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主力殲滅戰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 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電總參謀部,請調動第四軍東進,奪迴魯西北,保護我軍側翼。”
“參謀長!”
王福生狠狠的鬆了口氣,黑著的臉終於變正常了。
“到!”
參謀長表情嚴肅,整個作戰室也都精神了起來。
“以第三套預案進行準備,明天上午七點,第一批進攻部隊要準時發起進攻。”
第三套預案是以快速反應快速進攻為目標製定的。
先通過偵察兵淩晨突襲,端掉清軍前線炮兵陣地,同一時間組織三個旅的步兵做好準備。
偵察兵一旦得手,便從左翼突破,並快速迂迴包抄。
同時正麵組織一個師進行佯攻,另外放兩個師在右翼,前期進行騷擾進攻,降低清軍的警惕。
左翼迂迴一定會被清軍發現,清軍隻會做出兩個選擇:
一,撤迴黃河沿岸重整,北靠黃河轉入防守。
清軍自己的主力已經損失慘重,失去了士氣,將領們也心思各異,隻是暫時的勝利壓住了他們。
撤退的話,說不定前麵還沒撤下來,後麵就跑光了,一不小心就是大潰敗。
而且清國也守不起,特別是山海關、津門告急,清庭肯定忙著迴援京師,沒那麽多時間固守,
二,派一支野戰機動部隊去攔截左翼迂迴的三個旅,主力部隊突破大漢軍的防禦,取得戰鬥勝利後掉頭迴援。
為了保證能夠攔住這三個旅,清軍最少要放兩萬精壯士兵過去,也就是定武軍40%的總兵力。
清軍雖然數量還不少,但還能打的兵力,就剩沙俄帝國捏住的定武軍和武衛軍,以及袁帶的兵,加起來不到十萬。
等清軍抽調機動兵力後,大漢軍正麵守軍讓出一線陣地,誘使清軍主力前出。
這個過程中肯定伴隨各種脫節,右翼兩個師迅速尋找機會突進分割。
就算沙俄指揮的很好,士兵執行的很完美,沒有出現脫節。
兩個師也能一路向前打,再次從右翼迂迴包抄。
清軍剩餘能打的就這十萬不到,還抽調了大量部隊用於進攻或者攔截左翼迂迴的大漢軍。
用於阻擊右翼兩個師的力量將極為有限,但又不得不阻擊。
除非沙俄人願意相信那些士氣低落的清軍殘部能擋住兩個雄赳赳氣昂昂的師。
但可能嗎?可能的話,清軍就不會敗給東瀛了。
他隻能抽調預備隊前去阻攔。
這時王福生再將手中的兵力投入正麵進攻,清軍主力,或者說沙俄人將徹底被黏住,無法撤退。
接下來的一切如王福生預料一般,甚至一切順利的都讓王福生覺得產生了懷疑。
淩晨四點開始,三個偵察營陸陸續續敲掉了七個炮兵陣地,不一定毀壞了多少火炮,引燃了多少炮彈。
但至少讓清軍西側的已暴露炮兵陣地全部失去作用,不是被大漢軍占領了,就是在收拾殘局跑路。
然後三個旅趁著清軍的混亂,輕鬆突破清軍側翼,開始向其身後迂迴。
清軍在發現迂迴戰術之後,毫不意外選擇了派兵去阻止,同時又開始正麵進攻。
至於東側的小打小鬧,清軍不在乎。
第二天,王福生收到了左翼的電話,他們在野外同武衛軍發生了戰鬥,遭遇戰。
雙方互有勝負,不過進攻的節奏被打亂了。
第二天晚上,大漢軍扯出一線陣地,第三天一早清軍才發現情況不對。
然後清軍就真的進入了第一道防線,並繼續向南,好像想要一口氣衝到臨淄一樣。
而此時,右翼大漢軍正緊緊的盯著清軍的步伐。
果然,武衛軍後軍和左軍跟上進攻後,其餘部隊並沒有第一時間跟上。
而定武軍此時還想進攻西側,試圖阻斷大漢軍左翼迂迴三個旅的後勤線。
結果各部脫節,當天下午定武軍和武衛軍中間出現了一個十公裏的口子,致命的是,武衛軍本身也脫節成兩部分,中間隔著七八公裏。
第四天一早,左翼三個旅中兩個旅後撤轉向,向東南方向穿插。
剩下一個轉入防守,拖住當麵清軍的步伐。
右翼兩個師六個團,留下兩個團做預備隊,剩下四個團分成兩組,快速向西北方向,進入清軍的空隙之中。
大漢軍有無線電台作為聯絡,而清軍隻能用騎馬建立野戰聯絡。
