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平息此次災害,大昌帝也是下了狠心,把朝廷內閣的兩員副相和督察院的最高長官都派了出去督糧。
一時間,朝堂之上都充斥著沉重的氣氛。
這樣的氣氛,導致下朝之後大臣們都神色凜凝重的在討論著各地的災情。
張偉也有點煩躁的迴到了自己府上。
迴到府上之後,張偉看到自家依舊豐盛無比的晚餐,不由的有些心事重重。
妻子鄒若芙作為張偉的知心人,一下子就看出了丈夫的心事。
在晚飯後,鄒若芙看著還在內院裏不停踱步的張偉問道:“夫君今日為何心事重重?”
張偉:\"今日朝廷收到江西急報,今年江西也遭了大水災,三十多萬災民,無家可歸,無衣無糧。
可看到我們自家的晚餐依舊還是如此豐盛。
為夫這當了二十多年的官僚的心腸還是沒有硬下去,總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麽。\"
鄒若芙:“那不如我們以府上的名義向受災地區捐些錢銀,算是我們對受災百姓一點心意了。”
張偉知道這時的災區和災民需要實實在在的糧食和物資,但張偉自然也不能憑空變出來。
所以他隻能捐出一點身外之物來表示自己的心意。
至於怎麽捐給災區?這個自有渠道,比如說各省駐京城的\"某某會館\"就有這個功能。
比如現在剛剛遭受大水災的江西行省。
其設在京城的江西會館,就正在組織在京的江西同鄉和其他同情江西水災的京城人士向江西災區捐款捐物。
張偉和鄒若芙兩口子在內院還沒有商量完怎麽捐和捐多少。
關琳和趙靈菲這兩位張偉的愛妾就各自帶著自己的私房錢來到張偉的內院。
顯然,這兩位也都注意到了張偉今晚的異常。
並聯係到目前的朝政局勢,猜測了張偉焦慮的原因。
鄒若芙道:“兩位妹妹真是冰雪聰明呢,一下子就猜透了夫君的心思,怪不得夫君如此寵愛你們。”
張偉問道你們來的正好,都說一說:\"我們府上應該怎麽捐和捐多少呢?”
關琳見鄒若芙和趙靈菲沒有說話,就直接開口道:“按妾身的意思,我們府上應該大張旗鼓的捐。
給受災最嚴重的江西,福建,浙江,山東,河南五省各捐一千兩即可。”
大張旗鼓的捐款達到了宣傳張府的善心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帶動其他人捐款的效應。
同時一個省隻捐一千兩,這個數字不太多,也不算少,不會讓其他人犯難。
張偉聽到後立馬決定就按此辦理。
派了自己的長子張智達和周師爺公開去各省會館捐了善銀之後,張偉感覺自己的良心好過了許多。
災情期間,除了自己捐助善款之外,張偉還有一項責任對災區甚至對整個天下都很重要。
那就是安撫好初為人君,急於表現自己的大昌帝的情緒。
可不能讓這個帝國最高統治者自己慌了神,做出一些荒唐的舉措來。
因此,在這個期間,張偉頻頻去約見大昌帝,給這位皇帝陛下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情緒的疏導。
比如有官員上書,向大昌帝描繪災區的災民居無定所,衣不蔽體,三餐無食的慘狀。
於是大昌帝就會憂心不已,自責不已。張偉則會開導大腸帝說
\"陛下,天災人禍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帝國之主,隻要盡了最大能力去救助災民,沒有也沒有人會怪罪陛下的。”
當有輿論盛傳災區的衙門和官員,救災不力時,
大昌帝就急於要派出督察禦史去查辦,捉拿地方辦事不利的辦事官員。
張偉就會勸解道:\"陛下,現在這種危急時刻,可不能憑一己之言,把正在救災的官員給拿下。
