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不要驕傲,不是咱們強,而是對手挺次的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 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視線轉迴王福生這裏。
清軍開始進攻濱州,確實拖住了一下他的兵力,錯失了從右側玩穿插的機會。
不過也沒什麽好值得遺憾的,因為……
砰!
劈裏啪啦~乒鈴乓啷~~
“戶一!蘇卡不列!!!”
亞曆山大直接推翻了桌子,用猛獸擇人而噬的眼神盯著聶軍門:
“你們為什麽逃跑?!我們已經攻到敵人麵前的,隻需要一個小時,我們就能攻下這座城!”
“就是因為你的撤退,敵人能重整兵力,暴露了我們的側翼,導致功虧一簣。”
“這次失敗,你們要負全部責任!”
清軍攻了三次,失敗了三次,而且都是全敗。
不過在亞曆山大看來,前兩次失敗問題都不大,用的都是二線軍隊不說,投入的量也不大。
兩次都隻是團級的進攻,主要是為了試探敵人的防禦陣地、火力配置等。
經過兩次試探,給了亞曆山大信心,敵人的火力並不強大,而且並沒有出現炮火反擊,也許敵人根本沒有大炮。
就算有,數量也不會多。
所以今天亞曆山大發起了第三次進攻,也是亞曆山大規劃的總攻,他相信自己已經摸透了敵人,信心滿滿。
一次性投入了淮軍部分主力、湘軍部分主力,以及采用沙俄帝國軍官任“顧問”的武衛左軍、右軍。
總計投入近四萬人。
清國取得沙俄帝國支持後,立即開始了組建新軍隊,沙俄帝國的軍官將擔任這些軍隊團級以上的參謀、顧問等職位。
這是交易的一部分。
清國雖然借用沙俄的力量,但也怕沙俄突然不講道義,所以略微規定了一下這些軍隊的規模。
最終編成了總計10萬人的軍隊,清國給的番號是武衛軍、定武軍。
每軍又有前後左右中五軍。
這種奇怪的編製可以看成一個四旅製軍,隻是旅是大編製旅。
為什麽是四旅製?因為中軍本部是直屬特殊兵種部隊,主要包含炮兵、騎兵、工兵和後勤等。
少數步兵的作用是保護這些特殊兵種。
編製雖然有些奇怪,但放在清國,那也是相當的先進了,而且還都是俄械軍。
當然了,俄械也隻是用沙俄帝國的東西而已,和東西好不好無關。
在沙俄帝國,一代名槍莫辛納甘1891已經在逐步替換老舊的伯丹步槍了。
但這款槍沙俄自己都不夠用,怎麽可能給清國?頂多給點樣品讓你玩玩。
主力還是沙俄帝國換裝下來的伯丹1870型。
不是沙俄不想給1868型,而是1868型就生產了3萬多支,早就被消耗了。
隻能給生產了300多萬支的伯丹1870型步槍。
發射10.75毫米彈藥,發射藥重5克,黑火藥,槍口初速440米\/秒。
在1870年,已經算絕對的小口徑高初速彈藥了。
支援火力倒是都用的76.2毫米野戰炮,黑火藥版本,不是沙俄不想給更差的,而是因為那些能用的廢品太難運輸了。
總體來講,就算武器落後個十來年,那也極大的提升了清軍的戰鬥力。
因為清軍第一次做到了采用製式裝備統一武器和後勤。
就這已經是跨越性的進步了。
這支軍隊的表現也還可以,戰鬥開始後,在火炮的支援下迅速貼近大漢軍陣地。
在明晃晃刺刀的威脅下,機槍手不得不把故意抬高的槍口重新放平。
這才擋住他們的進攻。
這些人雖然在清軍中,但很難分辨誰是被抓的壯丁,所以隻要表現的不是很積極,大漢軍都會放他們一馬。
對於湯瀟逸來說,這些又不是東瀛人,殺起來沒意思。
加上他對科技點的需求暫時不高,也就沒必要殺他們。
這些都是青壯年男性,留著他們,都是紅利……
血肉之軀怎麽能抵擋機上掃射,11.43毫米的金屬風暴,體型最大的大象也扛不住一梭子,更別提人了。
進攻自然失敗了。
在武衛軍進攻失利後,亞曆山大還準備組織新一輪進攻。
剛剛武衛軍已經衝到了大漢軍陣地前,信仰刺刀衝鋒的他相信,隻要再來一次,他們一定能衝上去。
隻要進入白刃戰,勝利一定是他們的。
結果還沒等他重整兵力,壞消息就來了。
淮軍撤出戰場,大漢軍正在從側翼迂迴,再不跑,就跑不掉了。
當時武衛左軍還沒有重整兵力,撤退都撤不掉,但大漢軍已經近在咫尺。
亞曆山大隻能下令撤退後先離開。
一迴到後方,亞曆山大就對著聶軍門持續輸出。
“顧問先生,我想請問一下,是誰調走了我的炮兵?”
