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兩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不等譙周做出反應,劉諶就接著說道。
聽到劉諶的話,譙周不由得一愣,還有原因?
“當初朕設立講武堂,是為了彌補大漢軍隊底層軍官不足做的準備。”
“如今已經到了講武堂三期了。”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人才在興漢三年的時候已經進入軍中。”
“第三期的學子也已經招收完畢。”
“前兩期講武堂培養了不少人才。”
“可同樣也產生了不少麻煩。”
“因為講武堂創立的時候,漢中之戰已經結束。”
“並且整個大漢已經進入到休養生息的階段。”
“所以朕也在極力的避免戰事。”
“但是這些講武堂的學子們大多數出身底層,唯一能夠加官進爵的機會便是軍功。”
“從上次進攻魏興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來。”
“他們極度渴望建立功勳,已經渴望到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換一個進入忠烈祠的機會。”
“朕雖然下旨申飭了這件事,可也不能過於打擊這些學子們的進取心。”
“於是便發兵奪取了漢水北岸。”
“可占據這塊土地的功勞,隻夠晉升區區小校而已。如何能夠滿足他們的進取心?”
“他們心中所圖更大,更遠。”
譙周雖然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中來,但對於這樣的國家大事,事後肯定也是知道的。
原來陛下奪下漢水北岸,不單單隻是為了那塊土地,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但隨即,譙周的心中便再次泛起一股擔憂:
“陛下就不擔心這麽做,會讓大漢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嗎?”
“昔日武帝之時,為解決匈奴之患,武帝以軍功為餌,使天下英才盡入軍中。”
“雖擊敗了匈奴,可同樣也耗空了大漢國力,導致國家自此衰弱。”
“如今大漢疆域不及當年三分之一,若以武功為首,恐要重蹈覆轍啊!”
譙周說的言辭誠懇,劉諶卻心中哂然。
西漢確實是因為征匈奴開始變的衰弱的,但卻不能把西漢開始衰弱的原因全都歸結到征匈奴上。
“譙卿也知道如今大漢疆域不及當年三分之一,若不以武功為首,又如何能夠奪迴故土?”
麵對劉諶的反問,譙周一時語塞。
是啊,若是現在不以武功為首,何談擊敗偽朝,奪迴大漢江山?
至於以後會怎麽樣,誰又能知道呢?
還是先解決眼前的事情吧!
故土都無法奪迴,卻要去考慮奪迴故土之後的事情,確實有點太遙遠了。
想到這裏,譙周的心中也變得豁然開朗起來:
“臣明白了,到時候德豔他們問起來,臣也知道該怎麽迴答了。”
德豔是宗預的字,劉諶聽到譙周的話後,也明白為什麽出現在自己麵前的會是譙周,而不是宗預他們。
宗預他們作為支持自己北伐的鐵杆,是不適合提出這樣的質疑的,隻有譙周這個早就已經遠離朝政的人,才適合向自己詢問。
然而譙周不知道的是,劉諶在剛才的三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沒有明說,也不能明說。
當第二個三年計劃裏關於北伐的事情被陳壽念出來之後。
朝堂上各人的表現,全都被劉諶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麵露激動之色的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以及一部分像向條和馬秉這些父輩和祖輩曾經追隨過劉備的人。
在父輩和祖輩的影響下,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紮下了興複大漢的根,自然是希望朝廷北伐的。
還有一部分人麵無表情,這些人大多數是益州各個世家的人。
在他們看來,大漢北伐不北伐,都不影響他們生活,真正影響到他們的是,朝廷這次要動真格的登記人丁了。
有第一個三年計劃的成功案例在前,劉諶相信用不了多久,自己要改革益州賦稅模式和強行登記人口的消息就會傳遍整個益州。
這些人也肯定會相信這份三年計劃裏的內容。
不過劉諶對此也不甚在意,大漢和益州這些世家之間的矛盾必然是要爆發的。
早晚的問題罷了。
從興漢元年的時候,劉諶就在針對益州世家做出種種謀劃。
三年時間過去,劉諶自認為也準備的差不多了。
足夠跟這些人掰掰手腕。
而且劉諶很希望這一天能夠早一點來,省得到了真要北伐到時候跳出來搗亂,那才叫難受呢。
劉諶最在意的,反而是剩下的那些麵露惶然之色的人。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的益州本地人,且相當的年輕。
別說他們見過昭烈帝了,恐怕就連他們的父輩都不曾見過。
在他們看來,真實的大漢就是隻有益州和漢中兩地的一個國家。
而這個國家在自己這三年的辛苦打理下,已經從滅國的邊緣拉了迴來,且變的越來越好。
既然已經這麽好了,又何必非要打仗?守著這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不好嗎?
