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曹操攪局,改變戰略
三國:劉備前腳剛走,我就來青州 作者:家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拿下信都後,陳炎開始謀劃攻打清河了。他又將軍手下幾個人召集起來,商討是不是直接發兵清河。
“去年年底,我軍定下策略,攻打安平和清河,今攻下信都,安平其餘各縣沒有重兵,必會歸降,也該謀劃一下怎麽去攻打清河了,畢竟仲從堅守平原壓力不小。隻是,若進兵清河,我仍是憂慮重重。”
“其一,袁軍河間兵力至今未動,若其兵北上涿郡,我反而安心 ,其不動,我又出兵清河,其反出兵攻打渤海或安平,則對我不利。”
說來陳炎也覺得奇怪,原本他和郭嘉以為,袁熙和牽招駐軍河間易城,應該於春季兵進涿城。如今都四月初了,他都把信都打下來了,結果袁熙還不出兵。
“其二,袁紹鄴城兵力隻是出了五千騎兵,此前我就得到消息,袁紹通過一些渠道,從河內采購糧食,表明鄴城的糧食不足以供其出兵,今已是四月上旬,小麥已開始收割,收割之後,袁軍糧食充足,有可能會兵發信都或平原,我不得不妨。”
“其三,曹操動向不明,讓我頗為憂慮。原本我欲借助曹操之兵,牽製袁紹,可是曹操駐軍濮陽也就算了,程昱也從鄄城北渡黃河,駐軍東阿,我就不得不謹慎了。”
“仲從傳來消息,他一戰擊敗孟岱,挫敵銳氣,使敵軍不敢輕易攻城,平原暫時無憂。再綜合以上三點,我以為應先按兵不動,查看動向,看看袁紹會如何應對,再後發製人。”
郭嘉聽了陳炎的話,微微心喜,看來阿炎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點了點頭:“州牧所言極是。原本我們的計劃是先攻安平,再攻清河,如今隻怕不行了。我擔心曹操會率重兵北上!”
“曹操率重兵北上冀州?奉孝你接著說!”郭嘉的說法引起了陳炎的注意。
“曹操先駐軍濮陽,後又駐軍東阿,看似對我軍不利,實則其目標可能是鄴城,他隻是故作姿勢,讓袁紹放鬆警惕而已。我以為曹操很有可能會率軍北上,窺視鄴城,若真如此,我軍就不能攻清河了。”
“這……奉孝這說法未免有點……曹操敢打鄴城的主意?”陳炎明顯質疑郭嘉的說法。
“今年春,曹操再破徐州,徐州穩定。去年,宛城張繡投了曹操,而劉表不過是個守成之主,多半不敢主動北上招惹曹操,故荊州南陽方向,一時很難爆發大戰,淮南袁術,在淮南胡作非為,又恰逢災荒,連連兵敗,其曾想北上投袁紹,卻慘死途中,曹操又少了個敵人。”
“一年之間,曹操外敵皆除,今大軍得到休養生息,趁我軍與袁紹大軍交戰之機,窺視冀州,伺機而動,亦是理所當然之事。我軍與袁紹已打得你死我活,若曹操也想對付袁紹,則形成南北夾擊袁紹的局麵,以袁紹如今的實力,隻怕很快就會敗亡。”
“可若袁紹敗亡了,得利益最大的必是曹操,而不是州牧,因為曹操兵力雄厚,軍中猛將如雲。我軍雖占據冀州大多數地方,但兵力一時難以擴充,一旦與曹操爆發衝突,我軍必處於不利的位置。”
陳炎沉吟了起來,郭嘉這番話倒是提醒了他。如今以曹操的實力,隨隨便便就能調動五六萬兵力。陳炎這兩年雖努力擴招兵力,也有三四萬兵,但大多都是新兵,且礙於青州的地勢,他又不得不分兵拱衛地方,使得其大戰時,能出動的兵力隻有一萬多。
如今他占據冀州幾個郡國,冀州北麵的幾個國也是唾手可得,但他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些領土。
“所以,我軍不能威逼袁紹過甚,留著袁紹,以牽製曹操,阻止曹操北上冀州。而我軍應趁勢北上,攻城掠地,擴充實力,此才是正道。若我軍再攻清河,使袁紹無路可退,唯有與我軍死戰,屆時反而便宜了曹操。”
冀州的局勢,因曹操插手而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但我軍就算不攻清河,隻怕袁紹也會出兵攻打平原或信都。”
“這不難應對,曹操駐軍濮陽,袁紹不可能敢不防範,州牧隻需稍稍散播謊言,稱曹操大軍北上冀州,袁紹恐慌,自然就退兵鄴城了。鄴城還有四五萬兵力,曹操單獨攻打鄴城,幾乎不可能破城。”
“我軍趁這個時機,鞏固安平各縣,再大軍伺機往西,攻破巨鹿,隔斷鄴城與中山和河間的聯係,並慢慢吞食諸郡,如此我軍實力大增。待時機成熟之時,我軍再南下,攻打鄴城。”
原本陳炎以為攻打安平和清河,再逼近鄴城,隻要鄴城破了,什麽中山和河間根本就不需要去打,自然就落入手中。如今郭嘉又建議,先攻巨鹿,再攻中山和河間,故意留下清河、趙國和魏郡給袁紹,讓其來擋曹操。
陳炎想了想,倒覺得此計很是精妙,但也有疑惑之處:“可是,袁紹乃梟雄,若不趁早消滅,將來會不會死灰複燃?”
