使得兩翼的兵力比原來單薄了不少,原本嚴整的軍陣也出現了一些空隙。
不過,這隻是相比他們原本強大的軍陣而言。此時,他們在兩翼依然各自擁有五千人馬。
與河西邊軍這邊相比,他們兩翼依然各自多了一千多人馬。
這多出來的兵力,就像是天平上額外的砝碼,讓安守忠心中多了一絲底氣。
但他也明白,戰爭的勝負從來都不是單純由兵力決定的,戰場上的變數如同變幻莫測的天氣,隨時都可能改變局勢。
此時,河西邊軍的騎兵們在衝鋒的過程中,彼此之間保持著緊密的聯係。
他們用眼神和簡單的手勢交流著,調整著自己的位置,確保戰陣的整齊。
每一個騎兵都全神貫注,仿佛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隻剩下前方那片充滿危險與挑戰的戰場。
而叛軍的騎兵們,雖然人數上占據優勢,但在抽調兵力之後,軍陣的調整還未完全到位,陣型出現了一些小的混亂。
但他們依然在軍官的嗬斥下,努力地保持著衝鋒的速度,向著河西邊軍逼近。
隨著雙方距離的不斷拉近,一場驚心動魄的騎兵對決即將上演,究竟是河西邊軍以精湛的戰術和頑強的意誌戰勝人數上占優的叛軍,還是叛軍憑借著兵力的優勢一舉擊潰河西邊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每一個人的心跳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仿佛都在等待著那決定勝負的一刻。
在大唐廣袤的疆土之上,軍事對抗的烽火從未真正熄滅。
河西邊軍,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大唐的西部邊陲,他們的刀槍劍戟上沾染著吐蕃人的鮮血,那是無數次浴血廝殺後留下的印記。
而叛軍,則主要在北方與契丹等部族交鋒,大漠的風沙見證了他們與契丹人馬的激烈碰撞。
盡管雙方的作戰區域和主要對手截然不同,但有意思的是,在最開始的衝鋒階段,雙方的戰術打法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此刻,戰場上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壓抑的氣氛。
主陣的騎兵們還未開始全速衝鋒,他們如同蓄勢待發的猛獸,靜靜地等待著最佳的出擊時機。
然而,在兩軍陣前,卻有一群特殊的存在在來迴穿梭。
那是一隊騎射之術精湛的遊騎,他們就像是一群狡猾的狐狸,在戰場的邊緣尋覓著獵物的破綻。
這些遊騎,個個都是騎射的高手。
他們騎在矯健的戰馬上,身姿輕盈,手中的弓箭如臂使指。
隻見他們時而縱馬疾馳,時而勒馬轉身,利箭如流星般朝著對方的主陣射去。
每一支箭都帶著他們的殺意,妄圖襲擾打亂對方的衝鋒陣形。
這種戰術,便是北方遊牧民族最喜歡用的“狼拉戰術”。
北方的遊牧民族,就像草原上的狼群,他們善於利用自身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對敵人進行不斷的騷擾和攻擊。
“狼拉戰術”正是他們這種作戰風格的典型體現。
如今,這種戰術早已被大唐各方騎兵學會,無論是河西邊軍還是叛軍,都將其運用得爐火純青。
對於那些紀律鬆弛、戰鬥意誌較弱的軍隊來說,“狼拉戰術”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當利箭如雨點般落下時,士兵們會本能地躲閃箭矢。
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和慌亂,完全忘記了戰場上的紀律和指揮官的號令。
在這種情況下,隊伍很容易就會陷入混亂。
有的士兵為了躲避箭矢,會不自覺地偏離原來的位置;有的士兵則會因為害怕而放慢腳步,導致整個隊伍的前進速度變得參差不齊。
一旦有一方的陣型一亂,破綻立刻暴露無遺。
對方的騎兵們就像是聞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他們會迅速集中力量,朝著這個破綻衝殺過去,敵陣很快就會被撕開一個豁口。
這個豁口就像是一個致命的傷口,一旦出現,就會迅速擴大。
對方的騎兵會趁機湧入,在敵陣中橫衝直撞,肆意砍殺。
而原本就已經混亂的敵軍,在這種衝擊下更是陷入了全麵的恐慌。
他們四處逃竄,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最終,整個敵陣會全線潰敗,勝利的天平也會傾向於采用“狼拉戰術”並成功打亂對方陣型的一方。
