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安守忠的誘敵深入之計
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 作者:九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就開始了……”杜黃裳不禁長歎一聲,緊張得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唿吸。
他迅速拿起手中的望遠鏡,將目光投向戰場,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戰況的發展。
隻見對麵約有兩千餘名叛軍輕騎,幾乎在同一時間吼叫著迎麵衝殺而來。
雙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當相距百步之時,兩邊的騎士們幾乎同時拉開弓弦,無數支羽箭如同密雨一般射向對方。
然而,叛軍射出的箭矢落在河西邊軍的重騎兵身上,卻仿佛失去了威力。
這些重騎兵不僅自身的臉麵被堅固的盔甲嚴密護住,就連胯下的戰馬前方也裝備了厚厚的護甲。
這樣的防護使得叛軍的箭矢難以穿透,根本無法對重騎兵造成有效的殺傷。
那些叛軍騎兵心有不甘地連續射出好幾輪箭矢,然而,當他們眼睜睜看著河西邊軍氣勢洶洶的重騎兵如鋼鐵洪流般迅速逼近時,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寒意。
他們深知自己這些輕騎兵若是正麵硬撼,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紛紛掉轉馬頭,朝著兩側倉皇逃竄而去。
安守忠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指揮官,其野戰經驗可謂極其豐富。
他既然膽敢與郭子儀一較高下,必然事先對郭子儀所率領軍隊的兵力構成進行了詳盡的探查。
因此,對於河西邊軍的一千重騎兵,他自然也早有應對之策。
就在這些叛軍輕騎兵向兩邊狼狽奔逃之際,隻見他們的身後突然又殺出一群身著輕便鎧甲的叛軍騎兵。
不過,這群叛軍騎兵手中所持武器並非弓箭,而是令人膽寒的狼牙棒和鐵錘。
從外表來看,這群叛軍騎兵顯然是軍中的精銳力量,個個身強體壯,一臉兇悍之色,想必皆是敢於衝鋒陷陣、能征善戰之人。
顯然,這支騎兵便是安守忠精心準備,專門用來對付河西邊軍一千重騎兵的。
可惜的是,盡管他們英勇無畏,但卻嚴重低估了眼前這一千河西邊軍重騎兵的強大實力。
尤其是重騎兵們驚人的出槍速度,更是大大出乎了他們的意料之外。
而這一千重騎兵手中的長槍的長度可比狼牙棒和鐵錘長出許多,在雙方短兵相接的瞬間,優勢高下立判。
還沒等這群叛軍騎兵手中沉重的狼牙棒和鐵錘砸到重騎兵身上,河西邊軍重騎兵那鋒利無比的長槍已然如閃電般刺破空氣,準確無誤地刺向了他們的身軀。
刹那間,鮮血四濺,慘叫連連,戰場上頓時彌漫起濃烈的血腥氣息。
將近一半騎術高超且尚有餘力的叛軍騎兵,憑借著敏捷的身手成功避開了致命之處。
然而即便如此,僅僅這淩厲的一擊就讓他們身負重傷。
伴隨著沉悶的聲響,不少叛軍騎兵紛紛轟然倒地,甚至有些當場斃命。
還有一部分運氣稍好的,雖然暫時保住了性命,但也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因為緊隨其後的河西邊軍追上來的兩千中軍輕騎兵迅速補上一刀,將他們徹底終結;又或是直接被奔騰而來的戰馬無情踩踏致死。
這種以重騎兵作為先鋒,猶如一把尖銳利劍直插敵軍要害的戰術,實際上並不算特別高深莫測。
安守忠對此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也並未出現重大失誤。
但是從戰鬥伊始,河西邊軍之所以能夠占據上風,關鍵原因在於其自身強大的戰鬥力以及豐富的廝殺經驗,相較於叛軍而言,都要高出不止一個層次。
在整整一千名重騎兵的引領之下,河西邊軍的精銳騎兵宛如一柄無堅不摧的長劍,勢不可擋地徑直刺入叛軍陣營的正中央。
位於最核心位置的叛軍騎兵貌似完全陷入一片茫然失措之中,他們看起來壓根就沒有料到,戰鬥剛剛打響,自己竟然就這樣被河西邊軍輕而易舉地貫穿防線。
前文曾提及,安祿山所統領的軍隊實際上具備不錯的戰鬥能力,但由於其軍紀渙散,使得他們更善於應對順境中的戰事,然而此刻一旦遭遇挫折,軍隊的士氣即刻出現波動。
盡管尚未完全崩潰,但位於前方的騎兵們出於本能地開始向兩側及後方逃竄。
如此一來,原本整齊有序的叛軍騎兵隊伍瞬間陷入混亂之中。
在戰場的後方,杜黃裳通過望遠鏡密切關注著戰局的發展。
