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劉備所開出的條件,比之前李翊的還要優渥。


    李翊僅是開出四十萬斛糧秣,而劉備在這個基礎上又提了十萬斛。


    並且他也了解張燕的難處,知他鎮不住手下那幫人。


    所以也提出幫張燕求一道聖旨,有了“奉旨討賊”的借口,應能暫時穩住手下那幫人躁動的心。


    此前說過,張燕此來本就是希望求得河南的庇護的。


    尤其當李翊已經開出一個咄咄逼人的條件時,張燕已經是進退兩難。


    現在劉備在這個基礎上稍作迴旋,無疑是給了張燕台階下。


    “久聞劉將軍寬厚仁德,徐州之民皆樂戴之。”


    “今日張某算是見識了。”


    “既然劉將軍如此有誠意,張某願為國家討賊!”


    “一言未定,決不食言?”


    “一言為定,決不食言!”


    雙方一拍即合,很快敲定了口頭盟約。


    劉備命人取酒來,他親自向張燕敬酒。


    兩人各自敘禮過後,張燕複又開口問道:


    “……那麽,未知這五十萬斛糧食,何時可以送到?”


    這時,李翊站了出來,搶先一步說道:


    “待張將軍出兵時,糧食自然送到。”


    張燕眼眸一沉,李翊提出的要求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畢竟黑山軍與徐州僅僅隻是達成了口頭盟約。


    徐州方麵,若要直接輸送糧食,未免有肉包子打狗之嫌。


    所以,隻有當黑山軍真正出兵,確定與河南利益綁定在一塊兒時。


    徐州方麵才能完全放下心,進而向黑山輸送軍糧。


    “……善,待張某迴去後,便會點兵,襲擾冀州西部諸郡。”


    張燕斷絕猶豫,正式向徐州表明忠心。


    此前許攸與曹操各自帶迴來的河北情報有誤差。


    目前徐州方麵還不確定袁紹,是否真的要起兵征討公孫瓚。


    正好借張燕的人馬試上一試。


    黑山軍就地處冀州西部,試錯成本低。


    不過,即便袁紹真的在覆滅公孫瓚,河南方麵也不可妄動。


    一是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二是袁紹在黃河北岸是屯有重兵的。


    按史書記載,袁軍在黃河北岸至少有三十多個駐地,部署兵力充足。


    不過好在袁紹有好謀無斷的性格。


    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官渡之戰開打之前。


    當時的曹操西南有張繡威脅,南麵有袁術殘餘勢力。


    東麵有劉備剛殺了徐州刺史,再次擁據徐州。


    大本營許昌有小皇帝整衣帶詔搞事情。


    而關中的西涼軍,也還沒來得及切斷。


    等於這期間,曹操一直在河南之地東奔西跑,忙得焦頭爛額。


    這時候就有人建議袁紹偷襲曹操大本營。


    尤其袁紹在黃河北岸本就屯有重兵,南下調集精兵輕而易舉。


    就連一向主張緩圖河南的田豐,都在此時勸袁紹快速南下。


    但袁紹卻拒絕了,錯失了絕佳戰機。


    這一優柔寡斷的性格,無疑會成為河南擊敗河北的突破口。


    袁紹越是年老,越是缺乏幹大事的魄力,即幹大事而惜身。


    所以李翊根本不著急開打,慢慢準備。


    等著袁紹主動來攻,這樣他們河南出兵也會有更加正當的理由。


    “我軍部眾身處大山之中,可以與袁軍周旋。”


    張燕向劉備承諾,“我軍定能撐到明年開春,但到那時,形勢可危。”


    “我們需要河南的幫助!”


    顯然,當兩家達成合作時,軍糧輸送也隻是走個過場。


    真正打起來,兩家肯定是需要相互扶持的。


    張燕此語,近乎懇請。


    他在請求劉備,請求徐州不要拋棄黑山軍。


    當他們徹底站在袁紹的對立麵時,就已經沒有退路,與河南利益完全綁定了。


    一旦河南拋棄他們,將他們當作炮灰棄子。


    那麽等待黑山軍的,無疑是滅頂之災。


    劉備正色說道:


    “張將軍以備為何如人也?”