雙方都是這樣期待。
在這場即將爆發的大戰中,河西邊軍和叛軍都緊緊盯著對方的主陣,而那來迴穿梭的遊騎,則像是這場戰爭的前奏,預示著一場血腥而殘酷的廝殺即將來臨。
此時,戰場上的氣氛已然緊張到了極點。
叛軍那邊,在河西邊軍狼拉戰術的襲擾之下,小範圍內的陣型率先出現了亂子。
少部分叛軍士兵為了躲避箭矢,使得整齊排列的叛軍陣型,在這幾處地方出現了些許空隙和錯位。
不過,這些叛軍到底是經曆過不少戰鬥,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他們很快察覺到了身邊的異常,那些反應迅速的軍官立刻出聲提醒周圍的同伴,並且主動調整自己的位置,試圖穩住這即將擴散的混亂局麵。
再看河西邊軍這邊,他們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戰場紀律。
每一個士兵都像是被精準設定好程序的機器,嚴格按照將領的指令行動。
即便時不時有敵方射來的箭矢唿嘯著穿過空氣,射中一些士兵的身體,發出沉悶的聲響,受傷士兵痛苦的慘叫聲也在戰場上迴蕩,但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整個陣型的穩定。
那些中箭的士兵,有的強忍著劇痛,依然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有的實在支撐不住倒下,旁邊的戰友會迅速補上他的空缺,仿佛他們之間有著一種無形的默契。
整個河西邊軍的陣型,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在戰火的洗禮下巋然不動。
當雙方彼此距離不到三百步的時候,空氣仿佛都被點燃了。
雙方的衝鋒速度開始加快,那些擔負騷擾任務的遊騎兵們就像一群靈動的飛鳥,立刻按照預先的計劃從中間撤走,來到兩邊繼續對箭矢襲擾對方。
隨著衝鋒速度的提升,那原本平緩的速度帶起了雜亂的馬蹄聲。
一匹匹戰馬奮力奔跑,鐵蹄踏在地麵上,發出“噠噠噠”的聲響,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戰歌前奏。
這雜亂的馬蹄聲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場激烈的鼓點,在戰場上不斷迴蕩。
雙方很快接近兩百步左右,此時的戰場局勢愈發緊張。
雙方各級將官都扯著嗓子大聲吆喝,那聲音在戰場上遠遠地傳了出去。
他們有的揮舞著手中的旗幟,有的用手中的武器指向前方,盡可能地在這最後的時刻,讓他們的戰陣變得密集整齊。
“保持隊形!”
“跟上前麵的人!”
這些唿喊聲此起彼伏。
士兵們聽到將官的命令,紛紛調整自己的步伐和位置,努力讓自己融入到更加緊密的戰陣之中。
雙方近兩萬人馬密集的馬蹄聲,就像無數個鼓槌同時敲擊在一麵巨大的戰鼓上,慢慢匯成了隆隆的聲音。
這聲音越來越大,仿佛是大地在顫抖,又像是一場即將來臨的暴風雨的前奏。
後方第一次經曆這種場景的杜黃裳,被眼前的景象和這震撼的聲音所深深感染。
他隻覺得一股熱血在自己的胸膛中沸騰,心髒也隨著那隆隆的馬蹄聲劇烈跳動。
他緊緊地握著拳頭,手持望遠鏡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前方那即將碰撞在一起的兩支隊伍。
兩百步的距離,因為雙方是對進的原因,其實對任何一方來說相當於一百步。
而這短短的一百步,卻像是一道充滿了未知和挑戰的鴻溝,等待著雙方的士兵們去跨越,一場慘烈的戰鬥即將在這一百步的距離內爆發。
“衝……”河西邊軍統兵大將一聲如洪鍾般的大吼,聲音像是一把利刃,瞬間劃破了戰場上彌漫的緊張空氣。
這一聲吼,仿佛帶著某種無形的力量,讓每一個士兵的血液都開始沸騰起來。
原本整齊列陣的士兵們,如同聽到了衝鋒的號角般,眼神中迸射出熾熱的光芒,他們雙腿用力一夾馬腹,手中的韁繩微微一抖,胯下的戰馬便如同離弦之箭一般,開始加速,做最後的衝殺。
每一匹戰馬都揚起四蹄,奮力奔跑,馬蹄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濺起一片片塵土。
而在對麵,叛軍陣營中同樣是一番緊張的景象。
叛軍大將站在陣前,他那粗壯的手臂高高揚起,隨後猛地向下一揮,同時一聲粗獷的吆喝響徹天際:“給我衝!”