當他看到河西邊軍即將徹底突破叛軍的中軍防線時,心中懸著的巨石終於稍稍落下,不禁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來。
他曾經學過兵法、看過兵書,知道隻要成功殺穿叛軍中軍陣營,那麽這場戰爭的勝負基本上就已然確定無疑了。
杜黃裳緩緩放下手中的望遠鏡,轉頭望向身旁的郭子儀。
就在目光觸及到郭子儀麵容的那一刹那,他不由地愣住了。
隻見郭子儀的麵龐之上毫無半點勝利在望的欣喜與輕鬆之態。
恰恰相反,此時此刻他的神情較之於先前顯得更為凝重且肅穆。
那緊蹙的眉頭、緊繃的嘴角以及深沉而銳利的眼神,無一不流露出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緊張氛圍。
仿佛在郭子儀眼中,這場看似勝券在握的戰役仍隱藏著諸多未知的變數和危機。
……
“哼!這郭子儀啊,打起仗來實在是太過中規中矩了!”在叛軍大營的後方,整整一千名親兵嚴密護衛之下,安守忠氣定神閑地站立在一處視野極為開闊的山坡之上。
他那張麵龐之上並未流露出絲毫眼看著即將要吃敗仗的憂慮之色。
“若是老子手中握有一支精銳的重騎兵部隊,隻需徑直殺向敵軍的兩翼,輕輕鬆鬆就能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
安守忠雙手抱胸,眼神之中滿是自信與不屑。
一旁的副將見狀,趕忙滿臉諂媚地附和道:“將軍您可是身經百戰、經驗老到啊,那郭子儀又怎能跟您相提並論呢?即便是哥舒翰親至,恐怕也絕非將軍您的對手呀!”
聽到副將這番阿諛奉承之辭,郭子儀不禁更加得意洋洋起來。
隻見他慢悠悠地搖著腦袋,不緊不慢地開口解釋道:“像這種以重騎兵作為先鋒展開衝鋒的戰術,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就已經使用過了。”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如此這般的戰術,早就被前人研究出如何應對了。”
“所以,老子隻需略施小計,安排一部分人馬佯裝敗退,故意避開對方重騎兵的鋒芒。”
“如此一來,那河西的重騎兵必然會因為追擊心切而衝得過快過猛。”
“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原本嚴整有序的重騎兵隊列就會變得混亂不堪。”
說到此處,郭子儀的嘴角微微上揚,流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並且,這些重騎兵一旦撒開蹄子狂奔起來,想要減速甚至停下來可就沒那麽容易嘍。”
“隨著他們奔跑距離的不斷增加,其陣形自然也就會越發淩亂無序。”
“到那時,咱們再瞅準時機發動反擊,豈不是能夠一舉將其擊潰麽?哈哈哈哈哈……”
安守忠仰頭大笑起來,仿佛勝券已然穩穩地握在了自己手中一般。
“這便是老子精心謀劃的誘敵深入之計啊!”安守忠得意洋洋地大笑著說道,隻見他雙手抱胸,眼神輕蔑地掃過戰場,仿佛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
就在安守忠一臉臭屁地高談闊論之時,他所率領的部下們早已嚴格按照他事先製定好的計劃開始行動起來。
此刻,在河西邊軍如潮水般兇猛的衝鋒之下,叛軍的中軍陣營看起來已經變得七零八落、混亂不堪。
原本緊密排列的陣型被衝擊得支離破碎,整個隊伍直接被硬生生地切割成了兩段。
然而,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不難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盡管叛軍這邊看似損失慘重,但實際上真正的傷亡人數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多。
粗略估計下來,頂多也就隻有一千多人而已。
而其餘的人馬要麽早早地望風而逃,跑得無影無蹤。
要麽機靈地躲到了兩側安全地帶,避免與河西邊軍重騎兵正麵交鋒。
安祿山這一方勢力,其實並不缺少錢糧以及精良的武器裝備。
按常理來說,以他們的實力完全有能力組建一支強大的重騎兵部隊。
但是,他們卻從未動過這樣的念頭。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他們覺得重騎兵這種兵種實在過於笨重遲緩,靈活性太差。
在他們看來,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隻要己方的輕騎兵不選擇與之正麵對決,而是憑借速度優勢不斷迂迴遊擊,那麽這些重騎兵就算再怎麽強悍有力,也永遠別想追上靈活多變的輕騎兵!
