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義正的心裏,那幫參與暴亂的災民都罪無可赦。
但如果隻殺首惡,留順從的普通災民一條活路,也不是什麽大事。
所以他是完全讚同張偉的意見的。
郭義正的話,讓朝廷內的其他人都聽的有點茫然。
什麽時候郭副相這個頑固的保守派居然這麽大張旗鼓的去讚同張偉這個革新派的言論了。
這裏麵有什麽自己不知道消息的嗎?
這兩派是達成什麽和解意見了嗎?
連首相王楠都一臉疑惑地看向郭義正,郭義正則完全不懂他們的疑惑,因為他本來就是這麽想的。
大昌帝看著眾人都不說話,於是拍板同意了張偉的意見:”朕決定廢除孔氏家族衍聖公的世襲爵位。
孔氏一族的免稅免疫特權一並取消。
孔氏家族中參與了侵吞災糧的所有族人,都要依法受到國法的懲處。";
";從今年開始,由濟寧知府主持孔子相關的大祭。
由曲阜知縣主持孔子相關的普通祭祀,孔家無罪的後人允許參加祭祀。”
從此以後,所謂的衍聖公後裔失去了成為千年世家的機會,變成了普通百姓的一員。
張偉原以為自己廢除孔子後裔特權的建議,會遭到相當一部分儒林人士的唾棄。
沒想到自己尊孔子貶孔聖後裔的做法,居然受到了全國大部分書院的一致讚同。
畢竟掌握祭祀之權的這一支孔氏族人的德行確實不行。
他們世修降表,又為富不仁的做法,在絕大部分有正義感的讀書人眼中就看不下去了,
加上這一次,他們居然公然侵吞自己家鄉百姓的災糧,那真是有喪天良。
說起來這一切還都要歸功於大華和大夏兩朝比較寬鬆的社會輿論。
這樣的輿論環境,使得天下讀書人對孔家嫡係的這一係列";世修降表,為富不仁”的作風都有所耳聞。
所以他們並不維護這些所謂的孔聖後裔,反而對他們敗壞孔聖的名聲憤怒不已。
這一次,朝廷借侵占災糧之名懲治這些孔氏的嫡係,讓大部分士子們拍手稱快。
當然,也有少數頑固的所謂守舊尊孔派,對張偉恨之入骨,並在精神上對張偉進行了極致的侮辱。
但是這些人中,絕大部分又畏懼於張偉內閣閣老及禮部尚書的官位,根本不敢公開出來批評張偉。
所以張偉在士林的聲望並沒有因為此次事件而受到太大的影響。
在平定了山東災民的暴動之後,大昌元年總算平平安安的來到了十二月。
但是朝廷不出意外的又出了大問題,隻是這個大問題早在大家的預料之中。
這個問題就是戶部沒錢了,一分存銀都沒有了。
所有京官的俸祿都發不出來了,衙門都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
之所以說在大家的預料之中,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今年財政會有所虧空。
又加上從四月到九月這五個月全國各地一直發生各種旱災和水災。
朝廷花出去的賑災銀子數從千萬計,戶部能撐到十二月份才缺銀,已經是個奇跡了。
小朝會之上,大昌帝麵無神色地道:";朕好不容易從越南,倭國,東北地區弄過來九百萬兩銀子來彌補今年的虧空。
結果這一年的旱災,水災就沒斷過,這九百萬兩銀子全部都花出還不夠賑災。
向愛卿,你就直說吧,到底還缺多少銀子?
朕要賣多少家產才能把今年的年安全過掉?”
已經疲憊到雙眼無神的財相向守輝,一點也不理會大昌帝的調侃,他直接迴道:";迴稟陛下,現在最急的是要給京城外圍的五萬駐軍和京內的兩萬禦林軍,把年底的俸祿發下去。
否則恐怕有兵變之事發生,這裏最少要五十萬兩銀子。";
這大夏的軍隊可不像後世明清兩代末期那些軍隊那麽能忍。
半年,好幾個月不發俸祿都沒事。
平時偶發晚發一兩個月就算了,這用來過年年底俸祿,你不發試一試?
