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0章 登基前夜
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 作者:東方笑笑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700章 登基前夜
得到模型的徐明,比拿到什麽金銀財寶,山珍海味都開心,拿著模型能自己一個人琢磨好幾天。
隻要父親得空,就纏著追問大船的原理,船上的各個部件是幹什麽用的。
這麽多年下來,徐明也知道自己這個小兒子是真喜歡航海,堵不如疏,這次就幹脆讓徐明學個夠,如果學得太多,厭煩不想學了,那不錯,可以去學學別的東西,但要是學得好,那更好,為以後真正的航行打好基礎,怎麽看都是穩賺不賠的事情,所以徐聞才會勸說妻子,讓徐明自己決定將來的路。
現在徐華如實迴答弟弟道:“因為是人力驅動,速度並不能持久,大部分時間我們還是靠風帆,對比老式的運糧船,並沒有快多少。”
徐明皺起了眉頭。
“我在父親書房裏麵看到模型後,還以為能快很多,畢竟結構改進都重新設計過,很多地方和傳統船隻都不一樣了。”
徐華耐心解釋。
“快不快,都是對比出來,以往水流緩慢階段,都需要纖夫來拉動,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這次我們改用明輪後,隱蔽性好了很多,用更少的人,船速比以前還快。”
“你再看看老式的內河戰船,靈活性,火力,瞬間速度,都不如新戰船,所以這次改進還是很有意義的。”
小公爺還是有些悶悶不樂。
“本來以為這種改進效果不錯的話,可以在海船上使用,以後便能乘風破浪,無懼風向日夜兼程了。”
“關於海船,我就不太了解了,有父親的命令,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找三寶太監,他也很多機密也會向你開放,就我知道的消息,他每次下西洋,都會對船型進行改進,四海商會這些年賺來的海量利潤,除了給暗衛的部分,很多都投入這個項目中。”
徐華提供了自己知道的線索,自己兄弟三個,自從成年後,除了徐明常住國公府。
自己和二弟都常年在外,雖然沒有分家,卻實質上分居三地。
但三人的兄弟之情並未曾有過任何變化。
所以他很願意支持三弟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徐明聞言後果然開心了起來。
“上次我去偷偷去見鄭和的時候,他對客客氣氣的,可一提到帶我出海,麵色就變了,說容他考慮一下。”
“結果第二天母親就把我叫過去痛罵一頓,說父母在不遠遊,我怎麽就忍心拋下她去出海,說著說著,還哭了起來,我可是哄了好半天。”
徐華也不知該說什麽了,這就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一切隨心所欲。
細想一下,其實這樣的小公爺也不錯。
這次的遭遇戰,已經讓他見識到天家之爭的殘酷。
他還聽暗衛裏麵參加過靖難的老兵說過,當年奉天靖難可是你死我活,屍山血海,無數的精銳死在了曾經的袍澤手下。
勳貴之間也不遑多讓,開國的國公在靖難中也少了一批。
反而是一些置身事外,逍遙過活的勳貴存活了下來。
三弟的這個性格,或許真的更適合繼承越國公。
況且當下有自己和二弟,一文一武,還有父親這根擎天柱,共同為三弟撐起一片天,就由他去吧。
......