騎兵傳遞消息不說速度,光在這混亂的戰場上如何保證安全都是一個問題。
特別是隨著大漢軍開始穿插,清軍派出去聯絡的傳令兵十個有六個到不了目的地,最終最多迴來兩個。
連續派了幾波傳令兵後,沒有沙俄軍官跟隨,剩下的清軍傳令兵根本就不願意動了。
往往騎馬離開後就跑了,找個地方貓著,或者幹脆投降。
他們都知道,隻要不是罪大惡極,都不會被為難,而且他們隻是壯丁。
最終結果是沙俄帝國訓練和指揮的定武軍、武衛軍,大部分被分割包圍。
隻有兩萬人,也就是派去阻擊左翼的定武軍中軍和右軍還沒被包圍。
因為是在進攻過程中,所以除了武衛軍中軍外,其餘各部都沒攜帶多少補給品。
嚐試突破失敗,並且彈藥消耗殆盡,糧食也隻夠兩天後,在沙俄帝國軍官的帶領下,清軍開始成片投降。
中軍還在抵抗,因為醇親王等清國將領、沙俄帝國軍官團最高指揮官亞曆山大等都在這裏。
他們不願意這樣投降。
但並沒用,等大漢軍收拾完殘局後,開始進攻中軍。
一天的戰鬥後,亞曆山大指揮沙俄軍官將醇親王等人抓了起來,然後向大漢軍投降。
之所以那麽快就慫了,是因為大漢軍把炮推來了,有大漢軍的57炮,也有繳獲的俄製76.2毫米炮。
甚至炮兵都用的俘虜,周圍放一個班,他們可乖了。
讓打那兒就打那兒。
不乖的都被以槍斃的名義送去了南方,未來要在礦山或者鐵路上度過了。
“向總參謀部發電,殲滅戰已經勝利,正在加緊追擊,我部俘虜上百外國軍官,請問如何處置。”
王福生都沒去看亞曆山大一眼。
他都沒想到沙俄會這麽給麵子。
他想的是出現一兩個脫節,大漢軍承受一些傷亡去分割,然後先吃掉失去後勤的突出部。
結果他們竟然能在不過一二百平方公裏的戰場上出現好幾個大口子。
以至於從反擊命令下達,到清軍剩餘主力被消滅七成,僅僅用了六天。
什麽?你說其他十幾二十萬清軍在幹嘛?
部分投降了,大部分當然是跑了。
你還指望大部分清軍能英勇作戰?那怎麽會輸給東瀛呢?
隻有少部分是驍勇善戰的,在之前的戰鬥和清國東瀛戰爭還損失了不少。
這種士兵,情況不對怎麽會拚命?
“司令,俘虜太多,前線看不過來,前線希望能派一支部隊去檢查接收。”
“敵軍大部分主力部隊投降,二十二師也在向西北定武軍方向追擊,”
“參謀長!”
王福生狠狠的鬆了口氣,黑著的臉終於變正常了。
“到!”
參謀長表情嚴肅,整個作戰室也都精神了起來。
“以第三套預案進行準備,明天上午七點,第一批進攻部隊要準時發起進攻。”
第三套預案是以快速反應快速進攻為目標製定的。
先通過偵察兵淩晨突襲,端掉清軍前線炮兵陣地,同一時間組織三個旅的步兵做好準備。
偵察兵一旦得手,便從左翼突破,並快速迂迴包抄。
同時正麵組織一個師進行佯攻,另外放兩個師在右翼,前期進行騷擾進攻,降低清軍的警惕。
左翼迂迴一定會被清軍發現,清軍隻會做出兩個選擇:
一,撤迴黃河沿岸重整,北靠黃河轉入防守。
清軍自己的主力已經損失慘重,失去了士氣,將領們也心思各異,隻是暫時的勝利壓住了他們。
撤退的話,說不定前麵還沒撤下來,後麵就跑光了,一不小心就是大潰敗。
而且清國也守不起,特別是山海關、津門告急,清庭肯定忙著迴援京師,沒那麽多時間固守,
二,派一支野戰機動部隊去攔截左翼迂迴的三個旅,主力部隊突破大漢軍的防禦,取得戰鬥勝利後掉頭迴援。
為了保證能夠攔住這三個旅,清軍最少要放兩萬精壯士兵過去,也就是定武軍40%的總兵力。
清軍雖然數量還不少,但還能打的兵力,就剩沙俄帝國捏住的定武軍和武衛軍,以及袁帶的兵,加起來不到十萬。
等清軍抽調機動兵力後,大漢軍正麵守軍讓出一線陣地,誘使清軍主力前出。
這個過程中肯定伴隨各種脫節,右翼兩個師迅速尋找機會突進分割。
就算沙俄指揮的很好,士兵執行的很完美,沒有出現脫節。
兩個師也能一路向前打,再次從右翼迂迴包抄。
清軍剩餘能打的就這十萬不到,還抽調了大量部隊用於進攻或者攔截左翼迂迴的大漢軍。
用於阻擊右翼兩個師的力量將極為有限,但又不得不阻擊。
除非沙俄人願意相信那些士氣低落的清軍殘部能擋住兩個雄赳赳氣昂昂的師。
