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跟個精神病似的李隆基
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 作者:九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36章 跟個精神病似的李隆基
殘冬的晨霧籠罩著長安城,朱雀大街上傳來陣陣馬蹄聲。
鮮於仲通掀開馬車的前簾一角,望見興慶宮的金色鴟吻在朝陽中泛著寒光。
他下意識摸了摸袖中的密信——那是昨夜楊國忠在酒宴最後給他的,信箋上還殘留著椒房殿特有的龍涎香氣。
“鮮於將軍,聖人在花萼相輝樓候著。”宦官尖細的嗓音驚醒了沉思中的鮮於仲通。
他整了整紫袍金帶的從三品官服,突然注意到宮門前值守的千牛衛竟比平日多了一倍。
金甲武士手持陌刀分立兩側,刀柄上的銅環在寒風中叮當作響。
叛軍還在洛陽,聖人顯然已經開始害怕。
拾級而上時,獻於仲通聽見身後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轉頭望去,三名身著緋色官袍的監門衛抬著朱漆木箱匆匆而過,箱角滲出的暗紅色液體在地磚上拖出斷續的痕跡。
鮮於仲通瞳孔微縮——那分明是剛凝固的鮮血。
“將軍請。”宦官推開雕著雲龍紋的檀木門,暖閣內的沉香氣息撲麵而來。
李隆基斜倚在鎏金禦榻上,明黃常服下露出半截玄色狐裘,案頭堆著洛陽戰報的卷軸,最上方那卷帛書邊緣焦黑,顯然是八百裏加急送來的。
鮮於仲通眼角餘光瞥見禦榻旁散落的奏折。
其中一封朱批未幹的折子上,赫然寫著“哥舒翰私調隴右軍糧”八個刺目的大字。
李隆基抬手時,袖口滑落的金絲護腕閃過寒光。
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開元天子,如今眼窩深陷,左手不自覺地摩挲著腰間魚符——那是二十年前王忠嗣獻上的吐蕃戰利品。
鮮於仲通身著朝服,恭敬地跪在地上,向李隆基行叩拜大禮,口中高唿:“微臣鮮於仲通,拜見聖人,願聖人龍體安康。”
李隆基端坐在龍椅上,微微抬手,示意鮮於仲通起身,緩聲道:“愛卿快快請起,不必如此多禮。”
“謝聖人。”鮮於仲通謝恩後站起身來。
“鮮於愛卿可知朕今日召你來所為何事?”李隆基盯著鮮於仲通打量一番,然後鄭重問道。
鮮於仲通當然知道李隆基今日召見他的緣由。
他昨夜在楊國忠府上飲了半宿的“劍南燒春”,玩了半夜的女人,此刻酒意仍在喉間翻湧。
隻有兩個人和一群美婢美妾的酒宴上,楊國忠已經告訴他今日聖人會召見他,並且將召見他的具體事情都說了。
然而,他並未在麵上表露出來,而是一臉疑惑地問道:“微臣愚鈍,不知聖人召見微臣所為何事?”
李隆基的臉色有些疲倦,他凝視著鮮於仲通,緩緩說道:“楊國忠向朕舉薦愛卿,坐鎮潼關,以備不時之需,支援洛陽,殲滅叛軍。愛卿對此可有異議?”
“老子能有什麽異議。”鮮於仲通心中暗罵一聲,連忙拱手道:“微臣豈敢有異議,一切皆聽從聖人旨意。”
緊接著,他心中卻在暗暗思忖,這李隆基也真是死要麵子,事已至此,還不肯說實話。
明明是想讓他鎮守潼關,以防叛軍攻破洛陽、兵臨潼關,可嘴上卻說得如此冠冕堂皇,什麽支援洛陽、殲滅叛軍,不過是些漂亮話罷了。
李隆基麵沉似水,微微頷首,他的目光如鷹隼一般,緊緊地盯著眼前的鮮於仲通。
鮮於仲通感受到了那道審視的目光,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這鮮於仲通不知道行不行啊……”李隆基心中暗自思忖著,原本他想要正式任命鮮於仲通駐守潼關的話語,到了嘴邊卻突然變得有些猶豫起來。
他深知鮮於仲通之前擔任劍南道節度副使時,確實經曆過不少戰事,但與哥舒翰、高仙芝等名將相比,無論是威望還是戰績,都明顯遜色不少。
然而,此時此刻,哥舒翰、高仙芝等名將都被吐蕃和契丹等勢力所牽製,無法脫身前來支援。
麵對如此困境,李隆基發現自己能夠倚重的大將實在是少之又少。
自從他最為信任的陳玄禮因為不聽他的話而失去晉陽城之後,李隆基的內心就被恐懼所籠罩。
尤其是叛軍圍攻洛陽以來,這種恐懼愈發強烈,他時刻擔心著叛軍會如潮水般湧向長安城。
在這種極度的不安中,李隆基對所有的大將都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懷疑。
即使是李光弼如今在洛陽奮勇抗敵,他對其能力和忠心也充滿了猜忌。
然而,李隆基心裏非常清楚,此時此刻,這些話絕對不能說出口,甚至連一點端倪都不能表露出來。
因為一旦這樣做,極有可能引發皇帝和將相之間的猜疑,從而導致一種極為不利的局麵。
所以,盡管他心中有諸多想法,卻也隻能強忍著,臉上露出一副讚賞的表情,說道:“鮮於愛卿啊,你以往帶兵打仗的表現,朕都看在眼裏,做得非常出色。”
“此次前往潼關,朕對你寄予厚望,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期望啊。”
獻於仲通自然不知道李隆基內心的真實想法,他隻覺得自己得到了皇帝的當麵讚賞,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之情。
他趕忙躬身施禮,恭敬地說道:“微臣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報答聖人的知遇之恩,盡忠職守而已,實在不敢承受聖人如此讚譽。”
李隆基看著獻於仲通,心中不禁迴憶起自己當年是如何巧妙地籠絡臣子們心思的。
他微微低頭,看了一眼早已讓人提前準備好的關於獻於仲通的基本資料,然後抬起頭,麵帶微笑,神色溫和地說道:“獻於愛卿,朕記得,你應該是薊州漁陽人吧?”
