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國子監
謝清提出來一件事:“國子監中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如今國子監已達九千九百餘人,盛況空前,我們若能收些女監生,民間或會依葫蘆畫瓢,再行推廣女子書院一事,難度或會小許多。”
迎程程深以為然:“好是好,隻是國子監中本就有近萬名監生,若再加女監生,吃穿用度、衣食住行,樁樁件件都需重新考量。”
“迎大人考慮得極是,凡開辟先例,皆虛陛下全力支持,少不得要讓戶部撥一筆款項,用以專項開支,女子讀書求學本就難,總該要有一些國策上的扶持才是。”
她這樣一說,迎程程就大概心中有數了,謝清大概率已經有了初步構想,畢竟先前陛下的計劃中,迎程程是要去西北的,謝清才是女官製推行的主要負責人,歩言也隻是替她打下手而已。
以謝清的處事風格,必定早有準備。
隻是想到這裏,迎程程心裏有些不大舒服。
從前的西南軍主要以單廷昉為主,步盛多年來都隻是副手,就算是這樣,單廷昉過世之後,步盛也會覺得自己也可以獨當一麵,會在迎程程麵前心裏不大舒服。
更何況是謝清這種本應該為主,卻莫名其妙變為了副手的情況呢。
易地而處,迎程程自己心裏也會覺得不舒服。
因此當天下值之後,迎程程就主動邀請:“謝大人不知是否有空,來我府上小敘?”
謝清沒有絲毫要拒絕的意思,一口答應下來:“那就叨擾了。”
她們二人作為女官,在當值的時候,與其他官員本就格格不入,武將打不過迎程程,素來對她沒什麽好臉色;謝清這邊就更尷尬,文臣從前都將她當做皇後,更是禮數有餘而親切感不足。
這樣一來,謝清和迎程程在當差的時候幾乎除了彼此,就隻能自己一個人杵著,謝清還好,有許多公文要處理,也有許多資料可看,迎程程就無聊了,她恨不得找幾個武將過過招。
好不容易等到下差,迎程程根本不想坐馬車迴府,還好一出來就看到單子寅牽著兩匹馬,諂笑地等著接她。
迎程程頓時眼睛一亮,但隨即又說:“謝大人恐怕不適應騎馬……”
“此言差矣,”謝清含笑打斷她,“我騎馬的時候,你與子寅尚且不認識。”
她利落地翻身上馬,意氣風發地坐在馬上俯看著迎程程:“迎大人還是想想,如何帶上子寅一同上馬罷。”
迎程程嫌棄地看了單子寅一眼,隻能自己先上馬,再朝單子寅伸出手。
單子寅接住了迎程程的手,借力才上馬去,雙手摟住迎程程的腰,一副驚魂未定的樣子。
謝清在馬上朝他眨了眨眼。
迴的自然是程府而非將軍府。
因為迎程程差事的變化,不必去西北了,單芯因此也不必再入宮,陛下體恤,仍許他們一家團聚,但兩個孩子都被接入宮中開始上學堂。
陛下大婚在即,也需要喜童,便選定了程牧和單芯兩姐弟,待日後有了皇子、公主,這兩個孩子必定也會是伴讀。
這也是個好去處,恰巧迎程程不必操心兩個孩子的學習了,她高興得很。
這時辰兩個孩子也下學了,見到單子寅爭先恐後地撲上來,程牧見到謝清,下意識就去匯報功課了。
單芯縮在迎程程身邊,有些怯怯地看著謝清。
迎程程奇道:“你這孩子,平日裏也沒少調皮搗蛋,怎麽見到你大姑姑就一副耗子見了貓的神情?”
