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買驢養雞
穿越自帶超市,村長讓我來當 作者:漣秋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地瓜已經栽到了山頂,預計再有一天就能完工,這一段也是最考驗挑水村民體力的一段,所以李懷溪就安排村民們輪換著來。
今天挑了水的第二天栽秧,今天栽秧的第二天挑水。
人歇驢子不歇,每輛驢車都是倆人配合著不停往山上運水,等地瓜栽完後,村裏的毛驢也累的四條腿開始打擺子。
要說錢還真沒有多花的,都是幹一樣的活,本地毛驢累的草料都吃不下了,而李懷溪家已經完全成年的三粉驢卻依舊神采奕奕。
出色的耐力和負重力儼然讓它成了小莊村毛驢群裏的帶頭大哥,隻要兩輛驢車在路上碰到了,那些驢子都會自覺的讓它走在前麵。
好在是栽地瓜的活很快就幹完了,大家也都可以休息下來。
趁著這段時間,之前沒有來得及買上牲口的村民又開始拉著黃二牛的爺爺去鎮上趕集挑毛驢。
毛驢買的多了,老黃頭的挑驢經驗也更為豐富,以前還要這裏看看那裏摸摸,現在隻需要一眼就能判斷出個大概來。
由於這段時間不停的買驢,老黃頭跟鎮上販賣毛驢的人都已經混熟,已經成了驢販子眼中的財神爺 。
隻要老黃頭領著村民在驢市一露頭,那些販子都忙不迭的上來打招唿。
噓寒問暖的,捏肩捶背的,有的還想使一些旁門左道,塞銀錢給老黃頭,想把手裏那些老弱病殘不好處理的驢子賣出去。
但老黃頭對於這樣的都一一拒絕,並且後續也不再跟這這些人打交道。
雖然現在他的經驗更為豐富,但挑的多了他也怕挑花眼,這些人手裏有問題的毛驢多,他擔心一個不留神再著了道,坑了村裏的人。
而老黃頭這麽做也讓村裏的村民們更加信任,隻要是在他的幫助下買了毛驢的,都會自發的送份謝禮到他家去。
這家兩斤玉米,那家兩斤地瓜幹,老黃頭對於自己還能給家裏創造價值甚是高興,給村裏人挑起毛驢來也更加用心,要是沒有入眼的幹脆就不讓村民們買。
而鎮上的販子們知道他的要求高,也紛紛調了一批好貨過來,一時間成交率大大提升。
就這樣趕了幾個大集後,村裏又多了十來頭毛驢,隱隱已經要成為附近十裏八鄉牲力最為富裕的村子了。
但因為小莊村地處偏僻,對於這一點外麵知道的人還不是很多。
天氣越來越熱,大伯娘孵化的小雞又一批相繼破殼而出。
因著大伯娘過年在村裏拜年的時候就放出去了話,天暖和了想要孵小雞,這讓那些村裏的婦人們也都心動了起來。
所以等大伯娘這邊開始行動的時候,村裏的婦人們相繼帶來了自己購置的雞蛋還有一份謝禮,想著讓大伯娘幫忙給自己也孵一批出來。
對於這些要求大伯娘一一答應了下來,所以自從開春以後,大伯家就專門開辟了一間後罩房的屋子出來,用於孵化雞苗。
李懷溪帶人盤出來的火炕很是好用,大伯娘在上麵鋪上麥秸再放上雞蛋,然後蓋上家裏的被子。
隔一段時間就在炕洞裏燒一把麥秸,把炕的溫度保持住,屋子裏也點上炭盆,根據自己的經驗感受著溫度變化。
就這樣在大伯娘的細心照料下,炕上的雞苗孵化了一批又一批,現在村裏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一群雞崽子遍地走,個別離著河邊近一些的人家像老孫頭,還孵了一些小鴨和小鵝出來。
住在河邊的老孫頭獨愛鴨子和鵝,自從前年李懷溪帶著村民們在村前的河裏冬捕撈出來那些大魚後,老孫頭作為職業釣魚佬的心便跟著死了。
村裏種地瓜有他的一份力,所以去年也攢了幾個銀錢,過年的時候正好聽說大伯娘這邊可以孵雞崽,他便去鎮上換了好多鴨蛋和鵝蛋迴來,想著自己正好住在河邊,養一些鴨子和鵝再合適不過,就此打定了轉行的念頭。
