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即將崩潰的清國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 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湯瀟逸已經看到了隱患,巨大的隱患。
這些人在期盼他登基稱帝,方便自己往上爬,湯瀟逸也能理解,人之常情嘛,他當初也有這種想法。
一個蘿卜一個坑,上麵的人不走,他怎麽進步?
但屁股決定腦袋,現在他再進一步,就進無可進了,下麵很多人也會被委以重任。
但他們還能維持現在的狀態嗎?
還是說,去擔任一省要員職務後,快速的變成地主或者其他什麽人的代言人。
如何腐化一個人,華夏研究了兩千年,其實手段並不複雜,大家也都知道如何才能防止。
但兩千多年來,貪官汙吏、腐化的特權集團從沒少過。
為什麽?
因為人的貪欲是無窮的,人性如此。
湯瀟逸不會妄想著反人性,那是不科學的,但搞一個自淨機製,把反人性改成引導。
這樣的效果會好一些。
明朝得位最正,但也是貪腐最嚴重的大一統王朝,甚至比清都過分。
因為朱元璋一開始設立的製度就是反人性的。
我們都知道薪水太低養不了家要找其他路子,要不斷的把生活過得更好。
那些從科舉中千軍萬馬殺出來的人會不知道?
也許許多學子在科舉時都是想著要奉公廉潔,但當了老朱家的官就會發現,就那點薪水,無法兼顧理想和現實。
工資不夠人就會自己找活路,而這些通過科舉的開始自己找路子,什麽最快最方便還來的多呢?
於是,士大夫、地主、商人便勾結起來,並在利益的驅使下結成朋黨。
如果說朱元璋想要一片清水,那明中開始就是黃河。
以至於明朝出了個至清之臣海瑞海剛峰,吃頓肉都能被人津津樂道。
最終明亡於黨爭。
如果不是利益集團勾結,黨爭至少不會這麽厲害。
到清國,吸取了這個教訓,給了養廉銀。
雖然大部分官僚仍舊被腐化,但清廉的官員還是比明朝多得多,因為明朝就海剛峰。
說到清國,最近清國的情況可不是很好。
…………
京師。
劈裏啪啦~
小皇帝憤怒的將茶碗摔在地上,精美的景德鎮出品的禦用茶碗就這麽碎成一地。
“廢物!飯桶!李漸甫,你的北洋是幹什麽的!”
“朝廷花了幾千萬上億兩白銀,給你的淮軍,是讓你保家衛國,平定叛亂,抵禦外敵的!”
小皇帝憤怒的看著趴在地上的北洋大臣,雙目通紅的像要吃人一樣,
“你呢?淮軍是如何報答朝廷的?”
“海上對戰東瀛海軍,敗了,陸上於半島抵禦倭寇,竟然連旅順口、遼東都丟了。”
“北洋海軍不得不退守威海衛。”
“打不過東瀛也就罷了,平叛總行吧?”
“結果呢?威海衛被逆賊輕易奪取,北洋艦隊悉數投降,朝廷花費巨資創建的艦隊,就這麽成了叛軍的。”
“此次平叛,也是你淮軍屢屢出問題,先是讓出陣地導致決戰一敗,再是決戰時出工不出力,遇敵即潰。”
“我問你,為什麽沙俄帝國訓練的十萬新軍折損了八萬,八旗折損過半,醇親王、沙俄將軍亞曆山大等悉數被圍。”
“而你的淮軍折損不過二三成,就全部跑迴來了?”
“你北洋是不是已經投敵了?!”
小皇帝已經快炸了,親爹被俘虜,主力已經被擊潰,算得上全殲。
大漢軍繼續進攻,清國已經可以說毫無反抗之力,大廈將傾。
他要變成亡國之君了。
“皇帝!”
太後本來還挺欣賞這樣的皇帝的,還希望皇帝再罵一會兒,但最後一句話讓她不得不站出來了。
罵可以,但有些話還是不能說的。
都這個時候了,萬一成真了呢?
