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反擊!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 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終鄭尚青拿出來的依舊是一級5000噸的巡洋艦設計,這個噸位是考慮當前產能能承受的極限設計的。
再大,就可能趕不上一年半的期限了。
經費方麵。
因為武器、船體、主機、裝甲等船上都能自產,壓縮了成本,售價不高,船廠也是自己的,也低價造。
而且所用的一切子係統都是成熟的貨架產品,並不存在其他費用。
再加上一級開工四艘,單艦成本被壓縮到非常低的價格,隻有130萬兩一艘,而且是帶武備。
相對而言可算廉價。
1895年服役的奧林匹亞號造價為179.6萬美元,相當於187萬兩白銀(英鎊比白銀1:5)。
而且,奧林匹亞號的噸位更大,標準排水量5676噸,滿載排水量6694噸。
即便是湯瀟逸的新艦超重,也不會超過奧林匹亞號。
雖然奧林匹亞號的武備看起來更厲害,有著兩座雙聯裝203毫米艦炮,10門127毫米單裝速射炮。
但這其實是阿美麗卡152毫米速射炮不成熟而進行的妥協。
因為沒有可靠的152毫米速射炮,隻能裝備127毫米副炮。
而127毫米副炮的威力又很尷尬,打同級對手火力不足。
所以阿美麗卡不得不用203毫米艦炮來彌補副炮火力不足,以及發揮一錘定音作用。
但奧林匹亞號使用的203毫米35倍徑炮仍是1880年代的舊式炮,威脅有限。
而鄭尚青設計的新艦,按此時的分類還是一艘昂貴的裝甲巡洋艦。
哪怕隻有100毫米裝甲,就算擋不住203毫米艦炮的穿甲彈,但擋住高爆彈沒問題。
而他的127毫米速射炮,更是無法威脅100毫米厚的克虜伯滲碳裝甲鋼。
火力方麵,兩座雙聯裝152毫米主炮前後布置。
為了節省重量和施工時間,兩側主炮采用單裝炮,隻有一個炮盾作為防護,一側四門。
總計12門152毫米速射炮,單側能有8門主炮對敵。
航速方麵,因為兩側主炮沒有設計炮塔,不用太計較空間,鄭尚青便塞了八台大型鍋爐進去。
搭配兩座主機,輸出匹馬力,設計航速22.5節,依舊能采用強壓通風。
強壓通風對動力係統的損害是很高的,會影響動力係統的壽命。
但戰敗賠款肯定不止能建造一支大艦隊。
這艘船的性價比不低,單艦造價不過130萬兩,當然這是特殊情況。
其他國家的船隻采購,產業上下遊總要掙錢的,而且利潤從來不低,華夏這邊隻是象征性的10%利潤。
特別是最貴的裝甲、火炮、主機等大件兒,都是馬尾廠或者江南廠出,直接是成本價*110%。
成本價是人工+材料。
就算這艘船已經很便宜了,但鄭尚青還是不滿意這艘船。
因為這艘船的定位在大漢軍海軍中相當模糊。
前有5200噸裝甲帶152毫米,配備2門203毫米艦炮和10門152速射炮的福星。
造價雖然貴,但520萬兩的訂單總價,也能造兩艘裝備203速射炮的福星改還有的剩。
戰鬥力強悍的多,同時剩下的經費還能來兩三艘驅逐艦領艦。
各自組成艦隊,前者肯定打不過後者。
但沒辦法,光福星的建造周期就不是一年半能搞定的,噸位雖然差不多,但這四艘輕巡洋艦遠沒有福星複雜。
但湯瀟逸堅持,鄭尚青也沒話說。
湯瀟逸提出一年半這個時間節點,肯定是有理由的,鄭尚青隻能盡可能造一級更強的戰艦。
…………(轉場)
輕巡洋艦的進度很快,整個設計院連夜加班。
當設計圖紙確定的時候,湯瀟逸的目光也迴到了北方。
清軍,或者說沙俄指揮的定武軍已經徹底吃下了占領區。
開始嚐試進攻臨淄。
另一邊,由於“清軍反撲成功”,各地遺老遺少開始組織人手,甚至收編土匪,開始搞事情。
王福生沒有接到反擊命令,各地騷擾不斷牽製兵力,便放棄了魯西北,包括濟南府在內的大片區域。
主機退迴南部和東部固守。
嗚嗚嗚~~
boom!
轟!轟!
臨淄附近,爆炸聲和開炮聲響成一片。
然後又很快寂靜下來。
這幾天臨淄人都習慣了,爆炸聲總是會每天都零零總總的響幾個時辰,一會兒還有呢!
