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賞賜伯爵
當贅婿被休,我帶領全家荒年求生 作者:他們叫我王大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平安趕忙命手下搬來一張椅子,然後給他摸了摸脈。
“讓平安兄,看到在下如此失態的一麵,著實有些羞愧。”一邊兒的尉遲常開口道。
李平安簡單的檢查了一下之後,給他開了一副藥方,說道,“還好,還好,你這種情況倒是不太嚴重,就是在戰場上吃的東西又涼又雜,對胃傷害過於嚴重導致的,我還以為你是受了什麽重擊,命不久矣,我給你開一副草藥,吃上半個月就好了。”
“對了,這雜麵勉強果腹即可,你身為將軍,沒有必要非得跟士兵整天一起吃。”
說著,現場命人拿了些草藥,準備讓尉遲常帶走。
尉遲常手下草藥,對李平安說道,“平安兄,這一次南下打草穀,以及了解到你跟南越蠻子這一戰,我是真的知道你的本事了,為兄我求求你,能否在定南州幫幫我,我可以專門為你組建一支精銳部隊,用來庇護的你的家族。”
雖然知道,將李平安納入麾下的幾率非常低,可是他還是忍不住開口。
甚至連見刺史都排在了後麵。
“多謝將軍厚愛,平安現在還無心從軍!”
李平安毫不猶豫地拒絕。
窺一斑而知全豹,經過這一次的時間,李平安對於大康王朝有了一個更深次的認知。
蕭刺史也算是封疆大吏一樣的人物了,而尉遲常在前線,也是非常重要的將領,可是他們兩個做事情都千難萬難。
至於別人更不要說了。
尤其是,在李平安對於定南州的各階層有了更深次的了解之後。
這一次,如果不是自己的毒氣彈,以及當地百姓的鼎力支持,說不準定南州真的得出大亂子。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幹事情的人太少了,但是等著分勝利果實的人太多。
李平安可以接受做生意,大家利用屬於自己的人脈、資源,來共同發展,共同拿錢。
但是對於戰場上的事情,他其實是很難接受的。
打仗的時候我來,等到獲取勝利果實了,一堆人等著分果果?
憑什麽?
以李平安的本事,倒不是說,到了戰場上不能利用宇文亮他們這種鹹魚,來獲取更多的好處。
而是戰場上的事情,風險係數太高,讓他們跟著拿好處,投入和迴報實在是不成正比。
而且這些豬隊友,隨時都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生命。
冒這麽大的風險,最終還要給別人分一部分出去,李平安才懶得去幹。
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安安心心地種地,搞錢,孝敬父母,培養子侄呢。
現在家裏也有錢了,事業也穩定了,也可以搞搞女色。
尉遲常心裏有所準備,但是聽到李平安的話,心裏還是有些失望。
不過知道李平安心意已決,也不再奪勸,而是笑著岔開了話題。
而與此同時,在知道尉遲常將三千人送給了李平安之後,蕭刺史親自率人統計了其餘的戰果。
其中關於糧草、金銀珠寶、俘虜人數、斬獲的賊人首級全都做了統計之後,寫了一封軍報和好幾封私信,交給驛夫,讓他們火速送到都督府和京師。
京師那邊兒估計是掀不起什麽浪花來的,主要是給大都督府的都督,以及關係不錯的廣州城那邊兒的朋友們。
蕭刺史也知道李平安的態度,但是他不死心。
他多次對大都督府強調李平安的本事,以及功勞,並且強烈建議大都督府奏請朝廷,給予李平安賞賜。
這種頂尖人才,如果不掌握在朝廷的手裏,蕭刺史覺得自己睡覺都不安穩。
他跟那些天天趴在老百姓身上吸血的世家豪族還不一樣,他吸血的同時,還跟老百姓造血,給人的感覺,甚至很多老百姓,覺得他比都值得親近,這不是扯淡麽?
一旦這種人造反,其效果就跟三國時期的大賢良師沒啥區別。
到時候真的借打井之餘,跟老百姓說點啥,怎麽弄?
於是經過蕭刺史多方謀劃,甚至於將尉遲常南下打草穀時候的多般戰果,都加上了李平安,目的就是增加李平安的分量。
對此,大都督府也非常重視,王元睿甚至親自動用了琅琊王氏在長安的力量,給李平安請求賞賜。
而在如此大環境下,大康忽然取得了大勝。
整個長安都變得無比沸騰。
無數百姓都跑出來詢問,南定州是什麽地方?南越國是什麽國家?
