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看著顏良玉手上空空如也,便先把自己搜到的這一份落卷交給顏良玉評判一番。
顏良玉一看這份落卷的前麵兩部分,經義和公文都寫的普普通通。
但最後一題實務策論該考生提到了張偉非常喜歡的論點:提高科技水平和改進商業,促進國內財富的增長。
顏良玉就知道張偉為什麽要把這份落卷提上來了。
顏良玉心裏糾結了一會兒,最後斟酌著說了一句:";依下官看,此卷可以排在三百名左右。張大人以為如何?”
張偉想了一想,也就同意了,這卷子沒有太出彩的地方,能排在這裏已經是很不錯了。
當然,此人的名次變成了前三百名,那麽自然有一位倒黴蛋就會落選會試。
張偉看顏良玉沒有搜撿到任何落卷,他說:";顏大人,看樣子咱們這一屆落卷的遺珠還是少啊。";
顏良玉:";這樣才好啊,說明咱們之前的閱卷都沒有什麽大問題。
張大人,咱們還是抓緊時間把名次排好吧,切莫耽誤了金榜題名的時間。”
對此張偉自然同意,兩人在同考官們的協助下,把三百四十份合格的試卷分為三檔。
第三檔二百六十人,這些人殿試時如果沒有太大進步的話,應該就是同進士出身了。
這一檔排名爭議不是很大,畢竟從八十一名到第三百四十名都是同進士,理論上的待遇都是一樣的。
第二檔七十人,這些人都是二甲進士的預備人選。
隻不過排在七十到八十名的這些人的二甲資格,很有可能和三甲的前幾名做進行調換。
到第二檔,其實考官內部的不同意見就比較大了,有相當多的排名是張偉和顏良玉強行壓著排到前八十名的。
第一檔隻有十人,這十人都是第一甲和第二甲前幾名的預備人選,也是將來朝廷重點要培養的人才。
這裏麵有幾位也是張偉相當看重的人才。
這會試的排名並不是進士排名的最終結果。
但是一般來說,會試和殿試的排名不會相差太大。
以張偉和建國太子周誠光的關係來看。
周誠光大概率還是會指定張偉來充當殿試閱卷官之一的,所以這樣看來,本次會試的排名就更有參考意義了。
目前本屆會試的前十名基本上是按張偉的意圖來進行排名的。
這個排名連一向附和張偉意見的副主考顏良玉也有一定的不同看法。
比如張偉選的第四名,此人麵對";民不加賦,使國家更加富強”這道押軸的實務策,他迴答中思路和做法非常的激進。
幾乎是明確地提出要掠奪日本和南洋諸國財富,歸為華夏的想法。
該想法很可能在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都是認同的,但是它不符合儒家的禮儀,甚至連張偉本人都覺得他寫的有點過於暴露。
怎麽想是一迴事,但怎麽做則是另外一迴事。
這個迴答如果按照正常考官們的做法,很有可能是直接被黜落。
就算是碰到顏良玉這樣相對開明,讚同對外掠奪來反哺華夏想法的考官,也最多把他取到會試合格的中後段。
但張偉還是把它提到了第四名,要的就是他這種大膽,和可能造成的帶頭示範作用。
張偉認為,如果他能把他的想法包裝的更完美一些,更符合儒家禮儀一些,那讓他擠進前三名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這個第四名,在前十名中,大家問題最大的還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排名。
其實到了前幾名這個階段,前麵的基礎題的迴答幾乎都是接近完美,最終的排名就是看策論寫的怎麽樣?
這兩位考生在最後的實務策中都提到了鼓勵提高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水平,鼓勵通過商品流通等等措施來增強社會的財富。
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還都提到了要限製土地兼並,限製官僚權貴的特權。
主張從權貴,官僚和士紳的手中摳出一部分財富來充實國家集體財富。
張偉看到這個論調時,不僅拍案叫好,這種考生不就是改革家的備選人才嗎?
其中第一名的會元更是提出了要限製皇莊皇商的權益,增加對皇莊皇商的稅收和利潤分成。
實際上就是要把一部分歸屬皇家控製的財富轉移到歸屬國家控製。
有這個想法其實在文官群體心中很正常,但是敢直接寫出來還需要相當的勇氣。
讓張偉下定決心,把此人列為第一名會元的原因是。
他提出了限製皇室,官僚權貴等特權階層的權益,同時也提出了要保障歸屬於平民百姓的權利,增加歸屬於國家公有的權利。
能夠這樣麵麵俱到,說明此人就不是一個單純仇視權貴同情底層百姓的憤青。
他對整個社會都有一定的通盤考慮,這種人才值得培養。
當然了,此人未來具體會怎麽做誰也不知道,但是至少現在敢公開表達出來,張偉覺得單憑這一點就值得鼓勵給個會元。
對於這位會元文章的論點,包括副主考顏良玉在內,其他考官都有不少的異議。
顏良玉還私下跟張偉說:";大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大人要是真的愛惜這人的才華,不如把他放到二甲中去。
如果把它放在第一名,他收到的打壓必然會極多,恐怕不利於他將來的成長。”
張偉真誠的對顏良玉說道:“顏大人,能出此言,想必內心深處也覺得此人說的做法是正確的。
你我等都是學過史書的人,應該也知道一個王朝過了盛興繁榮時期後,後期如果不對內改革,抑製土地兼並,限製官僚特權的話,這個王朝很快就會衰落下去。
如今,我大夏朝看似繁花簇錦,但是從去年沿海的人口販賣案就可以看出。
現在人口已經出現了過多的趨勢,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顯著的下降。
因此本官覺得是時候要選拔一批敢於對內改革的棟梁之才,推行一些抑製土地兼並,限製權貴特權的政策,才能讓我大夏朝廷長治久安,江山永固。";
顏良玉一看這份落卷的前麵兩部分,經義和公文都寫的普普通通。
但最後一題實務策論該考生提到了張偉非常喜歡的論點:提高科技水平和改進商業,促進國內財富的增長。
顏良玉就知道張偉為什麽要把這份落卷提上來了。
顏良玉心裏糾結了一會兒,最後斟酌著說了一句:";依下官看,此卷可以排在三百名左右。張大人以為如何?”
