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勳貴集合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02章 勳貴集合
甲辰年八月二十五日。
欽天監並禮部,共同商討出黃道吉日,先皇禦龍歸天,新皇繼位。
一大清早,北京城各個街道,百姓及各路官差紛紛清水潑街。
得益於徐聞對北京城的整修,主要幹道皆為青石鋪就,無需黃土墊道彌補各種車轍印。
許久沒有動靜的越國公府,今天正門大開。
徐聞身著緋色國公朝服,腰間斜挎尚方寶劍,端坐於朱棣禦賜西域汗血寶馬之上,由嶽衝牽馬,緩緩走出。
在他身後,徐華和徐謙,一左一右,皆是高頭大馬,朝服打扮,莊嚴鄭重。
父子三人同時出門,左右鄰居也多為朝中勳貴,此刻也紛紛避讓。
英國公張輔,更是早早就守候在門前。
一見徐聞,便下馬行禮道:“見過越國公。”
徐聞也下馬,快步上前,將人扶起,然後微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現在你也是國公了,都是幾個老兄弟,彼此毋須多禮。”
兩人之間的情誼已經無需過多的客套,張輔隻是躬身道:“越國公請。”
待徐聞上馬後,他才動身,跟在身後。
如果不是嶽衝搶了自己的位置,張輔很願意為徐聞前驅。
朱高熾對徐聞屢次相邀,皆未公諸於世。
京中閑漢甚多,又有龐大的底層吏員,他們看到的是太子迴京後,越國公隻是在大行皇帝發喪時露過一麵,便再沒有消息。
盡管知道徐聞乃太子師,也難怪會有些風言風語。
有些還傳至張輔的耳中,新朝新政,越國公乃永樂朝舊人,天子心腹,恐不為新皇所喜,故一直被冷落。
這些小道消息,也隻在底層有市場。
但凡有些品級的官員都很明白,越國公,依舊是那個第一勳貴,第一朝臣。
他沒有露麵,但徐華和徐謙,在整個新皇登基過程中,忙前忙後,文武二事,皆有參與,到處都能看到二人的身影。
就這樣的聖眷,哪來的失勢?
不過是鄉村野夫嚼舌頭罷了。
徐聞也根本不在乎這些。
但是張輔在乎,這些話都能夠讓自己聽聞,可見已經有了一定市場,將亂傳謠言的家仆重責十杖後。
今日他也是全套國公儀仗齊全,等候徐聞。
他堂堂大明朝英國公,京營主帥,要讓天下知道,越國公始終是那個越國公,大明朝的定海神針,不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置喙!
兩位國公領頭,其他勳貴也默默地跟在他們身後,無聲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大家都是跟隨著先皇,在靖難之戰,北伐南征中一步步靠戰功封爵,屍山血海裏麵殺出來的。
也是看著徐聞如何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率領或者幫助大家拿下一次次勝利。
現在北京城所有因戰封爵的勳貴,幾乎沒人敢說自己沒受過徐聞的恩惠。
越國公想要避嫌,他們理解。
但是他們不允許這麵勳貴中旗幟被人質疑!
龐大的勳貴隊伍在京中穿城而過,引人側目。
早起幹活的平民們,也紛紛低頭路邊躲避。
新皇登基,裏長甲長都反複交代過。
今日乃大典之日,除了帶領大家清早起來清水潑街外,還著重交代避開貴人。
京師之地,天子腳下,百姓也算見多識廣。
但除了永樂帝禦駕親征,得勝迴京時,也沒見過這麽多勳貴聚集在一起。
滿眼的紅色,張牙舞爪的各式補子,晃花了他們的雙眼。
為首的那位留著三縷長須,雍容爾雅的中年人,稍微有點見識百姓們都認識。
永樂大帝班師迴朝,出巡,他永遠都是站在最靠近皇帝身邊的那位。
越國公、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師,兵部尚書,領東宮詹事府詹事,前朝擎天柱,徐聞!
