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權力製衡
雙穿鑒寶:聽泉,你看龍椅不 作者:無敵水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頲得知有貴客到訪也顧不上欣賞後院的辛夷花了,連忙趕到前廳。
紀由穩穩地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落在疾步而來的蘇頲身上。
隻見蘇頲白發蒼蒼,麵容憔悴,盡顯曆經滄桑之態。
紀由神色平和,開口說道:“坐吧。”
蘇頲微微欠身,恭敬迴應:“不知玄微道長前來,蘇某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一個月前他還高居正三品宰相之位,於中央朝堂指點江山,何等風光。
可如今,卻被遠遠貶到這地方,官職也從正職淪為副職,境遇一落千丈。
蘇頲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曆經無數風浪,對於能否重迴中央,心裏早有定數。
此次被貶,恐怕這輩子都難以再返權力中樞了。
紀由目光真誠,緩緩說道:“我身負要事在身,卻也是專程來看望蘇公你的。”
蘇頲剛遭貶謫,這個時候敢來與他會麵的人,定是膽識過人。
雖說他此前並不認識紀由,但這番話,還是讓他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紀由向來都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蘇公,您可是大唐的肱骨之臣啊!”
蘇頲早在武則天時期便進士及第,在朝堂上曆經四任帝王,可謂是元老級別的人物,朝中大小事務,他都曾深度參與。
紀由啥也不怕張嘴就是唐玄宗壞話,“皇帝此舉,實在不仁啊!”
蘇頲見紀由為自己打抱不平,甚至不惜議論皇帝,心中頗為激動。
但多年的官場曆練,他還是很快收斂情緒,神色恭敬,“下官做錯了事,理應受罰。”
貶官這個事,蘇頲說起就是一肚子氣。
他為了整治民間私鑄劣質銅錢(惡錢)這一亂象,推行了嚴懲政策。
但江淮地區執行的監察禦史蕭隱之強製攤派,要求百姓按戶上繳惡錢。
百姓肯定不樂意,那勾八錢是假的,掙錢付出的汗水是真的啊。
憑啥上交。
直接就鬧起來了,民怨沸騰,最終這事兒鬧到最高領導人唐玄宗那了。
當領導的不會直接找基層麻煩,直接找到推行政策的人。
他認為作為蘇頲與宋璟政策主導者不恤民情,未能妥善處理經濟改革與社會穩定的關係,必須承擔連帶責任。
於是直接罷免貶官處理。
這隻是找了個由頭,真實原因是權力製衡,他和宋璟兩個人都被削了。
“玄宗心裏還是有你的,隻是帝王嘛,懂的都懂。”紀由說:“我呢這次奉玄宗之命,在各地隱匿身份走訪,體察民情與政務。”
說罷,他話鋒一轉,看向蘇頲,問道:“益州官營織錦坊的年產量如何?”
蘇頲雖剛剛被貶到此地,可到底曾身居丞相之位,對各類政務早已了如指掌。
他迅速迴應道:“官營織錦坊每年產量大約在 200至 300匹之間。”
“其中,每年向長安輸送的約有 120至 150匹,這些主要用於製作宮廷服飾,或是賞賜給朝中重臣。”
“另外,有 30至 50匹會通過絲綢之路與南詔進行交易,以此換取戰馬、藥材等重要物資。”
“而官府自身留存 50至 80匹,以備不時之需。”
紀由一聽這庫存數量著實不少。
當下,他便毫不客氣地開口索要:“既然如此,那給我拿 28匹吧。”
“待會,還會有人送兩匹過來,正好湊個整數。”
蘇頲聽聞,心中猛地一緊,腦海中第一個念頭便是——這不合規矩啊!