對於王福生來說,最近的日子確實不太愜意。
雙方持續進行著低烈度的炮戰,本來,沙俄帝國送過來的軍官水平就一般,特別是炮兵這種技術兵種。
而且大炮的數量也不多,還相當老舊,型號雜亂。
按理說,炮戰的天平應該向大漢軍傾斜,因為大漢軍的火力要強得多。
但王福生不僅抽調了大量火炮去遼東,連精銳炮兵也抽調過去了。
因為炮少,手中的炮兵隻能和沙俄打個有來有迴。
雖然時不時都有戰果,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而且很多時候都處於被動。
“司令,損失兩門炮,陣亡三個炮手,傷七個,觀察到一個摧毀。”
調走火炮後,王福生剩下的都是57炮,和沙俄帝國的76.2毫米炮相比在射程上處於劣勢。
撤退之前,還能憑借修築好的工事快速運動,壓製一下沙俄帝國的火炮。
撤退後並沒有足夠多的安全陣地,即便機動靈活的多,也處於劣勢。
王福生趴在桌子上,看著地圖上一塊一塊的紅色標記:
“我們已經發現了沙俄帝國十一處炮兵陣地,根據前期偵查的情報看,還有至少五處沒有暴露。”
他也知道就這樣打不是辦法,但他也沒辦法,必須配合湯瀟逸談判。
雖然他不太理解,為什麽德意誌人明明幫助了清國,卻在大漢軍後撤的時候突然伸手支援。
但他聽得懂命令,讓撤退就撤退,不讓反擊就不反擊。
當然,準備是要做的。
“剛才二十二師匯報,他們師偵察兵在東北部的劉莊,距離我們約八公裏的地方發現了兩門以上火炮。”
“兵力約有五百人,並沒有打草驚蛇,按照這個兵力推算,劉莊應該也有一個炮兵連。”
炮兵從不會單獨行動,總會分配一些步兵去保護炮兵。
所以一個營的兵力規模,最多隻有一個炮兵連在。
“繼續偵查。”
王福生給劉莊做上標記,本來還以為要繼續窩囊的挨打,通訊處長跑了進來:
“報告司令!總參謀部電報,命令我部於明日開始反擊,遼東軍會進攻山海關,海軍在津門做登陸態勢,配合我部進攻。”
“總參謀部還讓我們務必殲滅清軍主力……”
再大,就可能趕不上一年半的期限了。
經費方麵。
因為武器、船體、主機、裝甲等船上都能自產,壓縮了成本,售價不高,船廠也是自己的,也低價造。
而且所用的一切子係統都是成熟的貨架產品,並不存在其他費用。
再加上一級開工四艘,單艦成本被壓縮到非常低的價格,隻有130萬兩一艘,而且是帶武備。
相對而言可算廉價。
1895年服役的奧林匹亞號造價為179.6萬美元,相當於187萬兩白銀(英鎊比白銀1:5)。
而且,奧林匹亞號的噸位更大,標準排水量5676噸,滿載排水量6694噸。
即便是湯瀟逸的新艦超重,也不會超過奧林匹亞號。
雖然奧林匹亞號的武備看起來更厲害,有著兩座雙聯裝203毫米艦炮,10門127毫米單裝速射炮。
但這其實是阿美麗卡152毫米速射炮不成熟而進行的妥協。
因為沒有可靠的152毫米速射炮,隻能裝備127毫米副炮。
而127毫米副炮的威力又很尷尬,打同級對手火力不足。
所以阿美麗卡不得不用203毫米艦炮來彌補副炮火力不足,以及發揮一錘定音作用。
但奧林匹亞號使用的203毫米35倍徑炮仍是1880年代的舊式炮,威脅有限。
而鄭尚青設計的新艦,按此時的分類還是一艘昂貴的裝甲巡洋艦。
哪怕隻有100毫米裝甲,就算擋不住203毫米艦炮的穿甲彈,但擋住高爆彈沒問題。
而他的127毫米速射炮,更是無法威脅100毫米厚的克虜伯滲碳裝甲鋼。
火力方麵,兩座雙聯裝152毫米主炮前後布置。
為了節省重量和施工時間,兩側主炮采用單裝炮,隻有一個炮盾作為防護,一側四門。
總計12門152毫米速射炮,單側能有8門主炮對敵。
航速方麵,因為兩側主炮沒有設計炮塔,不用太計較空間,鄭尚青便塞了八台大型鍋爐進去。
搭配兩座主機,輸出匹馬力,設計航速22.5節,依舊能采用強壓通風。
強壓通風對動力係統的損害是很高的,會影響動力係統的壽命。