就在此刻,河西邊軍那黑壓壓一片的重騎兵身後,一部分輕騎兵猶如離弦之箭一般迅速越過了重騎兵,他們揮舞著手中的兵刃,口中高唿著殺敵的口號,氣勢洶洶地朝著那些潰敗逃竄的叛軍追擊而去。
然而,沒過多久,這些奮勇向前的輕騎兵們就驚訝地發現,原本應該四處奔逃的叛軍騎兵越追越少。
正當這些輕騎兵們麵麵相覷,心中充滿疑惑的時候,突然有人指著前方驚唿道:“快看!那裏有一支叛軍的軍陣!”
眾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在距離他們大約兩裏遠的地方,果然出現了一支嚴陣以待的叛軍隊伍。
原來,之前那些逃走的叛軍騎兵並沒有真正逃離戰場,而是巧妙地從兩側迂迴繞過,來到了這支新的軍陣後方,並迅速重新整列成陣。
而此時,衝在最前麵的約兩千多名河西邊軍輕騎兵和一千名重騎兵,由於一路疾馳追殺敵軍,他們的陣形早已變得混亂不堪。
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這些身先士卒的戰士們根本來不及重整自己的隊形,也無法等待後續被他們遠遠甩在身後的己方騎兵跟上支援。
說時遲那時快,隻見叛軍如潮水般從兩側以及正前方三個方位洶湧而來,瞬間就將這三千多河西邊軍騎兵緊緊地圍困在了中間。
叛軍後方的戰鬥的號角已然吹響,這些叛軍一改剛才的頹勢,殺向明顯衝得太深的三千河西邊軍。
這三千多河西邊軍騎兵,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特別是全力衝鋒之後,早已力竭。
如今想調轉馬頭撤離根本來不及。
很快,他們便被數倍於他們的叛軍騎兵困在其中。
隨後,叛軍們紛紛張弓搭箭,一時間,隻見寒光閃爍,如雨般密集的箭矢鋪天蓋地地向被困的河西邊軍射去。
河西邊軍重騎兵身上的鎧甲厚實而堅固,短時間內倒是不怕這些弓箭的攻擊。
然而,他們還沒來得及鬆一口氣,突然發現,在他們的身後,不知何時,竟然燃起了一股濃煙。
那濃煙如一條黑色的巨龍,騰空而起,借著風勢,迅速彌漫開來,將整個戰場一分為二。
這些濃煙如同一個無形的屏障,擋住了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的視線,也擋住了郭子儀和其餘河西邊軍將士的視線,使得他們無法得知被困戰友的情況。
而此時,叛軍在軍陣的兩翼也各分出一支騎兵,殺向陷敵深入的兩千多輕騎兵和一千得騎兵。
安守忠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殲滅這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
妄圖在郭子儀和其餘河西邊軍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之前,就將這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一舉殲滅。
顯然,叛軍正麵潰敗得如此之快,分明是安守忠故意讓叛軍中軍示弱,擺出一副不堪一擊的樣子。
那中軍的士兵們佯裝敗退,腳步慌亂,旗幟也東倒西歪,以此引誘河西邊軍先鋒深入。
他就像一個狡猾的獵人,精心布置好了陷阱,就等著河西邊軍上鉤。
而且,安守忠還苦心讓人準備了幹草,在合適的時機點燃。
他戰前顯然就仔細觀察著風向,將這大自然的力量也利用得淋漓盡致。
然而,麵對如此複雜的局勢,郭子儀除了最開始神色凝重之外,很快便恢複一臉鎮定。
他站在高地上,眼神銳利地掃視著整個戰場,心中已經有了應對之策。
……
……
他迅速拿起手中的望遠鏡,將目光投向戰場,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戰況的發展。
隻見對麵約有兩千餘名叛軍輕騎,幾乎在同一時間吼叫著迎麵衝殺而來。
雙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當相距百步之時,兩邊的騎士們幾乎同時拉開弓弦,無數支羽箭如同密雨一般射向對方。