每一批蜀錦的用途都是有明確定量的,官府留存的這些,都是為了接待來訪使節、給官員晉升時當作賀禮所用,哪能隨意支取。
但這可是為他打抱不平的人,而且這人手裏還拿著文書和符節。
紀由瞧出了蘇頲的為難之色,輕描淡寫地說道:“你如實上報便是,明年少給長安送 30匹。”
“如此一來,你這兒還能多結餘兩匹。”
話落,他也不等蘇頲迴應,直接一錘定音:“等會兒我跟你去挑選。”
蘇頲一聽能匯報甩鍋當即點頭應允。
紀由剛想開口詢問他是否認識李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傳來。
“長史大人,容我稟報。”一名門吏神色匆匆,一路小跑著過來,雙手遞上一張名刺,說道:“綿州來的平民李白求見您。”
蘇頲此刻正忙著接待紀由這位貴客,哪有閑心去見什麽平民百姓。
他不耐煩地擺了擺手,說道:“不見。”
“見。”紀由卻立刻出聲說道。
蘇頲微微一怔,隨即給門吏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將人帶進來。
而後,他轉過頭,滿臉疑惑地問紀由:“您可是認識此人?”
紀由說:“前段時間過涪江的時候,聽聞船夫嘴裏哼唱著一首頗為奇特的詩。”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打聽之下,才知曉這詩便是這少年所寫。”
蘇頲聽完,不禁喃喃念叨著這句詩,連連點頭:“這寫的著實不錯。”
他微微仰頭,腦海中浮現出詩中的畫麵。
高懸於峨眉山巔的半輪秋月,清輝灑下,將影子投入平羌江那潺潺流水中,隨著江水悠悠飄蕩。
山月與人萬裏相隨。
夜夜可見,明明近在眼前,卻又那般遙不可及。
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
詩中連用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一絲痕跡。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
這些地名在詩中一一呈現,詩境也隨之漸次展開。
仿若一幅徐徐鋪陳的千裏蜀江行旅圖。
“所以才叫你一見。”紀由目光炯炯地看著蘇頲,說道:“同樣寫此類題材的詩,誰能達到這樣的佳境?”
“這首詩獨樹一幟,掙脫了一切束縛,達到了天馬行空、馳騁自由的非凡境地。”
“僅僅二十八個字,地名竟出現了五次,共計十二字之多。”
“如此高密度地嵌入地名,在眾多詩作中,堪稱獨一無二、僅見的特例。”
蘇頲深以為然,再次點頭。
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方麵,向來頗受限製。
紀由穩穩地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落在疾步而來的蘇頲身上。
隻見蘇頲白發蒼蒼,麵容憔悴,盡顯曆經滄桑之態。
紀由神色平和,開口說道:“坐吧。”
蘇頲微微欠身,恭敬迴應:“不知玄微道長前來,蘇某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一個月前他還高居正三品宰相之位,於中央朝堂指點江山,何等風光。
可如今,卻被遠遠貶到這地方,官職也從正職淪為副職,境遇一落千丈。
蘇頲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曆經無數風浪,對於能否重迴中央,心裏早有定數。
此次被貶,恐怕這輩子都難以再返權力中樞了。
紀由目光真誠,緩緩說道:“我身負要事在身,卻也是專程來看望蘇公你的。”
蘇頲剛遭貶謫,這個時候敢來與他會麵的人,定是膽識過人。
雖說他此前並不認識紀由,但這番話,還是讓他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紀由向來都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蘇公,您可是大唐的肱骨之臣啊!”
蘇頲早在武則天時期便進士及第,在朝堂上曆經四任帝王,可謂是元老級別的人物,朝中大小事務,他都曾深度參與。
紀由啥也不怕張嘴就是唐玄宗壞話,“皇帝此舉,實在不仁啊!”
