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消化殖民地、張二河的移民經曆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19章 消化殖民地、張二河的移民經曆
除了農產品,荷蘭人從各方貿易中賺到的錢隻多不少。
接收了荷蘭人的殖民地後,陳平安以後每年都能從在這邊收獲五六百萬兩白銀左右的利益。
有著如此豐厚的利益在這裏擺著,對於這片新殖民地,陳平安自然是得好好經營了。
軍隊占領隻是第一步,來自台灣的大量的基層官員,逐步參與到印尼殖民地的管理中去則是第二步。
隨著台灣的基層官員們陸續抵達,印尼殖民地的行政管理開始了一場全麵的變革。
以三等公民製度為基礎的新的行政管理製度,很快就在印尼殖民地推行開來。
對於陳家軍實現的三級管理製度,印尼的土著們並沒有怨言,反而都是非常高興。
沒辦法,他們本來就在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下過日子的,所謂殖民統治,可不是什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統治方式。
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壓榨,印尼土著累死累活的幹一年下來,也就隻能天天混個半飽而已。
陳家軍的三級公民,隻要認真工作,每年需要上交規定的農產品後,足夠三級公民吃個八九成飽。
等成了二級公民,你不僅能吃飽,每年還會有些剩餘。
等成了一級公民,你就可以經常打打牙祭,剩下不少糧食,攢下不少家產,娶媳婦,生娃。
陳家軍的三級公民製度,絕對要比荷蘭那種完全讓人看不到希望的殖民統治要好的多,印尼的這幫土著們自然會高興了。
當然,陳平安的這種三級公民製度還在摸索階段,需要趙滿倉在執行管理的過程中逐漸的去完善。
無論是菲律賓殖民地,還是印尼殖民地,都成了陳平安實驗新殖民秩序的一塊寶地。
崇禎八年八月十九,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印尼殖民地的所有領土,陳家軍都已經是基本上全部消化完畢。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忙活了一年多,從歐洲總部調集了大量戰船和大量重炮過來,為的就是要獲取到陳家軍的先進造船技術和火炮技術。
然而,一通忙活啥也沒撈著,反而是給了陳平安一個開戰的理由,完全把兩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給吃進了嘴裏。
這就叫做偷雞不成蝕把米。
新的統治秩序開始穩定運轉之後,印尼這邊也迎來了第一批來自大明的移民。
張二河本是陝西興安府張家堡的一個普通農民,家裏幾畝薄田,雖說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好歹也能勉強糊口。
可崇禎年間,陝西那叫一個亂啊,農民軍和官軍天天打來打去,莊稼地被踩得稀爛,收成一年比一年差。
村裏年輕力壯的,要麽被拉去當兵,要麽跟著農民軍跑了,剩下的一些人不想當兵又不願從匪的,就隻能是結寨自保了。
張家堡裏正家的大兒子張勇虎是個能人,早年在軍中當過兵,適逢亂世,張勇虎便帶著張家堡的老少爺們在村子四周築起了簡易卻堅固的圍牆,走上了結寨自保這條路。
由於張勇虎勇猛,倒也是打退了不少流賊,一時間十裏八鄉不少人都來投了張家堡。
張家堡也有原先不到三百戶的小村堡,逐漸發展成了有上千戶的村堡。
但這連年的兵災匪患,非是一個村堡能獨善其身的,天天過境的土匪,讓莊稼根本沒法種,光是收成一年比一年差,這日子就沒法過。
就在張二河家裏實在是揭不開鍋了的時候,張勇虎召集大家,給大家說了一個好消息。
官府給大家鋪了路,可以帶著大家移民去山東,山東那邊沒有匪災,到了山東就有活路。
