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朝鮮使節團進京、以及封賞
雙穿明末:我帶領大明統治全球 作者:奮鬥的蝸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55章 朝鮮使節團進京、以及封賞
“唉,可惜了那八萬陳家軍啊,希望朝廷能厚待這些為朝廷捐軀的好漢子們吧。”
朝鮮之戰的結果在大明傳開的同時,李允謙帶領的朝鮮使節團終於是到達了京城。
京城內一片繁華景象,街道上車水馬龍,百姓們熙熙攘攘。
上一次來京城求援之時,心急如焚的李允謙可無心欣賞這熱鬧景致,這一次朝鮮之事完美解決,李允謙倒是有了需得好好在這京城逛一逛的心思。
不過,這都得等先把答謝大明的流程走完再說。
使節團被安置在驛館後,李允謙不敢耽擱,立即上書求見崇禎。
崇禎皇帝接到李允謙求見的上書後,當即下令在金鑾殿接見朝鮮使節團。
第二日,李允謙率領使節團成員身著盛裝,懷著感恩與敬畏之心踏入金鑾殿。
殿內莊嚴肅穆,大明的文武百官分列兩旁。
李允謙一行人行三跪九叩大禮後,起身呈上朝鮮國王的親筆感謝國書與豐厚的謝禮清單。
“陛下,此次我朝鮮能解亡國之危,全賴大明相助,陳家軍英勇無畏,力退清軍,我朝鮮上下感恩戴德,願永為大明藩屬,歲歲朝貢,以表忠心。”李允謙言辭懇切,聲音洪亮。
崇禎皇帝接過國書,微微頷首,臉上露出欣慰之色:“貴國與我大明情誼深厚,此次相助乃兄弟之邦應盡之義。”
李允謙又送上了一份國禮。
這時,一旁的禮部尚書站出來,高聲宣讀朝鮮所貢禮品:“朝鮮國王敬獻上等人參百株、白銀十萬,……”
好吧,朝鮮王雖然被勒索了,但終歸也是被大明給救了國,再加上之前的勒索事件都是用流民支付的,朝鮮王也沒感覺受到什麽損失。
於是,這次給大明的上貢,朝鮮王很是大方的又拿出來了十萬兩白銀。
聽到有十萬白銀,朝堂上一片嘩然,大臣們紛紛讚歎朝鮮的誠意。
崇禎也很是高興,十萬兩銀子呢,好像也能辦不少的事情了。
接下來就是一番各種禮節各種的客套了。
李允謙對於大明的援助反正就是各種真誠的感謝,至於陳平安勒索朝鮮之事,李允謙是隻字未提。
在李允謙以及朝鮮上下看來,勒索這種事情,就是大明皇帝暗中授予的,而且,這次朝鮮支付軍費的方式也並不怎麽光彩,不好拿到明麵上去說,於是勒索之事也就在一種心照不宣之中,沒有被李允謙提及。
這次朝鮮使團進京感謝,以及護送使節團進京的陳家軍士兵押運近八萬韃子首級一起進京的事情,也被《大明日報》給傳播了開來。
接待朝鮮使節團的事情結束之後,接下來就是對這次遠征朝鮮的陳平安的獎賞問題了。
畢竟,朝鮮使節團帶過來的近八萬韃子首級,那可都是實打實的。
鑒於朝廷實在是拿不出什麽錢來,陳平安上書中要求的八萬將士的撫恤金,七萬五千韃子的首級的賞銀,還有十萬大軍開拔入朝鮮的開拔銀子,朝廷都決定不給了,先欠著,迴頭等以後有錢了再說。
最後經過一番商議,崇禎皇帝和眾臣決定在陳平安的官位上多下點功夫。
直接給陳平安加了一個太子太保的尊銜,外加封了一個伯爵,再就是給陳平安私人賞賜了一些金銀財寶、大片良田。
太子太保外加伯爵,如此榮耀,你陳平安總該滿意了吧?
至於撫恤的事情,那就不提也罷。
本來,這次的封賞,怎麽也得讓陳平安進京一趟的,隻不過,朝廷沒錢,崇禎也不好意思麵對陳平安,也就沒讓陳平安進京,隻是派出了傳旨太監出京,給陳平安送信。
崇禎九年十一月十三,接到了封賞聖旨的陳平安嘴角上揚。
你丫不給錢是吧?
