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到了這個程度,老奸巨猾的內閣閣老和重臣們,自然要先向太監國太子請罪,以求讓自己的罪責輕一點。
畢竟有罪是有罪,但已經向太子殿下請過罪了,你總不能老是拿這個來說事吧。
太子周誠光看著跪倒一片的大臣們,顯然也有點不知所措,這時跪在人群後麵的張偉趕緊向太子使了個眼色。
太子接到張偉的眼色後,緩了一會兒才說:\"諸位愛卿,都請起吧。卿等都是國家重臣,事務繁忙呃,霍家和李家所行之事皆在東南方偏遠的南海一域,一時察覺不到也實屬正常。
此事與卿等無涉,卿等就不用再請罪了。
現在都來說說,怎麽辦吧?”
所有人都沒想到李家的事情這麽大,一時還沒有人拿定主意,所以太子的問題竟竟然沒有人接話。
太子周誠光用求救的眼神看上張偉,但張偉一下子也沒有想好該怎麽辦,於是他把眼光瞄向內閣首相王楠。
太子會意的點名王楠道:”王先生,你是內閣首相,你先來說。”
王楠沉吟了一會,然後開口道:\"這次霍家李家還有廣東福建一帶的文官武將,合夥做出如此傷天害理,殘害百姓的簡直是天理難容。
依臣所見,本案所涉文武官員皆應由督察院查辦,按其具體罪行依照國法定罪。
此案造成的危害特別之大,所涉官員皆應加重處理。
霍家是是這件事的具體執行者,也是直接的作惡者。
霍家的家主和主犯應該按最大夏律中最重的淩遲罪行處置。
其他參與者,霍家其他所有的成年男性都應按律問斬,所有女犯和未成年家屬發配到東北極寒地區服苦刑。
江國公李家包庇霍家的罪行,接律應該獲得跟霍家同樣的處罰。
但李家畢竟是開國九公之一,也是先太後的家人。
接律又應該按“親親之法\"減免或減輕相應的處罰,具體如何判罰,請殿下聖裁。\"
此案中,除了李家之外,其他涉案人員的結果都很明確,肯定是逃不了一死。
但是牽涉到開國江國公李家的罪行,那大夏律本身就出現了相互矛盾之處。
說起來大夏律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它的製定者就沒想到有一天能用它來管理大夏的頂級豪門權貴。
最後首相王楠說的也很明確,李家的罪行很明確。
但是怎麽罰隻能由最高的皇權做出判決。
副相李明道接話道:“李家畢竟是陛下的親族,其罪行不宜詳細公諸於眾。
依臣所見,不如以失職的罪名將現任的江國公李固及其子侄奪爵免職。
其中罪行重的賜死,罪輕的貶為庶人,然後從初代江國公的後裔中另選一人繼承江國公之位。”
李明道的做法,算是大夏朝對待有爵位的功臣犯罪的一貫套路了。
既保持了一定的懲罰力度,又不至於將功臣一脈徹底滅絕。
吏部左侍郎馬民也接話道:“太子殿下,李副相所言,言之有理。
李家的罪行確實不宜大肆宣揚,以免有損朝廷和皇家的清譽。
所以臣支持李副相對張國功李家處理的意見,對李家隻懲首惡,協從免罪。”
這馬民講的是同意李明道的意見,實際上他給出的處罰意見比李明道要輕的多了。
馬民講完之後,又有數位重臣表達了差不多和馬民類似的意見。
文臣們說完之後,又有好一些勳貴武將出麵求情,他們講述了李家開國之時勞苦功高,大夏太祖周浩特許了李家的免死金牌。
這些武將的說法,李家的子弟就都不應該殺,最多隻能將他們奪絕免職。
想不到李家犯下如此大罪,都還有這多位重臣為他們家說話。
上層權貴之間真的是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呀。
看朝臣們對李家的維護頗多。太子周誠光一下子也沒想好怎麽處置。
當然,在場的陳朝廷重臣忠臣中,內心中支持對李家處以重刑的肯定還是占大多數的。
