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帝聽完李固的話,也是沒有忍住脾氣。
大聲對李固大罵起來:\"李家罔顧聖恩,這些年幹了太多的爛事,朕不是看在先太後的麵子上,早就想收拾你們李家了。
現在太子派人調查李家,他這麽做是順乎民意,朕是不會幹涉太子的。”
江國公李固因為早年的經曆,從根子上對大順帝也沒有太大的敬意,他見大順帝如此說話,當場就和大順帝吵了起來。
吵到激烈處,李固竟然口稱:\"你們周家能作為皇位,當年不是多虧了我李家的祖上?
再說你一個庶出的皇子,之所以如今能登上皇位,還不是靠了我姑姑的支持。
現在你皇位坐穩了,怎說翻臉就翻臉,還想把我李家趕盡殺絕?你也太無恥了。\"
這些話放到平時,李固絕對是深藏在心底,打死也不會說出來。
但剛才從家裏傳過來的紙條中的信息太絕望了,再加上自己也到了氣頭上。
李固以為自己已經不會得到寬恕,抱著反正要死,不如圖個痛快的心思。
李固說話越來越沒有忌口,說到激憤之處,他把大順帝當年在自己姑姑麵前獻媚的某件醜事給抖露了出來。
\"願為李家兒\"這是大順帝在當年李太後麵前說過最諂媚的話,被李固複述出來。
大順帝一聽自己陳年往事的傷口,被人揭露出來,一下子氣的雙手直抖,話都說不出來。
大順帝身邊的太監和護衛也嚇了一大跳,這話是自己能聽的嗎?
他們趕緊把李固給控製起來,然後把情況報到太子這裏來尋求決斷。
在禦前會議的眾臣們聽到大順帝這樣被李固氣的差點暈倒。
全都沒有了開會的心思,在太子的帶領下,全都來到大順帝所在的偏殿中。
大順帝看到太子來了,臉上的神色鬆了許多,他太子隻說了一句話:“殺了李固,滅了李家。\"
隨後用憤怒的眼神看著李顧說不出來,身體卻因為虛弱的說不出太多的話來。
太子周誠光見到自己的父皇居然被李固氣成這樣,於是當場就要吩咐對李家動手。
此時,張偉拉住剛要暴怒的太子周誠光說:“殿下先冷靜下來,先讓陛下恢複清靜,李家的事,我等去前殿商議即可。”
他一看大順帝的情況,心想這也是,現在可不能讓父皇在激動下去了。
等太子吩咐眾人來到前殿之後,張偉接著說:\"現在時機完全成熟了,臣以為完全可以滅掉江國公一脈的法統來立威。
但殿下不可隨意開口,得細細琢磨。
這樣子,殿下可以讓刑部和大理寺給李家從嚴從重定罪。”
太子周誠光聽到張偉的話後,他馬上把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召起來道
“兩位愛卿,以李家之罪,兩位愛卿覺得應該如何判決?”
刑部尚書見監國太子如此怒氣衝衝,於是心裏馬上有了決斷,他對太子周誠光迴複道:”殿下,以李家之罪,殘害百姓,荼毒一方,全家當誅。”
大理寺卿也補充道:“李固本人衝撞聖上,辱罵聖駕,按例應該以大不敬之罪當處以淩遲。\"
太子三人仔細議論了一陣後,終於有了定稿。
在喧鬧了好一陣之後,太子周誠光宣布重新召集禦前會議。
現在太子眼中不再猶豫,他非常堅定的直接宣布:“李家鎮守廣東福建沿海多年,一直罔顧君恩,為非作歹,勾結奸商殘害百姓,多年以來,被李家殘害的百姓多達萬人。
江國公李固本人更是圖謀不軌,欲謀害聖上,江國公李家罪大惡極。
孤決定,江國公及其成年的子侄皆按大不敬之罪處死。
江國公府所有的家產和家眷全部充公,