    “聖人雲: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


    “既然將軍誠心與我州合作,備豈有袖手旁觀之理?”


    “若袁紹軍來,形勢甚危,備必然引兵親至!”


    善!


    有了劉備的鄭重承諾,張燕終於再無一絲顧慮。


    時間緊迫,張燕也不多留,就此請辭。


    劉備、李翊君臣二人親自出城送別。


    隨後,李翊又將祖郎、費棧兩位山越宗帥引薦給劉備。


    劉備稱讚二人識大體,說他們是棄暗投明。


    並對二人浪子迴頭的行為予以嘉獎,賞賜金麻禮物。


    祖郎、費棧謝過,並表示迴到丹陽後,一定會努力去勸降剩餘的宗帥。


    如不出意外,自今年始,丹陽的山越人便能夠下山種地了。


    徐州方麵特點送出曲轅犁,並派出漢人指導,行屯田之事。


    隻要沒有天災人禍,水旱雷澇,一年後丹陽就能實現淨收入。


    理論上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收入隻會越來越高。


    畢竟丹陽一帶隱戶極多,都是藏在大山中的山越人。


    而這些人,都是實打實的勞動力。


    他們不但能夠增加生產,還能夠刺激江南消費,手工業的發展。


    就拿徐州特產的精鹽來說,精鹽再好,也得有傾銷市場。


    如能在丹陽一地傾銷,無疑也能拓寬徐州的市場,提振劉營經濟。


    不表。


    ……


    揚州,吳郡,富春。


    自孫策征討荊州以來,本已取得巨大勝利,大有進取荊州之宜。


    奈何孫策輕而無備,為許貢刺客所傷。


    重傷過後,大夫勸之息養身體,奈何孫策執意要與劉表動兵。


    不想急火攻心,傷口崩裂,大病一場。


    在周瑜等人的商議決定過後,主動撤軍,讓出此前所攻下的江夏郡縣。


    將之盡數還給了劉表,就此退兵迴到了吳郡,給孫策養病。


    但孫氏此次出征,並非徒勞無功。


    江夏乃荊州第一戰區,孫策在攻破江夏之時。


    一舉繳獲了千餘艘船隻,軍械、鬥具、糧秣、金銀堆積如山。


    這已經完成了此前孫策出征之時,所定下的目標。


    但當孫策醒轉過後,聞說大兵已經撤軍,自己所打下的江夏之地已盡數被劉表收複。


    還是惱火不已,大罵眾將安敢擅自做主。


    然,罵歸罵,孫策卻也明白事理。


    他這個主人翁都不省人事了,眾將沒了主心骨,又怎敢獨自領兵與劉表接戰呢?


    將他接迴吳郡來,幾乎是最好的決定。


    然孫策仍舊悶悶不樂,每日所食甚少。


    而南方濕氣重,尤以此時瘴氣深重。


    孫策身上傷口疑似感染,病痛愈烈,而使每人飲水所食更少。


    約莫過了半月有餘,時老將程普押運軍糧迴見孫策。


    不想孫策形容憔悴,麵似枯槁,不覺大驚:


    “半月不見,主公何以失形?”


    程普此言本欲責備下人未能照看好孫策。


    而孫策聞言後,乃引鏡自照其麵。


    果然十分瘦損,並無半點精氣神。


    不覺失驚,顧左右大唿道:


    “孫郎奈何憔悴至此耶!”


