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策看向於明陽,咧嘴一笑,淡然的問道:
“哦?!”
“你有異議?”
“那就說說吧!”
於明陽拱手說道:
“大行皇帝一生文韜武略,德行兼備,實乃千古明君!”
“興科舉,使得大燕文脈愈發昌盛;並天下,將支離破碎的人心重歸於一。”
“如此功業,臣以為,唯有以文字作為大行皇帝的諡號,方才恰當!”
聞聽此言,文武百官都很不理解,畢竟大行皇帝在軍事上做出的成績太出彩了,相比較而言,在文治上作出的貢獻往往會讓人忽略掉。
殊不知,自武狩年間起,高晟執掌朝廷中樞近二十九年,大多數時間是用文治上的,隻不過繼位後的這九年間,統一了天下,完成了軍事上的又一大成功。
高晟留給高策的是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國家。
就在所有人都質疑於明陽的時候,於明陽隻是朝著高策拱手說道:
“大行皇帝陛下,初以武略歸天下,終以文德懷遠人!”
聽到於明陽說的這句話,所有人都安靜下來細細品味,隻覺得很有道理。
高策微微頷首,笑著說道:
“於卿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
“好,就以文字作為大行皇帝的諡號。”
聞聽此言,於明陽率先迴道:
“陛下英明!”
其餘百官也隨之行禮,齊聲說道:
“陛下英明!”
了結了先皇的所有後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新朝的年號。
不過這件事就不用百官費心了,因為高策已經為自己想好了年號。
“治平”
…………
半個月後,大行皇帝的靈柩抵達燕州城,葬於修建好的帝陵之中,高策下旨,將此帝陵命名為孝陵。
又過了十日,在十二月十一日這一天,新皇的登基大典正式開始。
這一天的清晨,風和日麗,天朗氣清。
新皇登基的地點選在皇宮承明殿。
吉時到,號角聲響起。
便隨著威嚴肅穆的禮樂,高策身著玄色龍紋袞服,頭戴十二旒冕冠,身後跟著禮儀侍從,一步一步走向承明殿。
與此同時,鄭植從袖中掏出那份先皇詔照,或者說是傳位詔書,朗聲念道:
“大行皇帝遺詔:朕以薄德,嗣守鴻基,仰承太祖之丕圖,下賴臣民之擁戴,夙夜兢惕,於茲近十年矣。”
“惟念神器至重,必付得人,社稷攸關,當擇賢嗣。”
“皇太子高策,仁孝性成,英明夙著,克勤克儉,允協輿情,允文允武,可紹朕誌。”
“茲值春秋鼎盛,傳位於皇太子高策,即皇帝位,以承宗廟之重,以定天下人心。”
“欽此!”
這封遺詔,便是高策登基的背景音樂,讓他的皇帝之位更顯得正統合法。
等鄭植樹念完,高策已經穿過了群臣,走上了台階,端坐在龍椅上。
文武百官下跪行大禮,齊聲喊道:
“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高策微微抬手,淡聲說道:
“眾卿平身!”
“謝陛下!”
百官緩緩站起身來。
緊接著,高策沉聲喊道:
“朕順天命,應人心,受父祖托付之重,即皇帝之位,改元治平。”
“尊皇考為太宗文皇帝,尊母後為文太後,遷居慈雲宮贍養。”
群臣拱手說道:
“陛下聖明!”
高策又看向鄭植,點了點頭說道:
“開始吧!”
鄭植點了點頭,衝著禮樂侍人揮了揮手,禮樂再度響起。
伴隨著禮樂聲而來的是鄧鳶,此時的她身著玄色鳳袍,頭戴鳳釵,再加上她妖豔魅惑的相貌與身材,高貴典雅之中又透露了幾分神秘和誘惑。
等她跪在大殿中央,鄭植從袖中掏出聖旨,高聲喊道:
“宣大燕皇帝詔:朕惟乾健坤順,陰陽之義斯彰,內治外寧,家國之基可定。”
“茲爾太子妃鄧氏,毓自盛門,幽賢令德,宜正六宮,冊為皇後,授鳳印,冊寶。”
“欽此!”