升鬥小民得感謝徐聞,四海商會全力運轉後,打通了全部南洋商路,日本的朝鮮也納入了小三角貿易中。
整個東亞商業圈被全部盤活,海量的利潤及商稅,讓大明朝也愈加富裕。
普通百姓尤其是京師之地的居民,也能喝喝小酒,吃吃小肉,談天說地一番。
私下他們談論越國公如何如何,可今天真正得見大明第一勳貴的威視,無不兩腿顫顫,幾欲下跪,隻能低著頭,不和那些目光如狼似虎的沙場悍將對視。
此刻他們才明白,貴人們隻是不想和他們計較而已。
勳貴和文臣當初在規劃時,就有不同的分區。
徐聞雖然想要一個其樂融融的朝廷環境,大家同心協力,努力為天下黎民百姓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文武勳貴混居,大家彼此熟識,聯絡感情。
但他也清楚,這不過是穿越者的美好幻想。
且不論皇帝會怎麽看待,大臣們私自串聯,光是文臣武將勳貴們的各種的思想,利益訴求就完全尿不到一個壺裏去。
所以徐聞也隻有按照工部的計劃,進行傳統的劃分。
文臣武將們最終在承天門前匯合,內閣本應以金幼孜為首,但他身體染病,不同於徐聞的裝病,他是真沉屙在身。
所以朱棣病重之時,一直都是楊士奇在處理事務,今日也未能出現。
文臣們還是隱隱以楊士奇為首,一見徐聞,楊士奇恭敬地打招唿。
“恩師近段時間身體不適,士奇國事在身,未能前往探視,還望恩師原諒。”
徐聞笑了笑:“國事為重,不過偶感風寒,沒什麽大不了的。”
他哪能不清楚,楊士奇這是在給自己找補,幫自己稱病不出背書。
有首輔開口,其他人再無需多言。
文官後排那些新晉低階官員,因為徐聞長期巡邊,朝會都很少參加。
對於鼎鼎大名的越國公隻聞其名,不見其人。
每當朝中大佬提及越國公時,不自覺地換上恭敬語氣,聲音也會降低不少。
雖為勳貴,但各位言必稱當朝第一文臣。
年輕人總是有些好奇,何人能當如此名號?
還有心中有些不服氣,年輕氣盛,總是以為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到那一步。
今日得見,心中隻有一個字“服!”
甲辰年八月二十五日。
欽天監並禮部,共同商討出黃道吉日,先皇禦龍歸天,新皇繼位。
一大清早,北京城各個街道,百姓及各路官差紛紛清水潑街。
得益於徐聞對北京城的整修,主要幹道皆為青石鋪就,無需黃土墊道彌補各種車轍印。
許久沒有動靜的越國公府,今天正門大開。
徐聞身著緋色國公朝服,腰間斜挎尚方寶劍,端坐於朱棣禦賜西域汗血寶馬之上,由嶽衝牽馬,緩緩走出。
在他身後,徐華和徐謙,一左一右,皆是高頭大馬,朝服打扮,莊嚴鄭重。
父子三人同時出門,左右鄰居也多為朝中勳貴,此刻也紛紛避讓。
英國公張輔,更是早早就守候在門前。
一見徐聞,便下馬行禮道:“見過越國公。”
徐聞也下馬,快步上前,將人扶起,然後微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現在你也是國公了,都是幾個老兄弟,彼此毋須多禮。”
兩人之間的情誼已經無需過多的客套,張輔隻是躬身道:“越國公請。”
待徐聞上馬後,他才動身,跟在身後。
如果不是嶽衝搶了自己的位置,張輔很願意為徐聞前驅。
朱高熾對徐聞屢次相邀,皆未公諸於世。
京中閑漢甚多,又有龐大的底層吏員,他們看到的是太子迴京後,越國公隻是在大行皇帝發喪時露過一麵,便再沒有消息。
盡管知道徐聞乃太子師,也難怪會有些風言風語。
有些還傳至張輔的耳中,新朝新政,越國公乃永樂朝舊人,天子心腹,恐不為新皇所喜,故一直被冷落。
這些小道消息,也隻在底層有市場。
但凡有些品級的官員都很明白,越國公,依舊是那個第一勳貴,第一朝臣。
他沒有露麵,但徐華和徐謙,在整個新皇登基過程中,忙前忙後,文武二事,皆有參與,到處都能看到二人的身影。
就這樣的聖眷,哪來的失勢?