    言未已,孫策一把將鏡子摔在地上。


    大叫一聲,金瘡崩裂,昏絕於地。


    左右驚唿上前,將之救起,扶入室內。


    須臾,孫策蘇醒,隻有程普在身旁,乃仰頭長歎道:


    “吾不能複生矣,可叫權弟來,我與他麵授機宜。”


    程普領命,泣拜而去。


    時孫權字仲謀,年僅十七,家中排行老二。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


    因其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


    孫策在時,便將之帶著左右,參與內部事務決策。


    其所展示的統禦之才,令孫策也自愧弗如。


    每每宴請賓客時,孫策就常對孫權說道:


    “此諸君,皆汝之將也。”


    即,孫策認定孫權有禦人本事,認為這幫豪傑早晚成為孫權的手下。


    不想今日一語成讖,大業未成,已將死矣。


    孫權是族中與孫策年紀最是相近的英才,故孫策有意將之培養成守禦之人。


    在孫權十五歲時,孫策便委任其為沙羨長,培養他的政治才能。


    本想在多鍛煉他幾年,奈何已時不我待。


    孫權匆匆忙忙趕迴富春,至臥榻前見著孫策,泣拜道:


    “……兄長,弟來遲矣!”


    孫策歎道:


    “本想承父意誌,舉江東之眾,進去天下,不想中道將亡,有負諸公。”


    話落,又看一眼趕來的群臣。


    老將程普、黃蓋等,新生代將領陳武、呂範等。


    除周瑜領兵在外,未來得及趕迴外,一應孫氏重臣俱已趕至。


    孫策環視眾人,又頗感慶幸道:


    “天下方亂,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大有可為。”


    “今幸有公瑾等英傑善相吾弟,奈何公瑾不在此,不能麵授大事。”


    言訖,孫策迴身將印綬取出,親手交給了孫權。


    “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


    “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孫權聞言,嚎啕大哭。


    跪拜著接過印綬,不能自已。


    孫策又迴身轉告其母,歎道:


    “兒天年已盡,不能奉慈母。”


    “今將印綬付弟,望母朝夕訓之。”


    “父兄舊人,慎勿輕怠。”


    老母亦難自矜,哭得眼睛紅了,但仍憂心於動蕩不安的江東之地。


    “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當複如何?”


    孫策笑道:


    “權弟才能勝兒十倍,足可以當此大任。”


    “我本欲先取江東六郡,以固根製本,然後襲荊州,取巴蜀,則王霸之業可成。”


    “奈何兒遭不幸,時也命也,不可強為。”


    微微一頓,又轉而對孫權說道:


    “若權弟實在有不能決之事,可與公瑾相商。”


    “其才遠勝於我,可以付與大事。”


    “我與公瑾親如兄弟,汝當以兄禮事之,不可怠慢!”


    孫權再拜,連連稱是。


    孫策環顧一眼左右,暗歎周瑜不在此處,不能麵囑大事,乃對眾人說道:


    “我令有大事與弟相,公等可先退下。”


    程普等人領命退去。


    房間內,已隻剩孫策、孫權兩兄弟。


    孫權見狀,乃上前躬身問道:


    “兄長屏退左右,必有要事說我?”


    孫策頷首,心中又覺苦楚。


    因為他知道,自己留給孫權的江山是一個爛攤子。


    宗族內有不少將領都不安分,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


    江東之地,局勢動蕩不安。


    除此之外,吳郡、會稽一代還有數萬山越,也在伺機作亂。


    本來孫策是打算征討完劉表,再迴來解決這些問題的。


    但現在隻能全部托付給孫權了。


    “吾死之後,宗族中敢有生異心者,可誅之,斷不可心慈手軟。”


    “凡有骨肉為逆,不得入祖墳安葬。”


    “汝當思汝父兄,基業來之不易,慎守之。”


    孫策提醒孫權,一定要鎮住宗族內那幫人。


    孫權驚問道:


    “吾孫氏將領也在其中耶?”


    孫策頷首,“凡有異心者,皆可殺之。”


    微微一頓,又對孫權補充道:


    “吾死之後,恐汝難以鎮撫手下將領。”


    “我起兵之時,有軍功在身,威望在此,眾人不敢不服。”


    “遂聽我號令行事。”


    說到這兒,又忍不住歎一口氣,“本想帶汝從軍,舉兵曆練兩年。”


    “……然後便可分撥汝一二部曲,之後若諸事順遂,當可平穩接過我手上兵權。”


    “奈何時不我待,汝當想方設法,立住威名,以服眾望。”


    孫權聽出孫策的話外音,大哥這是要他接過棒子之後,馬上起兵事啊!