“州牧還隻有幾千兵力的時候,袁紹都拿州牧沒辦法,如今有數萬兵力,為何還懼袁紹?”
這番話讓陳炎胸中豪氣大起:“好,就先留著袁紹,讓其擋曹操。”
他很快就定下了主意。
次日,陳炎讓趙雲出兵,攻略安平國治下各縣。
……
青州濟南國曆城縣。
管亥駐軍這裏已有一年多了。陳炎讓他率三千兵力駐曆城,是防備泰山郡奉高城有動靜,早有兩年前,曹操派呂虔駐軍泰山郡奉高城。奉高城位於泰山山脈裏麵,距離曆城不足百裏。
可問題是,從奉高城也有路去曆城,陳炎隻好派大軍鎮守曆城,以保東平陵的安全。當然,曹操要是對青州下手,也不大可能會將兵力集中於奉高城,去攻打東平陵。
管亥駐軍這裏,遠離戰事,感到安逸。說實話,他挺滿意這種生活的。他胸無大誌,以前帶了幾萬黃巾軍折騰數年,累個半死,如今守著這曆城,多輕鬆呀!
“去年年底,我軍定下策略,攻打安平和清河,今攻下信都,安平其餘各縣沒有重兵,必會歸降,也該謀劃一下怎麽去攻打清河了,畢竟仲從堅守平原壓力不小。隻是,若進兵清河,我仍是憂慮重重。”
“其一,袁軍河間兵力至今未動,若其兵北上涿郡,我反而安心 ,其不動,我又出兵清河,其反出兵攻打渤海或安平,則對我不利。”
說來陳炎也覺得奇怪,原本他和郭嘉以為,袁熙和牽招駐軍河間易城,應該於春季兵進涿城。如今都四月初了,他都把信都打下來了,結果袁熙還不出兵。
“其二,袁紹鄴城兵力隻是出了五千騎兵,此前我就得到消息,袁紹通過一些渠道,從河內采購糧食,表明鄴城的糧食不足以供其出兵,今已是四月上旬,小麥已開始收割,收割之後,袁軍糧食充足,有可能會兵發信都或平原,我不得不妨。”
“其三,曹操動向不明,讓我頗為憂慮。原本我欲借助曹操之兵,牽製袁紹,可是曹操駐軍濮陽也就算了,程昱也從鄄城北渡黃河,駐軍東阿,我就不得不謹慎了。”
“仲從傳來消息,他一戰擊敗孟岱,挫敵銳氣,使敵軍不敢輕易攻城,平原暫時無憂。再綜合以上三點,我以為應先按兵不動,查看動向,看看袁紹會如何應對,再後發製人。”
郭嘉聽了陳炎的話,微微心喜,看來阿炎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點了點頭:“州牧所言極是。原本我們的計劃是先攻安平,再攻清河,如今隻怕不行了。我擔心曹操會率重兵北上!”