大伯娘在娘家帶迴來的手藝也沒讓他失望,雖然是第一次孵鴨蛋和鵝蛋,但成功率同樣很高。
老孫頭也如願以償的領了二十多隻鴨苗和十多隻鵝苗迴去。
經過一個多月的悉心照料,他所飼養的這群小鴨和小鵝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起初柔軟且嫩黃的絨毛逐漸脫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層嶄新的、更為堅韌的羽毛。不僅外觀有了明顯的改變,個頭更是生長迅速,看的讓人心生歡喜。
小灰鴨在小白鵝的帶領下已經可以下河遊泳,看著浮在水麵上的鴨子和鵝,老孫頭無不感覺自己做的這個決定簡直太英明了。
有了這條河提供的方便,自己根本不用費多大的力氣,每天隻需要在它們出門和迴來的時候喂一些糧食就行。
用不上一年,這群鴨子和鵝就會生蛋,到時候不管是繼續孵蛋還是把蛋賣出去,都要比捕魚掙錢來的容易。
村裏人這段時間都在忙著照料家裏麵新進的牲口,養雞養鴨的就用碾碎的玉米粒兒,等長得大一些能出來了就會趕到家門口或者菜園子裏讓他們刨一些小蟲子或者去年土裏留下來的草籽吃。
養了驢子的則天天都去後山腳下的坑裏挖青儲飼料。
以前大家都擔心,養了大型牲口後喂不起,但是有了這些青儲飼料再配合著地瓜幹,家裏的牲口養起來一點都不費勁。
一時間小莊村變的熱鬧了很多,除了人聲外以前隻能聽到李懷溪家的小白狗叫,但現在有些孵出來的早,長得又快的小公雞已經開始學著打鳴。
李懷溪每天都能聽到巷子尾趙奶奶家養的那幾隻小公雞爭先恐後的亮嗓子。
要說趙奶奶養雞真是一把好手,別人都是用碾碎了的玉米粒直接撒給雞吃,可趙奶奶卻不一樣。
他把玉米粒和地瓜幹一起碾碎,然後用熱水衝泡,把裏麵的地瓜碎泡軟後再摻上麥麩一起拌給雞吃。
在趙奶奶的照料下,她家的雞崽長的格外快。
最近村裏很多婦人聚在一起聊天,張口閉口的離不開家裏的牲口和雞崽,而這其中數趙奶奶最有發言權,因此給村裏人傳授了不少的經驗。
對於這些優秀的經驗,大家也都借鑒過去用在自己家的小雞崽身上,使的雞崽的生長速度快了一大截。
今天挑了水的第二天栽秧,今天栽秧的第二天挑水。
人歇驢子不歇,每輛驢車都是倆人配合著不停往山上運水,等地瓜栽完後,村裏的毛驢也累的四條腿開始打擺子。
要說錢還真沒有多花的,都是幹一樣的活,本地毛驢累的草料都吃不下了,而李懷溪家已經完全成年的三粉驢卻依舊神采奕奕。
出色的耐力和負重力儼然讓它成了小莊村毛驢群裏的帶頭大哥,隻要兩輛驢車在路上碰到了,那些驢子都會自覺的讓它走在前麵。
好在是栽地瓜的活很快就幹完了,大家也都可以休息下來。
趁著這段時間,之前沒有來得及買上牲口的村民又開始拉著黃二牛的爺爺去鎮上趕集挑毛驢。
毛驢買的多了,老黃頭的挑驢經驗也更為豐富,以前還要這裏看看那裏摸摸,現在隻需要一眼就能判斷出個大概來。
由於這段時間不停的買驢,老黃頭跟鎮上販賣毛驢的人都已經混熟,已經成了驢販子眼中的財神爺 。
隻要老黃頭領著村民在驢市一露頭,那些販子都忙不迭的上來打招唿。
噓寒問暖的,捏肩捶背的,有的還想使一些旁門左道,塞銀錢給老黃頭,想把手裏那些老弱病殘不好處理的驢子賣出去。
但老黃頭對於這樣的都一一拒絕,並且後續也不再跟這這些人打交道。
雖然現在他的經驗更為豐富,但挑的多了他也怕挑花眼,這些人手裏有問題的毛驢多,他擔心一個不留神再著了道,坑了村裏的人。
而老黃頭這麽做也讓村裏的村民們更加信任,隻要是在他的幫助下買了毛驢的,都會自發的送份謝禮到他家去。
這家兩斤玉米,那家兩斤地瓜幹,老黃頭對於自己還能給家裏創造價值甚是高興,給村裏人挑起毛驢來也更加用心,要是沒有入眼的幹脆就不讓村民們買。
而鎮上的販子們知道他的要求高,也紛紛調了一批好貨過來,一時間成交率大大提升。