“芯兒隨你,不愛讀書,見長姐考牧兒功課,生怕自己也會被點中罷了。”
單子寅替單芯解圍,單芯就看著謝清笑,謝清百忙之中後抽空看了她一眼,還很給麵子地露出了一個慈祥的笑容。
迎程程很快把兩個孩子趕去了迎璜那邊:“你們大舅太閑了,去給他找點事兒幹。”
單子寅就去親自安排晚膳,給她們談話的空間。
“長姐,我想著還是得找陛下出麵,讓戶部出銀子,”迎程程想了想,還是直說了,“但此事一直都是您在掌手,我才剛領命,如今還一頭懵呢。”
“我知道你在顧忌什麽,”謝清笑了笑,“步將軍與單老將軍從前之事,我也有所耳聞,當初再如何並肩作戰,老將軍也已經不在了,讓步將軍輕易服旁人,的確也有些強人所難。”
迎程程隻能尷尬地“嗬嗬”兩聲。
謝清繼續說道:“我是曆經三朝的人了,又曾經當過皇後,也算是見慣了榮辱,若我有心爭權,陛下不會容我至今日。”
她這是在打消迎程程的疑慮。
你不必擔心我會因為你奪了女官製發起人之名,而對你有所齟齬,事實上,陛下根本不會容我立下大功,卻又需要用我,才會有今日的局麵。
你的戰場本應是在西北,也是帝王權衡之下,才會成如今局麵,陛下不會容我在女官製上立下大功,也不會允你在西北再立奇功了。
本質真相是,你我都不過是帝王棋子而已。
謝清還提點了一句:“陛下大婚,你與子寅該備兩份大禮,陛下心性本就深不可測,這麽些年,也隻有子寅能窺得一二,你放心。”
你放心,單子寅不會讓你吃大虧的,陛下也是不願太拂歩言的麵子,又要顧全單子寅對你的真心,才會有今日的安排,你隻管在女官製一事上大展拳腳,陛下不會虧待你。
迎程程聽懂了謝清的未竟之言,但她仍有自己的困惑:“那長姐做這麽多,又是圖什麽呢?”
“從前在宮中,我替先帝處理國事,為的是經年苦學不至於白白浪費,”謝清從容答道,“如今亦是。”
“但建功立業也為掙得名聲,絕不可能一無所求。”
“程程,你要明白,我若終身隻行輔佐之事,而不去貿然貪功,陛下不會虧待我,但我若是要自己去爭去搶,結果就未必了。”
陛下的心思是,朕可以給你,但你決不能自己去要。
謝清提出來一件事:“國子監中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如今國子監已達九千九百餘人,盛況空前,我們若能收些女監生,民間或會依葫蘆畫瓢,再行推廣女子書院一事,難度或會小許多。”
迎程程深以為然:“好是好,隻是國子監中本就有近萬名監生,若再加女監生,吃穿用度、衣食住行,樁樁件件都需重新考量。”
“迎大人考慮得極是,凡開辟先例,皆虛陛下全力支持,少不得要讓戶部撥一筆款項,用以專項開支,女子讀書求學本就難,總該要有一些國策上的扶持才是。”
她這樣一說,迎程程就大概心中有數了,謝清大概率已經有了初步構想,畢竟先前陛下的計劃中,迎程程是要去西北的,謝清才是女官製推行的主要負責人,歩言也隻是替她打下手而已。
以謝清的處事風格,必定早有準備。
隻是想到這裏,迎程程心裏有些不大舒服。
從前的西南軍主要以單廷昉為主,步盛多年來都隻是副手,就算是這樣,單廷昉過世之後,步盛也會覺得自己也可以獨當一麵,會在迎程程麵前心裏不大舒服。
更何況是謝清這種本應該為主,卻莫名其妙變為了副手的情況呢。
易地而處,迎程程自己心裏也會覺得不舒服。
因此當天下值之後,迎程程就主動邀請:“謝大人不知是否有空,來我府上小敘?”
