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找李白
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 作者:無敵水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兩人從宿醉中醒來,皆是腦袋空白,啥也記不起來。
忘卻煩惱天天裹在一塊玩。
他們頻繁出入雅集聚會,在文人墨客的圈子裏,吟詩作畫、高談闊論。
閑時,兩人或是對坐棋盤,殺得難解難分,或是撫琴弄弦。
興致來了,便相約遊山玩水,將大唐的壯麗山河盡收眼底。
碰上收藏品鑒的場合,也會一同湊上前去,對著那些奇珍異寶、古籍字畫評頭論足。
紀由搞到不少王維的手稿後心滿意足的和他告別。
臨行前,他帶著幾分關切,對王維叮囑道:“摩詰,日後你結婚生子可要通知我。”
紀由不能直言相告,隻能隱晦提醒。
王維的妻子因難產導致孩子夭折,隨後在身心雙重打擊下病逝。
此後他終身未再娶,獨居三十餘年,禁肉食、絕彩衣,清修度日。
沒有妾、沒有通房、沒有貼身丫鬟。
也沒有留下後代。
此時的王維尚未達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雲淡風輕之境。
也未展現出“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風霽月之態。
當下,他承載著整個家族的殷切希望,身上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要結交權貴以求封官順利,在官場沉浮。
王維珍視這份難得的情誼,這般合得來的朋友世間難覓。
他憂慮此次一別,山高水遠,或許真就成了永別,再無相見之日。
王維向紀由細細講述自己家鄉的方位,從所處的郡縣,到周邊的山川地貌,乃至標誌性的建築,都一一描繪。
好似將這些講給紀由聽,他們之間的情誼便能跨越距離,永不消散。
紀由沒有離別之情,隻不停的囑咐:“你結婚生子寄信寄到大明宮哈。”
翠花能借機器人小弟的視角讀信,他有傳送,眨眼就能到王維跟前。
這輩子可以讓他不再孤獨終老。
“走了哈。”紀由揮了揮手,準備轉身離去。
王維開口說道:“我送送你吧。”
“哎呀不用。”紀由將他推迴屋內,“會再見的。”
說罷,他毅然決然地轉過身,頭也不迴地大步向前走去,身影逐漸消失在王維的視線中。
王維站在門口,望著紀由離去的方向,久久沒有挪動腳步。
......
益州首府成都。
城池在規模與氣勢上,比起長安還是稍遜一籌。
紀由吊兒郎當的這裏瞅瞅那裏看看。
這裏的商業主要是蜀錦、漆器、茶葉為主。
江麵上,船隻穿梭不息,運載著貨物與旅人。
陸路上,商隊絡繹不絕。
紀由信步前行,徑直朝著城內最大的布匹鋪裏鑽。
他要買特產,四大名錦之一的蜀錦。
一踏入店鋪,琳琅滿目的各色布匹便映入眼簾,五彩斑斕,讓人目不暇接。
空氣中隱隱彌漫著絲線特有的氣息,混合著淡淡的染料味。
他目光掃視了一圈,便直奔櫃台而去,朗聲說道:“老板,我買十匹蜀錦。”
老板原本正忙著手中的活計,被這‘十匹蜀錦’打斷,不耐煩地抬起頭。
可當他的目光觸及紀由身上所著的錦緞與刺繡時,眼神瞬間一亮,臉上的神情也陡然一變,“店裏隻有兩匹,先拿來給客官您看看成嗎?”
紀由眼神挑剔地看著老板,“都上貢了嗎?”
老板連忙賠笑著應道:“哎呀,咱們也沒辦法。”
說著,他快步走向存放蜀錦的貨架,雙手小心翼翼地將那兩匹蜀錦捧了過來,“這兩匹還是平日裏用來展示的,要不是您,小的都不舍得拿出來。”
紀由伸出手,輕輕撫平蜀錦上麵的褶皺,目光仔細審視著,口中喃喃道:“那這個花樣是不是過時了?”
老板一聽,急忙擺手,語氣篤定地說:“那怎麽會呢,客官!這蜀錦永不過時的。”
紀由感受著手上蜀錦的平整順滑,微微俯身,湊近仔細觀察。
這上麵的花紋不是繡上去的,竟然是一絲一絲精心織出來的。
整塊蜀錦渾然一體,做工極為精細。
紀由翻來覆去檢查這兩匹布有沒有瑕疵,檢查完才問:“多少錢?”