太子朱高熾迴京,進入紫禁城後,第一時間詔令朝廷發喪。
統治明帝國二十二年的永樂大帝駕崩。
得知天崩後。
京中百官平民,無不痛哭流涕。
靖難之後,朱棣聽從徐聞的建議,讓民間休養生息,對官吏加重考核外,也提高了待遇,比之洪武年間,好過了不少。
遷都北京,更是讓當地的百姓得到了實惠。
帝國的心髒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以及各種隱性收益,不可估量。
兩次北伐,沒有動用國庫,征發民夫,也都足銀足餉,卻將北元的殘餘勢力連根拔起。
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文治武功的皇帝,如何不令眾人懷念。
大行皇帝的葬禮煩瑣且複雜,同時還有太子朱高熾的登基典禮。
二者都是國之大事,禮部拿出了早就準備好各項條陳,按部就班開始執行。
這種情況之下,徐華和徐謙都沒能在國公府中待多久,就被宮中叫走。
越國公可以避嫌不參與政事,可他們兩人,一個京衛羽林左衛正三品指揮使,兼東宮詹事府司經局洗馬。
另外一個部考功清吏司正五品郎中,兼東宮詹事府右春坊大學士。
二人都是東宮班底,潛邸舊臣,太子心腹,可不能像他們老爹一樣偷懶。
徐華統領宮中禁軍,嚴密防衛,謹防登基之前,漢王或者其他不開眼的再來觸黴頭。
朱高熾、朱瞻基父子二人在那場遭遇戰之後,對徐華在自己身邊,倍感安心,令他日夜守衛,算是成了明朝的門神之一。
除了負責警衛,登基之前,當日負責大典儀仗錦衣衛的訓練工作,也都交給了徐華。
禮部雖然有成套的規矩,但沒人有經驗。
上次登基還在二十多年前。
且大行皇帝出殯後,緊接著便是登基大典。
兩個舉國大典一前一後,大家都是新手。
要是有人行差踏錯,誰擔得起這個責任,不想掉鏈子,那就隻有反複地訓練。
徐謙的任務更重,父親撂了挑子,但父債子還。
朱高熾迴京後舟車勞頓,加上憂慮過度,身體狀態一直不是太好。
所以和內閣的對接,六部在大典中的任務,各路藩屬國使者布置,這些都壓在了徐謙的身上。
還好皇太孫朱瞻基能夠幫得上忙,讓徐謙稍微輕鬆點。
多虧朱棣留下了一個運轉良好的朝廷。
在徐聞的果斷處置之下,政權基本是平穩過渡到朱高熾手中。
所有登基的工作也在緊張而有序地往前推進。
在這個過程中,太子朱高熾的內心始終有一絲遺憾。
明天就是登基大典,他把徐華和徐謙都召至大殿。
朱高熾靠在龍椅上,詢問道:“越國公還是不願意來參加大典嗎?”
徐華答道:“末將這段時間忙於宮中禁衛並未迴家,但舍弟勸說過父親,這段時間父親身體抱恙,一直臥病在床,聽聞殿下再次召見,感恩五內,並托末將謝恩。”
說著,帶著徐謙一起叩謝。
得到模型的徐明,比拿到什麽金銀財寶,山珍海味都開心,拿著模型能自己一個人琢磨好幾天。
隻要父親得空,就纏著追問大船的原理,船上的各個部件是幹什麽用的。
這麽多年下來,徐明也知道自己這個小兒子是真喜歡航海,堵不如疏,這次就幹脆讓徐明學個夠,如果學得太多,厭煩不想學了,那不錯,可以去學學別的東西,但要是學得好,那更好,為以後真正的航行打好基礎,怎麽看都是穩賺不賠的事情,所以徐聞才會勸說妻子,讓徐明自己決定將來的路。
現在徐華如實迴答弟弟道:“因為是人力驅動,速度並不能持久,大部分時間我們還是靠風帆,對比老式的運糧船,並沒有快多少。”
徐明皺起了眉頭。
“我在父親書房裏麵看到模型後,還以為能快很多,畢竟結構改進都重新設計過,很多地方和傳統船隻都不一樣了。”
徐華耐心解釋。
“快不快,都是對比出來,以往水流緩慢階段,都需要纖夫來拉動,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這次我們改用明輪後,隱蔽性好了很多,用更少的人,船速比以前還快。”
“你再看看老式的內河戰船,靈活性,火力,瞬間速度,都不如新戰船,所以這次改進還是很有意義的。”
小公爺還是有些悶悶不樂。
“本來以為這種改進效果不錯的話,可以在海船上使用,以後便能乘風破浪,無懼風向日夜兼程了。”
“關於海船,我就不太了解了,有父親的命令,你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找三寶太監,他也很多機密也會向你開放,就我知道的消息,他每次下西洋,都會對船型進行改進,四海商會這些年賺來的海量利潤,除了給暗衛的部分,很多都投入這個項目中。”
徐華提供了自己知道的線索,自己兄弟三個,自從成年後,除了徐明常住國公府。
自己和二弟都常年在外,雖然沒有分家,卻實質上分居三地。
但三人的兄弟之情並未曾有過任何變化。
所以他很願意支持三弟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徐明聞言後果然開心了起來。
“上次我去偷偷去見鄭和的時候,他對客客氣氣的,可一提到帶我出海,麵色就變了,說容他考慮一下。”
“結果第二天母親就把我叫過去痛罵一頓,說父母在不遠遊,我怎麽就忍心拋下她去出海,說著說著,還哭了起來,我可是哄了好半天。”
徐華也不知該說什麽了,這就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一切隨心所欲。
細想一下,其實這樣的小公爺也不錯。
這次的遭遇戰,已經讓他見識到天家之爭的殘酷。
他還聽暗衛裏麵參加過靖難的老兵說過,當年奉天靖難可是你死我活,屍山血海,無數的精銳死在了曾經的袍澤手下。
勳貴之間也不遑多讓,開國的國公在靖難中也少了一批。
反而是一些置身事外,逍遙過活的勳貴存活了下來。
三弟的這個性格,或許真的更適合繼承越國公。
況且當下有自己和二弟,一文一武,還有父親這根擎天柱,共同為三弟撐起一片天,就由他去吧。
......