大康怎麽戰勝的他們。
得到消息的朝廷重臣,不等皇帝的召見,主動奔赴皇宮,向皇帝表示恭賀。
而皇帝也開始召見政事堂的相公們,商討跟南越國進行談判,以及尉遲常等軍隊人物的賞賜問題。
皇帝和朝臣,已經知道了這一次戰鬥中尉遲常和李平安的作用。
先是誘敵深入,殲滅敵人的機動力量,然後通過打草穀的方式,對敵人的沿線城鎮,進行毀滅性打擊。
而朝廷有都水監,對事情的經過也有一定的詳細的介紹。
經過深入的了解之後,不論是聖人,還是朝臣都能清晰地認知到,李平安對於朝廷來說,是多麽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有些人是不滿意李平安這樣的人物出現的。
比如說,朝中對於活字印刷術念念不忘的大人物。
再比如說,反對昔日太子殿下意圖清除積弊,改革朝堂的那群人。
朝堂之中太多人,不想距離關中遙遠的嶺南道出現一個妖孽一般的人物。
因為嶺南道一旦在這種妖孽一般的人物的指揮下,過上了太平的日子,老百姓富裕起來,那麽就很有可能出現北方無法壓製南方的情況。
所以哪怕琅琊王氏積極奔走,哪怕魏氏族人想盡辦法,甚至於連公孫縣令、尉遲常的人脈,不停地遊說,也沒有進展。
等到朝廷的聖旨抵達定南州的時候,宣旨的太監,點名讓尉遲常接旨,讓蕭刺史接旨,甚至還叫了公孫縣令,但是卻沒有叫李平安。
這讓眾人心裏升起一股不好的情緒,不過太監已經打開了聖旨,大家隻能跪下老老實實的聽著。
門下:惟治世以文,戡亂以武。而軍帥戎將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幹城也。乃能文武兼備,出力報效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寵命乎。
爾遊擊將軍尉遲常,燃薪達旦,破國於四方,征戰於四野,軍功著於四方,賊人至今聞之尚自膽寒,授以傳命公理宜然也........
聖旨從一開篇就吹噓尉遲常和蕭刺史的功績,甚至還帶了公孫縣令,甚至還冊封尉遲常為伯爵,將軍的位置也從遊擊將軍變為定遠將軍,同時還提升了軍事指揮權,屬於僅次於蕭刺史、宇文亮之外,定南州的三號軍事實權人物。
但是.......
“讓平安兄,看到在下如此失態的一麵,著實有些羞愧。”一邊兒的尉遲常開口道。
李平安簡單的檢查了一下之後,給他開了一副藥方,說道,“還好,還好,你這種情況倒是不太嚴重,就是在戰場上吃的東西又涼又雜,對胃傷害過於嚴重導致的,我還以為你是受了什麽重擊,命不久矣,我給你開一副草藥,吃上半個月就好了。”
“對了,這雜麵勉強果腹即可,你身為將軍,沒有必要非得跟士兵整天一起吃。”
說著,現場命人拿了些草藥,準備讓尉遲常帶走。
尉遲常手下草藥,對李平安說道,“平安兄,這一次南下打草穀,以及了解到你跟南越蠻子這一戰,我是真的知道你的本事了,為兄我求求你,能否在定南州幫幫我,我可以專門為你組建一支精銳部隊,用來庇護的你的家族。”
雖然知道,將李平安納入麾下的幾率非常低,可是他還是忍不住開口。
甚至連見刺史都排在了後麵。
“多謝將軍厚愛,平安現在還無心從軍!”
李平安毫不猶豫地拒絕。
窺一斑而知全豹,經過這一次的時間,李平安對於大康王朝有了一個更深次的認知。
蕭刺史也算是封疆大吏一樣的人物了,而尉遲常在前線,也是非常重要的將領,可是他們兩個做事情都千難萬難。
至於別人更不要說了。
尤其是,在李平安對於定南州的各階層有了更深次的了解之後。
這一次,如果不是自己的毒氣彈,以及當地百姓的鼎力支持,說不準定南州真的得出大亂子。
此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幹事情的人太少了,但是等著分勝利果實的人太多。
李平安可以接受做生意,大家利用屬於自己的人脈、資源,來共同發展,共同拿錢。
但是對於戰場上的事情,他其實是很難接受的。
打仗的時候我來,等到獲取勝利果實了,一堆人等著分果果?
憑什麽?