聶軍門絲毫不讓,怒氣衝衝的盯著亞曆山大,
“我這個主帥絲毫不知道炮兵已經被調走了!進攻開始後,我的部下隻得到了幾門小炮的支援。”
“那時候我才知道,我部的46門克虜伯行營炮都被調走了!”
聶軍門那個氣,他根本沒想到都這個時候了,進攻之前還能出現這樣的幺蛾子。
炮兵行進慢,他看到火炮出城了就先跟著步兵去了前線。
炮兵抵達時後方後,也向他匯報了情況,他以為一切正常。
誰知道開戰後給炮兵陣地打電話,電話打不通,派傳令兵,派一個消失一個。
沒有炮兵,淮軍自然衝不上去。
等知道炮兵被瞞著他調走後,聶軍門一氣之下下令撤兵,不撤也沒辦法。
沒有炮兵頑固,打頭進攻的兩千淮軍一小時就傷亡了四百,全軍士氣低迷。
要是大漢軍打反擊,不一定擋得住。
“你是在質疑我嗎?我有權利調動全軍,倒是你,你們清國人離開了火炮就不會打仗了嗎?”
亞曆山大當然不會接招。
火炮是他調走的,而且得到了醇親王的首肯。
他想著集中炮火一次性推上去,拿下主要功勞。
結果沒用……
不過,這個鍋他是不會背的。
“糙你洋鬼子的母親……”
“蘇卡……”
下麵的將領加入了爭吵,一開始就是親切問候。
一旁的醇親王更像個彌勒佛一樣,穩坐不動,也沒有製止雙方。
深諳權利爭奪的他知道,平衡才最重要。
特別是一邊是心懷鬼胎架空他的沙俄帝國人,另一邊是漢人。
他覺得這樣更有利於他掌控權力……
就這樣,清軍在失利一次,略微損失後,陷入了扯皮。
…………
“濱州來電,清軍在拂曉發起第三輪進攻,投入了超過一百門大炮,約四萬餘士兵。”
“戰至中午時分,敵軍右翼淮軍部撤出戰場,九師28團趁機發起反擊。”
“正麵清軍剛剛撤下去,還沒來得及重整秩序,28團趁機進行了反複進攻,分割包圍。”
“七師趁勢反擊,九師也派出預備隊29團參與進攻,擊退了敵人這一波攻勢。”
“斃傷敵兩千七百餘人,俘虜四千餘人。”
參謀長將戰場情況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然後進行分析,
“從進攻力度看,清軍投入了主力,而且其中部分軍隊的戰術與淮軍、湘軍截然不同,有著近代化軍隊的特點。”
“戰鬥力有顯著提升,但戰鬥意誌、主觀能動性並沒有轉變。”
“另外,基層班組戰術和進攻戰術完全不匹配,感覺是強行拚湊在一起的一樣。”
“經過審訊俘虜得知,正麵的近代化清軍是由沙俄帝國軍官訓練並參與指揮的。”
“如果沙俄帝國上下也就這水平就好了。”
參謀長不太確定這是不是沙俄的真正水平,還是說清軍不能發揮他們的水平。
王福生也搖搖頭:
“哪有這種好事?沙俄帝國好歹是一流列強,這個水平連我們都打不過,怎麽當列強?”