太子朱高熾迴京,進入紫禁城後,第一時間詔令朝廷發喪。
統治明帝國二十二年的永樂大帝駕崩。
得知天崩後。
京中百官平民,無不痛哭流涕。
靖難之後,朱棣聽從徐聞的建議,讓民間休養生息,對官吏加重考核外,也提高了待遇,比之洪武年間,好過了不少。
遷都北京,更是讓當地的百姓得到了實惠。
帝國的心髒所帶來的商業效益,以及各種隱性收益,不可估量。
兩次北伐,沒有動用國庫,征發民夫,也都足銀足餉,卻將北元的殘餘勢力連根拔起。
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文治武功的皇帝,如何不令眾人懷念。
大行皇帝的葬禮煩瑣且複雜,同時還有太子朱高熾的登基典禮。
二者都是國之大事,禮部拿出了早就準備好各項條陳,按部就班開始執行。
這種情況之下,徐華和徐謙都沒能在國公府中待多久,就被宮中叫走。
越國公可以避嫌不參與政事,可他們兩人,一個京衛羽林左衛正三品指揮使,兼東宮詹事府司經局洗馬。
另外一個部考功清吏司正五品郎中,兼東宮詹事府右春坊大學士。
二人都是東宮班底,潛邸舊臣,太子心腹,可不能像他們老爹一樣偷懶。
徐華統領宮中禁軍,嚴密防衛,謹防登基之前,漢王或者其他不開眼的再來觸黴頭。
朱高熾、朱瞻基父子二人在那場遭遇戰之後,對徐華在自己身邊,倍感安心,令他日夜守衛,算是成了明朝的門神之一。
除了負責警衛,登基之前,當日負責大典儀仗錦衣衛的訓練工作,也都交給了徐華。
禮部雖然有成套的規矩,但沒人有經驗。
上次登基還在二十多年前。
且大行皇帝出殯後,緊接著便是登基大典。
兩個舉國大典一前一後,大家都是新手。
要是有人行差踏錯,誰擔得起這個責任,不想掉鏈子,那就隻有反複地訓練。
徐謙的任務更重,父親撂了挑子,但父債子還。
朱高熾迴京後舟車勞頓,加上憂慮過度,身體狀態一直不是太好。
所以和內閣的對接,六部在大典中的任務,各路藩屬國使者布置,這些都壓在了徐謙的身上。
還好皇太孫朱瞻基能夠幫得上忙,讓徐謙稍微輕鬆點。
多虧朱棣留下了一個運轉良好的朝廷。
在徐聞的果斷處置之下,政權基本是平穩過渡到朱高熾手中。
所有登基的工作也在緊張而有序地往前推進。
在這個過程中,太子朱高熾的內心始終有一絲遺憾。
明天就是登基大典,他把徐華和徐謙都召至大殿。
朱高熾靠在龍椅上,詢問道:“越國公還是不願意來參加大典嗎?”
徐華答道:“末將這段時間忙於宮中禁衛並未迴家,但舍弟勸說過父親,這段時間父親身體抱恙,一直臥病在床,聽聞殿下再次召見,感恩五內,並托末將謝恩。”
說著,帶著徐謙一起叩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