所以他們在聽到劉諶準備再次北伐的時候,立刻就意識到自己這兩年得來不易的安定生活要被打破了。
臉上這才會露出惶然之色,因為他們是不想打仗的。
打仗就意味著好日子有可能要到頭。
而這正是劉諶所擔心的地方。
區區三年的時間,就讓他們忘了當初鄧艾殺入成都的時候的景象,開始貪圖一時之苟且。
若是真按照原定計劃等到十年後再行北伐之事,恐怕這些人都敢直接站出來反對自己。
不過劉諶也真沒法去怪他們,他們和後世的南宋那幫君臣還不一樣。
因為人家壓根就沒有經曆過大漢傾覆的那段時間,興複大漢又從何談起?
口號誰不會喊?但放到實際中的時候,又有誰甘願赴湯蹈火的去做。
幸好司馬昭死了,也幸好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真的和司馬攸決裂了。
要不然就算自己不想把北伐的時間往後拖,實際情況也絕對不允許。
譙周已經離開皇宮,劉諶卻站在原地一言不發的看著天空。
興漢四年的大年初一,好像不算是個好天氣。
不等譙周做出反應,劉諶就接著說道。
聽到劉諶的話,譙周不由得一愣,還有原因?
“當初朕設立講武堂,是為了彌補大漢軍隊底層軍官不足做的準備。”
“如今已經到了講武堂三期了。”
“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人才在興漢三年的時候已經進入軍中。”
“第三期的學子也已經招收完畢。”
“前兩期講武堂培養了不少人才。”
“可同樣也產生了不少麻煩。”
“因為講武堂創立的時候,漢中之戰已經結束。”
“並且整個大漢已經進入到休養生息的階段。”
“所以朕也在極力的避免戰事。”
“但是這些講武堂的學子們大多數出身底層,唯一能夠加官進爵的機會便是軍功。”
“從上次進攻魏興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來。”
“他們極度渴望建立功勳,已經渴望到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換一個進入忠烈祠的機會。”
“朕雖然下旨申飭了這件事,可也不能過於打擊這些學子們的進取心。”
“於是便發兵奪取了漢水北岸。”
“可占據這塊土地的功勞,隻夠晉升區區小校而已。如何能夠滿足他們的進取心?”
“他們心中所圖更大,更遠。”
譙周雖然沒有參與到這些事情中來,但對於這樣的國家大事,事後肯定也是知道的。
原來陛下奪下漢水北岸,不單單隻是為了那塊土地,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
但隨即,譙周的心中便再次泛起一股擔憂:
“陛下就不擔心這麽做,會讓大漢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嗎?”
“昔日武帝之時,為解決匈奴之患,武帝以軍功為餌,使天下英才盡入軍中。”
“雖擊敗了匈奴,可同樣也耗空了大漢國力,導致國家自此衰弱。”
“如今大漢疆域不及當年三分之一,若以武功為首,恐要重蹈覆轍啊!”