眼見在陝西這邊待著實在是沒了活路,那就跟著一起去山東看看吧,起碼能有口飯吃。
於是,張二河咬咬牙,帶上家裏僅有的一點幹糧,和老婆孩子,跟著張家堡的隊伍,踏上了前往山東的路。
從陝西到山東,好幾千裏路,本以為這一路上會很苦,但沒想到,官府這次是真的辦了一點好事,一路上,每隔30裏地,官府都設置了一處叫什麽移民補給點的地方。
每個補給點都有一些山東大兵在看守,到了補給點,就會領到一個小窩頭,一碗米粥和一小塊鹹菜疙瘩。
30裏地,天一亮就出發,天黑就到下一站,正好走一天。
就靠著這一個個的補給點,一路上雖然艱難,但張家堡的一大村子人,在路上走了兩個月,終於是全部安然到達了山東地界。
到了山東地界的第一個補給點,張二河迎來了這一路上走過來的最好一頓飯。
破天荒的,每個人的夥食裏除了窩頭米粥,一小塊鹹菜外,還多了二兩肉。
兩個多月沒見過肉腥的張二河,這一頓吃的很幸福。
這一晚,在補給點的大通鋪上睡覺的時候,張二河做了一個美夢,
山東的官老爺們會安排大家開荒屯田,很快第一季的莊家就長了起來,收成有了之後,張二河那叫一個高興啊
莊家終於是種出來了,以後就不用天天白吃白喝陳將軍的東西了。
這一路上走過來,經過一個個補給點的宣傳,大家都明白了一點,這一路上的補給點,都是陳將軍自己掏腰包給大家補貼的。
張二河雖然是農民,但這天天白吃白喝的,張二河心裏其實也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張二河夢到了收成,夢到了以後的日子越來越好,也就在這個時候,補給點的敲鑼聲響了。
張二河被從美夢中驚醒,然後就趕緊的帶著老婆孩子起床,去領了早飯之後,就又開始了繼續趕路。
本以為到了山東後,大家終於不用再走太遠了,但補給點的官爺說,他們還得繼續走,得去海邊,然後坐船到大海島上去開荒種地。
山東這邊的地也都是有主的,隻有海島上的地可以隨便開荒。
張二河帶著一家人,也就隻能是隨著隊伍繼續走。
不過,在山東地界,他們的夥食真的好上了一個檔次。
碗裏粥更稠了,窩窩頭也更大了,每天晚上都能見上一兩肉的葷腥。
.............
除了農產品,荷蘭人從各方貿易中賺到的錢隻多不少。
接收了荷蘭人的殖民地後,陳平安以後每年都能從在這邊收獲五六百萬兩白銀左右的利益。
有著如此豐厚的利益在這裏擺著,對於這片新殖民地,陳平安自然是得好好經營了。
軍隊占領隻是第一步,來自台灣的大量的基層官員,逐步參與到印尼殖民地的管理中去則是第二步。
隨著台灣的基層官員們陸續抵達,印尼殖民地的行政管理開始了一場全麵的變革。
以三等公民製度為基礎的新的行政管理製度,很快就在印尼殖民地推行開來。
對於陳家軍實現的三級管理製度,印尼的土著們並沒有怨言,反而都是非常高興。
沒辦法,他們本來就在西班牙人的殖民統治下過日子的,所謂殖民統治,可不是什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統治方式。
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壓榨,印尼土著累死累活的幹一年下來,也就隻能天天混個半飽而已。
陳家軍的三級公民,隻要認真工作,每年需要上交規定的農產品後,足夠三級公民吃個八九成飽。
等成了二級公民,你不僅能吃飽,每年還會有些剩餘。
等成了一級公民,你就可以經常打打牙祭,剩下不少糧食,攢下不少家產,娶媳婦,生娃。
陳家軍的三級公民製度,絕對要比荷蘭那種完全讓人看不到希望的殖民統治要好的多,印尼的這幫土著們自然會高興了。
當然,陳平安的這種三級公民製度還在摸索階段,需要趙滿倉在執行管理的過程中逐漸的去完善。
無論是菲律賓殖民地,還是印尼殖民地,都成了陳平安實驗新殖民秩序的一塊寶地。