“九師追著淮軍打了嗎?不是說了嘛,收著力打,好吸引清軍的下一步動作。”
獅子搏兔都有失利的時候,更別提雙方加起來幾十萬人的戰爭了。
王福生雖然有信心能打贏,而且確定大漢軍戰鬥力比清軍強。
但這麽大規模,大漢軍也是新兵居多,誰知道會出什麽事?
既然他們是防守方,湯瀟逸又沒給壓力,可以穩坐釣魚台,那還是把人吸引出來打更保險。
“沒有,我特別問過,九師迴複說,淮軍隻丟下了幾十具屍體,總體傷亡不過二三百人就撤退了。”
“撤退的很從容,距離陣地稍遠的屍體都被淮軍帶走了,也很堅定,沒有前來商議帶走陣地前方的屍體。”
“九師懷疑是清軍內部出現了問題,因為從始至終淮軍的炮火都十分稀疏,理論上淮軍應該有足夠多的武器的。”
參謀長也傾向於這個猜測。
淮軍可以說是清軍內部裝備最豪華的部隊,別管雜不雜亂,你就說豪華不豪華吧。
即便是失去了江南廠,失去了東南半壁,短時間對淮軍的影響也沒那麽大。
因為淮軍雖然從淮河兩岸出來,但根子在北方。
淮軍津門武器庫中還有不少火炮和步槍,淮軍不該缺乏火力。
“讓七師九師不要再繼續進攻了,差不多就得了,別把清軍打怕了,轉成防禦。”
“進攻戰哪有防禦來的舒服?讓他們不要驕傲,不要以為自己很牛。”
“打的這麽順,不是咱們強,是對手太弱。”
王福生想著要不要換防,怕前線驕傲,
“把俘虜押迴淞滬,來的正好,正缺人手呢。”
清軍開始進攻濱州,確實拖住了一下他的兵力,錯失了從右側玩穿插的機會。
不過也沒什麽好值得遺憾的,因為……
砰!
劈裏啪啦~乒鈴乓啷~~
“戶一!蘇卡不列!!!”
亞曆山大直接推翻了桌子,用猛獸擇人而噬的眼神盯著聶軍門:
“你們為什麽逃跑?!我們已經攻到敵人麵前的,隻需要一個小時,我們就能攻下這座城!”
“就是因為你的撤退,敵人能重整兵力,暴露了我們的側翼,導致功虧一簣。”
“這次失敗,你們要負全部責任!”
清軍攻了三次,失敗了三次,而且都是全敗。
不過在亞曆山大看來,前兩次失敗問題都不大,用的都是二線軍隊不說,投入的量也不大。
兩次都隻是團級的進攻,主要是為了試探敵人的防禦陣地、火力配置等。
經過兩次試探,給了亞曆山大信心,敵人的火力並不強大,而且並沒有出現炮火反擊,也許敵人根本沒有大炮。
就算有,數量也不會多。
所以今天亞曆山大發起了第三次進攻,也是亞曆山大規劃的總攻,他相信自己已經摸透了敵人,信心滿滿。
一次性投入了淮軍部分主力、湘軍部分主力,以及采用沙俄帝國軍官任“顧問”的武衛左軍、右軍。
總計投入近四萬人。
清國取得沙俄帝國支持後,立即開始了組建新軍隊,沙俄帝國的軍官將擔任這些軍隊團級以上的參謀、顧問等職位。
這是交易的一部分。
清國雖然借用沙俄的力量,但也怕沙俄突然不講道義,所以略微規定了一下這些軍隊的規模。
最終編成了總計10萬人的軍隊,清國給的番號是武衛軍、定武軍。
每軍又有前後左右中五軍。
這種奇怪的編製可以看成一個四旅製軍,隻是旅是大編製旅。
為什麽是四旅製?因為中軍本部是直屬特殊兵種部隊,主要包含炮兵、騎兵、工兵和後勤等。