“四十兩白銀一匹。”
紀由一聽挑眉,“你想吃我麻麻魚?”
唐代白銀並非主要流通貨幣,民間多用銅錢。
四十兩白銀按照現代人民幣換算,大致相當於11萬元。
老板見紀由一臉不悅,瞬間就軟了下來,帶著幾分討好的語氣說道:“客官,您也知道,買賣嘛,哪有不討價還價的。”
“三十五兩一匹,真的是最低價了,再少小店就虧得底兒掉了。”
紀由此刻身上沒帶錢,可他心裏一點不慌。
他走之前,從李隆基那兒得了兩件大寶貝。
一個能夠調動益州兵馬的符節,還有一封詔書。
不過,這些東西太過貴重,平頭老百姓根本認不出其中門道。
紀由不慌不忙地開口:“把賬單和這兩匹蜀錦,送到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頲那兒。”
老板有點擔心他騙自己但又窩囊,猶豫再三,還是應了下來:“好吧。”
紀由轉身出了店鋪,也沒心思再繼續閑逛,徑直朝著都督府的方向快步趕去。
到了都督府,他直接走進府內,大大咧咧地將符節和詔書一亮,高聲問道:“李太白在哪裏?”
根據文獻資料,這個時候,李白正前往益州大都督府拜見長史蘇頲,還獻上了《春感詩》,期望能得到蘇頲的引薦。
蘇頲對李白的才華極為賞識,這一事件是李白早期極為重要的社交活動,更是他在文壇“正式出道”的標誌。
官員們核對完紀由手中的信物,齊刷刷行禮。
紀由:“起來吧,李太白在哪裏?”
官員們站起來,紛紛麵露茫然之色,彼此交換著疑惑的眼神。
其中一位年長些的官員,眉頭緊皺,在腦海中仔細搜尋著相關記憶,而後畢恭畢敬地開口道:“迴稟大人,下官不認識一個叫李太白的人。”
緊接著,另一位年輕官員也上前一步,躬身說道:“下官也從未聽聞過此名號。”
【翠花:咱們要等多久啊】
【紀由:應該就是這段時間,李白向蘇頲獻上五言律詩《春感詩》,詩中有一句‘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紀由:3 - 4月份,正是榆錢的采摘時間】
兩人從宿醉中醒來,皆是腦袋空白,啥也記不起來。
忘卻煩惱天天裹在一塊玩。
他們頻繁出入雅集聚會,在文人墨客的圈子裏,吟詩作畫、高談闊論。
閑時,兩人或是對坐棋盤,殺得難解難分,或是撫琴弄弦。
興致來了,便相約遊山玩水,將大唐的壯麗山河盡收眼底。
碰上收藏品鑒的場合,也會一同湊上前去,對著那些奇珍異寶、古籍字畫評頭論足。
紀由搞到不少王維的手稿後心滿意足的和他告別。
臨行前,他帶著幾分關切,對王維叮囑道:“摩詰,日後你結婚生子可要通知我。”
紀由不能直言相告,隻能隱晦提醒。
王維的妻子因難產導致孩子夭折,隨後在身心雙重打擊下病逝。
此後他終身未再娶,獨居三十餘年,禁肉食、絕彩衣,清修度日。
沒有妾、沒有通房、沒有貼身丫鬟。
也沒有留下後代。
此時的王維尚未達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雲淡風輕之境。
也未展現出“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風霽月之態。
當下,他承載著整個家族的殷切希望,身上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
要結交權貴以求封官順利,在官場沉浮。
王維珍視這份難得的情誼,這般合得來的朋友世間難覓。
他憂慮此次一別,山高水遠,或許真就成了永別,再無相見之日。
王維向紀由細細講述自己家鄉的方位,從所處的郡縣,到周邊的山川地貌,乃至標誌性的建築,都一一描繪。
好似將這些講給紀由聽,他們之間的情誼便能跨越距離,永不消散。
紀由沒有離別之情,隻不停的囑咐:“你結婚生子寄信寄到大明宮哈。”
翠花能借機器人小弟的視角讀信,他有傳送,眨眼就能到王維跟前。
這輩子可以讓他不再孤獨終老。
“走了哈。”紀由揮了揮手,準備轉身離去。
王維開口說道:“我送送你吧。”
“哎呀不用。”紀由將他推迴屋內,“會再見的。”
說罷,他毅然決然地轉過身,頭也不迴地大步向前走去,身影逐漸消失在王維的視線中。
王維站在門口,望著紀由離去的方向,久久沒有挪動腳步。
......