鄧鳶叩首行禮道:
“臣妾叩謝陛下隆恩!”
高策親自走到鄧鳶麵前,將其緩緩扶起來,又牽著她的手,一起坐到龍椅之上。
群臣叩首行禮道:
“臣等拜見皇後娘娘,皇後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鄧鳶微微一笑,抬手說道:
“平身!”
“謝娘娘!”
百官再度起身。
這時,第三道禮樂聲響起,鄭植從手中掏出最後一份聖旨。
走進承明殿的最後一個人,正是皇帝的嫡長子高穆堯。
這個孩子已經六歲多了,小小的他身著嬌小的太子袞服,頭戴九旒冠冕,在百官的注視下,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雖然此前是排練過的,但是年僅六歲的高穆堯在如此肅穆的環境下,依舊保持了自己的鎮定,沒有一點怯場的跡象。
等他走到大殿中央跪下,鄭植打開這最後一份聖旨,朗聲念道:
“朕聞《易》垂鼎器之重,《禮》嚴儲副之尊。國本攸係,必擇賢明以承宗祧,神器至公,當立元良以安社稷。”
“茲而皇長子高穆堯,天資聰穎,明辨是非,孝友著於宮闈,仁恕孚於朝野。學貫經史,夙夜孜孜以修德,誌存黎庶,春秋汲汲而問政。朕躬親訓誨,克彰英斷,允協輿情,實為塚嗣之冠。”
“今得吉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金冊璽綬,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固國本。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欽此!”
高穆堯行禮跪拜道:
“兒臣多謝父皇隆恩!”
高策微微頷首,柔聲說道:
“起來吧。”
高穆堯這才站起身,一步一步走上台階,站到高策的左下方。
百官齊聲行禮道:
“國本以定,大燕萬年!”
“臣等拜見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高穆堯發出稚嫩的聲音說道:
“都平身吧!”
“謝殿下!”
百官站起身後,目光紛紛看向高策,他們知道接下來該輪到他們了。
其實高晟在位時的人事安排已經很合理了,而且這些臣子大都還在,就算高策會加封幾名從龍之臣,朝廷格局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哦?!”
“你有異議?”
“那就說說吧!”
於明陽拱手說道:
“大行皇帝一生文韜武略,德行兼備,實乃千古明君!”
“興科舉,使得大燕文脈愈發昌盛;並天下,將支離破碎的人心重歸於一。”
“如此功業,臣以為,唯有以文字作為大行皇帝的諡號,方才恰當!”
聞聽此言,文武百官都很不理解,畢竟大行皇帝在軍事上做出的成績太出彩了,相比較而言,在文治上作出的貢獻往往會讓人忽略掉。
殊不知,自武狩年間起,高晟執掌朝廷中樞近二十九年,大多數時間是用文治上的,隻不過繼位後的這九年間,統一了天下,完成了軍事上的又一大成功。
高晟留給高策的是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國家。
就在所有人都質疑於明陽的時候,於明陽隻是朝著高策拱手說道:
“大行皇帝陛下,初以武略歸天下,終以文德懷遠人!”
聽到於明陽說的這句話,所有人都安靜下來細細品味,隻覺得很有道理。
高策微微頷首,笑著說道:
“於卿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啊!”
“好,就以文字作為大行皇帝的諡號。”
聞聽此言,於明陽率先迴道:
“陛下英明!”
其餘百官也隨之行禮,齊聲說道:
“陛下英明!”
了結了先皇的所有後事,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新朝的年號。
不過這件事就不用百官費心了,因為高策已經為自己想好了年號。
“治平”
…………
半個月後,大行皇帝的靈柩抵達燕州城,葬於修建好的帝陵之中,高策下旨,將此帝陵命名為孝陵。
又過了十日,在十二月十一日這一天,新皇的登基大典正式開始。
這一天的清晨,風和日麗,天朗氣清。
新皇登基的地點選在皇宮承明殿。
吉時到,號角聲響起。
便隨著威嚴肅穆的禮樂,高策身著玄色龍紋袞服,頭戴十二旒冕冠,身後跟著禮儀侍從,一步一步走向承明殿。
與此同時,鄭植從袖中掏出那份先皇詔照,或者說是傳位詔書,朗聲念道:
“大行皇帝遺詔:朕以薄德,嗣守鴻基,仰承太祖之丕圖,下賴臣民之擁戴,夙夜兢惕,於茲近十年矣。”
“惟念神器至重,必付得人,社稷攸關,當擇賢嗣。”
“皇太子高策,仁孝性成,英明夙著,克勤克儉,允協輿情,允文允武,可紹朕誌。”
“茲值春秋鼎盛,傳位於皇太子高策,即皇帝位,以承宗廟之重,以定天下人心。”
“欽此!”