先不論這輿論是不是謠言,就算真的是有些官員在某些事上有所疏忽,在現在的災情下也是在所難免的。
這種級別的災禍中,地方衙門工作不可能麵麵俱到。
隻有等災患結束之後再綜合評估官員是否稱職。
如果此時中途去更換官員,隻會使災情變得救災變得更加艱難。”
大昌帝聽說浙江某地統一指揮救災的知府因救災殉職,其治下的幾位知縣就自為政,對不是其管轄下的災民推三阻四甚至圍追堵截,最終導致部分災民餓死的慘狀
大昌帝的恨不得立馬親自衝上前線在指揮。
張偉趕緊勸說大昌帝說:\"陛下,您親自去災區勘災的想法,可千萬不能有。
首先是現在災區根本就不安全。
第二,您去了也做不了什麽具體的事情,幫不上什麽忙,反而給基層的官員增加負擔。
現在救災的關鍵是要給當地選派一名優秀幹能的能吏去領導救災,而不是您親自前往。
你可千萬不要衝動啊。\"
就這樣,日子到了大昌元年的九月份,當年的水災,旱災都漸漸平息了下來。
倭國方向也傳來了好消息,倭國南朝向大夏完全屈服,把手上最大的銀礦抵押給大夏朝,以獲取大夏朝的武器和軍力的支持。
但是大夏朝廷和內閣才享受了幾天因為從倭國拿到大量銀子的喜悅。
很快就收到了從山東傳來出現災民暴動的噩耗。
這次出現暴動的地方,正是儒家聖人孔老夫子的老家山東濟寧。
原來山東今年的旱災持續的特別久,整個春收和秋收都幾乎是顆粒無收。
在濟寧,當地的災民完全是靠著蘇北和其他地方的救濟災糧勉強活著。
但是從七月份開始,原來官府每天都會發放兩次的稠粥,先是變得一天隻發一頓。
後來就這一頓也由稠的變成了稀的。
這讓原來還勉強維持生計的災民,一下子就餓的受不了。
再加上災民中流傳出了朝廷的救災糧食一直有穩定供給給濟寧。
但這些賑災糧被濟寧衍聖公孔家聯合知府老爺們,以優先救濟孔氏族人的名義給瓜分了七成。
才導致了正在官府的賑災糧由兩餐變成一餐,由稠的變成稀的。
要知道孔家是濟寧當地的一等一的世家大族,即使受了災,也根本餓不到孔氏一家。
一時間,朝堂之上都充斥著沉重的氣氛。
這樣的氣氛,導致下朝之後大臣們都神色凜凝重的在討論著各地的災情。
張偉也有點煩躁的迴到了自己府上。
迴到府上之後,張偉看到自家依舊豐盛無比的晚餐,不由的有些心事重重。
妻子鄒若芙作為張偉的知心人,一下子就看出了丈夫的心事。
在晚飯後,鄒若芙看著還在內院裏不停踱步的張偉問道:“夫君今日為何心事重重?”
張偉:\"今日朝廷收到江西急報,今年江西也遭了大水災,三十多萬災民,無家可歸,無衣無糧。
可看到我們自家的晚餐依舊還是如此豐盛。
為夫這當了二十多年的官僚的心腸還是沒有硬下去,總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麽。\"
鄒若芙:“那不如我們以府上的名義向受災地區捐些錢銀,算是我們對受災百姓一點心意了。”
張偉知道這時的災區和災民需要實實在在的糧食和物資,但張偉自然也不能憑空變出來。
所以他隻能捐出一點身外之物來表示自己的心意。
至於怎麽捐給災區?這個自有渠道,比如說各省駐京城的\"某某會館\"就有這個功能。
比如現在剛剛遭受大水災的江西行省。
其設在京城的江西會館,就正在組織在京的江西同鄉和其他同情江西水災的京城人士向江西災區捐款捐物。
張偉和鄒若芙兩口子在內院還沒有商量完怎麽捐和捐多少。
關琳和趙靈菲這兩位張偉的愛妾就各自帶著自己的私房錢來到張偉的內院。
顯然,這兩位也都注意到了張偉今晚的異常。
並聯係到目前的朝政局勢,猜測了張偉焦慮的原因。
鄒若芙道:“兩位妹妹真是冰雪聰明呢,一下子就猜透了夫君的心思,怪不得夫君如此寵愛你們。”
張偉問道你們來的正好,都說一說:\"我們府上應該怎麽捐和捐多少呢?”
