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自信心膨脹的楊國忠
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 作者:九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537章 自信心膨脹的楊國忠
李隆基此時一心隻想求穩,希望能夠先守住潼關,拖垮叛軍,然後再考慮如何進行反攻。
因此,李隆基心中暗自思忖,高仙芝這個人雖然勇猛善戰,但他駐守潼關之後,恐怕會比陳玄禮一樣,甚至更加桀驁不馴,可能會直接率領大軍與叛軍進行野戰。
如此一來,不僅會破壞整個戰略布局,還極有可能導致潼關失守,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李隆基決定另選他人來鎮守潼關。
當時,楊國忠則在一旁察言觀色,深知李隆基的憂慮所在。
於是,他精心挑選了一個看似最為溫順、最具中庸之道,且與自己私交甚篤的人——獻於仲通。
李隆基剛才對獻於仲通的應對之詞以及神色變化進行了仔細觀察。
總體而言,李隆基對獻於仲通的表現還是相當滿意的。
在他眼中,獻於仲通謙遜有禮、恭謹有加,麵對提問時迴答得冷靜而穩妥,給人一種值得信賴、能夠聽從命令的感覺。
基於這樣的判斷,李隆基終於下定決心,不再猶豫不決。
他麵色凝重地對獻於仲通說道:“獻於仲通啊,朕現在任命你為懷化大將軍,率領你手下的三萬將士即刻啟程,前往潼關鎮守。”
“你務必要給朕守住潼關,絕不能讓叛軍的一兵一卒越過潼關,踏入關中半步。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此事是福是禍還不一定啊!”獻於仲通心中暗自思忖著,然而他的臉上卻絲毫沒有流露出內心的真實想法,依舊是那副恭敬而又激動的神情,仿佛對即將到來的任務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他賭咒發誓般地大聲說道:“臣絕不會辜負聖意!”
這聲音在宮殿內迴蕩,顯得格外響亮和堅定。
李隆基聽著獻於仲通如此自信的話語,心中卻並未完全釋然。
相反,鮮於仲通表現得過於自信,他反而有些患得患失起來,開始對獻於仲通的能力產生了一絲懷疑。
李隆基略一猶豫,最終還是決定再給獻於仲通一些鼓勵和支持。
他緩緩說道:“旁人都知曉我大唐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名將,但朕卻深知獻於愛卿才是朕最為信得過的人選。”
“朕知卿曾在南詔與蠻子周旋。”李隆基突然提起十年前的舊事,龍案上堆積的奏折間,恰露出半幅泛黃的捷報,那是鮮於仲通平定南詔叛亂時所獻。
他眯起雙眼,仿佛在端詳一件精巧的瓷器,“然潼關之險,遠勝洱海。若卿能如當年破蠻兵於點蒼山,朕便許你開府儀同三司。”
說罷,李隆基深深地凝視著鮮於仲通,那目光中既有信任,也有期望,他接著說道:“愛卿方為朕駐守潼關,朕當為愛卿賞賜一匹良駒,以助力腳程。”
聽到這句話,鮮於仲通的心情瞬間如同波瀾壯闊的大海一般,難以平靜。
他渾身激動得顫抖起來,連忙跪地謝恩,又是一番大表忠心,表示自己定當不辱使命,不負聖恩。
李隆基見狀,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吩咐道:“來人,帶獻於仲通去朕的禦苑,讓他挑選一匹良駒。”
話音未落,一名太監應聲而入,引領著鮮於仲通離開了興慶宮,朝著禦苑走去。
鮮於仲通的步伐有些踉蹌,顯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激動情緒之中。
李隆基麵帶微笑地看著獻於仲通,眼中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自得。
這些年來,李隆基早已厭倦了用那些手段去籠絡臣子們的心思。