李家三服以內親全部令醉猝死,五福以內的清除全部奪冠貶職,廢為庶人。”
隨著太子周誠光的話音落下,從此傳承了三代八十多年的江國公一脈從此被徹底沒落,開國九公現在也隻生下來開國八公。
這是自大夏太祖周浩以後,第一次正式廢除開國的公爵。
要知道大夏開國這八十多年來,經過多次政治鬥爭,開國九公不是沒有換過人,但真正的滅絕法統,完全廢除爵位的這還是第一次。
江國公一係的武將全部被調離軍隊並接受是否犯罪的審查。
在朝中多次為江國公說話求情的文臣武將也遭到了太子周誠光的訓斥甚至調查。
最終有兩名和李家來往密切的勳貴,也被免職奪爵。
在文臣中多次為李家求情的內閣成員,吏部左侍郎馬民也被太子當眾訓斥。
經此之後,太子周誠光的形象在朝中的形象大變。
太子不再是朝臣眼中那個唯唯諾諾猶豫不定的性格還有點怯弱的太子。
現在的太子形象反而有點陰狠,無情,果決。
這樣帶來的好處很明顯,再也沒有人敢不拿太子的命令不當一迴事,朝中和太子詹事府的執行效率都提高了很多。
當然,壞處也不是沒有,一些翰林院學士和言官禦史,對太子的狠辣很是有一定的意見的,他們多次找到太子周誠光勸誡他,要以仁恕治國。
太子周誠光剛開始還假裝虛心接受,時間一長,他就不耐煩起來,那這些勸他的人就躲著走。
於是這些人就找上了太子府的詹事張偉和少詹事尹聖覺,希望他們兩個在太子麵前多多勸導太子。
張偉這裏還好說,表麵上當然是全部應允下來,表示一定會勸諫太子。
這些仁義之士見張偉的態度如此誠懇,也不好再說什麽。
對此事感到最棘手的就是太子府的少詹事尹先覺了。
因為他本身就是翰林院出身的人,對待老同事,老朋友們,他不好像張偉那樣敷衍,但他也不好整天去拉著太子說仁義道德吧。
所以尹先覺一直被翰林院的老同事們糾纏的很煩。
這種情況下張偉往往就會出麵幫尹先覺擋下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張偉和尹先覺兩人也在這種環境中慢慢磨合,成了一對合格的上下級。
到了大順二十七年十月初,江國公府的事件影響已經慢慢落下了帷幕,朝中的政局也恢複了正常的走向。
大聲對李固大罵起來:\"李家罔顧聖恩,這些年幹了太多的爛事,朕不是看在先太後的麵子上,早就想收拾你們李家了。
現在太子派人調查李家,他這麽做是順乎民意,朕是不會幹涉太子的。”
江國公李固因為早年的經曆,從根子上對大順帝也沒有太大的敬意,他見大順帝如此說話,當場就和大順帝吵了起來。
吵到激烈處,李固竟然口稱:\"你們周家能作為皇位,當年不是多虧了我李家的祖上?
再說你一個庶出的皇子,之所以如今能登上皇位,還不是靠了我姑姑的支持。
現在你皇位坐穩了,怎說翻臉就翻臉,還想把我李家趕盡殺絕?你也太無恥了。\"
這些話放到平時,李固絕對是深藏在心底,打死也不會說出來。
但剛才從家裏傳過來的紙條中的信息太絕望了,再加上自己也到了氣頭上。
李固以為自己已經不會得到寬恕,抱著反正要死,不如圖個痛快的心思。
李固說話越來越沒有忌口,說到激憤之處,他把大順帝當年在自己姑姑麵前獻媚的某件醜事給抖露了出來。
\"願為李家兒\"這是大順帝在當年李太後麵前說過最諂媚的話,被李固複述出來。
大順帝一聽自己陳年往事的傷口,被人揭露出來,一下子氣的雙手直抖,話都說不出來。
大順帝身邊的太監和護衛也嚇了一大跳,這話是自己能聽的嗎?