但戰敗賠款肯定不止能建造一支大艦隊。
這艘船的性價比不低,單艦造價不過130萬兩,當然這是特殊情況。
其他國家的船隻采購,產業上下遊總要掙錢的,而且利潤從來不低,華夏這邊隻是象征性的10%利潤。
特別是最貴的裝甲、火炮、主機等大件兒,都是馬尾廠或者江南廠出,直接是成本價*110%。
成本價是人工+材料。
就算這艘船已經很便宜了,但鄭尚青還是不滿意這艘船。
因為這艘船的定位在大漢軍海軍中相當模糊。
前有5200噸裝甲帶152毫米,配備2門203毫米艦炮和10門152速射炮的福星。
造價雖然貴,但520萬兩的訂單總價,也能造兩艘裝備203速射炮的福星改還有的剩。
戰鬥力強悍的多,同時剩下的經費還能來兩三艘驅逐艦領艦。
各自組成艦隊,前者肯定打不過後者。
但沒辦法,光福星的建造周期就不是一年半能搞定的,噸位雖然差不多,但這四艘輕巡洋艦遠沒有福星複雜。
但湯瀟逸堅持,鄭尚青也沒話說。
湯瀟逸提出一年半這個時間節點,肯定是有理由的,鄭尚青隻能盡可能造一級更強的戰艦。
…………(轉場)
輕巡洋艦的進度很快,整個設計院連夜加班。
當設計圖紙確定的時候,湯瀟逸的目光也迴到了北方。
清軍,或者說沙俄指揮的定武軍已經徹底吃下了占領區。
開始嚐試進攻臨淄。
另一邊,由於“清軍反撲成功”,各地遺老遺少開始組織人手,甚至收編土匪,開始搞事情。
王福生沒有接到反擊命令,各地騷擾不斷牽製兵力,便放棄了魯西北,包括濟南府在內的大片區域。
主機退迴南部和東部固守。
嗚嗚嗚~~
boom!
轟!轟!
臨淄附近,爆炸聲和開炮聲響成一片。
然後又很快寂靜下來。
這幾天臨淄人都習慣了,爆炸聲總是會每天都零零總總的響幾個時辰,一會兒還有呢!
對於王福生來說,最近的日子確實不太愜意。
雙方持續進行著低烈度的炮戰,本來,沙俄帝國送過來的軍官水平就一般,特別是炮兵這種技術兵種。
而且大炮的數量也不多,還相當老舊,型號雜亂。
按理說,炮戰的天平應該向大漢軍傾斜,因為大漢軍的火力要強得多。
但王福生不僅抽調了大量火炮去遼東,連精銳炮兵也抽調過去了。
因為炮少,手中的炮兵隻能和沙俄打個有來有迴。
雖然時不時都有戰果,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而且很多時候都處於被動。
“司令,損失兩門炮,陣亡三個炮手,傷七個,觀察到一個摧毀。”
調走火炮後,王福生剩下的都是57炮,和沙俄帝國的76.2毫米炮相比在射程上處於劣勢。
撤退之前,還能憑借修築好的工事快速運動,壓製一下沙俄帝國的火炮。
撤退後並沒有足夠多的安全陣地,即便機動靈活的多,也處於劣勢。
王福生趴在桌子上,看著地圖上一塊一塊的紅色標記:
“我們已經發現了沙俄帝國十一處炮兵陣地,根據前期偵查的情報看,還有至少五處沒有暴露。”
他也知道就這樣打不是辦法,但他也沒辦法,必須配合湯瀟逸談判。
雖然他不太理解,為什麽德意誌人明明幫助了清國,卻在大漢軍後撤的時候突然伸手支援。
但他聽得懂命令,讓撤退就撤退,不讓反擊就不反擊。
當然,準備是要做的。
“剛才二十二師匯報,他們師偵察兵在東北部的劉莊,距離我們約八公裏的地方發現了兩門以上火炮。”
“兵力約有五百人,並沒有打草驚蛇,按照這個兵力推算,劉莊應該也有一個炮兵連。”
炮兵從不會單獨行動,總會分配一些步兵去保護炮兵。
所以一個營的兵力規模,最多隻有一個炮兵連在。
“繼續偵查。”
王福生給劉莊做上標記,本來還以為要繼續窩囊的挨打,通訊處長跑了進來:
“報告司令!總參謀部電報,命令我部於明日開始反擊,遼東軍會進攻山海關,海軍在津門做登陸態勢,配合我部進攻。”
“總參謀部還讓我們務必殲滅清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