然而,如今形勢所迫,他不得不重新拾起這些伎倆。
迴想起當年,李隆基對這些籠絡臣子的手段可謂是運用得爐火純青。
他深知如何巧妙地利用權力和利益來吸引官員們的支持,讓他們對自己忠心耿耿。
在天下官員的眼中,他一度被視為極具個人魅力、極其體恤和體諒臣子的帝王。
然而,李隆基卻並未察覺到獻於仲通是諸多臣子中對他最不忠心的那幾人之一。
當獻於仲通離開興慶宮後,他那興奮激動的神色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未出現過一般。
……
……
自從裴徽離開之後,楊國忠的心情格外舒暢。
他覺得自己終於擺脫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現在可以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和野心了。
楊國忠意氣風發,得意洋洋。
他巧妙地將裴徽支出長安,不僅如此,還將裴徽的心腹幹將顏真卿(楊國忠這般認為)打入大牢。
這一係列的操作讓楊國忠頗為自得,他認為自己無論是智謀還是對聖人心思的揣摩,都遠遠勝過了裴徽。
在與裴徽的這場爭鬥中,楊國忠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勝利,他的自信心也隨之膨脹到了極點。
他自認為是一條被困在淺灘的蛟龍,如今終於跳入了大海,徹底釋放出了蟄伏多年的野心。
而為了讓這階段性勝利成果最大化,楊國忠可謂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
他心裏很清楚,裴徽不在長安的這段時間,正是他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的絕佳機會。
因為一旦裴徽迴到長安城,很多事情恐怕就沒那麽容易辦成了。
於是,楊國忠當機立斷,連夜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們,共同商議如何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深思熟慮,他們最終敲定了一個“三步走”的奪權計劃。
首先,楊國忠想到了一招“借刀殺人”之計。
就在裴徽離開長安城的第二天,楊國忠便開始行動了起來。他暗中指使一批人,對王維進行彈劾,指控他寫了反詩。
楊國忠對李隆基的脾氣了如指掌,他深知皇帝對於“謀反”二字是極為敏感的。
因此,他特意命人偽造了一首王維的《凝碧池》詩作,並在朝堂之上慷慨激昂地陳詞:“王維身為吏部尚書,竟然在詩中稱叛軍為‘胡塵’,這分明是對朝廷的大不敬,其心可誅啊!”
果不其然,李隆基聽聞此言後,頓時勃然大怒。
他對王維的行為感到十分憤慨,認為這是對皇權的嚴重挑釁。
於是,李隆基毫不猶豫地下達旨意,革去了王維的吏部尚書官職,並將其交由楊國忠進行徹底的調查。
而且楊國忠以右相的身份兼任吏部尚書一職,這使得他擁有了極大的權力,可以對朝廷中樞和地方的一些官職進行大規模的調整。
這無疑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一朝宰相一朝臣”模式的正式開啟。
在這個過程中,元載和嚴武操縱著陳希烈,試圖對楊國忠進行全力阻擊,以保護王維。
然而,楊國忠的行動卻異常突然,讓他們措手不及。
特別是楊國忠還巧妙地抓住了李隆基當下最為敏感的問題,這使得他的地位更加穩固。
當然,主要是裴徽不在,又不能讓陳希烈進宮麵聖,導致一些關鍵問題無法在李隆基麵前得到充分闡述。
這樣一來,元載和嚴武即使有心操作,也難以發揮作用。
本來,按照大唐選人用官的律令,朝廷選官補闕時,正五品以下的官員由吏部選定後,遞交給中書門下進行複議。
而在李林甫當政時期,所謂的中書門下複議,實際上就是李林甫一個人的批準和蓋章。
至於正五品以上的官員,李林甫還需要將名單呈送給宮中,由李隆基過目並下旨恩準。
如今,楊國忠仗著自己的權勢,強行兼任吏部尚書一職。