他們趕緊把李固給控製起來,然後把情況報到太子這裏來尋求決斷。
在禦前會議的眾臣們聽到大順帝這樣被李固氣的差點暈倒。
全都沒有了開會的心思,在太子的帶領下,全都來到大順帝所在的偏殿中。
大順帝看到太子來了,臉上的神色鬆了許多,他太子隻說了一句話:“殺了李固,滅了李家。\"
隨後用憤怒的眼神看著李顧說不出來,身體卻因為虛弱的說不出太多的話來。
太子周誠光見到自己的父皇居然被李固氣成這樣,於是當場就要吩咐對李家動手。
此時,張偉拉住剛要暴怒的太子周誠光說:“殿下先冷靜下來,先讓陛下恢複清靜,李家的事,我等去前殿商議即可。”
他一看大順帝的情況,心想這也是,現在可不能讓父皇在激動下去了。
等太子吩咐眾人來到前殿之後,張偉接著說:\"現在時機完全成熟了,臣以為完全可以滅掉江國公一脈的法統來立威。
但殿下不可隨意開口,得細細琢磨。
這樣子,殿下可以讓刑部和大理寺給李家從嚴從重定罪。”
太子周誠光聽到張偉的話後,他馬上把刑部尚書和大理寺卿召起來道
“兩位愛卿,以李家之罪,兩位愛卿覺得應該如何判決?”
刑部尚書見監國太子如此怒氣衝衝,於是心裏馬上有了決斷,他對太子周誠光迴複道:”殿下,以李家之罪,殘害百姓,荼毒一方,全家當誅。”
大理寺卿也補充道:“李固本人衝撞聖上,辱罵聖駕,按例應該以大不敬之罪當處以淩遲。\"
太子三人仔細議論了一陣後,終於有了定稿。
在喧鬧了好一陣之後,太子周誠光宣布重新召集禦前會議。
現在太子眼中不再猶豫,他非常堅定的直接宣布:“李家鎮守廣東福建沿海多年,一直罔顧君恩,為非作歹,勾結奸商殘害百姓,多年以來,被李家殘害的百姓多達萬人。
江國公李固本人更是圖謀不軌,欲謀害聖上,江國公李家罪大惡極。
孤決定,江國公及其成年的子侄皆按大不敬之罪處死。
江國公府所有的家產和家眷全部充公,
李家三服以內親全部令醉猝死,五福以內的清除全部奪冠貶職,廢為庶人。”
隨著太子周誠光的話音落下,從此傳承了三代八十多年的江國公一脈從此被徹底沒落,開國九公現在也隻生下來開國八公。
這是自大夏太祖周浩以後,第一次正式廢除開國的公爵。
要知道大夏開國這八十多年來,經過多次政治鬥爭,開國九公不是沒有換過人,但真正的滅絕法統,完全廢除爵位的這還是第一次。
江國公一係的武將全部被調離軍隊並接受是否犯罪的審查。
在朝中多次為江國公說話求情的文臣武將也遭到了太子周誠光的訓斥甚至調查。
最終有兩名和李家來往密切的勳貴,也被免職奪爵。
在文臣中多次為李家求情的內閣成員,吏部左侍郎馬民也被太子當眾訓斥。
經此之後,太子周誠光的形象在朝中的形象大變。
太子不再是朝臣眼中那個唯唯諾諾猶豫不定的性格還有點怯弱的太子。
現在的太子形象反而有點陰狠,無情,果決。
這樣帶來的好處很明顯,再也沒有人敢不拿太子的命令不當一迴事,朝中和太子詹事府的執行效率都提高了很多。
當然,壞處也不是沒有,一些翰林院學士和言官禦史,對太子的狠辣很是有一定的意見的,他們多次找到太子周誠光勸誡他,要以仁恕治國。
太子周誠光剛開始還假裝虛心接受,時間一長,他就不耐煩起來,那這些勸他的人就躲著走。
於是這些人就找上了太子府的詹事張偉和少詹事尹聖覺,希望他們兩個在太子麵前多多勸導太子。
張偉這裏還好說,表麵上當然是全部應允下來,表示一定會勸諫太子。
這些仁義之士見張偉的態度如此誠懇,也不好再說什麽。
對此事感到最棘手的就是太子府的少詹事尹先覺了。
因為他本身就是翰林院出身的人,對待老同事,老朋友們,他不好像張偉那樣敷衍,但他也不好整天去拉著太子說仁義道德吧。
所以尹先覺一直被翰林院的老同事們糾纏的很煩。
這種情況下張偉往往就會出麵幫尹先覺擋下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張偉和尹先覺兩人也在這種環境中慢慢磨合,成了一對合格的上下級。
到了大順二十七年十月初,江國公府的事件影響已經慢慢落下了帷幕,朝中的政局也恢複了正常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