這一聲令下,原本還稍顯鬆散的叛軍瞬間如同被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他們紛紛催動戰馬,全力加速。
那些戰馬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急切,嘶鳴著向前狂奔,鬃毛在風中肆意飛揚。
這個時候,這兩萬人馬的全力衝鋒形成的隆隆馬蹄聲,如同有一雙無形的大手,重重地敲擊著大地的鼓麵。
這聲音,落在杜黃裳耳中,又如同天邊由遠而近的奔雷。
起初,那聲音還隻是隱隱約約,像是從遙遠的天際傳來的微弱轟鳴。
但隨著雙方騎兵不斷逼近,那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像是一場即將來臨的暴風雨,帶著排山倒海的氣勢。
杜黃裳站在後方,眉頭微微皺起,他能感覺到腳下的土地都在隨著這馬蹄聲微微顫抖,心中也不禁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惡戰捏了一把汗。
很快,雙方騎兵接近騎射弓箭射程範圍之內。
隻見雙方的騎兵都不約而同地在戰馬上一邊控馬疾馳,一邊射箭。
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都是騎射之術精湛、野戰騎兵衝刺經驗豐富的精銳。
那些騎手疾馳的戰馬上,他們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姿勢和角度,手中的弓箭拉滿,利箭如同流星般射出,帶著死亡的氣息飛向對方。
不過相比叛軍的騎射的淩亂,河西邊軍輕騎兵的騎射便要整齊很多。
叛軍的騎兵們,有的因為過於緊張,射箭的力度和方向都出現了偏差;有的則是在戰馬的顛簸中失去了平衡,射出的箭歪歪斜斜,毫無準頭。
他們的不少箭雨就像是一群無頭蒼蠅,四處亂飛,很難對河西邊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而河西邊軍輕騎兵最前麵兩排騎兵竟然人手一把三連發快弩。
這種三連發快弩造型獨特,線條流暢,單手就能夠操作,而且瞄準簡單。
每一個士兵都熟練地握著快弩,眼神專注地瞄準目標。
當他們扣動扳機時,三連發弩箭首尾相接,如同三條奪命的閃電,帶著唿嘯的風聲射向叛軍。
快弩每次都是齊射,而且是三連發。
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扳機聲響起,一排排弩箭如同密集的雨點般向叛軍傾瀉而去。
叛軍的騎兵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許多人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就被弩箭射中,慘叫著從馬背上跌落下來。
一時間,叛軍陣營中亂作一團,戰馬受驚,四處狂奔,互相踩踏。
而河西邊軍則趁著這個機會,繼續穩定地射出一波又一波的弩箭,雙方衝撞到一起前的彼此對射的結果可想而知。
在這密集而精準的弩箭攻擊下,叛軍的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士氣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此時,尚未等到雙方真正衝殺到一起,慘烈的傷亡便已在戰場上蔓延開來。
兩翼的叛軍騎兵,猶如被收割的麥子一般,各自倒下了近千人。
他們的身體重重地摔落在塵土飛揚的地麵,濺起陣陣煙塵,而他們的戰馬則在痛苦地嘶鳴,仿佛在訴說著這場戰爭的殘酷。
再看河西邊軍這邊,兩邊各自僅僅死了三百多人而已。
如此巨大的傷亡差距,背後的關鍵因素便是那操作簡便的連發快弩。
這是裴徽精心安排天工之城的運輸隊送來的秘密武器。
當時,郭子儀正帶領著人馬在從河西往來的半路上,天工之城的運輸隊如同及時雨一般趕到。