少數步兵的作用是保護這些特殊兵種。
編製雖然有些奇怪,但放在清國,那也是相當的先進了,而且還都是俄械軍。
當然了,俄械也隻是用沙俄帝國的東西而已,和東西好不好無關。
在沙俄帝國,一代名槍莫辛納甘1891已經在逐步替換老舊的伯丹步槍了。
但這款槍沙俄自己都不夠用,怎麽可能給清國?頂多給點樣品讓你玩玩。
主力還是沙俄帝國換裝下來的伯丹1870型。
不是沙俄不想給1868型,而是1868型就生產了3萬多支,早就被消耗了。
隻能給生產了300多萬支的伯丹1870型步槍。
發射10.75毫米彈藥,發射藥重5克,黑火藥,槍口初速440米\/秒。
在1870年,已經算絕對的小口徑高初速彈藥了。
支援火力倒是都用的76.2毫米野戰炮,黑火藥版本,不是沙俄不想給更差的,而是因為那些能用的廢品太難運輸了。
總體來講,就算武器落後個十來年,那也極大的提升了清軍的戰鬥力。
因為清軍第一次做到了采用製式裝備統一武器和後勤。
就這已經是跨越性的進步了。
這支軍隊的表現也還可以,戰鬥開始後,在火炮的支援下迅速貼近大漢軍陣地。
在明晃晃刺刀的威脅下,機槍手不得不把故意抬高的槍口重新放平。
這才擋住他們的進攻。
這些人雖然在清軍中,但很難分辨誰是被抓的壯丁,所以隻要表現的不是很積極,大漢軍都會放他們一馬。
對於湯瀟逸來說,這些又不是東瀛人,殺起來沒意思。
加上他對科技點的需求暫時不高,也就沒必要殺他們。
這些都是青壯年男性,留著他們,都是紅利……
血肉之軀怎麽能抵擋機上掃射,11.43毫米的金屬風暴,體型最大的大象也扛不住一梭子,更別提人了。
進攻自然失敗了。
在武衛軍進攻失利後,亞曆山大還準備組織新一輪進攻。
剛剛武衛軍已經衝到了大漢軍陣地前,信仰刺刀衝鋒的他相信,隻要再來一次,他們一定能衝上去。
隻要進入白刃戰,勝利一定是他們的。
結果還沒等他重整兵力,壞消息就來了。
淮軍撤出戰場,大漢軍正在從側翼迂迴,再不跑,就跑不掉了。
當時武衛左軍還沒有重整兵力,撤退都撤不掉,但大漢軍已經近在咫尺。
亞曆山大隻能下令撤退後先離開。
一迴到後方,亞曆山大就對著聶軍門持續輸出。
“顧問先生,我想請問一下,是誰調走了我的炮兵?”
聶軍門絲毫不讓,怒氣衝衝的盯著亞曆山大,
“我這個主帥絲毫不知道炮兵已經被調走了!進攻開始後,我的部下隻得到了幾門小炮的支援。”
“那時候我才知道,我部的46門克虜伯行營炮都被調走了!”
聶軍門那個氣,他根本沒想到都這個時候了,進攻之前還能出現這樣的幺蛾子。
炮兵行進慢,他看到火炮出城了就先跟著步兵去了前線。
炮兵抵達時後方後,也向他匯報了情況,他以為一切正常。
誰知道開戰後給炮兵陣地打電話,電話打不通,派傳令兵,派一個消失一個。
沒有炮兵,淮軍自然衝不上去。
等知道炮兵被瞞著他調走後,聶軍門一氣之下下令撤兵,不撤也沒辦法。
沒有炮兵頑固,打頭進攻的兩千淮軍一小時就傷亡了四百,全軍士氣低迷。
要是大漢軍打反擊,不一定擋得住。
“你是在質疑我嗎?我有權利調動全軍,倒是你,你們清國人離開了火炮就不會打仗了嗎?”