關琳見鄒若芙和趙靈菲沒有說話,就直接開口道:“按妾身的意思,我們府上應該大張旗鼓的捐。
給受災最嚴重的江西,福建,浙江,山東,河南五省各捐一千兩即可。”
大張旗鼓的捐款達到了宣傳張府的善心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帶動其他人捐款的效應。
同時一個省隻捐一千兩,這個數字不太多,也不算少,不會讓其他人犯難。
張偉聽到後立馬決定就按此辦理。
派了自己的長子張智達和周師爺公開去各省會館捐了善銀之後,張偉感覺自己的良心好過了許多。
災情期間,除了自己捐助善款之外,張偉還有一項責任對災區甚至對整個天下都很重要。
那就是安撫好初為人君,急於表現自己的大昌帝的情緒。
可不能讓這個帝國最高統治者自己慌了神,做出一些荒唐的舉措來。
因此,在這個期間,張偉頻頻去約見大昌帝,給這位皇帝陛下做一些必要的心理情緒的疏導。
比如有官員上書,向大昌帝描繪災區的災民居無定所,衣不蔽體,三餐無食的慘狀。
於是大昌帝就會憂心不已,自責不已。張偉則會開導大腸帝說
\"陛下,天災人禍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帝國之主,隻要盡了最大能力去救助災民,沒有也沒有人會怪罪陛下的。”
當有輿論盛傳災區的衙門和官員,救災不力時,
大昌帝就急於要派出督察禦史去查辦,捉拿地方辦事不利的辦事官員。
張偉就會勸解道:\"陛下,現在這種危急時刻,可不能憑一己之言,把正在救災的官員給拿下。
先不論這輿論是不是謠言,就算真的是有些官員在某些事上有所疏忽,在現在的災情下也是在所難免的。
這種級別的災禍中,地方衙門工作不可能麵麵俱到。
隻有等災患結束之後再綜合評估官員是否稱職。
如果此時中途去更換官員,隻會使災情變得救災變得更加艱難。”
大昌帝聽說浙江某地統一指揮救災的知府因救災殉職,其治下的幾位知縣就自為政,對不是其管轄下的災民推三阻四甚至圍追堵截,最終導致部分災民餓死的慘狀
大昌帝的恨不得立馬親自衝上前線在指揮。
張偉趕緊勸說大昌帝說:\"陛下,您親自去災區勘災的想法,可千萬不能有。
首先是現在災區根本就不安全。
第二,您去了也做不了什麽具體的事情,幫不上什麽忙,反而給基層的官員增加負擔。
現在救災的關鍵是要給當地選派一名優秀幹能的能吏去領導救災,而不是您親自前往。
你可千萬不要衝動啊。\"
就這樣,日子到了大昌元年的九月份,當年的水災,旱災都漸漸平息了下來。
倭國方向也傳來了好消息,倭國南朝向大夏完全屈服,把手上最大的銀礦抵押給大夏朝,以獲取大夏朝的武器和軍力的支持。
但是大夏朝廷和內閣才享受了幾天因為從倭國拿到大量銀子的喜悅。
很快就收到了從山東傳來出現災民暴動的噩耗。
這次出現暴動的地方,正是儒家聖人孔老夫子的老家山東濟寧。
原來山東今年的旱災持續的特別久,整個春收和秋收都幾乎是顆粒無收。
在濟寧,當地的災民完全是靠著蘇北和其他地方的救濟災糧勉強活著。
但是從七月份開始,原來官府每天都會發放兩次的稠粥,先是變得一天隻發一頓。
後來就這一頓也由稠的變成了稀的。
這讓原來還勉強維持生計的災民,一下子就餓的受不了。
再加上災民中流傳出了朝廷的救災糧食一直有穩定供給給濟寧。
但這些賑災糧被濟寧衍聖公孔家聯合知府老爺們,以優先救濟孔氏族人的名義給瓜分了七成。
才導致了正在官府的賑災糧由兩餐變成一餐,由稠的變成稀的。
要知道孔家是濟寧當地的一等一的世家大族,即使受了災,也根本餓不到孔氏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