以李平安的本事,倒不是說,到了戰場上不能利用宇文亮他們這種鹹魚,來獲取更多的好處。
而是戰場上的事情,風險係數太高,讓他們跟著拿好處,投入和迴報實在是不成正比。
而且這些豬隊友,隨時都有可能威脅到自己的生命。
冒這麽大的風險,最終還要給別人分一部分出去,李平安才懶得去幹。
有這個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安安心心地種地,搞錢,孝敬父母,培養子侄呢。
現在家裏也有錢了,事業也穩定了,也可以搞搞女色。
尉遲常心裏有所準備,但是聽到李平安的話,心裏還是有些失望。
不過知道李平安心意已決,也不再奪勸,而是笑著岔開了話題。
而與此同時,在知道尉遲常將三千人送給了李平安之後,蕭刺史親自率人統計了其餘的戰果。
其中關於糧草、金銀珠寶、俘虜人數、斬獲的賊人首級全都做了統計之後,寫了一封軍報和好幾封私信,交給驛夫,讓他們火速送到都督府和京師。
京師那邊兒估計是掀不起什麽浪花來的,主要是給大都督府的都督,以及關係不錯的廣州城那邊兒的朋友們。
蕭刺史也知道李平安的態度,但是他不死心。
他多次對大都督府強調李平安的本事,以及功勞,並且強烈建議大都督府奏請朝廷,給予李平安賞賜。
這種頂尖人才,如果不掌握在朝廷的手裏,蕭刺史覺得自己睡覺都不安穩。
他跟那些天天趴在老百姓身上吸血的世家豪族還不一樣,他吸血的同時,還跟老百姓造血,給人的感覺,甚至很多老百姓,覺得他比都值得親近,這不是扯淡麽?
一旦這種人造反,其效果就跟三國時期的大賢良師沒啥區別。
到時候真的借打井之餘,跟老百姓說點啥,怎麽弄?
於是經過蕭刺史多方謀劃,甚至於將尉遲常南下打草穀時候的多般戰果,都加上了李平安,目的就是增加李平安的分量。
對此,大都督府也非常重視,王元睿甚至親自動用了琅琊王氏在長安的力量,給李平安請求賞賜。
而在如此大環境下,大康忽然取得了大勝。
整個長安都變得無比沸騰。
無數百姓都跑出來詢問,南定州是什麽地方?南越國是什麽國家?
大康怎麽戰勝的他們。
得到消息的朝廷重臣,不等皇帝的召見,主動奔赴皇宮,向皇帝表示恭賀。
而皇帝也開始召見政事堂的相公們,商討跟南越國進行談判,以及尉遲常等軍隊人物的賞賜問題。
皇帝和朝臣,已經知道了這一次戰鬥中尉遲常和李平安的作用。
先是誘敵深入,殲滅敵人的機動力量,然後通過打草穀的方式,對敵人的沿線城鎮,進行毀滅性打擊。
而朝廷有都水監,對事情的經過也有一定的詳細的介紹。
經過深入的了解之後,不論是聖人,還是朝臣都能清晰地認知到,李平安對於朝廷來說,是多麽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有些人是不滿意李平安這樣的人物出現的。
比如說,朝中對於活字印刷術念念不忘的大人物。
再比如說,反對昔日太子殿下意圖清除積弊,改革朝堂的那群人。
朝堂之中太多人,不想距離關中遙遠的嶺南道出現一個妖孽一般的人物。
因為嶺南道一旦在這種妖孽一般的人物的指揮下,過上了太平的日子,老百姓富裕起來,那麽就很有可能出現北方無法壓製南方的情況。
所以哪怕琅琊王氏積極奔走,哪怕魏氏族人想盡辦法,甚至於連公孫縣令、尉遲常的人脈,不停地遊說,也沒有進展。
等到朝廷的聖旨抵達定南州的時候,宣旨的太監,點名讓尉遲常接旨,讓蕭刺史接旨,甚至還叫了公孫縣令,但是卻沒有叫李平安。
這讓眾人心裏升起一股不好的情緒,不過太監已經打開了聖旨,大家隻能跪下老老實實的聽著。
門下:惟治世以文,戡亂以武。而軍帥戎將實朝廷之砥柱,國家之幹城也。乃能文武兼備,出力報效詎可泯其績而不嘉之以寵命乎。
爾遊擊將軍尉遲常,燃薪達旦,破國於四方,征戰於四野,軍功著於四方,賊人至今聞之尚自膽寒,授以傳命公理宜然也........
聖旨從一開篇就吹噓尉遲常和蕭刺史的功績,甚至還帶了公孫縣令,甚至還冊封尉遲常為伯爵,將軍的位置也從遊擊將軍變為定遠將軍,同時還提升了軍事指揮權,屬於僅次於蕭刺史、宇文亮之外,定南州的三號軍事實權人物。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