“曹操率重兵北上冀州?奉孝你接著說!”郭嘉的說法引起了陳炎的注意。
“曹操先駐軍濮陽,後又駐軍東阿,看似對我軍不利,實則其目標可能是鄴城,他隻是故作姿勢,讓袁紹放鬆警惕而已。我以為曹操很有可能會率軍北上,窺視鄴城,若真如此,我軍就不能攻清河了。”
“這……奉孝這說法未免有點……曹操敢打鄴城的主意?”陳炎明顯質疑郭嘉的說法。
“今年春,曹操再破徐州,徐州穩定。去年,宛城張繡投了曹操,而劉表不過是個守成之主,多半不敢主動北上招惹曹操,故荊州南陽方向,一時很難爆發大戰,淮南袁術,在淮南胡作非為,又恰逢災荒,連連兵敗,其曾想北上投袁紹,卻慘死途中,曹操又少了個敵人。”
“一年之間,曹操外敵皆除,今大軍得到休養生息,趁我軍與袁紹大軍交戰之機,窺視冀州,伺機而動,亦是理所當然之事。我軍與袁紹已打得你死我活,若曹操也想對付袁紹,則形成南北夾擊袁紹的局麵,以袁紹如今的實力,隻怕很快就會敗亡。”
“可若袁紹敗亡了,得利益最大的必是曹操,而不是州牧,因為曹操兵力雄厚,軍中猛將如雲。我軍雖占據冀州大多數地方,但兵力一時難以擴充,一旦與曹操爆發衝突,我軍必處於不利的位置。”
陳炎沉吟了起來,郭嘉這番話倒是提醒了他。如今以曹操的實力,隨隨便便就能調動五六萬兵力。陳炎這兩年雖努力擴招兵力,也有三四萬兵,但大多都是新兵,且礙於青州的地勢,他又不得不分兵拱衛地方,使得其大戰時,能出動的兵力隻有一萬多。
如今他占據冀州幾個郡國,冀州北麵的幾個國也是唾手可得,但他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些領土。
“所以,我軍不能威逼袁紹過甚,留著袁紹,以牽製曹操,阻止曹操北上冀州。而我軍應趁勢北上,攻城掠地,擴充實力,此才是正道。若我軍再攻清河,使袁紹無路可退,唯有與我軍死戰,屆時反而便宜了曹操。”
冀州的局勢,因曹操插手而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但我軍就算不攻清河,隻怕袁紹也會出兵攻打平原或信都。”
“這不難應對,曹操駐軍濮陽,袁紹不可能敢不防範,州牧隻需稍稍散播謊言,稱曹操大軍北上冀州,袁紹恐慌,自然就退兵鄴城了。鄴城還有四五萬兵力,曹操單獨攻打鄴城,幾乎不可能破城。”
“我軍趁這個時機,鞏固安平各縣,再大軍伺機往西,攻破巨鹿,隔斷鄴城與中山和河間的聯係,並慢慢吞食諸郡,如此我軍實力大增。待時機成熟之時,我軍再南下,攻打鄴城。”
原本陳炎以為攻打安平和清河,再逼近鄴城,隻要鄴城破了,什麽中山和河間根本就不需要去打,自然就落入手中。如今郭嘉又建議,先攻巨鹿,再攻中山和河間,故意留下清河、趙國和魏郡給袁紹,讓其來擋曹操。
陳炎想了想,倒覺得此計很是精妙,但也有疑惑之處:“可是,袁紹乃梟雄,若不趁早消滅,將來會不會死灰複燃?”
“州牧還隻有幾千兵力的時候,袁紹都拿州牧沒辦法,如今有數萬兵力,為何還懼袁紹?”
這番話讓陳炎胸中豪氣大起:“好,就先留著袁紹,讓其擋曹操。”
他很快就定下了主意。
次日,陳炎讓趙雲出兵,攻略安平國治下各縣。
……
青州濟南國曆城縣。
管亥駐軍這裏已有一年多了。陳炎讓他率三千兵力駐曆城,是防備泰山郡奉高城有動靜,早有兩年前,曹操派呂虔駐軍泰山郡奉高城。奉高城位於泰山山脈裏麵,距離曆城不足百裏。
可問題是,從奉高城也有路去曆城,陳炎隻好派大軍鎮守曆城,以保東平陵的安全。當然,曹操要是對青州下手,也不大可能會將兵力集中於奉高城,去攻打東平陵。
管亥駐軍這裏,遠離戰事,感到安逸。說實話,他挺滿意這種生活的。他胸無大誌,以前帶了幾萬黃巾軍折騰數年,累個半死,如今守著這曆城,多輕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