皇帝一僵,呆愣了一下,冷哼一聲,坐迴了椅子。
太後其實覺得剛剛小皇帝罵人的樣子還有點像人君,雖然看起來暴虐一些,但總比唯唯諾諾來的好。
但她這麽一說話,皇帝就怕成這樣,又讓她失望了。
“臣有罪,抵禦倭寇不利,乃臣之罪。”
北洋大臣趴在地上接話,麵無表情,
“但此番平叛,淮軍並非主力,也並無戰力。”
“海上,海軍被東瀛重創,又丟失了旅順和船政、江南廠,威海衛無力修理。”
“雖船多,但實際上並無戰力,加上叛軍突然襲擊,威海衛才落入敵手。”
“陸地上,抵禦倭寇一戰,淮軍受損頗大,戰爭之後,武器、兵力缺乏。”
“此番平叛,淮軍盡是新兵,又兵械糧餉不足,開戰之前,沙俄人還調走了淮軍炮兵。”
“以至於淮軍進攻,無炮兵配合,損失慘重,士氣大敗無力再戰。”
“這次開戰之前,醇王爺也調淮軍防守津門,拱衛京師,警惕叛軍偷襲登陸。”
“所以淮軍才先迴來了。”
“淮軍有罪,但非戰之罪。”
北洋大臣的反應很硬了。
算是跟小皇帝還有滿貴們對著幹。
放在以前,高低會被參個藐視皇權,怎麽也會被狠狠的申飭一頓,然後吐出一些權利好處。
以前他肯定不會這麽幹,但這次不同。
因為袁和聶把淮軍大部帶迴來了。
雖然是一群敗兵,武器彈藥丟了不少,士氣也不行,但好歹那麽多人在那兒呢,都是打過仗的兵。
比京師臨時拚湊的這點八旗+民夫強多了。
要是真的翻臉,淮軍隨時能打進來。
正因為如此,太後才製止小皇帝。
“李大人言重了,這次罪不在淮軍,起來吧,來人,給李大人看坐。”
太後發話了,因為太後知道,目前能用的隻有北洋大臣和北洋的軍隊了。
而且長安已經被大漢軍占據,北方大漢軍又在進攻山海關,清國已經是想跑都沒地方跑了。
還能跑到哪裏去?蒙古草原?
要是剛進關的時候還行,那時候跑出去還能放牧。
現在,放牧?八旗大爺怎麽會放牧種田呢?
想要逆轉大局,隻能靠北洋大臣,他手裏捏著最後一支軍隊,而且和外國的關係不錯。
外交一直是北洋大臣在代理。
當然最重要的是,太後知道,北洋大臣已經這個年紀了,想著身後事,不會反。
這些人在期盼他登基稱帝,方便自己往上爬,湯瀟逸也能理解,人之常情嘛,他當初也有這種想法。
一個蘿卜一個坑,上麵的人不走,他怎麽進步?
但屁股決定腦袋,現在他再進一步,就進無可進了,下麵很多人也會被委以重任。
但他們還能維持現在的狀態嗎?
還是說,去擔任一省要員職務後,快速的變成地主或者其他什麽人的代言人。
如何腐化一個人,華夏研究了兩千年,其實手段並不複雜,大家也都知道如何才能防止。
但兩千多年來,貪官汙吏、腐化的特權集團從沒少過。
為什麽?
因為人的貪欲是無窮的,人性如此。
湯瀟逸不會妄想著反人性,那是不科學的,但搞一個自淨機製,把反人性改成引導。
這樣的效果會好一些。
明朝得位最正,但也是貪腐最嚴重的大一統王朝,甚至比清都過分。
因為朱元璋一開始設立的製度就是反人性的。
我們都知道薪水太低養不了家要找其他路子,要不斷的把生活過得更好。
那些從科舉中千軍萬馬殺出來的人會不知道?
也許許多學子在科舉時都是想著要奉公廉潔,但當了老朱家的官就會發現,就那點薪水,無法兼顧理想和現實。
工資不夠人就會自己找活路,而這些通過科舉的開始自己找路子,什麽最快最方便還來的多呢?
於是,士大夫、地主、商人便勾結起來,並在利益的驅使下結成朋黨。
如果說朱元璋想要一片清水,那明中開始就是黃河。
以至於明朝出了個至清之臣海瑞海剛峰,吃頓肉都能被人津津樂道。
最終明亡於黨爭。
如果不是利益集團勾結,黨爭至少不會這麽厲害。
到清國,吸取了這個教訓,給了養廉銀。
雖然大部分官僚仍舊被腐化,但清廉的官員還是比明朝多得多,因為明朝就海剛峰。
說到清國,最近清國的情況可不是很好。
…………
京師。
劈裏啪啦~
小皇帝憤怒的將茶碗摔在地上,精美的景德鎮出品的禦用茶碗就這麽碎成一地。
“廢物!飯桶!李漸甫,你的北洋是幹什麽的!”
