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太子的心聲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01章 太子的心聲
兩兄弟如此姿態,朱高熾以為徐聞還是拒絕,心中暗自歎息。
徐華卻繼續說道:“家父所言,大行皇帝與自己,有再造之恩,且翁婿之情,他若不送,是為不孝。”
“新朝初立,蒙殿下厚愛,如若不來,是為不忠,家父不願做這不忠不孝之人,明日他哪怕是坐著轎子,也會到場。”
“好好好!”
朱高熾聞言大喜,剛剛臉上的愁容也一掃而空。
越國公徐聞到場,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
代表著以徐聞為首的勳貴階層,以及大部分文臣,武將,都擁戴新朝。
雖然在朱高熾迴朝以後,徐聞徹底交權。
哪怕是兵部事宜,也交由侍郎處理,蝸居於越國公府中。
朱高熾發布的各項政令,也被堅決有效地執行下去。
但身為勳貴之首,徐聞如果缺席,那百官眾臣會如何看待?
新皇登基就清理權臣?
又或者是君臣不合,新朝初立就遇危機?
不管是哪個,都不是朱高熾願意看到的。
他需要徐聞的威望為自己背書,震懾其他宵小之輩,尤其某個知名不具的漢王。
所以朱高熾曾經下旨,讓徐聞入宮,主持大局,但都被以各種理由推脫。
他尚未登基,這種旨意不便多下。
而且還會給人威逼之嫌。
朱高熾也隻能通過身邊的徐華,徐謙試探口風。
本想到徐聞會一直閉門不見,卻未承想最後時刻,居然鬆口了。
朱高熾也算是鬆了口氣,明日有徐聞坐鎮,萬事無憂!
“明日越國公將為百官之首!”
朱高熾最後反複叮囑兩兄弟,言下之意,希望徐聞一定要到場。
徐華徐謙兩人這才告退,明日大典,徐華安排好執勤班次後,和二弟都要迴去沐浴更衣,做好準備。
兩人還未出宮門,卻被朱瞻基叫住,他神情有些嚴肅。
“你們兩位有時間,陪我走走嗎?”
三人從小一起長大,同為玩伴,現在雖為君臣,但好友相邀,兩兄弟還是點點頭。
朱瞻基與徐華徐謙二人並肩而行,兩兄弟對視一眼後,不動聲色地後退了半步,落在了他身後。
“你們兩個走快點,我們三個還需要計較這些形式嗎?”
看了眼巍巍宮牆內,那些矗立的侍衛,還有緊跟在朱瞻基身後的內侍。
徐華嗬退左右:“你們都走遠點!”
頂頭上司的命令,侍衛馬上執行。
內侍看了眼朱瞻基,他擺了擺手後,這些人也退下了。
空空的走道中,就剩下三個童年好友。
徐謙這才歎了口氣,開口道:“殿下,這個形式大家都需要的,您需要,這些拱衛的侍衛需要,天下的芸芸眾生也都需要,天家威嚴更加需要,您馬上就是大明朝的太子,未來的天子,你需要與之相配的威儀!”
這些道理,朱瞻基在進宮後都已經明白了。
剛開始他還很享受這種被眾人仰視的感覺。
時間久了後,難免會有孤獨感。
數遍身邊,卻無一人可訴說心聲。
往往一開口,其他人都是誠惶誠恐狀。
不管是裝的還是真實心理,都讓朱瞻基很舒服。
徐華、徐謙兄弟二人進宮,就讓他很開心,總算有一位能夠陪自己聊聊的。
但二人這些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也很多。
彼此之間哪怕有同場的機會,卻沒有單獨聊天的時間。
今天他終於找到個機會,讓這二位陪自己走走。
卻未曾想,從童年玩伴口中聽到了殘酷而又無情的真相。
一步步地往上走,自己終將成為孤家寡人。
經徐聞精心設計過的紫禁城,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宮城。
其中開辟了不少花園景觀。
此刻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光。
麵對著這樣的美景,朱瞻基卻意興闌珊,根本沒有觀賞的心情。
“迴宮!”
大手一揮,朱瞻基大聲下令道,走出沒多遠的內侍快步上前,給他帶路。
快步向前沒走出兩步,他突然迴首看著徐華和徐謙。
“這一路上兩位會陪我走下去吧?”