但可能嗎?可能的話,清軍就不會敗給東瀛了。
他隻能抽調預備隊前去阻攔。
這時王福生再將手中的兵力投入正麵進攻,清軍主力,或者說沙俄人將徹底被黏住,無法撤退。
接下來的一切如王福生預料一般,甚至一切順利的都讓王福生覺得產生了懷疑。
淩晨四點開始,三個偵察營陸陸續續敲掉了七個炮兵陣地,不一定毀壞了多少火炮,引燃了多少炮彈。
但至少讓清軍西側的已暴露炮兵陣地全部失去作用,不是被大漢軍占領了,就是在收拾殘局跑路。
然後三個旅趁著清軍的混亂,輕鬆突破清軍側翼,開始向其身後迂迴。
清軍在發現迂迴戰術之後,毫不意外選擇了派兵去阻止,同時又開始正麵進攻。
至於東側的小打小鬧,清軍不在乎。
第二天,王福生收到了左翼的電話,他們在野外同武衛軍發生了戰鬥,遭遇戰。
雙方互有勝負,不過進攻的節奏被打亂了。
第二天晚上,大漢軍扯出一線陣地,第三天一早清軍才發現情況不對。
然後清軍就真的進入了第一道防線,並繼續向南,好像想要一口氣衝到臨淄一樣。
而此時,右翼大漢軍正緊緊的盯著清軍的步伐。
果然,武衛軍後軍和左軍跟上進攻後,其餘部隊並沒有第一時間跟上。
而定武軍此時還想進攻西側,試圖阻斷大漢軍左翼迂迴三個旅的後勤線。
結果各部脫節,當天下午定武軍和武衛軍中間出現了一個十公裏的口子,致命的是,武衛軍本身也脫節成兩部分,中間隔著七八公裏。
第四天一早,左翼三個旅中兩個旅後撤轉向,向東南方向穿插。
剩下一個轉入防守,拖住當麵清軍的步伐。
右翼兩個師六個團,留下兩個團做預備隊,剩下四個團分成兩組,快速向西北方向,進入清軍的空隙之中。
大漢軍有無線電台作為聯絡,而清軍隻能用騎馬建立野戰聯絡。
騎兵傳遞消息不說速度,光在這混亂的戰場上如何保證安全都是一個問題。
特別是隨著大漢軍開始穿插,清軍派出去聯絡的傳令兵十個有六個到不了目的地,最終最多迴來兩個。
連續派了幾波傳令兵後,沒有沙俄軍官跟隨,剩下的清軍傳令兵根本就不願意動了。
往往騎馬離開後就跑了,找個地方貓著,或者幹脆投降。
他們都知道,隻要不是罪大惡極,都不會被為難,而且他們隻是壯丁。
最終結果是沙俄帝國訓練和指揮的定武軍、武衛軍,大部分被分割包圍。
隻有兩萬人,也就是派去阻擊左翼的定武軍中軍和右軍還沒被包圍。
因為是在進攻過程中,所以除了武衛軍中軍外,其餘各部都沒攜帶多少補給品。
嚐試突破失敗,並且彈藥消耗殆盡,糧食也隻夠兩天後,在沙俄帝國軍官的帶領下,清軍開始成片投降。
中軍還在抵抗,因為醇親王等清國將領、沙俄帝國軍官團最高指揮官亞曆山大等都在這裏。
他們不願意這樣投降。
但並沒用,等大漢軍收拾完殘局後,開始進攻中軍。
一天的戰鬥後,亞曆山大指揮沙俄軍官將醇親王等人抓了起來,然後向大漢軍投降。
之所以那麽快就慫了,是因為大漢軍把炮推來了,有大漢軍的57炮,也有繳獲的俄製76.2毫米炮。
甚至炮兵都用的俘虜,周圍放一個班,他們可乖了。
讓打那兒就打那兒。
不乖的都被以槍斃的名義送去了南方,未來要在礦山或者鐵路上度過了。
“向總參謀部發電,殲滅戰已經勝利,正在加緊追擊,我部俘虜上百外國軍官,請問如何處置。”
王福生都沒去看亞曆山大一眼。
他都沒想到沙俄會這麽給麵子。
他想的是出現一兩個脫節,大漢軍承受一些傷亡去分割,然後先吃掉失去後勤的突出部。
結果他們竟然能在不過一二百平方公裏的戰場上出現好幾個大口子。
以至於從反擊命令下達,到清軍剩餘主力被消滅七成,僅僅用了六天。
什麽?你說其他十幾二十萬清軍在幹嘛?
部分投降了,大部分當然是跑了。
你還指望大部分清軍能英勇作戰?那怎麽會輸給東瀛呢?
隻有少部分是驍勇善戰的,在之前的戰鬥和清國東瀛戰爭還損失了不少。
這種士兵,情況不對怎麽會拚命?
“司令,俘虜太多,前線看不過來,前線希望能派一支部隊去檢查接收。”
“敵軍大部分主力部隊投降,二十二師也在向西北定武軍方向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