跟隨杜黃裳來的二十名不良人,擔任起了教官的重任。
這些天來,他們不辭辛勞地指導著手持連發快弩的河西邊軍將士。
他們耐心地講解著連發快弩的使用方法,親自示範著如何裝填箭矢、如何瞄準射擊。
在他們的悉心教導下,河西邊軍將士們早已熟練地掌握了這一利器。
……
……
此時中陣在濃煙這邊的還有兩千多人馬。
當濃煙出現之後,郭子儀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竟然直接放棄了中軍先鋒那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
這讓杜黃裳和周圍的將領們都大吃一驚,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
但郭子儀沒有絲毫猶豫,他直接命令中陣剩餘的兩千多人馬一分為二。
這兩千人馬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分成了兩撥,不再顧及中場的情況,直接全力向叛軍兩翼發起猛攻。
隨著一聲如驚雷般炸響的衝鋒號令劃破長空,兩翼的河西邊軍的騎兵猶如兩支離弦之箭,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向著叛軍的兩翼猛撲而去。
河西邊軍兩翼的統兵將官各自振臂一揮,大聲唿喊著激勵士氣的話語,帶領著三千多人馬,整齊有序地向前衝鋒。
馬蹄聲如滾滾悶雷,在大地上迴蕩,揚起了漫天的塵土。
這些河西邊軍的騎兵們深知,在這激烈的戰場上,每一個細節都關乎著勝負。
他們要像高明的舞者一樣,精準地把控好雙方之間的距離。
他們的目標是,當與叛軍如洶湧潮水般衝撞到一起的時候,剛好能讓自己的戰馬在最高峰的速度上,以最強大的衝擊力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此時,雙方之間的距離還有五百多米。
在彼此高速衝鋒之下,騎兵們都清楚,體現騎兵戰鬥力以及保持較好戰鬥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看誰的騎兵戰陣能夠在最後衝撞的一刻保持較為整齊、密集的陣型。
就如同堅固的盾牌和鋒利的長矛,整齊密集的陣型既能增強自身的防禦能力,又能在衝鋒時形成強大的攻擊力。
雙方將官都是經驗豐富的騎兵將領,他們在最開始的兩百步距離內,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保持著中慢速的行進。
他們知道,過早地提速就如同過早地耗盡了力氣,在真正與敵人交鋒時就會力不從心。
他們沉穩地控製著韁繩,讓戰馬有節奏地奔跑,積蓄著力量,等待著最佳的衝鋒時機。
而在戰場的另一邊,叛軍陣營中,安守忠正站在山坡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急切與狠厲。
他一心想著能夠迅速將隔在濃煙另一邊的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殲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不惜從兩翼抽調了一些人馬過去。
這使得兩翼的兵力比原來單薄了不少,原本嚴整的軍陣也出現了一些空隙。
不過,這隻是相比他們原本強大的軍陣而言。此時,他們在兩翼依然各自擁有五千人馬。
與河西邊軍這邊相比,他們兩翼依然各自多了一千多人馬。
這多出來的兵力,就像是天平上額外的砝碼,讓安守忠心中多了一絲底氣。
但他也明白,戰爭的勝負從來都不是單純由兵力決定的,戰場上的變數如同變幻莫測的天氣,隨時都可能改變局勢。
此時,河西邊軍的騎兵們在衝鋒的過程中,彼此之間保持著緊密的聯係。
他們用眼神和簡單的手勢交流著,調整著自己的位置,確保戰陣的整齊。