兩兄弟站直身體,莊重拱手沉聲道。
“末將、微臣永遠在殿下身後!”
朱瞻基總算露出了一絲笑意,滿足地離去了,他知道不管未來怎樣,自己始終有兩個真心幫助他的好友。
看著他的背影,徐謙小聲地問徐華:“大哥,殿下此時的心態不太對啊。”
論及智慧,徐華知道弟弟比自己強很多。
但這次他看出來的東西,自己也看出來了。
內侍和侍衛已經跟著朱瞻基走了,身邊無人的情況下,徐華才敢搭話。
“天子家也是普通人,也會有七情六欲,跟了殿下這麽久,你還不明白嗎?”
“驟然遇到變故,人總是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就說我們,小時候父親每次見到我們,都要教導我們戒驕戒躁,切不可因為一點小成績而驕傲,可是被封東宮大學士時,是怎樣的表現?還需要我給你迴憶一麵嗎?”
一直以謀略過人,處變不驚而示人的徐謙,麵色一下變得緋紅,趕緊擺手喃喃道。
“別說了,現在想想就丟人。”
兩兄弟之間,他也不會放過徐華。
“我好像聽說你被授羽林左衛指揮使時,也不會比我表現好多少啊。”
徐華很坦然承認。
“對啊,就是當時得意忘形,竟然去秦淮河上喝花酒,結果讓嶽叔把我抓迴來,父親直接給從頭到腳澆了一桶井水,讓我冷靜一下。”
“啊,舅舅竟然幹過這事,他從來沒有對我說過啊,我可是他的親外甥,這種事情居然還瞞著我,到底誰是他外甥?”
“別扯遠了!”
打斷了徐謙的大驚小怪,徐華總結道。
“身邊這麽多人,我唯一見過真正處變不驚的,就隻有父親了,自從我記事起,就好像沒有什麽事情能夠難住他,大行皇帝的各種賞賜,他也是波瀾不驚。”
兩兄弟達成了共同意見。
“確實,我也想模仿父親那種永遠成竹在胸的模樣,可看來看去,都是東施效顰,沒有那種神韻。”
“就你,太嫩了,還得多練練。”
兩兄弟如此姿態,朱高熾以為徐聞還是拒絕,心中暗自歎息。
徐華卻繼續說道:“家父所言,大行皇帝與自己,有再造之恩,且翁婿之情,他若不送,是為不孝。”
“新朝初立,蒙殿下厚愛,如若不來,是為不忠,家父不願做這不忠不孝之人,明日他哪怕是坐著轎子,也會到場。”
“好好好!”
朱高熾聞言大喜,剛剛臉上的愁容也一掃而空。
越國公徐聞到場,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
代表著以徐聞為首的勳貴階層,以及大部分文臣,武將,都擁戴新朝。
雖然在朱高熾迴朝以後,徐聞徹底交權。
哪怕是兵部事宜,也交由侍郎處理,蝸居於越國公府中。
朱高熾發布的各項政令,也被堅決有效地執行下去。
但身為勳貴之首,徐聞如果缺席,那百官眾臣會如何看待?
新皇登基就清理權臣?
又或者是君臣不合,新朝初立就遇危機?
不管是哪個,都不是朱高熾願意看到的。
他需要徐聞的威望為自己背書,震懾其他宵小之輩,尤其某個知名不具的漢王。
所以朱高熾曾經下旨,讓徐聞入宮,主持大局,但都被以各種理由推脫。
他尚未登基,這種旨意不便多下。
而且還會給人威逼之嫌。
朱高熾也隻能通過身邊的徐華,徐謙試探口風。
本想到徐聞會一直閉門不見,卻未承想最後時刻,居然鬆口了。
朱高熾也算是鬆了口氣,明日有徐聞坐鎮,萬事無憂!
“明日越國公將為百官之首!”
朱高熾最後反複叮囑兩兄弟,言下之意,希望徐聞一定要到場。
徐華徐謙兩人這才告退,明日大典,徐華安排好執勤班次後,和二弟都要迴去沐浴更衣,做好準備。
兩人還未出宮門,卻被朱瞻基叫住,他神情有些嚴肅。
“你們兩位有時間,陪我走走嗎?”