陳平安立馬再次上書,請求撫恤金,首級賞銀,開拔銀子。
再次看到陳平安上書的崇禎皇帝很生氣,丫的,朕不是都讓傳旨太監私下裏安撫你了嗎?
崇禎強壓著怒火,將陳平安的上書狠狠摔在龍案上,心中暗罵陳平安不懂事。
瑪德,朕都已給了你太子太保的尊銜和伯爵之位,還賞賜了財寶良田,丫的你竟然還不知足,三番五次索要銀子!
崇禎生氣,然後一份公文就到了餘大成那,讓餘大成好好安撫陳平安,銀子沒有,讓陳平安消停著點兒。
陳平安把朝廷給餘大成的公文收起當證據,然後繼續給朝廷上書。
陳平安有點搞不懂了,自己都從朝鮮迴來這麽久了,陳家軍戰力異常的情況,朝廷就一點問題都沒察覺到?
還有自己那再次征兵20萬的事情,朝廷也絲毫沒發現?
好吧,反正從朝廷的反應上來看,大明朝廷是真的沒發現。
這一點不能怪大明朝廷無能,都怪陳平安太有錢了。
整個山東地界,上到總督餘大成,下到一名衙役小吏,不論大小官員,總是會或多或少都收到了陳平安的恩惠。
崇禎派過來的監軍太監,更是被安排的舒舒服服。
就連一些錦衣衛的密探,那也都是沒少拿陳平安好處的。
再加上陳平安如今地位尊崇,根本就沒人把陳平安的一些動作往造反上麵去想。
至於支援朝鮮之戰,陳家軍把韃子給打的落花流水,陳家軍那不是也死了八萬人嗎?根本就沒有人去在意朝鮮之戰的細節。
朝鮮使節團來大明後,更是隻一個勁兒的感謝,其他的也沒細說。
被陳平安打迴老家的皇太極,則是已經徹底的被打怕了,啥小動作也沒敢搞,這會兒正縮在盛京裏瑟瑟發抖,生怕陳家軍找他們大清的麻煩呢。
再加上大明朝廷現在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剿滅農民軍上。
一來二去,陰差陽錯之下,大明朝廷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陳平安這邊。
自己這邊沒有被注意到,這就給了陳平安更加充足的準備時間。
............................................................
“唉,可惜了那八萬陳家軍啊,希望朝廷能厚待這些為朝廷捐軀的好漢子們吧。”
朝鮮之戰的結果在大明傳開的同時,李允謙帶領的朝鮮使節團終於是到達了京城。
京城內一片繁華景象,街道上車水馬龍,百姓們熙熙攘攘。
上一次來京城求援之時,心急如焚的李允謙可無心欣賞這熱鬧景致,這一次朝鮮之事完美解決,李允謙倒是有了需得好好在這京城逛一逛的心思。
不過,這都得等先把答謝大明的流程走完再說。
使節團被安置在驛館後,李允謙不敢耽擱,立即上書求見崇禎。
崇禎皇帝接到李允謙求見的上書後,當即下令在金鑾殿接見朝鮮使節團。
第二日,李允謙率領使節團成員身著盛裝,懷著感恩與敬畏之心踏入金鑾殿。
殿內莊嚴肅穆,大明的文武百官分列兩旁。
李允謙一行人行三跪九叩大禮後,起身呈上朝鮮國王的親筆感謝國書與豐厚的謝禮清單。
“陛下,此次我朝鮮能解亡國之危,全賴大明相助,陳家軍英勇無畏,力退清軍,我朝鮮上下感恩戴德,願永為大明藩屬,歲歲朝貢,以表忠心。”李允謙言辭懇切,聲音洪亮。
崇禎皇帝接過國書,微微頷首,臉上露出欣慰之色:“貴國與我大明情誼深厚,此次相助乃兄弟之邦應盡之義。”
李允謙又送上了一份國禮。
這時,一旁的禮部尚書站出來,高聲宣讀朝鮮所貢禮品:“朝鮮國王敬獻上等人參百株、白銀十萬,……”
好吧,朝鮮王雖然被勒索了,但終歸也是被大明給救了國,再加上之前的勒索事件都是用流民支付的,朝鮮王也沒感覺受到什麽損失。
於是,這次給大明的上貢,朝鮮王很是大方的又拿出來了十萬兩白銀。