每一個騎兵都全神貫注,仿佛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隻剩下前方那片充滿危險與挑戰的戰場。
而叛軍的騎兵們,雖然人數上占據優勢,但在抽調兵力之後,軍陣的調整還未完全到位,陣型出現了一些小的混亂。
但他們依然在軍官的嗬斥下,努力地保持著衝鋒的速度,向著河西邊軍逼近。
隨著雙方距離的不斷拉近,一場驚心動魄的騎兵對決即將上演,究竟是河西邊軍以精湛的戰術和頑強的意誌戰勝人數上占優的叛軍,還是叛軍憑借著兵力的優勢一舉擊潰河西邊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在這緊張的氛圍中,每一個人的心跳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仿佛都在等待著那決定勝負的一刻。
在大唐廣袤的疆土之上,軍事對抗的烽火從未真正熄滅。
河西邊軍,多年來一直活躍在大唐的西部邊陲,他們的刀槍劍戟上沾染著吐蕃人的鮮血,那是無數次浴血廝殺後留下的印記。
而叛軍,則主要在北方與契丹等部族交鋒,大漠的風沙見證了他們與契丹人馬的激烈碰撞。
盡管雙方的作戰區域和主要對手截然不同,但有意思的是,在最開始的衝鋒階段,雙方的戰術打法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此刻,戰場上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壓抑的氣氛。
主陣的騎兵們還未開始全速衝鋒,他們如同蓄勢待發的猛獸,靜靜地等待著最佳的出擊時機。
然而,在兩軍陣前,卻有一群特殊的存在在來迴穿梭。
那是一隊騎射之術精湛的遊騎,他們就像是一群狡猾的狐狸,在戰場的邊緣尋覓著獵物的破綻。
這些遊騎,個個都是騎射的高手。
他們騎在矯健的戰馬上,身姿輕盈,手中的弓箭如臂使指。
隻見他們時而縱馬疾馳,時而勒馬轉身,利箭如流星般朝著對方的主陣射去。
每一支箭都帶著他們的殺意,妄圖襲擾打亂對方的衝鋒陣形。
這種戰術,便是北方遊牧民族最喜歡用的“狼拉戰術”。
北方的遊牧民族,就像草原上的狼群,他們善於利用自身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對敵人進行不斷的騷擾和攻擊。
“狼拉戰術”正是他們這種作戰風格的典型體現。
如今,這種戰術早已被大唐各方騎兵學會,無論是河西邊軍還是叛軍,都將其運用得爐火純青。
對於那些紀律鬆弛、戰鬥意誌較弱的軍隊來說,“狼拉戰術”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當利箭如雨點般落下時,士兵們會本能地躲閃箭矢。
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和慌亂,完全忘記了戰場上的紀律和指揮官的號令。
在這種情況下,隊伍很容易就會陷入混亂。
有的士兵為了躲避箭矢,會不自覺地偏離原來的位置;有的士兵則會因為害怕而放慢腳步,導致整個隊伍的前進速度變得參差不齊。
一旦有一方的陣型一亂,破綻立刻暴露無遺。
對方的騎兵們就像是聞到了血腥味的鯊魚,他們會迅速集中力量,朝著這個破綻衝殺過去,敵陣很快就會被撕開一個豁口。
這個豁口就像是一個致命的傷口,一旦出現,就會迅速擴大。
對方的騎兵會趁機湧入,在敵陣中橫衝直撞,肆意砍殺。
而原本就已經混亂的敵軍,在這種衝擊下更是陷入了全麵的恐慌。
他們四處逃竄,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最終,整個敵陣會全線潰敗,勝利的天平也會傾向於采用“狼拉戰術”並成功打亂對方陣型的一方。
雙方都是這樣期待。
在這場即將爆發的大戰中,河西邊軍和叛軍都緊緊盯著對方的主陣,而那來迴穿梭的遊騎,則像是這場戰爭的前奏,預示著一場血腥而殘酷的廝殺即將來臨。