三人從小一起長大,同為玩伴,現在雖為君臣,但好友相邀,兩兄弟還是點點頭。
朱瞻基與徐華徐謙二人並肩而行,兩兄弟對視一眼後,不動聲色地後退了半步,落在了他身後。
“你們兩個走快點,我們三個還需要計較這些形式嗎?”
看了眼巍巍宮牆內,那些矗立的侍衛,還有緊跟在朱瞻基身後的內侍。
徐華嗬退左右:“你們都走遠點!”
頂頭上司的命令,侍衛馬上執行。
內侍看了眼朱瞻基,他擺了擺手後,這些人也退下了。
空空的走道中,就剩下三個童年好友。
徐謙這才歎了口氣,開口道:“殿下,這個形式大家都需要的,您需要,這些拱衛的侍衛需要,天下的芸芸眾生也都需要,天家威嚴更加需要,您馬上就是大明朝的太子,未來的天子,你需要與之相配的威儀!”
這些道理,朱瞻基在進宮後都已經明白了。
剛開始他還很享受這種被眾人仰視的感覺。
時間久了後,難免會有孤獨感。
數遍身邊,卻無一人可訴說心聲。
往往一開口,其他人都是誠惶誠恐狀。
不管是裝的還是真實心理,都讓朱瞻基很舒服。
徐華、徐謙兄弟二人進宮,就讓他很開心,總算有一位能夠陪自己聊聊的。
但二人這些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也很多。
彼此之間哪怕有同場的機會,卻沒有單獨聊天的時間。
今天他終於找到個機會,讓這二位陪自己走走。
卻未曾想,從童年玩伴口中聽到了殘酷而又無情的真相。
一步步地往上走,自己終將成為孤家寡人。
經徐聞精心設計過的紫禁城,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宮城。
其中開辟了不少花園景觀。
此刻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光。
麵對著這樣的美景,朱瞻基卻意興闌珊,根本沒有觀賞的心情。
“迴宮!”
大手一揮,朱瞻基大聲下令道,走出沒多遠的內侍快步上前,給他帶路。
快步向前沒走出兩步,他突然迴首看著徐華和徐謙。
“這一路上兩位會陪我走下去吧?”
兩兄弟站直身體,莊重拱手沉聲道。
“末將、微臣永遠在殿下身後!”
朱瞻基總算露出了一絲笑意,滿足地離去了,他知道不管未來怎樣,自己始終有兩個真心幫助他的好友。
看著他的背影,徐謙小聲地問徐華:“大哥,殿下此時的心態不太對啊。”
論及智慧,徐華知道弟弟比自己強很多。
但這次他看出來的東西,自己也看出來了。
內侍和侍衛已經跟著朱瞻基走了,身邊無人的情況下,徐華才敢搭話。
“天子家也是普通人,也會有七情六欲,跟了殿下這麽久,你還不明白嗎?”
“驟然遇到變故,人總是會有情緒上的波動,就說我們,小時候父親每次見到我們,都要教導我們戒驕戒躁,切不可因為一點小成績而驕傲,可是被封東宮大學士時,是怎樣的表現?還需要我給你迴憶一麵嗎?”
一直以謀略過人,處變不驚而示人的徐謙,麵色一下變得緋紅,趕緊擺手喃喃道。
“別說了,現在想想就丟人。”
兩兄弟之間,他也不會放過徐華。
“我好像聽說你被授羽林左衛指揮使時,也不會比我表現好多少啊。”
徐華很坦然承認。
“對啊,就是當時得意忘形,竟然去秦淮河上喝花酒,結果讓嶽叔把我抓迴來,父親直接給從頭到腳澆了一桶井水,讓我冷靜一下。”
“啊,舅舅竟然幹過這事,他從來沒有對我說過啊,我可是他的親外甥,這種事情居然還瞞著我,到底誰是他外甥?”
“別扯遠了!”
打斷了徐謙的大驚小怪,徐華總結道。
“身邊這麽多人,我唯一見過真正處變不驚的,就隻有父親了,自從我記事起,就好像沒有什麽事情能夠難住他,大行皇帝的各種賞賜,他也是波瀾不驚。”
兩兄弟達成了共同意見。
“確實,我也想模仿父親那種永遠成竹在胸的模樣,可看來看去,都是東施效顰,沒有那種神韻。”
“就你,太嫩了,還得多練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