譙周說的言辭誠懇,劉諶卻心中哂然。
西漢確實是因為征匈奴開始變的衰弱的,但卻不能把西漢開始衰弱的原因全都歸結到征匈奴上。
“譙卿也知道如今大漢疆域不及當年三分之一,若不以武功為首,又如何能夠奪迴故土?”
麵對劉諶的反問,譙周一時語塞。
是啊,若是現在不以武功為首,何談擊敗偽朝,奪迴大漢江山?
至於以後會怎麽樣,誰又能知道呢?
還是先解決眼前的事情吧!
故土都無法奪迴,卻要去考慮奪迴故土之後的事情,確實有點太遙遠了。
想到這裏,譙周的心中也變得豁然開朗起來:
“臣明白了,到時候德豔他們問起來,臣也知道該怎麽迴答了。”
德豔是宗預的字,劉諶聽到譙周的話後,也明白為什麽出現在自己麵前的會是譙周,而不是宗預他們。
宗預他們作為支持自己北伐的鐵杆,是不適合提出這樣的質疑的,隻有譙周這個早就已經遠離朝政的人,才適合向自己詢問。
然而譙周不知道的是,劉諶在剛才的三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沒有明說,也不能明說。
當第二個三年計劃裏關於北伐的事情被陳壽念出來之後。
朝堂上各人的表現,全都被劉諶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麵露激動之色的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以及一部分像向條和馬秉這些父輩和祖輩曾經追隨過劉備的人。
在父輩和祖輩的影響下,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紮下了興複大漢的根,自然是希望朝廷北伐的。
還有一部分人麵無表情,這些人大多數是益州各個世家的人。
在他們看來,大漢北伐不北伐,都不影響他們生活,真正影響到他們的是,朝廷這次要動真格的登記人丁了。
有第一個三年計劃的成功案例在前,劉諶相信用不了多久,自己要改革益州賦稅模式和強行登記人口的消息就會傳遍整個益州。
這些人也肯定會相信這份三年計劃裏的內容。
不過劉諶對此也不甚在意,大漢和益州這些世家之間的矛盾必然是要爆發的。
早晚的問題罷了。
從興漢元年的時候,劉諶就在針對益州世家做出種種謀劃。
三年時間過去,劉諶自認為也準備的差不多了。
足夠跟這些人掰掰手腕。
而且劉諶很希望這一天能夠早一點來,省得到了真要北伐到時候跳出來搗亂,那才叫難受呢。
劉諶最在意的,反而是剩下的那些麵露惶然之色的人。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的益州本地人,且相當的年輕。
別說他們見過昭烈帝了,恐怕就連他們的父輩都不曾見過。
在他們看來,真實的大漢就是隻有益州和漢中兩地的一個國家。
而這個國家在自己這三年的辛苦打理下,已經從滅國的邊緣拉了迴來,且變的越來越好。
既然已經這麽好了,又何必非要打仗?守著這一畝三分地過日子不好嗎?
所以他們在聽到劉諶準備再次北伐的時候,立刻就意識到自己這兩年得來不易的安定生活要被打破了。
臉上這才會露出惶然之色,因為他們是不想打仗的。
打仗就意味著好日子有可能要到頭。
而這正是劉諶所擔心的地方。
區區三年的時間,就讓他們忘了當初鄧艾殺入成都的時候的景象,開始貪圖一時之苟且。
若是真按照原定計劃等到十年後再行北伐之事,恐怕這些人都敢直接站出來反對自己。
不過劉諶也真沒法去怪他們,他們和後世的南宋那幫君臣還不一樣。
因為人家壓根就沒有經曆過大漢傾覆的那段時間,興複大漢又從何談起?
口號誰不會喊?但放到實際中的時候,又有誰甘願赴湯蹈火的去做。
幸好司馬昭死了,也幸好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真的和司馬攸決裂了。
要不然就算自己不想把北伐的時間往後拖,實際情況也絕對不允許。
譙周已經離開皇宮,劉諶卻站在原地一言不發的看著天空。
興漢四年的大年初一,好像不算是個好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