向守輝繼續說道:";至於京城官吏的俸祿,今年本來就一直隻發了八成。
大家想過年最少也發一半的月俸吧,這裏也需要發五十萬兩銀子。";
至於普通官員和小吏,朝廷一點不怕他們造反。
但是沒有這些人,衙門就運轉不下去,所以這些人也是一定要養活的。
發半月俸祿已經是活下去的最低需求了。
向守輝:";其次要緊的事,邊關將士的俸祿四百萬兩至少要在本月發出去,邊關的將領們才能安撫住將士們的軍心。”
";這五百萬兩最為急缺,其他的等年底各地上交了今年的關稅,應該就可以拖過去了。”
大昌帝:";這五百萬兩銀子怎麽籌集?
解決完五百萬兩急需之外,明年財政缺口還有多大?”
向守輝不耐煩的迴答:";如果明年風調雨順,按照正常年份的開支的話,預估缺口在一千二百萬左右。
如果明年的情況跟今年一樣,那麽臣無能,無法估計缺口,因為要錢的地方太多了。
今年這五百萬兩的缺口,戶部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反正國庫拿不出一分銀子來了。”
這位財相的狀態已經明顯不對了,大昌帝都不敢再問下去了。
很明顯,要再問下去,這財相就可能當堂發瘋給你看了。
這時朝堂上一個新麵孔用比較奇怪的語調開口說道:";臣新任工部侍郎馬木提,有一個辦法解決這五百萬兩銀子的缺口。”
馬木提是中亞人和漢人的混血兒,他從小生活在西域,青年時期才隨父母搬到北京生活。
二十多年前他以混血兒的身份考上進士時,在京城官場也是造成了一定的轟動。
不過他畢竟從小就是大夏的子民,接受的也是儒家最正統的教育,所以也沒有人太過為難他的混血身份。
反而由於他的身份可以代表西域和中原的結合,他還受到了一定特別的關照,他當官的起點比普通官員還要高一點。
他中進士後就一直在西南地區為官,經過二十多年的滾打摸爬,成功從雲南布政使升為工部右侍郎。
但如果隻殺首惡,留順從的普通災民一條活路,也不是什麽大事。
所以他是完全讚同張偉的意見的。
郭義正的話,讓朝廷內的其他人都聽的有點茫然。
什麽時候郭副相這個頑固的保守派居然這麽大張旗鼓的去讚同張偉這個革新派的言論了。
這裏麵有什麽自己不知道消息的嗎?
這兩派是達成什麽和解意見了嗎?
連首相王楠都一臉疑惑地看向郭義正,郭義正則完全不懂他們的疑惑,因為他本來就是這麽想的。
大昌帝看著眾人都不說話,於是拍板同意了張偉的意見:”朕決定廢除孔氏家族衍聖公的世襲爵位。
孔氏一族的免稅免疫特權一並取消。
孔氏家族中參與了侵吞災糧的所有族人,都要依法受到國法的懲處。";
";從今年開始,由濟寧知府主持孔子相關的大祭。
由曲阜知縣主持孔子相關的普通祭祀,孔家無罪的後人允許參加祭祀。”
從此以後,所謂的衍聖公後裔失去了成為千年世家的機會,變成了普通百姓的一員。
張偉原以為自己廢除孔子後裔特權的建議,會遭到相當一部分儒林人士的唾棄。
沒想到自己尊孔子貶孔聖後裔的做法,居然受到了全國大部分書院的一致讚同。
畢竟掌握祭祀之權的這一支孔氏族人的德行確實不行。
他們世修降表,又為富不仁的做法,在絕大部分有正義感的讀書人眼中就看不下去了,
加上這一次,他們居然公然侵吞自己家鄉百姓的災糧,那真是有喪天良。
說起來這一切還都要歸功於大華和大夏兩朝比較寬鬆的社會輿論。
這樣的輿論環境,使得天下讀書人對孔家嫡係的這一係列";世修降表,為富不仁”的作風都有所耳聞。
所以他們並不維護這些所謂的孔聖後裔,反而對他們敗壞孔聖的名聲憤怒不已。
這一次,朝廷借侵占災糧之名懲治這些孔氏的嫡係,讓大部分士子們拍手稱快。