畢竟此時的大夏朝根基和人心還沒有徹底崩壞,對基本的善惡概念還是有的。
隻是在大夏的官場生態中,這種要致人於死地的情況,有城府的重臣們肯定要有絕對把握才會出手。
當然,上報此事的督察院左都禦史嚴夏,毫無疑問,責無旁貸的站在要求對李家處以重刑行列的最前麵。
除了嚴夏之外,副相郭義正,禮部尚書穀少海等人也是支持嚴懲李家的。
張偉想了一想,自己如今身為晉二品的朝廷重臣,是無法模糊自己的立場的。
於是他也加入到了支持對李家依法嚴懲的朝臣行列。
在場的數十名重臣中,大概有兩成支持對李家隻做大懲小誡,隻追究幾個具體的操作之人,對江國公府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即可。
另外有兩三成以上的朝廷重臣主張以叛國和殘民的重罪,嚴懲江國公李家。
剩下的人一直遲遲沒有表態,很明顯,他們的意思肯定要看監國太子的表態再說。
太子周誠光看到如此多的重臣持相反的意見,他一時還是有點犯難。
他在自己監國的位置上,來迴挪了走幾圈,又看了看太和殿空著的皇位,最後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正在此時。
大舜帝養病的某個偏殿中,正在以侍疾名義被囚禁在皇宮內的江國公李固,收到了家裏傳來的紙條。
他以大順帝上次親口讓他再次侍疾的名義,跑到大順帝的養病之所,趁大順帝的貼身的侍衛一時反應不過來,李固就衝到大順帝麵前。
李固先是以祖上和姑姑的功勞向大順帝請求,能夠赦免自己家的所犯罪行。
大順帝先是推脫,說現在自己在深宮榮養,不理政事,讓他去找建國太子。
李固不依不饒的說太子的話不管用,讓大順帝親自開口赦免他。
他願意交出家產的一半來謝罪。
已被李固這樣衝撞,他心情本來就非常不爽。
李固還如此冥頑不靈的和自己頂撞,大順帝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
畢竟有罪是有罪,但已經向太子殿下請過罪了,你總不能老是拿這個來說事吧。
太子周誠光看著跪倒一片的大臣們,顯然也有點不知所措,這時跪在人群後麵的張偉趕緊向太子使了個眼色。
太子接到張偉的眼色後,緩了一會兒才說:\"諸位愛卿,都請起吧。卿等都是國家重臣,事務繁忙呃,霍家和李家所行之事皆在東南方偏遠的南海一域,一時察覺不到也實屬正常。
此事與卿等無涉,卿等就不用再請罪了。
現在都來說說,怎麽辦吧?”
所有人都沒想到李家的事情這麽大,一時還沒有人拿定主意,所以太子的問題竟竟然沒有人接話。
太子周誠光用求救的眼神看上張偉,但張偉一下子也沒有想好該怎麽辦,於是他把眼光瞄向內閣首相王楠。
太子會意的點名王楠道:”王先生,你是內閣首相,你先來說。”
王楠沉吟了一會,然後開口道:\"這次霍家李家還有廣東福建一帶的文官武將,合夥做出如此傷天害理,殘害百姓的簡直是天理難容。
依臣所見,本案所涉文武官員皆應由督察院查辦,按其具體罪行依照國法定罪。
此案造成的危害特別之大,所涉官員皆應加重處理。
霍家是是這件事的具體執行者,也是直接的作惡者。
霍家的家主和主犯應該按最大夏律中最重的淩遲罪行處置。
其他參與者,霍家其他所有的成年男性都應按律問斬,所有女犯和未成年家屬發配到東北極寒地區服苦刑。
江國公李家包庇霍家的罪行,接律應該獲得跟霍家同樣的處罰。
但李家畢竟是開國九公之一,也是先太後的家人。
接律又應該按“親親之法\"減免或減輕相應的處罰,具體如何判罰,請殿下聖裁。\"
此案中,除了李家之外,其他涉案人員的結果都很明確,肯定是逃不了一死。