他的目的非常明確,不僅要趕在裴徽迴來之前,將眾多關鍵職位都換上自己的親信,還要借此機會展示他的權威。
尤其是為了超越李林甫當年在右相府立小朝廷議事時的所作所為,楊國忠決定采取更為極端的手段。
……
……
李隆基此時一心隻想求穩,希望能夠先守住潼關,拖垮叛軍,然後再考慮如何進行反攻。
因此,李隆基心中暗自思忖,高仙芝這個人雖然勇猛善戰,但他駐守潼關之後,恐怕會比陳玄禮一樣,甚至更加桀驁不馴,可能會直接率領大軍與叛軍進行野戰。
如此一來,不僅會破壞整個戰略布局,還極有可能導致潼關失守,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李隆基決定另選他人來鎮守潼關。
當時,楊國忠則在一旁察言觀色,深知李隆基的憂慮所在。
於是,他精心挑選了一個看似最為溫順、最具中庸之道,且與自己私交甚篤的人——獻於仲通。
李隆基剛才對獻於仲通的應對之詞以及神色變化進行了仔細觀察。
總體而言,李隆基對獻於仲通的表現還是相當滿意的。
在他眼中,獻於仲通謙遜有禮、恭謹有加,麵對提問時迴答得冷靜而穩妥,給人一種值得信賴、能夠聽從命令的感覺。
基於這樣的判斷,李隆基終於下定決心,不再猶豫不決。
他麵色凝重地對獻於仲通說道:“獻於仲通啊,朕現在任命你為懷化大將軍,率領你手下的三萬將士即刻啟程,前往潼關鎮守。”
“你務必要給朕守住潼關,絕不能讓叛軍的一兵一卒越過潼關,踏入關中半步。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此事是福是禍還不一定啊!”獻於仲通心中暗自思忖著,然而他的臉上卻絲毫沒有流露出內心的真實想法,依舊是那副恭敬而又激動的神情,仿佛對即將到來的任務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他賭咒發誓般地大聲說道:“臣絕不會辜負聖意!”
這聲音在宮殿內迴蕩,顯得格外響亮和堅定。
李隆基聽著獻於仲通如此自信的話語,心中卻並未完全釋然。
相反,鮮於仲通表現得過於自信,他反而有些患得患失起來,開始對獻於仲通的能力產生了一絲懷疑。
李隆基略一猶豫,最終還是決定再給獻於仲通一些鼓勵和支持。
他緩緩說道:“旁人都知曉我大唐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名將,但朕卻深知獻於愛卿才是朕最為信得過的人選。”
“朕知卿曾在南詔與蠻子周旋。”李隆基突然提起十年前的舊事,龍案上堆積的奏折間,恰露出半幅泛黃的捷報,那是鮮於仲通平定南詔叛亂時所獻。
他眯起雙眼,仿佛在端詳一件精巧的瓷器,“然潼關之險,遠勝洱海。若卿能如當年破蠻兵於點蒼山,朕便許你開府儀同三司。”
說罷,李隆基深深地凝視著鮮於仲通,那目光中既有信任,也有期望,他接著說道:“愛卿方為朕駐守潼關,朕當為愛卿賞賜一匹良駒,以助力腳程。”
聽到這句話,鮮於仲通的心情瞬間如同波瀾壯闊的大海一般,難以平靜。
他渾身激動得顫抖起來,連忙跪地謝恩,又是一番大表忠心,表示自己定當不辱使命,不負聖恩。
李隆基見狀,滿意地點了點頭,隨即吩咐道:“來人,帶獻於仲通去朕的禦苑,讓他挑選一匹良駒。”
話音未落,一名太監應聲而入,引領著鮮於仲通離開了興慶宮,朝著禦苑走去。
鮮於仲通的步伐有些踉蹌,顯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激動情緒之中。
李隆基麵帶微笑地看著獻於仲通,眼中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自得。
這些年來,李隆基早已厭倦了用那些手段去籠絡臣子們的心思。
然而,如今形勢所迫,他不得不重新拾起這些伎倆。
迴想起當年,李隆基對這些籠絡臣子的手段可謂是運用得爐火純青。
他深知如何巧妙地利用權力和利益來吸引官員們的支持,讓他們對自己忠心耿耿。
在天下官員的眼中,他一度被視為極具個人魅力、極其體恤和體諒臣子的帝王。