此時,戰場上的氣氛已然緊張到了極點。
叛軍那邊,在河西邊軍狼拉戰術的襲擾之下,小範圍內的陣型率先出現了亂子。
少部分叛軍士兵為了躲避箭矢,使得整齊排列的叛軍陣型,在這幾處地方出現了些許空隙和錯位。
不過,這些叛軍到底是經曆過不少戰鬥,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
他們很快察覺到了身邊的異常,那些反應迅速的軍官立刻出聲提醒周圍的同伴,並且主動調整自己的位置,試圖穩住這即將擴散的混亂局麵。
再看河西邊軍這邊,他們展現出了令人驚歎的戰場紀律。
每一個士兵都像是被精準設定好程序的機器,嚴格按照將領的指令行動。
即便時不時有敵方射來的箭矢唿嘯著穿過空氣,射中一些士兵的身體,發出沉悶的聲響,受傷士兵痛苦的慘叫聲也在戰場上迴蕩,但這一切都沒有影響到整個陣型的穩定。
那些中箭的士兵,有的強忍著劇痛,依然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有的實在支撐不住倒下,旁邊的戰友會迅速補上他的空缺,仿佛他們之間有著一種無形的默契。
整個河西邊軍的陣型,就像一座堅固的堡壘,在戰火的洗禮下巋然不動。
當雙方彼此距離不到三百步的時候,空氣仿佛都被點燃了。
雙方的衝鋒速度開始加快,那些擔負騷擾任務的遊騎兵們就像一群靈動的飛鳥,立刻按照預先的計劃從中間撤走,來到兩邊繼續對箭矢襲擾對方。
隨著衝鋒速度的提升,那原本平緩的速度帶起了雜亂的馬蹄聲。
一匹匹戰馬奮力奔跑,鐵蹄踏在地麵上,發出“噠噠噠”的聲響,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戰歌前奏。
這雜亂的馬蹄聲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場激烈的鼓點,在戰場上不斷迴蕩。
雙方很快接近兩百步左右,此時的戰場局勢愈發緊張。
雙方各級將官都扯著嗓子大聲吆喝,那聲音在戰場上遠遠地傳了出去。
他們有的揮舞著手中的旗幟,有的用手中的武器指向前方,盡可能地在這最後的時刻,讓他們的戰陣變得密集整齊。
“保持隊形!”
“跟上前麵的人!”
這些唿喊聲此起彼伏。
士兵們聽到將官的命令,紛紛調整自己的步伐和位置,努力讓自己融入到更加緊密的戰陣之中。
雙方近兩萬人馬密集的馬蹄聲,就像無數個鼓槌同時敲擊在一麵巨大的戰鼓上,慢慢匯成了隆隆的聲音。
這聲音越來越大,仿佛是大地在顫抖,又像是一場即將來臨的暴風雨的前奏。
後方第一次經曆這種場景的杜黃裳,被眼前的景象和這震撼的聲音所深深感染。
他隻覺得一股熱血在自己的胸膛中沸騰,心髒也隨著那隆隆的馬蹄聲劇烈跳動。
他緊緊地握著拳頭,手持望遠鏡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前方那即將碰撞在一起的兩支隊伍。
兩百步的距離,因為雙方是對進的原因,其實對任何一方來說相當於一百步。
而這短短的一百步,卻像是一道充滿了未知和挑戰的鴻溝,等待著雙方的士兵們去跨越,一場慘烈的戰鬥即將在這一百步的距離內爆發。
“衝……”河西邊軍統兵大將一聲如洪鍾般的大吼,聲音像是一把利刃,瞬間劃破了戰場上彌漫的緊張空氣。
這一聲吼,仿佛帶著某種無形的力量,讓每一個士兵的血液都開始沸騰起來。
原本整齊列陣的士兵們,如同聽到了衝鋒的號角般,眼神中迸射出熾熱的光芒,他們雙腿用力一夾馬腹,手中的韁繩微微一抖,胯下的戰馬便如同離弦之箭一般,開始加速,做最後的衝殺。
每一匹戰馬都揚起四蹄,奮力奔跑,馬蹄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濺起一片片塵土。
而在對麵,叛軍陣營中同樣是一番緊張的景象。
叛軍大將站在陣前,他那粗壯的手臂高高揚起,隨後猛地向下一揮,同時一聲粗獷的吆喝響徹天際:“給我衝!”