    不打兩場漂亮仗,沒威望鎮不住手下那幫人。


    孫策也知此事甚是為難孫權。


    這孩子本就不是打天下的材料,自己也還沒來得及鍛煉他。


    但現在局麵如此,就是趕鴨子上架,你也得上。


    尤其孫策還給孫權埋了一個大坑,那就是授兵製度。


    將領們是可以擁有獨立的部曲的,這就更加分散了主公的權力。孫策敢用這個製度,一是他著急創業,需要調動將領的積極性。


    二是他本身威望足夠,能夠鎮住手下人。


    但孫權沒有。


    孫策給出的解決辦法,就是趁著眾將還擁護孫氏的前提下,趕緊打兩場漂亮仗,收迴部分軍權。


    然後借力打力,壓住手下那幫人。


    “……若有軍事不能決處,可問公瑾。”


    孫策知弟弟不是將才,提醒他,必要時可抱周瑜大腿。


    “……未知當取何處?”


    孫權正色問。


    “劉備已坐穩徐州,有鯨吞天下之勢,此萬難與之爭鋒。”


    “徐州斷不可取。”


    孫策鄭重提醒。


    “曹操已與劉備結盟,河南有聯並之勢,攻曹即攻劉也,亦不可與之角逐。”


    “河南之地,江山穩固,弟非必要之時,萬不可北上爭鋒。”


    “隻需坐鎮江東之地,觀河南、河北成敗,然後伺機而動,以待時變。”


    話說到這兒,孫權接棒後,該打誰已經很明顯了。


    劉表這下與孫氏可謂有殺父殺兄之仇了。


    雖然孫策不是直接死於劉表之手,但確實是死在征討劉表的征途上。


    孫劉兩家已是不死不休。


    孫策也再無氣力,多發一言。


    他早該死了,隻是心中仍舊放不下,仍留戀於人世,故苦苦支撐。


    但現在,他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


    隻是慨然大笑,“吾已無言矣!”


    言訖,瞑目而逝。


    年止二十四歲。


    孫氏江山大變,碧眼兒陡然上位。


    孫策既死,孫權哭倒於床前,不能理事。


    眾人等了許久,才敢進來勸慰。


    隻有吳夫人最是年長,敢來勸說孫權,道:


    “汝兄已逝,汝當挺起腰來,承父兄大業!”


    聽聞此話,孫權情緒才稍有平複。


    程普進言道:


    “今絕非哭時,宜一麵治喪事,一麵理軍國大事。”


    孫權乃收淚而出。


    令孫靜理會喪事,孫權出堂,受眾文武謁賀。


    眾人皆知江東之事,經理未定,須要有人來主持大局。


    人報周瑜已從鄱陽提兵迴吳。


    孫權乃謂眾人道:


    “公瑾已迴,吾無憂矣。”


    周瑜守禦鄱陽,聞說孫策時日無多,星夜兼程趕迴,隻求再見其生麵。


    到底未能趕上,至吳郡時,孫策已亡。


    周瑜到後,哭拜於孫策靈柩之前,痛不欲生。


    吳夫人將孫策生前遺囑,告知周瑜。


    周瑜乃拜伏於地,舉天立誓:


    “瑜雖肝腦塗地,亦當為主公效犬馬之力,繼之以死!”


    少頃,


    孫權引周瑜來見,謂周瑜道:


    “願公勿忘先兄遺命。”


    周瑜再頓首拜道:


    “瑜此次趕迴,正欲報先主公之殊遇,以為主公效死力也!”


    孫權乃寬心,遵照孫策遺命,以兄禮事周瑜。


    又問計於周瑜道:


    “今承父兄之業,將何策以守之?”