然而,李隆基卻並未察覺到獻於仲通是諸多臣子中對他最不忠心的那幾人之一。
當獻於仲通離開興慶宮後,他那興奮激動的神色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未出現過一般。
……
……
自從裴徽離開之後,楊國忠的心情格外舒暢。
他覺得自己終於擺脫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現在可以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和野心了。
楊國忠意氣風發,得意洋洋。
他巧妙地將裴徽支出長安,不僅如此,還將裴徽的心腹幹將顏真卿(楊國忠這般認為)打入大牢。
這一係列的操作讓楊國忠頗為自得,他認為自己無論是智謀還是對聖人心思的揣摩,都遠遠勝過了裴徽。
在與裴徽的這場爭鬥中,楊國忠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勝利,他的自信心也隨之膨脹到了極點。
他自認為是一條被困在淺灘的蛟龍,如今終於跳入了大海,徹底釋放出了蟄伏多年的野心。
而為了讓這階段性勝利成果最大化,楊國忠可謂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思。
他心裏很清楚,裴徽不在長安的這段時間,正是他鞏固和擴大自己權勢的絕佳機會。
因為一旦裴徽迴到長安城,很多事情恐怕就沒那麽容易辦成了。
於是,楊國忠當機立斷,連夜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幕僚們,共同商議如何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和深思熟慮,他們最終敲定了一個“三步走”的奪權計劃。
首先,楊國忠想到了一招“借刀殺人”之計。
就在裴徽離開長安城的第二天,楊國忠便開始行動了起來。他暗中指使一批人,對王維進行彈劾,指控他寫了反詩。
楊國忠對李隆基的脾氣了如指掌,他深知皇帝對於“謀反”二字是極為敏感的。
因此,他特意命人偽造了一首王維的《凝碧池》詩作,並在朝堂之上慷慨激昂地陳詞:“王維身為吏部尚書,竟然在詩中稱叛軍為‘胡塵’,這分明是對朝廷的大不敬,其心可誅啊!”
果不其然,李隆基聽聞此言後,頓時勃然大怒。
他對王維的行為感到十分憤慨,認為這是對皇權的嚴重挑釁。
於是,李隆基毫不猶豫地下達旨意,革去了王維的吏部尚書官職,並將其交由楊國忠進行徹底的調查。
而且楊國忠以右相的身份兼任吏部尚書一職,這使得他擁有了極大的權力,可以對朝廷中樞和地方的一些官職進行大規模的調整。
這無疑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一朝宰相一朝臣”模式的正式開啟。
在這個過程中,元載和嚴武操縱著陳希烈,試圖對楊國忠進行全力阻擊,以保護王維。
然而,楊國忠的行動卻異常突然,讓他們措手不及。
特別是楊國忠還巧妙地抓住了李隆基當下最為敏感的問題,這使得他的地位更加穩固。
當然,主要是裴徽不在,又不能讓陳希烈進宮麵聖,導致一些關鍵問題無法在李隆基麵前得到充分闡述。
這樣一來,元載和嚴武即使有心操作,也難以發揮作用。
本來,按照大唐選人用官的律令,朝廷選官補闕時,正五品以下的官員由吏部選定後,遞交給中書門下進行複議。
而在李林甫當政時期,所謂的中書門下複議,實際上就是李林甫一個人的批準和蓋章。
至於正五品以上的官員,李林甫還需要將名單呈送給宮中,由李隆基過目並下旨恩準。
如今,楊國忠仗著自己的權勢,強行兼任吏部尚書一職。
他的目的非常明確,不僅要趕在裴徽迴來之前,將眾多關鍵職位都換上自己的親信,還要借此機會展示他的權威。
尤其是為了超越李林甫當年在右相府立小朝廷議事時的所作所為,楊國忠決定采取更為極端的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