然而,叛軍射出的箭矢落在河西邊軍的重騎兵身上,卻仿佛失去了威力。
這些重騎兵不僅自身的臉麵被堅固的盔甲嚴密護住,就連胯下的戰馬前方也裝備了厚厚的護甲。
這樣的防護使得叛軍的箭矢難以穿透,根本無法對重騎兵造成有效的殺傷。
那些叛軍騎兵心有不甘地連續射出好幾輪箭矢,然而,當他們眼睜睜看著河西邊軍氣勢洶洶的重騎兵如鋼鐵洪流般迅速逼近時,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寒意。
他們深知自己這些輕騎兵若是正麵硬撼,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紛紛掉轉馬頭,朝著兩側倉皇逃竄而去。
安守忠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指揮官,其野戰經驗可謂極其豐富。
他既然膽敢與郭子儀一較高下,必然事先對郭子儀所率領軍隊的兵力構成進行了詳盡的探查。
因此,對於河西邊軍的一千重騎兵,他自然也早有應對之策。
就在這些叛軍輕騎兵向兩邊狼狽奔逃之際,隻見他們的身後突然又殺出一群身著輕便鎧甲的叛軍騎兵。
不過,這群叛軍騎兵手中所持武器並非弓箭,而是令人膽寒的狼牙棒和鐵錘。
從外表來看,這群叛軍騎兵顯然是軍中的精銳力量,個個身強體壯,一臉兇悍之色,想必皆是敢於衝鋒陷陣、能征善戰之人。
顯然,這支騎兵便是安守忠精心準備,專門用來對付河西邊軍一千重騎兵的。
可惜的是,盡管他們英勇無畏,但卻嚴重低估了眼前這一千河西邊軍重騎兵的強大實力。
尤其是重騎兵們驚人的出槍速度,更是大大出乎了他們的意料之外。
而這一千重騎兵手中的長槍的長度可比狼牙棒和鐵錘長出許多,在雙方短兵相接的瞬間,優勢高下立判。
還沒等這群叛軍騎兵手中沉重的狼牙棒和鐵錘砸到重騎兵身上,河西邊軍重騎兵那鋒利無比的長槍已然如閃電般刺破空氣,準確無誤地刺向了他們的身軀。
刹那間,鮮血四濺,慘叫連連,戰場上頓時彌漫起濃烈的血腥氣息。
將近一半騎術高超且尚有餘力的叛軍騎兵,憑借著敏捷的身手成功避開了致命之處。
然而即便如此,僅僅這淩厲的一擊就讓他們身負重傷。
伴隨著沉悶的聲響,不少叛軍騎兵紛紛轟然倒地,甚至有些當場斃命。
還有一部分運氣稍好的,雖然暫時保住了性命,但也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
因為緊隨其後的河西邊軍追上來的兩千中軍輕騎兵迅速補上一刀,將他們徹底終結;又或是直接被奔騰而來的戰馬無情踩踏致死。
這種以重騎兵作為先鋒,猶如一把尖銳利劍直插敵軍要害的戰術,實際上並不算特別高深莫測。
安守忠對此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也並未出現重大失誤。
但是從戰鬥伊始,河西邊軍之所以能夠占據上風,關鍵原因在於其自身強大的戰鬥力以及豐富的廝殺經驗,相較於叛軍而言,都要高出不止一個層次。
在整整一千名重騎兵的引領之下,河西邊軍的精銳騎兵宛如一柄無堅不摧的長劍,勢不可擋地徑直刺入叛軍陣營的正中央。
位於最核心位置的叛軍騎兵貌似完全陷入一片茫然失措之中,他們看起來壓根就沒有料到,戰鬥剛剛打響,自己竟然就這樣被河西邊軍輕而易舉地貫穿防線。
前文曾提及,安祿山所統領的軍隊實際上具備不錯的戰鬥能力,但由於其軍紀渙散,使得他們更善於應對順境中的戰事,然而此刻一旦遭遇挫折,軍隊的士氣即刻出現波動。
盡管尚未完全崩潰,但位於前方的騎兵們出於本能地開始向兩側及後方逃竄。
如此一來,原本整齊有序的叛軍騎兵隊伍瞬間陷入混亂之中。
在戰場的後方,杜黃裳通過望遠鏡密切關注著戰局的發展。
當他看到河西邊軍即將徹底突破叛軍的中軍防線時,心中懸著的巨石終於稍稍落下,不禁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來。
他曾經學過兵法、看過兵書,知道隻要成功殺穿叛軍中軍陣營,那麽這場戰爭的勝負基本上就已然確定無疑了。
杜黃裳緩緩放下手中的望遠鏡,轉頭望向身旁的郭子儀。
就在目光觸及到郭子儀麵容的那一刹那,他不由地愣住了。