    周瑜答道:


    “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為今之計,須求高明遠見之人為輔,然後江東可定也。”


    孫權便問周瑜有何人才舉薦。


    周瑜對答道:


    “漢末大亂,徐方士民多有避難於揚州者。”


    “本有諸多賢才,奈何多為劉備招去。”


    說到這兒,孫權也沒奈何。


    畢竟人劉備是徐州牧,又是漢左將軍,兼之已經穩固了徐州的基業。


    又發出招賢令。


    許多避亂於江東的徐州人,跑迴徐州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今大事未定,宜當先撫山越治內,然後可外圖。”


    “瑜不才,恐負倚托之重,願薦一人以輔將軍。”


    “由他撫鎮山越,吳會兩地內賊可定也。”


    孫權忙問是何人。


    周瑜答道:


    “此人姓呂,名岱,乃徐州廣陵人也。”


    “早年亦是避亂於徐州,故而南渡江東,在此安家。”


    “其已紮根數年,故未受劉備征辟,留在江東。”


    在李翊的安排下,劉備成功召迴了許多跑去揚州避亂的徐州人。


    但這些人中,也有沒能迴去的。


    比如呂岱。


    與其他人避亂不同,呂岱避亂的時間要更早,是在他父輩時就已經遷到揚州了。


    也就說呂岱籍貫雖在徐州,但生活習慣,文風習俗俱已從了揚州。


    呂岱自己也以揚州人自居,早已在揚州成家立業,娶妻生子。


    家中族人,亦在揚州有生計,有官員當。


    自然迴絕了徐州的征辟令。


    此前周瑜過吳地時,發覺呂岱是一位將才。


    便趁著此時新君繼位,將之舉薦給了孫權。


    “今正是用人之際,主公何不拜其為將。”


    “命之就地征募江南健兒,然後征討山越?”


    孫權大喜,即命人前往聘請呂岱。


    這不單單是用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孫權新君上位,迫切需要扶植自己的嫡係將領。


    程普等老將也好,陳武等新生代將領也好,俱是跟著其父其兄創業的。


    包括周瑜在內,那也是其兄孫策留下來的。


    孫策死前已經暗示孫權,要牢牢把握住權力。


    那麽孫權就必須得扶植自己的羽翼,以做“去孫策化”。


    隨後,周瑜又舉薦了陸績、陸遜、呂蒙、嚴畯等人才。


    其中,陸績、陸遜皆出身於吳郡陸氏大族。


    陸績橘子哥自不必多介紹。


    須重點說的陸遜,他是陸績的從子。


    孫策雖然屠士族,但不代表他真的完全不籠絡士族。


    他隻是把當地的“土著”士族給你屠了,然後我自己扶持士族上來。


    就比方說這陸家,是孫策重點籠絡的對象。


    孫策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陸遜為妻。


    當然因為年紀尚小,還未過門。


    不過因為這姻親關係,陸家已與孫家綁定在了一起。


    這也算是漢末籠絡豪族常見的手段。


    至於呂蒙,乃汝南人。


    他的姐夫鄧當是孫策的部將,所以他其實一直都在孫氏麾下。


    並且由於孫策搞出的授兵製度,呂蒙自己麾下也是有兵的。


    且陳列赫然,頗多威嚴。


    孫權上台後,最想做的就是把些統兵較少,又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輕將領檢選出來。


    然後把他們的部下加以調整合並,施之以恩惠。


    自己便可用為將。


    所以麵對周瑜舉薦的年輕將領,孫權喜出望外,紛紛用之。


    周瑜又力薦陸遜,孫權乃從其言,召來見之。


    原來陸遜竟是與自己年紀相仿之人,孫權更喜,與之談論,知他果然少年英才。


    乃對陸遜言道:


    “襲馬援對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今伯言投吾麾下,觀吾如何?”


    陸遜對答道:


    “遜遍觀孫氏兄弟,雖各才氣秀達,然皆祿祚不終。”


    “惟主公形貌奇偉,骨格非常,乃大貴之表。”


    “今主公親賢禮士,納奇錄異,世所罕有。”


    “何愁天下英才不來投?”


    孫權大喜,乃將陸遜請入內房,與之共飲。


    至夜半時,同榻抵足而臥。


    又於榻上,問計於陸遜道:


    “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


    “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


    陸遜對答道:


    “昔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河南之地,曹操可比項羽,劉備可為光武。”


    “主公又何以行桓、文之事耶?”