“朝廷花了幾千萬上億兩白銀,給你的淮軍,是讓你保家衛國,平定叛亂,抵禦外敵的!”
小皇帝憤怒的看著趴在地上的北洋大臣,雙目通紅的像要吃人一樣,
“你呢?淮軍是如何報答朝廷的?”
“海上對戰東瀛海軍,敗了,陸上於半島抵禦倭寇,竟然連旅順口、遼東都丟了。”
“北洋海軍不得不退守威海衛。”
“打不過東瀛也就罷了,平叛總行吧?”
“結果呢?威海衛被逆賊輕易奪取,北洋艦隊悉數投降,朝廷花費巨資創建的艦隊,就這麽成了叛軍的。”
“此次平叛,也是你淮軍屢屢出問題,先是讓出陣地導致決戰一敗,再是決戰時出工不出力,遇敵即潰。”
“我問你,為什麽沙俄帝國訓練的十萬新軍折損了八萬,八旗折損過半,醇親王、沙俄將軍亞曆山大等悉數被圍。”
“而你的淮軍折損不過二三成,就全部跑迴來了?”
“你北洋是不是已經投敵了?!”
小皇帝已經快炸了,親爹被俘虜,主力已經被擊潰,算得上全殲。
大漢軍繼續進攻,清國已經可以說毫無反抗之力,大廈將傾。
他要變成亡國之君了。
“皇帝!”
太後本來還挺欣賞這樣的皇帝的,還希望皇帝再罵一會兒,但最後一句話讓她不得不站出來了。
罵可以,但有些話還是不能說的。
都這個時候了,萬一成真了呢?
皇帝一僵,呆愣了一下,冷哼一聲,坐迴了椅子。
太後其實覺得剛剛小皇帝罵人的樣子還有點像人君,雖然看起來暴虐一些,但總比唯唯諾諾來的好。
但她這麽一說話,皇帝就怕成這樣,又讓她失望了。
“臣有罪,抵禦倭寇不利,乃臣之罪。”
北洋大臣趴在地上接話,麵無表情,
“但此番平叛,淮軍並非主力,也並無戰力。”
“海上,海軍被東瀛重創,又丟失了旅順和船政、江南廠,威海衛無力修理。”
“雖船多,但實際上並無戰力,加上叛軍突然襲擊,威海衛才落入敵手。”
“陸地上,抵禦倭寇一戰,淮軍受損頗大,戰爭之後,武器、兵力缺乏。”
“此番平叛,淮軍盡是新兵,又兵械糧餉不足,開戰之前,沙俄人還調走了淮軍炮兵。”
“以至於淮軍進攻,無炮兵配合,損失慘重,士氣大敗無力再戰。”
“這次開戰之前,醇王爺也調淮軍防守津門,拱衛京師,警惕叛軍偷襲登陸。”
“所以淮軍才先迴來了。”
“淮軍有罪,但非戰之罪。”
北洋大臣的反應很硬了。
算是跟小皇帝還有滿貴們對著幹。
放在以前,高低會被參個藐視皇權,怎麽也會被狠狠的申飭一頓,然後吐出一些權利好處。
以前他肯定不會這麽幹,但這次不同。
因為袁和聶把淮軍大部帶迴來了。
雖然是一群敗兵,武器彈藥丟了不少,士氣也不行,但好歹那麽多人在那兒呢,都是打過仗的兵。
比京師臨時拚湊的這點八旗+民夫強多了。
要是真的翻臉,淮軍隨時能打進來。
正因為如此,太後才製止小皇帝。
“李大人言重了,這次罪不在淮軍,起來吧,來人,給李大人看坐。”
太後發話了,因為太後知道,目前能用的隻有北洋大臣和北洋的軍隊了。
而且長安已經被大漢軍占據,北方大漢軍又在進攻山海關,清國已經是想跑都沒地方跑了。
還能跑到哪裏去?蒙古草原?
要是剛進關的時候還行,那時候跑出去還能放牧。
現在,放牧?八旗大爺怎麽會放牧種田呢?
想要逆轉大局,隻能靠北洋大臣,他手裏捏著最後一支軍隊,而且和外國的關係不錯。
外交一直是北洋大臣在代理。
當然最重要的是,太後知道,北洋大臣已經這個年紀了,想著身後事,不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