隻見郭子儀的麵龐之上毫無半點勝利在望的欣喜與輕鬆之態。
恰恰相反,此時此刻他的神情較之於先前顯得更為凝重且肅穆。
那緊蹙的眉頭、緊繃的嘴角以及深沉而銳利的眼神,無一不流露出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緊張氛圍。
仿佛在郭子儀眼中,這場看似勝券在握的戰役仍隱藏著諸多未知的變數和危機。
……
“哼!這郭子儀啊,打起仗來實在是太過中規中矩了!”在叛軍大營的後方,整整一千名親兵嚴密護衛之下,安守忠氣定神閑地站立在一處視野極為開闊的山坡之上。
他那張麵龐之上並未流露出絲毫眼看著即將要吃敗仗的憂慮之色。
“若是老子手中握有一支精銳的重騎兵部隊,隻需徑直殺向敵軍的兩翼,輕輕鬆鬆就能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
安守忠雙手抱胸,眼神之中滿是自信與不屑。
一旁的副將見狀,趕忙滿臉諂媚地附和道:“將軍您可是身經百戰、經驗老到啊,那郭子儀又怎能跟您相提並論呢?即便是哥舒翰親至,恐怕也絕非將軍您的對手呀!”
聽到副將這番阿諛奉承之辭,郭子儀不禁更加得意洋洋起來。
隻見他慢悠悠地搖著腦袋,不緊不慢地開口解釋道:“像這種以重騎兵作為先鋒展開衝鋒的戰術,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就已經使用過了。”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如此這般的戰術,早就被前人研究出如何應對了。”
“所以,老子隻需略施小計,安排一部分人馬佯裝敗退,故意避開對方重騎兵的鋒芒。”
“如此一來,那河西的重騎兵必然會因為追擊心切而衝得過快過猛。”
“這樣用不了多長時間,他們原本嚴整有序的重騎兵隊列就會變得混亂不堪。”
說到此處,郭子儀的嘴角微微上揚,流露出一抹狡黠的笑容。
“並且,這些重騎兵一旦撒開蹄子狂奔起來,想要減速甚至停下來可就沒那麽容易嘍。”
“隨著他們奔跑距離的不斷增加,其陣形自然也就會越發淩亂無序。”
“到那時,咱們再瞅準時機發動反擊,豈不是能夠一舉將其擊潰麽?哈哈哈哈哈……”
安守忠仰頭大笑起來,仿佛勝券已然穩穩地握在了自己手中一般。
“這便是老子精心謀劃的誘敵深入之計啊!”安守忠得意洋洋地大笑著說道,隻見他雙手抱胸,眼神輕蔑地掃過戰場,仿佛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
就在安守忠一臉臭屁地高談闊論之時,他所率領的部下們早已嚴格按照他事先製定好的計劃開始行動起來。
此刻,在河西邊軍如潮水般兇猛的衝鋒之下,叛軍的中軍陣營看起來已經變得七零八落、混亂不堪。
原本緊密排列的陣型被衝擊得支離破碎,整個隊伍直接被硬生生地切割成了兩段。
然而,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不難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盡管叛軍這邊看似損失慘重,但實際上真正的傷亡人數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多。
粗略估計下來,頂多也就隻有一千多人而已。
而其餘的人馬要麽早早地望風而逃,跑得無影無蹤。
要麽機靈地躲到了兩側安全地帶,避免與河西邊軍重騎兵正麵交鋒。
安祿山這一方勢力,其實並不缺少錢糧以及精良的武器裝備。
按常理來說,以他們的實力完全有能力組建一支強大的重騎兵部隊。
但是,他們卻從未動過這樣的念頭。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他們覺得重騎兵這種兵種實在過於笨重遲緩,靈活性太差。
在他們看來,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隻要己方的輕騎兵不選擇與之正麵對決,而是憑借速度優勢不斷迂迴遊擊,那麽這些重騎兵就算再怎麽強悍有力,也永遠別想追上靈活多變的輕騎兵!