聽到有十萬白銀,朝堂上一片嘩然,大臣們紛紛讚歎朝鮮的誠意。
崇禎也很是高興,十萬兩銀子呢,好像也能辦不少的事情了。
接下來就是一番各種禮節各種的客套了。
李允謙對於大明的援助反正就是各種真誠的感謝,至於陳平安勒索朝鮮之事,李允謙是隻字未提。
在李允謙以及朝鮮上下看來,勒索這種事情,就是大明皇帝暗中授予的,而且,這次朝鮮支付軍費的方式也並不怎麽光彩,不好拿到明麵上去說,於是勒索之事也就在一種心照不宣之中,沒有被李允謙提及。
這次朝鮮使團進京感謝,以及護送使節團進京的陳家軍士兵押運近八萬韃子首級一起進京的事情,也被《大明日報》給傳播了開來。
接待朝鮮使節團的事情結束之後,接下來就是對這次遠征朝鮮的陳平安的獎賞問題了。
畢竟,朝鮮使節團帶過來的近八萬韃子首級,那可都是實打實的。
鑒於朝廷實在是拿不出什麽錢來,陳平安上書中要求的八萬將士的撫恤金,七萬五千韃子的首級的賞銀,還有十萬大軍開拔入朝鮮的開拔銀子,朝廷都決定不給了,先欠著,迴頭等以後有錢了再說。
最後經過一番商議,崇禎皇帝和眾臣決定在陳平安的官位上多下點功夫。
直接給陳平安加了一個太子太保的尊銜,外加封了一個伯爵,再就是給陳平安私人賞賜了一些金銀財寶、大片良田。
太子太保外加伯爵,如此榮耀,你陳平安總該滿意了吧?
至於撫恤的事情,那就不提也罷。
本來,這次的封賞,怎麽也得讓陳平安進京一趟的,隻不過,朝廷沒錢,崇禎也不好意思麵對陳平安,也就沒讓陳平安進京,隻是派出了傳旨太監出京,給陳平安送信。
崇禎九年十一月十三,接到了封賞聖旨的陳平安嘴角上揚。
你丫不給錢是吧?
陳平安立馬再次上書,請求撫恤金,首級賞銀,開拔銀子。
再次看到陳平安上書的崇禎皇帝很生氣,丫的,朕不是都讓傳旨太監私下裏安撫你了嗎?
崇禎強壓著怒火,將陳平安的上書狠狠摔在龍案上,心中暗罵陳平安不懂事。
瑪德,朕都已給了你太子太保的尊銜和伯爵之位,還賞賜了財寶良田,丫的你竟然還不知足,三番五次索要銀子!
崇禎生氣,然後一份公文就到了餘大成那,讓餘大成好好安撫陳平安,銀子沒有,讓陳平安消停著點兒。
陳平安把朝廷給餘大成的公文收起當證據,然後繼續給朝廷上書。
陳平安有點搞不懂了,自己都從朝鮮迴來這麽久了,陳家軍戰力異常的情況,朝廷就一點問題都沒察覺到?
還有自己那再次征兵20萬的事情,朝廷也絲毫沒發現?
好吧,反正從朝廷的反應上來看,大明朝廷是真的沒發現。
這一點不能怪大明朝廷無能,都怪陳平安太有錢了。
整個山東地界,上到總督餘大成,下到一名衙役小吏,不論大小官員,總是會或多或少都收到了陳平安的恩惠。
崇禎派過來的監軍太監,更是被安排的舒舒服服。
就連一些錦衣衛的密探,那也都是沒少拿陳平安好處的。
再加上陳平安如今地位尊崇,根本就沒人把陳平安的一些動作往造反上麵去想。
至於支援朝鮮之戰,陳家軍把韃子給打的落花流水,陳家軍那不是也死了八萬人嗎?根本就沒有人去在意朝鮮之戰的細節。
朝鮮使節團來大明後,更是隻一個勁兒的感謝,其他的也沒細說。
被陳平安打迴老家的皇太極,則是已經徹底的被打怕了,啥小動作也沒敢搞,這會兒正縮在盛京裏瑟瑟發抖,生怕陳家軍找他們大清的麻煩呢。
再加上大明朝廷現在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剿滅農民軍上。
一來二去,陰差陽錯之下,大明朝廷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陳平安這邊。
自己這邊沒有被注意到,這就給了陳平安更加充足的準備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