這封遺詔,便是高策登基的背景音樂,讓他的皇帝之位更顯得正統合法。
等鄭植樹念完,高策已經穿過了群臣,走上了台階,端坐在龍椅上。
文武百官下跪行大禮,齊聲喊道:
“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高策微微抬手,淡聲說道:
“眾卿平身!”
“謝陛下!”
百官緩緩站起身來。
緊接著,高策沉聲喊道:
“朕順天命,應人心,受父祖托付之重,即皇帝之位,改元治平。”
“尊皇考為太宗文皇帝,尊母後為文太後,遷居慈雲宮贍養。”
群臣拱手說道:
“陛下聖明!”
高策又看向鄭植,點了點頭說道:
“開始吧!”
鄭植點了點頭,衝著禮樂侍人揮了揮手,禮樂再度響起。
伴隨著禮樂聲而來的是鄧鳶,此時的她身著玄色鳳袍,頭戴鳳釵,再加上她妖豔魅惑的相貌與身材,高貴典雅之中又透露了幾分神秘和誘惑。
等她跪在大殿中央,鄭植從袖中掏出聖旨,高聲喊道:
“宣大燕皇帝詔:朕惟乾健坤順,陰陽之義斯彰,內治外寧,家國之基可定。”
“茲爾太子妃鄧氏,毓自盛門,幽賢令德,宜正六宮,冊為皇後,授鳳印,冊寶。”
“欽此!”
鄧鳶叩首行禮道:
“臣妾叩謝陛下隆恩!”
高策親自走到鄧鳶麵前,將其緩緩扶起來,又牽著她的手,一起坐到龍椅之上。
群臣叩首行禮道:
“臣等拜見皇後娘娘,皇後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鄧鳶微微一笑,抬手說道:
“平身!”
“謝娘娘!”
百官再度起身。
這時,第三道禮樂聲響起,鄭植從手中掏出最後一份聖旨。
走進承明殿的最後一個人,正是皇帝的嫡長子高穆堯。
這個孩子已經六歲多了,小小的他身著嬌小的太子袞服,頭戴九旒冠冕,在百官的注視下,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雖然此前是排練過的,但是年僅六歲的高穆堯在如此肅穆的環境下,依舊保持了自己的鎮定,沒有一點怯場的跡象。
等他走到大殿中央跪下,鄭植打開這最後一份聖旨,朗聲念道:
“朕聞《易》垂鼎器之重,《禮》嚴儲副之尊。國本攸係,必擇賢明以承宗祧,神器至公,當立元良以安社稷。”
“茲而皇長子高穆堯,天資聰穎,明辨是非,孝友著於宮闈,仁恕孚於朝野。學貫經史,夙夜孜孜以修德,誌存黎庶,春秋汲汲而問政。朕躬親訓誨,克彰英斷,允協輿情,實為塚嗣之冠。”
“今得吉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授以金冊璽綬,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固國本。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欽此!”
高穆堯行禮跪拜道:
“兒臣多謝父皇隆恩!”
高策微微頷首,柔聲說道:
“起來吧。”
高穆堯這才站起身,一步一步走上台階,站到高策的左下方。
百官齊聲行禮道:
“國本以定,大燕萬年!”
“臣等拜見太子殿下。太子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高穆堯發出稚嫩的聲音說道:
“都平身吧!”
“謝殿下!”
百官站起身後,目光紛紛看向高策,他們知道接下來該輪到他們了。
其實高晟在位時的人事安排已經很合理了,而且這些臣子大都還在,就算高策會加封幾名從龍之臣,朝廷格局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