這一聲令下,原本還稍顯鬆散的叛軍瞬間如同被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他們紛紛催動戰馬,全力加速。
那些戰馬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急切,嘶鳴著向前狂奔,鬃毛在風中肆意飛揚。
這個時候,這兩萬人馬的全力衝鋒形成的隆隆馬蹄聲,如同有一雙無形的大手,重重地敲擊著大地的鼓麵。
這聲音,落在杜黃裳耳中,又如同天邊由遠而近的奔雷。
起初,那聲音還隻是隱隱約約,像是從遙遠的天際傳來的微弱轟鳴。
但隨著雙方騎兵不斷逼近,那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清晰,像是一場即將來臨的暴風雨,帶著排山倒海的氣勢。
杜黃裳站在後方,眉頭微微皺起,他能感覺到腳下的土地都在隨著這馬蹄聲微微顫抖,心中也不禁為這場即將到來的惡戰捏了一把汗。
很快,雙方騎兵接近騎射弓箭射程範圍之內。
隻見雙方的騎兵都不約而同地在戰馬上一邊控馬疾馳,一邊射箭。
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都是騎射之術精湛、野戰騎兵衝刺經驗豐富的精銳。
那些騎手疾馳的戰馬上,他們不斷調整著自己的姿勢和角度,手中的弓箭拉滿,利箭如同流星般射出,帶著死亡的氣息飛向對方。
不過相比叛軍的騎射的淩亂,河西邊軍輕騎兵的騎射便要整齊很多。
叛軍的騎兵們,有的因為過於緊張,射箭的力度和方向都出現了偏差;有的則是在戰馬的顛簸中失去了平衡,射出的箭歪歪斜斜,毫無準頭。
他們的不少箭雨就像是一群無頭蒼蠅,四處亂飛,很難對河西邊軍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而河西邊軍輕騎兵最前麵兩排騎兵竟然人手一把三連發快弩。
這種三連發快弩造型獨特,線條流暢,單手就能夠操作,而且瞄準簡單。
每一個士兵都熟練地握著快弩,眼神專注地瞄準目標。
當他們扣動扳機時,三連發弩箭首尾相接,如同三條奪命的閃電,帶著唿嘯的風聲射向叛軍。
快弩每次都是齊射,而且是三連發。
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扳機聲響起,一排排弩箭如同密集的雨點般向叛軍傾瀉而去。
叛軍的騎兵們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許多人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就被弩箭射中,慘叫著從馬背上跌落下來。
一時間,叛軍陣營中亂作一團,戰馬受驚,四處狂奔,互相踩踏。
而河西邊軍則趁著這個機會,繼續穩定地射出一波又一波的弩箭,雙方衝撞到一起前的彼此對射的結果可想而知。
在這密集而精準的弩箭攻擊下,叛軍的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士氣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此時,尚未等到雙方真正衝殺到一起,慘烈的傷亡便已在戰場上蔓延開來。
兩翼的叛軍騎兵,猶如被收割的麥子一般,各自倒下了近千人。
他們的身體重重地摔落在塵土飛揚的地麵,濺起陣陣煙塵,而他們的戰馬則在痛苦地嘶鳴,仿佛在訴說著這場戰爭的殘酷。
再看河西邊軍這邊,兩邊各自僅僅死了三百多人而已。
如此巨大的傷亡差距,背後的關鍵因素便是那操作簡便的連發快弩。
這是裴徽精心安排天工之城的運輸隊送來的秘密武器。
當時,郭子儀正帶領著人馬在從河西往來的半路上,天工之城的運輸隊如同及時雨一般趕到。
跟隨杜黃裳來的二十名不良人,擔任起了教官的重任。
這些天來,他們不辭辛勞地指導著手持連發快弩的河西邊軍將士。
他們耐心地講解著連發快弩的使用方法,親自示範著如何裝填箭矢、如何瞄準射擊。
在他們的悉心教導下,河西邊軍將士們早已熟練地掌握了這一利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