崇禎八年八月十九,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印尼殖民地的所有領土,陳家軍都已經是基本上全部消化完畢。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忙活了一年多,從歐洲總部調集了大量戰船和大量重炮過來,為的就是要獲取到陳家軍的先進造船技術和火炮技術。
然而,一通忙活啥也沒撈著,反而是給了陳平安一個開戰的理由,完全把兩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給吃進了嘴裏。
這就叫做偷雞不成蝕把米。
新的統治秩序開始穩定運轉之後,印尼這邊也迎來了第一批來自大明的移民。
張二河本是陝西興安府張家堡的一個普通農民,家裏幾畝薄田,雖說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好歹也能勉強糊口。
可崇禎年間,陝西那叫一個亂啊,農民軍和官軍天天打來打去,莊稼地被踩得稀爛,收成一年比一年差。
村裏年輕力壯的,要麽被拉去當兵,要麽跟著農民軍跑了,剩下的一些人不想當兵又不願從匪的,就隻能是結寨自保了。
張家堡裏正家的大兒子張勇虎是個能人,早年在軍中當過兵,適逢亂世,張勇虎便帶著張家堡的老少爺們在村子四周築起了簡易卻堅固的圍牆,走上了結寨自保這條路。
由於張勇虎勇猛,倒也是打退了不少流賊,一時間十裏八鄉不少人都來投了張家堡。
張家堡也有原先不到三百戶的小村堡,逐漸發展成了有上千戶的村堡。
但這連年的兵災匪患,非是一個村堡能獨善其身的,天天過境的土匪,讓莊稼根本沒法種,光是收成一年比一年差,這日子就沒法過。
就在張二河家裏實在是揭不開鍋了的時候,張勇虎召集大家,給大家說了一個好消息。
官府給大家鋪了路,可以帶著大家移民去山東,山東那邊沒有匪災,到了山東就有活路。
眼見在陝西這邊待著實在是沒了活路,那就跟著一起去山東看看吧,起碼能有口飯吃。
於是,張二河咬咬牙,帶上家裏僅有的一點幹糧,和老婆孩子,跟著張家堡的隊伍,踏上了前往山東的路。
從陝西到山東,好幾千裏路,本以為這一路上會很苦,但沒想到,官府這次是真的辦了一點好事,一路上,每隔30裏地,官府都設置了一處叫什麽移民補給點的地方。
每個補給點都有一些山東大兵在看守,到了補給點,就會領到一個小窩頭,一碗米粥和一小塊鹹菜疙瘩。
30裏地,天一亮就出發,天黑就到下一站,正好走一天。
就靠著這一個個的補給點,一路上雖然艱難,但張家堡的一大村子人,在路上走了兩個月,終於是全部安然到達了山東地界。
到了山東地界的第一個補給點,張二河迎來了這一路上走過來的最好一頓飯。
破天荒的,每個人的夥食裏除了窩頭米粥,一小塊鹹菜外,還多了二兩肉。
兩個多月沒見過肉腥的張二河,這一頓吃的很幸福。
這一晚,在補給點的大通鋪上睡覺的時候,張二河做了一個美夢,
山東的官老爺們會安排大家開荒屯田,很快第一季的莊家就長了起來,收成有了之後,張二河那叫一個高興啊
莊家終於是種出來了,以後就不用天天白吃白喝陳將軍的東西了。
這一路上走過來,經過一個個補給點的宣傳,大家都明白了一點,這一路上的補給點,都是陳將軍自己掏腰包給大家補貼的。
張二河雖然是農民,但這天天白吃白喝的,張二河心裏其實也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張二河夢到了收成,夢到了以後的日子越來越好,也就在這個時候,補給點的敲鑼聲響了。
張二河被從美夢中驚醒,然後就趕緊的帶著老婆孩子起床,去領了早飯之後,就又開始了繼續趕路。
本以為到了山東後,大家終於不用再走太遠了,但補給點的官爺說,他們還得繼續走,得去海邊,然後坐船到大海島上去開荒種地。
山東這邊的地也都是有主的,隻有海島上的地可以隨便開荒。
張二河帶著一家人,也就隻能是隨著隊伍繼續走。
不過,在山東地界,他們的夥食真的好上了一個檔次。
碗裏粥更稠了,窩窩頭也更大了,每天晚上都能見上一兩肉的葷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