蘇頲見紀由為自己打抱不平,甚至不惜議論皇帝,心中頗為激動。
但多年的官場曆練,他還是很快收斂情緒,神色恭敬,“下官做錯了事,理應受罰。”
貶官這個事,蘇頲說起就是一肚子氣。
他為了整治民間私鑄劣質銅錢(惡錢)這一亂象,推行了嚴懲政策。
但江淮地區執行的監察禦史蕭隱之強製攤派,要求百姓按戶上繳惡錢。
百姓肯定不樂意,那勾八錢是假的,掙錢付出的汗水是真的啊。
憑啥上交。
直接就鬧起來了,民怨沸騰,最終這事兒鬧到最高領導人唐玄宗那了。
當領導的不會直接找基層麻煩,直接找到推行政策的人。
他認為作為蘇頲與宋璟政策主導者不恤民情,未能妥善處理經濟改革與社會穩定的關係,必須承擔連帶責任。
於是直接罷免貶官處理。
這隻是找了個由頭,真實原因是權力製衡,他和宋璟兩個人都被削了。
“玄宗心裏還是有你的,隻是帝王嘛,懂的都懂。”紀由說:“我呢這次奉玄宗之命,在各地隱匿身份走訪,體察民情與政務。”
說罷,他話鋒一轉,看向蘇頲,問道:“益州官營織錦坊的年產量如何?”
蘇頲雖剛剛被貶到此地,可到底曾身居丞相之位,對各類政務早已了如指掌。
他迅速迴應道:“官營織錦坊每年產量大約在 200至 300匹之間。”
“其中,每年向長安輸送的約有 120至 150匹,這些主要用於製作宮廷服飾,或是賞賜給朝中重臣。”
“另外,有 30至 50匹會通過絲綢之路與南詔進行交易,以此換取戰馬、藥材等重要物資。”
“而官府自身留存 50至 80匹,以備不時之需。”
紀由一聽這庫存數量著實不少。
當下,他便毫不客氣地開口索要:“既然如此,那給我拿 28匹吧。”
“待會,還會有人送兩匹過來,正好湊個整數。”
蘇頲聽聞,心中猛地一緊,腦海中第一個念頭便是——這不合規矩啊!
每一批蜀錦的用途都是有明確定量的,官府留存的這些,都是為了接待來訪使節、給官員晉升時當作賀禮所用,哪能隨意支取。
但這可是為他打抱不平的人,而且這人手裏還拿著文書和符節。
紀由瞧出了蘇頲的為難之色,輕描淡寫地說道:“你如實上報便是,明年少給長安送 30匹。”
“如此一來,你這兒還能多結餘兩匹。”
話落,他也不等蘇頲迴應,直接一錘定音:“等會兒我跟你去挑選。”
蘇頲一聽能匯報甩鍋當即點頭應允。
紀由剛想開口詢問他是否認識李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傳來。
“長史大人,容我稟報。”一名門吏神色匆匆,一路小跑著過來,雙手遞上一張名刺,說道:“綿州來的平民李白求見您。”
蘇頲此刻正忙著接待紀由這位貴客,哪有閑心去見什麽平民百姓。
他不耐煩地擺了擺手,說道:“不見。”
“見。”紀由卻立刻出聲說道。
蘇頲微微一怔,隨即給門吏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將人帶進來。
而後,他轉過頭,滿臉疑惑地問紀由:“您可是認識此人?”
紀由說:“前段時間過涪江的時候,聽聞船夫嘴裏哼唱著一首頗為奇特的詩。”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打聽之下,才知曉這詩便是這少年所寫。”
蘇頲聽完,不禁喃喃念叨著這句詩,連連點頭:“這寫的著實不錯。”
他微微仰頭,腦海中浮現出詩中的畫麵。
高懸於峨眉山巔的半輪秋月,清輝灑下,將影子投入平羌江那潺潺流水中,隨著江水悠悠飄蕩。
山月與人萬裏相隨。
夜夜可見,明明近在眼前,卻又那般遙不可及。
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
詩中連用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一絲痕跡。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
這些地名在詩中一一呈現,詩境也隨之漸次展開。
仿若一幅徐徐鋪陳的千裏蜀江行旅圖。
“所以才叫你一見。”紀由目光炯炯地看著蘇頲,說道:“同樣寫此類題材的詩,誰能達到這樣的佳境?”
“這首詩獨樹一幟,掙脫了一切束縛,達到了天馬行空、馳騁自由的非凡境地。”
“僅僅二十八個字,地名竟出現了五次,共計十二字之多。”
“如此高密度地嵌入地名,在眾多詩作中,堪稱獨一無二、僅見的特例。”
蘇頲深以為然,再次點頭。
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方麵,向來頗受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