獻於仲通完全沒有料到李隆基竟然對他的情況如此關注和了解,心中的激動愈發難以抑製。
他連忙再次躬身施禮,聲音略微有些顫抖地說道:“多謝聖人……微臣的祖籍的確是漁陽,但微臣自幼便在川蜀地區長大,因此也可以算是蜀人。”
當獻於仲通迴答時,李隆基的心思完全不在他的話語上,甚至可以說,他根本沒有認真去聽。
李隆基真正關注的,是獻於仲通聽完他的話後臉上的表情變化。
對於駐守潼關的人選,李隆基其實經過了深思熟慮和反複權衡。
從統兵打仗的能力以及在軍中的威望來看,哥舒翰無疑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然而,由於王忠嗣事件以及上次獻俘儀式上熊虎中刺殺他的事情,李隆基對哥舒翰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對他的忠誠度也心存疑慮。
至於第二個人選,李隆基也曾考慮過哥仙芝。
畢竟,在麵對契丹犯邊的情況下,他認為完全可以派遣哥仙芝手下的大將去應對。
但問題在於,楊國忠等朝中大臣因為從未收到過高仙芝逢年過節送來的錢禮,便在李隆基麵前進讒言,說高仙芝性情極為狂傲,喜歡主動進攻。
……
……
殘冬的晨霧籠罩著長安城,朱雀大街上傳來陣陣馬蹄聲。
鮮於仲通掀開馬車的前簾一角,望見興慶宮的金色鴟吻在朝陽中泛著寒光。
他下意識摸了摸袖中的密信——那是昨夜楊國忠在酒宴最後給他的,信箋上還殘留著椒房殿特有的龍涎香氣。
“鮮於將軍,聖人在花萼相輝樓候著。”宦官尖細的嗓音驚醒了沉思中的鮮於仲通。
他整了整紫袍金帶的從三品官服,突然注意到宮門前值守的千牛衛竟比平日多了一倍。
金甲武士手持陌刀分立兩側,刀柄上的銅環在寒風中叮當作響。
叛軍還在洛陽,聖人顯然已經開始害怕。
拾級而上時,獻於仲通聽見身後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轉頭望去,三名身著緋色官袍的監門衛抬著朱漆木箱匆匆而過,箱角滲出的暗紅色液體在地磚上拖出斷續的痕跡。
鮮於仲通瞳孔微縮——那分明是剛凝固的鮮血。
“將軍請。”宦官推開雕著雲龍紋的檀木門,暖閣內的沉香氣息撲麵而來。
李隆基斜倚在鎏金禦榻上,明黃常服下露出半截玄色狐裘,案頭堆著洛陽戰報的卷軸,最上方那卷帛書邊緣焦黑,顯然是八百裏加急送來的。
鮮於仲通眼角餘光瞥見禦榻旁散落的奏折。
其中一封朱批未幹的折子上,赫然寫著“哥舒翰私調隴右軍糧”八個刺目的大字。
李隆基抬手時,袖口滑落的金絲護腕閃過寒光。
這位曾經意氣風發的開元天子,如今眼窩深陷,左手不自覺地摩挲著腰間魚符——那是二十年前王忠嗣獻上的吐蕃戰利品。
鮮於仲通身著朝服,恭敬地跪在地上,向李隆基行叩拜大禮,口中高唿:“微臣鮮於仲通,拜見聖人,願聖人龍體安康。”
李隆基端坐在龍椅上,微微抬手,示意鮮於仲通起身,緩聲道:“愛卿快快請起,不必如此多禮。”
“謝聖人。”鮮於仲通謝恩後站起身來。
“鮮於愛卿可知朕今日召你來所為何事?”李隆基盯著鮮於仲通打量一番,然後鄭重問道。
鮮於仲通當然知道李隆基今日召見他的緣由。
他昨夜在楊國忠府上飲了半宿的“劍南燒春”,玩了半夜的女人,此刻酒意仍在喉間翻湧。
隻有兩個人和一群美婢美妾的酒宴上,楊國忠已經告訴他今日聖人會召見他,並且將召見他的具體事情都說了。
然而,他並未在麵上表露出來,而是一臉疑惑地問道:“微臣愚鈍,不知聖人召見微臣所為何事?”