謝清沒有絲毫要拒絕的意思,一口答應下來:“那就叨擾了。”
她們二人作為女官,在當值的時候,與其他官員本就格格不入,武將打不過迎程程,素來對她沒什麽好臉色;謝清這邊就更尷尬,文臣從前都將她當做皇後,更是禮數有餘而親切感不足。
這樣一來,謝清和迎程程在當差的時候幾乎除了彼此,就隻能自己一個人杵著,謝清還好,有許多公文要處理,也有許多資料可看,迎程程就無聊了,她恨不得找幾個武將過過招。
好不容易等到下差,迎程程根本不想坐馬車迴府,還好一出來就看到單子寅牽著兩匹馬,諂笑地等著接她。
迎程程頓時眼睛一亮,但隨即又說:“謝大人恐怕不適應騎馬……”
“此言差矣,”謝清含笑打斷她,“我騎馬的時候,你與子寅尚且不認識。”
她利落地翻身上馬,意氣風發地坐在馬上俯看著迎程程:“迎大人還是想想,如何帶上子寅一同上馬罷。”
迎程程嫌棄地看了單子寅一眼,隻能自己先上馬,再朝單子寅伸出手。
單子寅接住了迎程程的手,借力才上馬去,雙手摟住迎程程的腰,一副驚魂未定的樣子。
謝清在馬上朝他眨了眨眼。
迴的自然是程府而非將軍府。
因為迎程程差事的變化,不必去西北了,單芯因此也不必再入宮,陛下體恤,仍許他們一家團聚,但兩個孩子都被接入宮中開始上學堂。
陛下大婚在即,也需要喜童,便選定了程牧和單芯兩姐弟,待日後有了皇子、公主,這兩個孩子必定也會是伴讀。
這也是個好去處,恰巧迎程程不必操心兩個孩子的學習了,她高興得很。
這時辰兩個孩子也下學了,見到單子寅爭先恐後地撲上來,程牧見到謝清,下意識就去匯報功課了。
單芯縮在迎程程身邊,有些怯怯地看著謝清。
迎程程奇道:“你這孩子,平日裏也沒少調皮搗蛋,怎麽見到你大姑姑就一副耗子見了貓的神情?”
“芯兒隨你,不愛讀書,見長姐考牧兒功課,生怕自己也會被點中罷了。”
單子寅替單芯解圍,單芯就看著謝清笑,謝清百忙之中後抽空看了她一眼,還很給麵子地露出了一個慈祥的笑容。
迎程程很快把兩個孩子趕去了迎璜那邊:“你們大舅太閑了,去給他找點事兒幹。”
單子寅就去親自安排晚膳,給她們談話的空間。
“長姐,我想著還是得找陛下出麵,讓戶部出銀子,”迎程程想了想,還是直說了,“但此事一直都是您在掌手,我才剛領命,如今還一頭懵呢。”
“我知道你在顧忌什麽,”謝清笑了笑,“步將軍與單老將軍從前之事,我也有所耳聞,當初再如何並肩作戰,老將軍也已經不在了,讓步將軍輕易服旁人,的確也有些強人所難。”
迎程程隻能尷尬地“嗬嗬”兩聲。
謝清繼續說道:“我是曆經三朝的人了,又曾經當過皇後,也算是見慣了榮辱,若我有心爭權,陛下不會容我至今日。”
她這是在打消迎程程的疑慮。
你不必擔心我會因為你奪了女官製發起人之名,而對你有所齟齬,事實上,陛下根本不會容我立下大功,卻又需要用我,才會有今日的局麵。
你的戰場本應是在西北,也是帝王權衡之下,才會成如今局麵,陛下不會容我在女官製上立下大功,也不會允你在西北再立奇功了。
本質真相是,你我都不過是帝王棋子而已。
謝清還提點了一句:“陛下大婚,你與子寅該備兩份大禮,陛下心性本就深不可測,這麽些年,也隻有子寅能窺得一二,你放心。”
你放心,單子寅不會讓你吃大虧的,陛下也是不願太拂歩言的麵子,又要顧全單子寅對你的真心,才會有今日的安排,你隻管在女官製一事上大展拳腳,陛下不會虧待你。
迎程程聽懂了謝清的未竟之言,但她仍有自己的困惑:“那長姐做這麽多,又是圖什麽呢?”
“從前在宮中,我替先帝處理國事,為的是經年苦學不至於白白浪費,”謝清從容答道,“如今亦是。”
“但建功立業也為掙得名聲,絕不可能一無所求。”
“程程,你要明白,我若終身隻行輔佐之事,而不去貿然貪功,陛下不會虧待我,但我若是要自己去爭去搶,結果就未必了。”
陛下的心思是,朕可以給你,但你決不能自己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