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新皇登基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03章 新皇登基
且不說勳貴武將皆列隊於後,一幫子戰場上的驕兵悍將,在朝堂上能和文臣因為分歧,吵的口沫橫飛。
要不是有皇上看著,文臣們的狗腦子都能被他們打出來。
此刻都安靜如雞,都挺直了腰板,端端正正坐在馬匹上。
隊列也是整整齊齊。
不用安排,自動安排爵位高低,品級先後,一字排列。
除了在朱棣的閱兵上,普通文臣們還沒見過這些廝殺漢子如此老實。
單論楊士奇,大行皇帝故去,新皇登基典禮,明麵上的主持都是他,士林之中聲望也達到了頂峰。
這種先皇信任,新君信賴的重臣,想不飛黃騰達都不可能。
這樣一位注定會名垂青史的名臣,也態度恭謹對越國公執弟子禮。
當所有的東西結合起來,永樂朝第一權臣的形象,立體地出現在這些低級文官的麵前,成為他們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
有徐聞在,自然是他帶頭,下馬入宮。
等候在一旁的司禮監主管太監,將早就準備好的勸進文書,交到他手中。
相關程序,徐聞已經經曆過一次。
也是在場眾人中,極少數有相關經驗的。
他對主管太監微微一點頭後,跨過了金水橋,進入紫禁城。
後麵的諸臣,看著徐聞腰間的寶劍,無不露出豔羨之色。
劍履上殿,這就是人臣能達到的巔峰,大丈夫當如是!
具體事項,不用徐聞操心,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安排得妥妥當當。
他隻需要按照禮部官員,還有司禮監的內侍指引做好自己該做的。
朱高熾此時距離成為這個龐大王朝的主人,隻剩著法理上的一步。
徐聞緩緩一步步地走上台階,踏入巍峨的宮殿。
周邊精挑細選的錦衣衛力士,手執皇家儀仗分立兩旁。
端坐在龍椅之上的朱高熾也終於見到久違的老師。
說來也奇怪,哪怕是馬上要成為萬萬人之上天子,他的內心始終還有點惴惴不安。
此刻見到徐聞,內心始終安定了下來,嘴角也忍不住上揚。
接下來就是繁瑣的各式禮儀,禱告上蒼,昭示天下。
大明朝的舊主已去,即將迎來新主。
禮畢。
徐聞明白,該自己上場了。
打開勸進文書,翰林院那些筆杆子寫出來的東西,花團錦簇,讀起來也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整個大殿中,就隻有徐聞清越的聲音在迴響。
朱高熾首先辭謝,自己德不配位,難當大位。
徐聞繼續打開第二份文書。
如此的過程重複三次後,朱高熾勉為其難,接過皇位。
身旁的內侍將早就準備的皇帝冠冕給他換上。
此時輪到楊士奇登場,宣讀新朝第一道詔書,定年號。
沒有什麽意外,朱高熾體弱,取‘洪’字,寓意洪福齊天,願繼承朱棣的遺誌,勵精圖治,興我大明。
取‘熙’字,寓意光明興盛。
文武百官齊喝萬歲。
洪熙朝正式開始了。
新朝第一件大事,便是封官加爵,大赦天下。
其他可以等,但是對於徐聞這個立下潑天大功之人,眾人都知道,新皇必然會馬上封賞。
司禮監的總管已經手持聖旨,開始宣告。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
“朕紹膺天命,統禦萬方,夙夜兢惕,思與賢臣共安社稷,茲有越國公徐聞,世篤忠貞,夙承勳烈,當國家危疑之際,翊讚朕躬,戡亂定策,光昭日月,其心膂之誠,實為股肱之倚;其經緯之略,堪為柱石之托。
昔周公輔成王而天下定,霍光佐漢室而社稷寧,今徐聞之功,不遜古賢。特晉爾為越王,錫以金冊玉寶,增祿萬石,世襲罔替。賜王爵冕服九章,爾其克勤克慎,撫綏黎庶,翊衛朝廷,俾山河永固,國祚綿長.......”
台下眾人,在聽完以後,都在交換著彼此驚詫的眼神。
這份詔書裏麵所包含的意思有點多啊。
雖然沒有直說越國公擁立之功,但是戡亂定策,但戡的是哪個亂,定的什麽策,就不好說了。
當然以徐聞的資曆,要說戡亂建文,倒也沒啥問題。
可那是在先皇手上,新帝再說一遍,有點不合適啊。
而且用的是周公,霍光這樣的例子來借古喻今。
如果今上是真心誠意的話,那越國公……哦,
不對,越王的位置,更加穩固!