就在此刻,河西邊軍那黑壓壓一片的重騎兵身後,一部分輕騎兵猶如離弦之箭一般迅速越過了重騎兵,他們揮舞著手中的兵刃,口中高唿著殺敵的口號,氣勢洶洶地朝著那些潰敗逃竄的叛軍追擊而去。
然而,沒過多久,這些奮勇向前的輕騎兵們就驚訝地發現,原本應該四處奔逃的叛軍騎兵越追越少。
正當這些輕騎兵們麵麵相覷,心中充滿疑惑的時候,突然有人指著前方驚唿道:“快看!那裏有一支叛軍的軍陣!”
眾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在距離他們大約兩裏遠的地方,果然出現了一支嚴陣以待的叛軍隊伍。
原來,之前那些逃走的叛軍騎兵並沒有真正逃離戰場,而是巧妙地從兩側迂迴繞過,來到了這支新的軍陣後方,並迅速重新整列成陣。
而此時,衝在最前麵的約兩千多名河西邊軍輕騎兵和一千名重騎兵,由於一路疾馳追殺敵軍,他們的陣形早已變得混亂不堪。
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這些身先士卒的戰士們根本來不及重整自己的隊形,也無法等待後續被他們遠遠甩在身後的己方騎兵跟上支援。
說時遲那時快,隻見叛軍如潮水般從兩側以及正前方三個方位洶湧而來,瞬間就將這三千多河西邊軍騎兵緊緊地圍困在了中間。
叛軍後方的戰鬥的號角已然吹響,這些叛軍一改剛才的頹勢,殺向明顯衝得太深的三千河西邊軍。
這三千多河西邊軍騎兵,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特別是全力衝鋒之後,早已力竭。
如今想調轉馬頭撤離根本來不及。
很快,他們便被數倍於他們的叛軍騎兵困在其中。
隨後,叛軍們紛紛張弓搭箭,一時間,隻見寒光閃爍,如雨般密集的箭矢鋪天蓋地地向被困的河西邊軍射去。
河西邊軍重騎兵身上的鎧甲厚實而堅固,短時間內倒是不怕這些弓箭的攻擊。
然而,他們還沒來得及鬆一口氣,突然發現,在他們的身後,不知何時,竟然燃起了一股濃煙。
那濃煙如一條黑色的巨龍,騰空而起,借著風勢,迅速彌漫開來,將整個戰場一分為二。
這些濃煙如同一個無形的屏障,擋住了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的視線,也擋住了郭子儀和其餘河西邊軍將士的視線,使得他們無法得知被困戰友的情況。
而此時,叛軍在軍陣的兩翼也各分出一支騎兵,殺向陷敵深入的兩千多輕騎兵和一千得騎兵。
安守忠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殲滅這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
妄圖在郭子儀和其餘河西邊軍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之前,就將這一千重騎兵和兩千多輕騎兵一舉殲滅。
顯然,叛軍正麵潰敗得如此之快,分明是安守忠故意讓叛軍中軍示弱,擺出一副不堪一擊的樣子。
那中軍的士兵們佯裝敗退,腳步慌亂,旗幟也東倒西歪,以此引誘河西邊軍先鋒深入。
他就像一個狡猾的獵人,精心布置好了陷阱,就等著河西邊軍上鉤。
而且,安守忠還苦心讓人準備了幹草,在合適的時機點燃。
他戰前顯然就仔細觀察著風向,將這大自然的力量也利用得淋漓盡致。
然而,麵對如此複雜的局勢,郭子儀除了最開始神色凝重之外,很快便恢複一臉鎮定。
他站在高地上,眼神銳利地掃視著整個戰場,心中已經有了應對之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