益州首府成都。
城池在規模與氣勢上,比起長安還是稍遜一籌。
紀由吊兒郎當的這裏瞅瞅那裏看看。
這裏的商業主要是蜀錦、漆器、茶葉為主。
江麵上,船隻穿梭不息,運載著貨物與旅人。
陸路上,商隊絡繹不絕。
紀由信步前行,徑直朝著城內最大的布匹鋪裏鑽。
他要買特產,四大名錦之一的蜀錦。
一踏入店鋪,琳琅滿目的各色布匹便映入眼簾,五彩斑斕,讓人目不暇接。
空氣中隱隱彌漫著絲線特有的氣息,混合著淡淡的染料味。
他目光掃視了一圈,便直奔櫃台而去,朗聲說道:“老板,我買十匹蜀錦。”
老板原本正忙著手中的活計,被這‘十匹蜀錦’打斷,不耐煩地抬起頭。
可當他的目光觸及紀由身上所著的錦緞與刺繡時,眼神瞬間一亮,臉上的神情也陡然一變,“店裏隻有兩匹,先拿來給客官您看看成嗎?”
紀由眼神挑剔地看著老板,“都上貢了嗎?”
老板連忙賠笑著應道:“哎呀,咱們也沒辦法。”
說著,他快步走向存放蜀錦的貨架,雙手小心翼翼地將那兩匹蜀錦捧了過來,“這兩匹還是平日裏用來展示的,要不是您,小的都不舍得拿出來。”
紀由伸出手,輕輕撫平蜀錦上麵的褶皺,目光仔細審視著,口中喃喃道:“那這個花樣是不是過時了?”
老板一聽,急忙擺手,語氣篤定地說:“那怎麽會呢,客官!這蜀錦永不過時的。”
紀由感受著手上蜀錦的平整順滑,微微俯身,湊近仔細觀察。
這上麵的花紋不是繡上去的,竟然是一絲一絲精心織出來的。
整塊蜀錦渾然一體,做工極為精細。
紀由翻來覆去檢查這兩匹布有沒有瑕疵,檢查完才問:“多少錢?”
“四十兩白銀一匹。”
紀由一聽挑眉,“你想吃我麻麻魚?”
唐代白銀並非主要流通貨幣,民間多用銅錢。
四十兩白銀按照現代人民幣換算,大致相當於11萬元。
老板見紀由一臉不悅,瞬間就軟了下來,帶著幾分討好的語氣說道:“客官,您也知道,買賣嘛,哪有不討價還價的。”
“三十五兩一匹,真的是最低價了,再少小店就虧得底兒掉了。”
紀由此刻身上沒帶錢,可他心裏一點不慌。
他走之前,從李隆基那兒得了兩件大寶貝。
一個能夠調動益州兵馬的符節,還有一封詔書。
不過,這些東西太過貴重,平頭老百姓根本認不出其中門道。
紀由不慌不忙地開口:“把賬單和這兩匹蜀錦,送到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蘇頲那兒。”
老板有點擔心他騙自己但又窩囊,猶豫再三,還是應了下來:“好吧。”
紀由轉身出了店鋪,也沒心思再繼續閑逛,徑直朝著都督府的方向快步趕去。
到了都督府,他直接走進府內,大大咧咧地將符節和詔書一亮,高聲問道:“李太白在哪裏?”
根據文獻資料,這個時候,李白正前往益州大都督府拜見長史蘇頲,還獻上了《春感詩》,期望能得到蘇頲的引薦。
蘇頲對李白的才華極為賞識,這一事件是李白早期極為重要的社交活動,更是他在文壇“正式出道”的標誌。
官員們核對完紀由手中的信物,齊刷刷行禮。
紀由:“起來吧,李太白在哪裏?”
官員們站起來,紛紛麵露茫然之色,彼此交換著疑惑的眼神。
其中一位年長些的官員,眉頭緊皺,在腦海中仔細搜尋著相關記憶,而後畢恭畢敬地開口道:“迴稟大人,下官不認識一個叫李太白的人。”
緊接著,另一位年輕官員也上前一步,躬身說道:“下官也從未聽聞過此名號。”
【翠花:咱們要等多久啊】
【紀由:應該就是這段時間,李白向蘇頲獻上五言律詩《春感詩》,詩中有一句‘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紀由:3 - 4月份,正是榆錢的采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