就這樣趕了幾個大集後,村裏又多了十來頭毛驢,隱隱已經要成為附近十裏八鄉牲力最為富裕的村子了。
但因為小莊村地處偏僻,對於這一點外麵知道的人還不是很多。
天氣越來越熱,大伯娘孵化的小雞又一批相繼破殼而出。
因著大伯娘過年在村裏拜年的時候就放出去了話,天暖和了想要孵小雞,這讓那些村裏的婦人們也都心動了起來。
所以等大伯娘這邊開始行動的時候,村裏的婦人們相繼帶來了自己購置的雞蛋還有一份謝禮,想著讓大伯娘幫忙給自己也孵一批出來。
對於這些要求大伯娘一一答應了下來,所以自從開春以後,大伯家就專門開辟了一間後罩房的屋子出來,用於孵化雞苗。
李懷溪帶人盤出來的火炕很是好用,大伯娘在上麵鋪上麥秸再放上雞蛋,然後蓋上家裏的被子。
隔一段時間就在炕洞裏燒一把麥秸,把炕的溫度保持住,屋子裏也點上炭盆,根據自己的經驗感受著溫度變化。
就這樣在大伯娘的細心照料下,炕上的雞苗孵化了一批又一批,現在村裏基本家家戶戶都有一群雞崽子遍地走,個別離著河邊近一些的人家像老孫頭,還孵了一些小鴨和小鵝出來。
住在河邊的老孫頭獨愛鴨子和鵝,自從前年李懷溪帶著村民們在村前的河裏冬捕撈出來那些大魚後,老孫頭作為職業釣魚佬的心便跟著死了。
村裏種地瓜有他的一份力,所以去年也攢了幾個銀錢,過年的時候正好聽說大伯娘這邊可以孵雞崽,他便去鎮上換了好多鴨蛋和鵝蛋迴來,想著自己正好住在河邊,養一些鴨子和鵝再合適不過,就此打定了轉行的念頭。
大伯娘在娘家帶迴來的手藝也沒讓他失望,雖然是第一次孵鴨蛋和鵝蛋,但成功率同樣很高。
老孫頭也如願以償的領了二十多隻鴨苗和十多隻鵝苗迴去。
經過一個多月的悉心照料,他所飼養的這群小鴨和小鵝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起初柔軟且嫩黃的絨毛逐漸脫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層嶄新的、更為堅韌的羽毛。不僅外觀有了明顯的改變,個頭更是生長迅速,看的讓人心生歡喜。
小灰鴨在小白鵝的帶領下已經可以下河遊泳,看著浮在水麵上的鴨子和鵝,老孫頭無不感覺自己做的這個決定簡直太英明了。
有了這條河提供的方便,自己根本不用費多大的力氣,每天隻需要在它們出門和迴來的時候喂一些糧食就行。
用不上一年,這群鴨子和鵝就會生蛋,到時候不管是繼續孵蛋還是把蛋賣出去,都要比捕魚掙錢來的容易。
村裏人這段時間都在忙著照料家裏麵新進的牲口,養雞養鴨的就用碾碎的玉米粒兒,等長得大一些能出來了就會趕到家門口或者菜園子裏讓他們刨一些小蟲子或者去年土裏留下來的草籽吃。
養了驢子的則天天都去後山腳下的坑裏挖青儲飼料。
以前大家都擔心,養了大型牲口後喂不起,但是有了這些青儲飼料再配合著地瓜幹,家裏的牲口養起來一點都不費勁。
一時間小莊村變的熱鬧了很多,除了人聲外以前隻能聽到李懷溪家的小白狗叫,但現在有些孵出來的早,長得又快的小公雞已經開始學著打鳴。
李懷溪每天都能聽到巷子尾趙奶奶家養的那幾隻小公雞爭先恐後的亮嗓子。
要說趙奶奶養雞真是一把好手,別人都是用碾碎了的玉米粒直接撒給雞吃,可趙奶奶卻不一樣。
他把玉米粒和地瓜幹一起碾碎,然後用熱水衝泡,把裏麵的地瓜碎泡軟後再摻上麥麩一起拌給雞吃。
在趙奶奶的照料下,她家的雞崽長的格外快。
最近村裏很多婦人聚在一起聊天,張口閉口的離不開家裏的牲口和雞崽,而這其中數趙奶奶最有發言權,因此給村裏人傳授了不少的經驗。
對於這些優秀的經驗,大家也都借鑒過去用在自己家的小雞崽身上,使的雞崽的生長速度快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