    孫權一愣,萬沒想到陸遜會說這種話。


    陸遜性格是比較直的,他說話其實沒有那麽多彎彎繞繞。


    之前誇讚孫權是他的真心話,現在說孫權不如曹劉也是他的真心話。


    孫權真心實意向陸遜求教。


    陸遜就把他的真實想法,坦誠告訴你。


    隻要有曹操、劉備在,你權哥想當齊桓公、周文王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這兩人在江東北邊兒,宛同烈日一般狠狠照住江南之地。


    你的才能想比他二人是斷不可能的。


    好在此時孫權年少,還不是很自負,聽得進意見。


    麵對陸遜的“實言相告”,孫權也坦然接受。


    畢竟那哥倆都創業多少年了,都是老兵油子,官場老手。


    他才幾歲啊?


    所以被陸遜指為不如曹操、劉備,孫權倒也沒太傷自尊。


    繼續謙虛問道:


    “先兄在時,付我以江東大事。”


    “聽君之言,我當如何守禦?”


    陸遜有條不紊地分析道:


    “今社稷崩壞,王綱不存,群雄各自為政。”


    “遜竊料漢室不可複興矣。”


    “曹操、劉備勢大,不可卒除。”


    “為主公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今趁北方多務,曹劉忙於袁氏之事。”


    “可速速發兵,收取江夏,剿除黃祖,進伐劉表。”


    “收並荊楚之地,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


    “劉璋暗弱,可圖巴蜀,收天府之土。”


    “之後便可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孫權大喜,翻身坐起,握住陸遜的手道:


    “伯言之言,竟與公瑾教我之言略同。”


    “君等皆勸我馬上進兵江夏,剿除黃祖,收取荊楚之地。”


    “隻是想著居喪未及期年,不敢輕易動兵。”


    陸遜正色言道:


    “報仇雪恨,何待期年?”


    孫權仍有所猶豫顧慮,道:


    “今初掌大事,恐眾將不服,不便調動。”


    陸遜再勸:


    “非也!今先君新喪,眾將皆哀。”


    “正好以討賊報仇為名,發兵荊州。”


    “一來,收取荊楚,壯大實力。”


    “二來,樹立威信,鎮撫人心。”


    “三來,報仇雪恨,安定宗室。”


    “四來,示好曹劉,穩定外局。”


    “此一舉是四得也,主公又何必猶豫不決?”


    陸遜所言,條條有理,字字珠璣。


    尤其孫氏政局,托生於河南。


    是曹劉所掌控的陳地朝廷,承認了孫氏在吳地的合法性。


    目的就是為了引誘他向西攻取劉表。


    曹劉的目的是什麽?


    一,當然是為了穩定後方局勢,好安心對付袁紹。


    二,孫劉兩家內鬥,不斷消耗自身實力。


    劉表坐鎮荊州,兵精糧足,但權力不能集中。


    孫氏將才頗多,個個能征善戰,但地廣人稀,軍械錢糧甚少。


    兩家相鬥,勢力剛好懟一個平。


    陸遜甚至敢斷言,一旦他們兩家,哪邊呈現弱勢的一方,河南方麵肯定會拉他一把。


    因為在解決完河北之事後,


    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都希望看到一個疲憊不堪的江南、荊楚。


    這樣一來,不管北方是誰笑到最後。


    他都能夠不費吹灰之力,收取南方之地。


    想出這個策略的人,一定是一個戰術戰略天才。


    而且不論是吳地孫氏,還是荊州劉氏,都不得不往火坑裏跳。


    那麽孫氏有沒有應對辦法呢?


    當然有!


    那就是像周瑜、陸遜說的那樣,快速收取荊楚之地,然後進兵巴蜀。


    總之,就是盡可能地壯大自身實力,以應對將來北方的勝利者。


    河南希望看到荊楚與吳會兩敗俱傷。


    要想破局,就必須得展現出足夠的魄力與勇氣,賭上全局,快速拿下荊楚!


    孫權躊躇半晌之後,旋即眼神變得堅毅起來,執陸遜手道:


    “……願從君言!”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花時節不見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花時節不見君並收藏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