至於封王,官員們倒是不太奇怪。
徐聞屢立大功,在先皇手中已經封無可封。
為了不讓朱棣難做,徐聞才會領兵部尚書,並長期外出。
新皇繼位,要安撫重臣,封賞有功之人,知道內幕的,也清楚徐聞選擇秘不發喪,承擔了多少的壓力。
同時還拒絕了某些不能說的誘惑,加上本就是先皇女婿,今上的小舅子,也算皇親。
如此功勞,封為異姓王或許算國朝還活著的首例。
但也算徐聞憑本事自己掙來的!
開先例之事,按照慣例,總要有人出來走個過場,反對一下。
這個任務隻有楊士奇有資格上,事先洪熙帝朱高熾也通知過他。
為了恩師,他也願意出這個頭,可沒等他出列。
徐聞已經走了出來,摘下官帽,叩謝道:“陛下對微臣的厚愛,臣銘感五內,但越王之事,臣萬不敢受。”
朱高熾也想到以徐聞的性子,自己想封他越王,不會這麽順利,肯定會當場拒絕,楊士奇隻是以防萬一的備胎。
“朕意已決,先皇曾言,越國公功蓋天下,然不能以王爵封之,此乃畢生憾事,如若歸去,爾等當了此心願。”
旨意不管用,朱高熾隻能打感情牌。
這話父子聊天的時候,朱棣還真說過。
北征漠北之後,徐聞就已經是越國公。
漠北定策,保大明北境安寧,並未封賞,朱棣就覺得欠下徐聞不少。
其後徐聞坐鎮北京,督造紫禁城,改造京師,哪一件不是鼎天之功?
但已封無可封。
朱棣知道,若是自己給徐聞封王,將來兒子朱高熾繼位後怎麽辦?
徐聞當時隻有三十七八歲,可是正當壯年。
所以隻能從其他賞賜上彌補,徐華和徐謙身上也都被恩蔭了爵位。
朱高熾深知先皇用意,故而登基後,第一件事便是給徐聞封王,以安帝位。
且不說勳貴武將皆列隊於後,一幫子戰場上的驕兵悍將,在朝堂上能和文臣因為分歧,吵的口沫橫飛。
要不是有皇上看著,文臣們的狗腦子都能被他們打出來。
此刻都安靜如雞,都挺直了腰板,端端正正坐在馬匹上。
隊列也是整整齊齊。
不用安排,自動安排爵位高低,品級先後,一字排列。
除了在朱棣的閱兵上,普通文臣們還沒見過這些廝殺漢子如此老實。
單論楊士奇,大行皇帝故去,新皇登基典禮,明麵上的主持都是他,士林之中聲望也達到了頂峰。
這種先皇信任,新君信賴的重臣,想不飛黃騰達都不可能。
這樣一位注定會名垂青史的名臣,也態度恭謹對越國公執弟子禮。
當所有的東西結合起來,永樂朝第一權臣的形象,立體地出現在這些低級文官的麵前,成為他們一生都難以磨滅的記憶。
有徐聞在,自然是他帶頭,下馬入宮。
等候在一旁的司禮監主管太監,將早就準備好的勸進文書,交到他手中。
相關程序,徐聞已經經曆過一次。
也是在場眾人中,極少數有相關經驗的。
他對主管太監微微一點頭後,跨過了金水橋,進入紫禁城。
後麵的諸臣,看著徐聞腰間的寶劍,無不露出豔羨之色。
劍履上殿,這就是人臣能達到的巔峰,大丈夫當如是!