李隆基的臉色有些疲倦,他凝視著鮮於仲通,緩緩說道:“楊國忠向朕舉薦愛卿,坐鎮潼關,以備不時之需,支援洛陽,殲滅叛軍。愛卿對此可有異議?”
“老子能有什麽異議。”鮮於仲通心中暗罵一聲,連忙拱手道:“微臣豈敢有異議,一切皆聽從聖人旨意。”
緊接著,他心中卻在暗暗思忖,這李隆基也真是死要麵子,事已至此,還不肯說實話。
明明是想讓他鎮守潼關,以防叛軍攻破洛陽、兵臨潼關,可嘴上卻說得如此冠冕堂皇,什麽支援洛陽、殲滅叛軍,不過是些漂亮話罷了。
李隆基麵沉似水,微微頷首,他的目光如鷹隼一般,緊緊地盯著眼前的鮮於仲通。
鮮於仲通感受到了那道審視的目光,心中不禁有些忐忑。
“這鮮於仲通不知道行不行啊……”李隆基心中暗自思忖著,原本他想要正式任命鮮於仲通駐守潼關的話語,到了嘴邊卻突然變得有些猶豫起來。
他深知鮮於仲通之前擔任劍南道節度副使時,確實經曆過不少戰事,但與哥舒翰、高仙芝等名將相比,無論是威望還是戰績,都明顯遜色不少。
然而,此時此刻,哥舒翰、高仙芝等名將都被吐蕃和契丹等勢力所牽製,無法脫身前來支援。
麵對如此困境,李隆基發現自己能夠倚重的大將實在是少之又少。
自從他最為信任的陳玄禮因為不聽他的話而失去晉陽城之後,李隆基的內心就被恐懼所籠罩。
尤其是叛軍圍攻洛陽以來,這種恐懼愈發強烈,他時刻擔心著叛軍會如潮水般湧向長安城。
在這種極度的不安中,李隆基對所有的大將都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懷疑。
即使是李光弼如今在洛陽奮勇抗敵,他對其能力和忠心也充滿了猜忌。
然而,李隆基心裏非常清楚,此時此刻,這些話絕對不能說出口,甚至連一點端倪都不能表露出來。
因為一旦這樣做,極有可能引發皇帝和將相之間的猜疑,從而導致一種極為不利的局麵。
所以,盡管他心中有諸多想法,卻也隻能強忍著,臉上露出一副讚賞的表情,說道:“鮮於愛卿啊,你以往帶兵打仗的表現,朕都看在眼裏,做得非常出色。”
“此次前往潼關,朕對你寄予厚望,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期望啊。”
獻於仲通自然不知道李隆基內心的真實想法,他隻覺得自己得到了皇帝的當麵讚賞,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之情。
他趕忙躬身施禮,恭敬地說道:“微臣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報答聖人的知遇之恩,盡忠職守而已,實在不敢承受聖人如此讚譽。”
李隆基看著獻於仲通,心中不禁迴憶起自己當年是如何巧妙地籠絡臣子們心思的。
他微微低頭,看了一眼早已讓人提前準備好的關於獻於仲通的基本資料,然後抬起頭,麵帶微笑,神色溫和地說道:“獻於愛卿,朕記得,你應該是薊州漁陽人吧?”
獻於仲通完全沒有料到李隆基竟然對他的情況如此關注和了解,心中的激動愈發難以抑製。
他連忙再次躬身施禮,聲音略微有些顫抖地說道:“多謝聖人……微臣的祖籍的確是漁陽,但微臣自幼便在川蜀地區長大,因此也可以算是蜀人。”
當獻於仲通迴答時,李隆基的心思完全不在他的話語上,甚至可以說,他根本沒有認真去聽。
李隆基真正關注的,是獻於仲通聽完他的話後臉上的表情變化。
對於駐守潼關的人選,李隆基其實經過了深思熟慮和反複權衡。
從統兵打仗的能力以及在軍中的威望來看,哥舒翰無疑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然而,由於王忠嗣事件以及上次獻俘儀式上熊虎中刺殺他的事情,李隆基對哥舒翰產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對他的忠誠度也心存疑慮。
至於第二個人選,李隆基也曾考慮過哥仙芝。
畢竟,在麵對契丹犯邊的情況下,他認為完全可以派遣哥仙芝手下的大將去應對。
但問題在於,楊國忠等朝中大臣因為從未收到過高仙芝逢年過節送來的錢禮,便在李隆基麵前進讒言,說高仙芝性情極為狂傲,喜歡主動進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