不過是鄉村野夫嚼舌頭罷了。
徐聞也根本不在乎這些。
但是張輔在乎,這些話都能夠讓自己聽聞,可見已經有了一定市場,將亂傳謠言的家仆重責十杖後。
今日他也是全套國公儀仗齊全,等候徐聞。
他堂堂大明朝英國公,京營主帥,要讓天下知道,越國公始終是那個越國公,大明朝的定海神針,不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置喙!
兩位國公領頭,其他勳貴也默默地跟在他們身後,無聲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大家都是跟隨著先皇,在靖難之戰,北伐南征中一步步靠戰功封爵,屍山血海裏麵殺出來的。
也是看著徐聞如何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率領或者幫助大家拿下一次次勝利。
現在北京城所有因戰封爵的勳貴,幾乎沒人敢說自己沒受過徐聞的恩惠。
越國公想要避嫌,他們理解。
但是他們不允許這麵勳貴中旗幟被人質疑!
龐大的勳貴隊伍在京中穿城而過,引人側目。
早起幹活的平民們,也紛紛低頭路邊躲避。
新皇登基,裏長甲長都反複交代過。
今日乃大典之日,除了帶領大家清早起來清水潑街外,還著重交代避開貴人。
京師之地,天子腳下,百姓也算見多識廣。
但除了永樂帝禦駕親征,得勝迴京時,也沒見過這麽多勳貴聚集在一起。
滿眼的紅色,張牙舞爪的各式補子,晃花了他們的雙眼。
為首的那位留著三縷長須,雍容爾雅的中年人,稍微有點見識百姓們都認識。
永樂大帝班師迴朝,出巡,他永遠都是站在最靠近皇帝身邊的那位。
越國公、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師,兵部尚書,領東宮詹事府詹事,前朝擎天柱,徐聞!
升鬥小民得感謝徐聞,四海商會全力運轉後,打通了全部南洋商路,日本的朝鮮也納入了小三角貿易中。
整個東亞商業圈被全部盤活,海量的利潤及商稅,讓大明朝也愈加富裕。
普通百姓尤其是京師之地的居民,也能喝喝小酒,吃吃小肉,談天說地一番。
私下他們談論越國公如何如何,可今天真正得見大明第一勳貴的威視,無不兩腿顫顫,幾欲下跪,隻能低著頭,不和那些目光如狼似虎的沙場悍將對視。
此刻他們才明白,貴人們隻是不想和他們計較而已。
勳貴和文臣當初在規劃時,就有不同的分區。
徐聞雖然想要一個其樂融融的朝廷環境,大家同心協力,努力為天下黎民百姓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文武勳貴混居,大家彼此熟識,聯絡感情。
但他也清楚,這不過是穿越者的美好幻想。
且不論皇帝會怎麽看待,大臣們私自串聯,光是文臣武將勳貴們的各種的思想,利益訴求就完全尿不到一個壺裏去。
所以徐聞也隻有按照工部的計劃,進行傳統的劃分。
文臣武將們最終在承天門前匯合,內閣本應以金幼孜為首,但他身體染病,不同於徐聞的裝病,他是真沉屙在身。
所以朱棣病重之時,一直都是楊士奇在處理事務,今日也未能出現。
文臣們還是隱隱以楊士奇為首,一見徐聞,楊士奇恭敬地打招唿。
“恩師近段時間身體不適,士奇國事在身,未能前往探視,還望恩師原諒。”
徐聞笑了笑:“國事為重,不過偶感風寒,沒什麽大不了的。”
他哪能不清楚,楊士奇這是在給自己找補,幫自己稱病不出背書。
有首輔開口,其他人再無需多言。
文官後排那些新晉低階官員,因為徐聞長期巡邊,朝會都很少參加。
對於鼎鼎大名的越國公隻聞其名,不見其人。
每當朝中大佬提及越國公時,不自覺地換上恭敬語氣,聲音也會降低不少。
雖為勳貴,但各位言必稱當朝第一文臣。
年輕人總是有些好奇,何人能當如此名號?
還有心中有些不服氣,年輕氣盛,總是以為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到那一步。
今日得見,心中隻有一個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