當然,也有少數頑固的所謂守舊尊孔派,對張偉恨之入骨,並在精神上對張偉進行了極致的侮辱。
但是這些人中,絕大部分又畏懼於張偉內閣閣老及禮部尚書的官位,根本不敢公開出來批評張偉。
所以張偉在士林的聲望並沒有因為此次事件而受到太大的影響。
在平定了山東災民的暴動之後,大昌元年總算平平安安的來到了十二月。
但是朝廷不出意外的又出了大問題,隻是這個大問題早在大家的預料之中。
這個問題就是戶部沒錢了,一分存銀都沒有了。
所有京官的俸祿都發不出來了,衙門都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
之所以說在大家的預料之中,是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今年財政會有所虧空。
又加上從四月到九月這五個月全國各地一直發生各種旱災和水災。
朝廷花出去的賑災銀子數從千萬計,戶部能撐到十二月份才缺銀,已經是個奇跡了。
小朝會之上,大昌帝麵無神色地道:";朕好不容易從越南,倭國,東北地區弄過來九百萬兩銀子來彌補今年的虧空。
結果這一年的旱災,水災就沒斷過,這九百萬兩銀子全部都花出還不夠賑災。
向愛卿,你就直說吧,到底還缺多少銀子?
朕要賣多少家產才能把今年的年安全過掉?”
已經疲憊到雙眼無神的財相向守輝,一點也不理會大昌帝的調侃,他直接迴道:";迴稟陛下,現在最急的是要給京城外圍的五萬駐軍和京內的兩萬禦林軍,把年底的俸祿發下去。
否則恐怕有兵變之事發生,這裏最少要五十萬兩銀子。";
這大夏的軍隊可不像後世明清兩代末期那些軍隊那麽能忍。
半年,好幾個月不發俸祿都沒事。
平時偶發晚發一兩個月就算了,這用來過年年底俸祿,你不發試一試?
向守輝繼續說道:";至於京城官吏的俸祿,今年本來就一直隻發了八成。
大家想過年最少也發一半的月俸吧,這裏也需要發五十萬兩銀子。";
至於普通官員和小吏,朝廷一點不怕他們造反。
但是沒有這些人,衙門就運轉不下去,所以這些人也是一定要養活的。
發半月俸祿已經是活下去的最低需求了。
向守輝:";其次要緊的事,邊關將士的俸祿四百萬兩至少要在本月發出去,邊關的將領們才能安撫住將士們的軍心。”
";這五百萬兩最為急缺,其他的等年底各地上交了今年的關稅,應該就可以拖過去了。”
大昌帝:";這五百萬兩銀子怎麽籌集?
解決完五百萬兩急需之外,明年財政缺口還有多大?”
向守輝不耐煩的迴答:";如果明年風調雨順,按照正常年份的開支的話,預估缺口在一千二百萬左右。
如果明年的情況跟今年一樣,那麽臣無能,無法估計缺口,因為要錢的地方太多了。
今年這五百萬兩的缺口,戶部也不知道該怎麽辦了,反正國庫拿不出一分銀子來了。”
這位財相的狀態已經明顯不對了,大昌帝都不敢再問下去了。
很明顯,要再問下去,這財相就可能當堂發瘋給你看了。
這時朝堂上一個新麵孔用比較奇怪的語調開口說道:";臣新任工部侍郎馬木提,有一個辦法解決這五百萬兩銀子的缺口。”
馬木提是中亞人和漢人的混血兒,他從小生活在西域,青年時期才隨父母搬到北京生活。
二十多年前他以混血兒的身份考上進士時,在京城官場也是造成了一定的轟動。
不過他畢竟從小就是大夏的子民,接受的也是儒家最正統的教育,所以也沒有人太過為難他的混血身份。
反而由於他的身份可以代表西域和中原的結合,他還受到了一定特別的關照,他當官的起點比普通官員還要高一點。
他中進士後就一直在西南地區為官,經過二十多年的滾打摸爬,成功從雲南布政使升為工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