具體事項,不用徐聞操心,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安排得妥妥當當。
他隻需要按照禮部官員,還有司禮監的內侍指引做好自己該做的。
朱高熾此時距離成為這個龐大王朝的主人,隻剩著法理上的一步。
徐聞緩緩一步步地走上台階,踏入巍峨的宮殿。
周邊精挑細選的錦衣衛力士,手執皇家儀仗分立兩旁。
端坐在龍椅之上的朱高熾也終於見到久違的老師。
說來也奇怪,哪怕是馬上要成為萬萬人之上天子,他的內心始終還有點惴惴不安。
此刻見到徐聞,內心始終安定了下來,嘴角也忍不住上揚。
接下來就是繁瑣的各式禮儀,禱告上蒼,昭示天下。
大明朝的舊主已去,即將迎來新主。
禮畢。
徐聞明白,該自己上場了。
打開勸進文書,翰林院那些筆杆子寫出來的東西,花團錦簇,讀起來也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整個大殿中,就隻有徐聞清越的聲音在迴響。
朱高熾首先辭謝,自己德不配位,難當大位。
徐聞繼續打開第二份文書。
如此的過程重複三次後,朱高熾勉為其難,接過皇位。
身旁的內侍將早就準備的皇帝冠冕給他換上。
此時輪到楊士奇登場,宣讀新朝第一道詔書,定年號。
沒有什麽意外,朱高熾體弱,取‘洪’字,寓意洪福齊天,願繼承朱棣的遺誌,勵精圖治,興我大明。
取‘熙’字,寓意光明興盛。
文武百官齊喝萬歲。
洪熙朝正式開始了。
新朝第一件大事,便是封官加爵,大赦天下。
其他可以等,但是對於徐聞這個立下潑天大功之人,眾人都知道,新皇必然會馬上封賞。
司禮監的總管已經手持聖旨,開始宣告。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
“朕紹膺天命,統禦萬方,夙夜兢惕,思與賢臣共安社稷,茲有越國公徐聞,世篤忠貞,夙承勳烈,當國家危疑之際,翊讚朕躬,戡亂定策,光昭日月,其心膂之誠,實為股肱之倚;其經緯之略,堪為柱石之托。
昔周公輔成王而天下定,霍光佐漢室而社稷寧,今徐聞之功,不遜古賢。特晉爾為越王,錫以金冊玉寶,增祿萬石,世襲罔替。賜王爵冕服九章,爾其克勤克慎,撫綏黎庶,翊衛朝廷,俾山河永固,國祚綿長.......”
台下眾人,在聽完以後,都在交換著彼此驚詫的眼神。
這份詔書裏麵所包含的意思有點多啊。
雖然沒有直說越國公擁立之功,但是戡亂定策,但戡的是哪個亂,定的什麽策,就不好說了。
當然以徐聞的資曆,要說戡亂建文,倒也沒啥問題。
可那是在先皇手上,新帝再說一遍,有點不合適啊。
而且用的是周公,霍光這樣的例子來借古喻今。
如果今上是真心誠意的話,那越國公……哦,
不對,越王的位置,更加穩固!
至於封王,官員們倒是不太奇怪。
徐聞屢立大功,在先皇手中已經封無可封。
為了不讓朱棣難做,徐聞才會領兵部尚書,並長期外出。
新皇繼位,要安撫重臣,封賞有功之人,知道內幕的,也清楚徐聞選擇秘不發喪,承擔了多少的壓力。
同時還拒絕了某些不能說的誘惑,加上本就是先皇女婿,今上的小舅子,也算皇親。
如此功勞,封為異姓王或許算國朝還活著的首例。
但也算徐聞憑本事自己掙來的!
開先例之事,按照慣例,總要有人出來走個過場,反對一下。
這個任務隻有楊士奇有資格上,事先洪熙帝朱高熾也通知過他。
為了恩師,他也願意出這個頭,可沒等他出列。
徐聞已經走了出來,摘下官帽,叩謝道:“陛下對微臣的厚愛,臣銘感五內,但越王之事,臣萬不敢受。”
朱高熾也想到以徐聞的性子,自己想封他越王,不會這麽順利,肯定會當場拒絕,楊士奇隻是以防萬一的備胎。
“朕意已決,先皇曾言,越國公功蓋天下,然不能以王爵封之,此乃畢生憾事,如若歸去,爾等當了此心願。”
旨意不管用,朱高熾隻能打感情牌。
這話父子聊天的時候,朱棣還真說過。
北征漠北之後,徐聞就已經是越國公。
漠北定策,保大明北境安寧,並未封賞,朱棣就覺得欠下徐聞不少。
其後徐聞坐鎮北京,督造紫禁城,改造京師,哪一件不是鼎天之功?
但已封無可封。
朱棣知道,若是自己給徐聞封王,將來兒子朱高熾繼位後怎麽辦?
徐聞當時隻有三十七八歲,可是正當壯年。
所以隻能從其他賞賜上彌補,徐華和徐謙身上也都被恩蔭了爵位。
朱高熾深知先皇用意,故而登基後,第一件事便是給徐聞封王,以安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