但是牽涉到開國江國公李家的罪行,那大夏律本身就出現了相互矛盾之處。
說起來大夏律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它的製定者就沒想到有一天能用它來管理大夏的頂級豪門權貴。
最後首相王楠說的也很明確,李家的罪行很明確。
但是怎麽罰隻能由最高的皇權做出判決。
副相李明道接話道:“李家畢竟是陛下的親族,其罪行不宜詳細公諸於眾。
依臣所見,不如以失職的罪名將現任的江國公李固及其子侄奪爵免職。
其中罪行重的賜死,罪輕的貶為庶人,然後從初代江國公的後裔中另選一人繼承江國公之位。”
李明道的做法,算是大夏朝對待有爵位的功臣犯罪的一貫套路了。
既保持了一定的懲罰力度,又不至於將功臣一脈徹底滅絕。
吏部左侍郎馬民也接話道:“太子殿下,李副相所言,言之有理。
李家的罪行確實不宜大肆宣揚,以免有損朝廷和皇家的清譽。
所以臣支持李副相對張國功李家處理的意見,對李家隻懲首惡,協從免罪。”
這馬民講的是同意李明道的意見,實際上他給出的處罰意見比李明道要輕的多了。
馬民講完之後,又有數位重臣表達了差不多和馬民類似的意見。
文臣們說完之後,又有好一些勳貴武將出麵求情,他們講述了李家開國之時勞苦功高,大夏太祖周浩特許了李家的免死金牌。
這些武將的說法,李家的子弟就都不應該殺,最多隻能將他們奪絕免職。
想不到李家犯下如此大罪,都還有這多位重臣為他們家說話。
上層權貴之間真的是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呀。
看朝臣們對李家的維護頗多。太子周誠光一下子也沒想好怎麽處置。
當然,在場的陳朝廷重臣忠臣中,內心中支持對李家處以重刑的肯定還是占大多數的。
畢竟此時的大夏朝根基和人心還沒有徹底崩壞,對基本的善惡概念還是有的。
隻是在大夏的官場生態中,這種要致人於死地的情況,有城府的重臣們肯定要有絕對把握才會出手。
當然,上報此事的督察院左都禦史嚴夏,毫無疑問,責無旁貸的站在要求對李家處以重刑行列的最前麵。
除了嚴夏之外,副相郭義正,禮部尚書穀少海等人也是支持嚴懲李家的。
張偉想了一想,自己如今身為晉二品的朝廷重臣,是無法模糊自己的立場的。
於是他也加入到了支持對李家依法嚴懲的朝臣行列。
在場的數十名重臣中,大概有兩成支持對李家隻做大懲小誡,隻追究幾個具體的操作之人,對江國公府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即可。
另外有兩三成以上的朝廷重臣主張以叛國和殘民的重罪,嚴懲江國公李家。
剩下的人一直遲遲沒有表態,很明顯,他們的意思肯定要看監國太子的表態再說。
太子周誠光看到如此多的重臣持相反的意見,他一時還是有點犯難。
他在自己監國的位置上,來迴挪了走幾圈,又看了看太和殿空著的皇位,最後還是沒有下定決心。
正在此時。
大舜帝養病的某個偏殿中,正在以侍疾名義被囚禁在皇宮內的江國公李固,收到了家裏傳來的紙條。
他以大順帝上次親口讓他再次侍疾的名義,跑到大順帝的養病之所,趁大順帝的貼身的侍衛一時反應不過來,李固就衝到大順帝麵前。
李固先是以祖上和姑姑的功勞向大順帝請求,能夠赦免自己家的所犯罪行。
大順帝先是推脫,說現在自己在深宮榮養,不理政事,讓他去找建國太子。
李固不依不饒的說太子的話不管用,讓大順帝親自開口赦免他。
他願意交出家產的一半來謝罪。
已被李固這樣衝撞,他心情本來就非常不爽。
李固還如此冥頑不靈的和自己頂撞,大順帝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