亞曆山大當然不會接招。
火炮是他調走的,而且得到了醇親王的首肯。
他想著集中炮火一次性推上去,拿下主要功勞。
結果沒用……
不過,這個鍋他是不會背的。
“糙你洋鬼子的母親……”
“蘇卡……”
下麵的將領加入了爭吵,一開始就是親切問候。
一旁的醇親王更像個彌勒佛一樣,穩坐不動,也沒有製止雙方。
深諳權利爭奪的他知道,平衡才最重要。
特別是一邊是心懷鬼胎架空他的沙俄帝國人,另一邊是漢人。
他覺得這樣更有利於他掌控權力……
就這樣,清軍在失利一次,略微損失後,陷入了扯皮。
…………
“濱州來電,清軍在拂曉發起第三輪進攻,投入了超過一百門大炮,約四萬餘士兵。”
“戰至中午時分,敵軍右翼淮軍部撤出戰場,九師28團趁機發起反擊。”
“正麵清軍剛剛撤下去,還沒來得及重整秩序,28團趁機進行了反複進攻,分割包圍。”
“七師趁勢反擊,九師也派出預備隊29團參與進攻,擊退了敵人這一波攻勢。”
“斃傷敵兩千七百餘人,俘虜四千餘人。”
參謀長將戰場情況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然後進行分析,
“從進攻力度看,清軍投入了主力,而且其中部分軍隊的戰術與淮軍、湘軍截然不同,有著近代化軍隊的特點。”
“戰鬥力有顯著提升,但戰鬥意誌、主觀能動性並沒有轉變。”
“另外,基層班組戰術和進攻戰術完全不匹配,感覺是強行拚湊在一起的一樣。”
“經過審訊俘虜得知,正麵的近代化清軍是由沙俄帝國軍官訓練並參與指揮的。”
“如果沙俄帝國上下也就這水平就好了。”
參謀長不太確定這是不是沙俄的真正水平,還是說清軍不能發揮他們的水平。
王福生也搖搖頭:
“哪有這種好事?沙俄帝國好歹是一流列強,這個水平連我們都打不過,怎麽當列強?”
“九師追著淮軍打了嗎?不是說了嘛,收著力打,好吸引清軍的下一步動作。”
獅子搏兔都有失利的時候,更別提雙方加起來幾十萬人的戰爭了。
王福生雖然有信心能打贏,而且確定大漢軍戰鬥力比清軍強。
但這麽大規模,大漢軍也是新兵居多,誰知道會出什麽事?
既然他們是防守方,湯瀟逸又沒給壓力,可以穩坐釣魚台,那還是把人吸引出來打更保險。
“沒有,我特別問過,九師迴複說,淮軍隻丟下了幾十具屍體,總體傷亡不過二三百人就撤退了。”
“撤退的很從容,距離陣地稍遠的屍體都被淮軍帶走了,也很堅定,沒有前來商議帶走陣地前方的屍體。”
“九師懷疑是清軍內部出現了問題,因為從始至終淮軍的炮火都十分稀疏,理論上淮軍應該有足夠多的武器的。”
參謀長也傾向於這個猜測。
淮軍可以說是清軍內部裝備最豪華的部隊,別管雜不雜亂,你就說豪華不豪華吧。
即便是失去了江南廠,失去了東南半壁,短時間對淮軍的影響也沒那麽大。
因為淮軍雖然從淮河兩岸出來,但根子在北方。
淮軍津門武器庫中還有不少火炮和步槍,淮軍不該缺乏火力。
“讓七師九師不要再繼續進攻了,差不多就得了,別把清軍打怕了,轉成防禦。”
“進攻戰哪有防禦來的舒服?讓他們不要驕傲,不要以為自己很牛。”
“打的這麽順,不是咱們強,是對手太弱。”
王福生想著要不要換防,怕前線驕傲,
“把俘虜押迴淞滬,來的正好,正缺人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