張偉想了一想,也就同意了,這卷子沒有太出彩的地方,能排在這裏已經是很不錯了。
當然,此人的名次變成了前三百名,那麽自然有一位倒黴蛋就會落選會試。
張偉看顏良玉沒有搜撿到任何落卷,他說:";顏大人,看樣子咱們這一屆落卷的遺珠還是少啊。";
顏良玉:";這樣才好啊,說明咱們之前的閱卷都沒有什麽大問題。
張大人,咱們還是抓緊時間把名次排好吧,切莫耽誤了金榜題名的時間。”
對此張偉自然同意,兩人在同考官們的協助下,把三百四十份合格的試卷分為三檔。
第三檔二百六十人,這些人殿試時如果沒有太大進步的話,應該就是同進士出身了。
這一檔排名爭議不是很大,畢竟從八十一名到第三百四十名都是同進士,理論上的待遇都是一樣的。
第二檔七十人,這些人都是二甲進士的預備人選。
隻不過排在七十到八十名的這些人的二甲資格,很有可能和三甲的前幾名做進行調換。
到第二檔,其實考官內部的不同意見就比較大了,有相當多的排名是張偉和顏良玉強行壓著排到前八十名的。
第一檔隻有十人,這十人都是第一甲和第二甲前幾名的預備人選,也是將來朝廷重點要培養的人才。
這裏麵有幾位也是張偉相當看重的人才。
這會試的排名並不是進士排名的最終結果。
但是一般來說,會試和殿試的排名不會相差太大。
以張偉和建國太子周誠光的關係來看。
周誠光大概率還是會指定張偉來充當殿試閱卷官之一的,所以這樣看來,本次會試的排名就更有參考意義了。
目前本屆會試的前十名基本上是按張偉的意圖來進行排名的。
這個排名連一向附和張偉意見的副主考顏良玉也有一定的不同看法。
比如張偉選的第四名,此人麵對";民不加賦,使國家更加富強”這道押軸的實務策,他迴答中思路和做法非常的激進。
幾乎是明確地提出要掠奪日本和南洋諸國財富,歸為華夏的想法。
該想法很可能在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都是認同的,但是它不符合儒家的禮儀,甚至連張偉本人都覺得他寫的有點過於暴露。
怎麽想是一迴事,但怎麽做則是另外一迴事。
這個迴答如果按照正常考官們的做法,很有可能是直接被黜落。
就算是碰到顏良玉這樣相對開明,讚同對外掠奪來反哺華夏想法的考官,也最多把他取到會試合格的中後段。
但張偉還是把它提到了第四名,要的就是他這種大膽,和可能造成的帶頭示範作用。
張偉認為,如果他能把他的想法包裝的更完美一些,更符合儒家禮儀一些,那讓他擠進前三名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這個第四名,在前十名中,大家問題最大的還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排名。
其實到了前幾名這個階段,前麵的基礎題的迴答幾乎都是接近完美,最終的排名就是看策論寫的怎麽樣?
這兩位考生在最後的實務策中都提到了鼓勵提高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水平,鼓勵通過商品流通等等措施來增強社會的財富。
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人還都提到了要限製土地兼並,限製官僚權貴的特權。
主張從權貴,官僚和士紳的手中摳出一部分財富來充實國家集體財富。
張偉看到這個論調時,不僅拍案叫好,這種考生不就是改革家的備選人才嗎?
其中第一名的會元更是提出了要限製皇莊皇商的權益,增加對皇莊皇商的稅收和利潤分成。
實際上就是要把一部分歸屬皇家控製的財富轉移到歸屬國家控製。
有這個想法其實在文官群體心中很正常,但是敢直接寫出來還需要相當的勇氣。
讓張偉下定決心,把此人列為第一名會元的原因是。
他提出了限製皇室,官僚權貴等特權階層的權益,同時也提出了要保障歸屬於平民百姓的權利,增加歸屬於國家公有的權利。
能夠這樣麵麵俱到,說明此人就不是一個單純仇視權貴同情底層百姓的憤青。
他對整個社會都有一定的通盤考慮,這種人才值得培養。
當然了,此人未來具體會怎麽做誰也不知道,但是至少現在敢公開表達出來,張偉覺得單憑這一點就值得鼓勵給個會元。
對於這位會元文章的論點,包括副主考顏良玉在內,其他考官都有不少的異議。
顏良玉還私下跟張偉說:";大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大人要是真的愛惜這人的才華,不如把他放到二甲中去。
如果把它放在第一名,他收到的打壓必然會極多,恐怕不利於他將來的成長。”
張偉真誠的對顏良玉說道:“顏大人,能出此言,想必內心深處也覺得此人說的做法是正確的。
你我等都是學過史書的人,應該也知道一個王朝過了盛興繁榮時期後,後期如果不對內改革,抑製土地兼並,限製官僚特權的話,這個王朝很快就會衰落下去。
如今,我大夏朝看似繁花簇錦,但是從去年沿海的人口販賣案就可以看出。
現在人口已經出現了過多的趨勢,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顯著的下降。
因此本官覺得是時候要選拔一批敢於對內改革的棟梁之才,推行一些抑製土地兼並,限製權貴特權的政策,才能讓我大夏朝廷長治久安,江山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