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作者:落花時節不見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冀州是袁氏最寶貴的財產,也是曹劉爭奪河北,注定要搶的頭破血流的地盤。
按《後漢書》記載,冀州截止到永和五年時,保底人口在八百萬以上。
雖然中間受黃巾之亂影響遭受了一波人口流動。
但考慮到袁紹出任冀州牧後,政局相對穩定,又收編了大量黑山人口。
所以冀州的人口數量依然屬於漢末頂尖。
得冀州者,即得北方。
曹操不遺餘力的與袁氏血戰,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最後隻堪堪得到冀州兩郡之地的。
“此意斷斷不可行!”
“劉玄德已得了青州,吾兵鋒所指,才堪堪占了上黨一郡而已。”
“今吾大兵圍至魏郡、趙國,豈可隻圖此二地耶?”
曹操言辭激烈,脖頸通紅,鮮少這般激動。
隻因李翊的條件太過苛刻,曹操實在無法接受。
可李翊亦是政場老手,麵對曹操的大發雷霆沒有絲毫畏怯,依舊麵如止水。
“這就是我徐州的底線,曹公可審度之。”
“隻是如今袁尚未滅,自被吾破之後,在冀州北整頓軍馬。”
“又聞袁熙亦在幽州動員人馬,不時南下。”
“屆時,隻恐曹公連魏郡、趙地也不得了。”
曹操聽出李翊威脅之意,唇角露出一抹冷笑:
“任其袁兒自來,吾自提兵抵禦!”
曹操也不是被嚇大的,袁尚、袁熙就算真的來了,又不是隻威脅他曹操一家。
李翊這路軍馬也會受到影響。
到時候隻會拖延冀州搶占的時間罷了。
曹操相信,以李翊之聰明才智,可得不會放任二袁兒恢複對冀州的掌控。
這隻是他的虛張聲勢,漫天要價罷了。
“既如此,翊便沒什麽好談的了!”
“告辭!”
李翊一揮袍袖,憤然離席。
曹操一怔,正欲出聲攔阻。
但猶豫一下,還是將心一狠,忍住了沒有開口。
他自己也暗忖李翊莫不是剛剛不是在虛張聲勢?
他是真打算要這麽多地?
李翊虛張聲勢是真,離席也是真。
他自己也清楚,索要了大半個冀州,老曹肯定找自己拚命。
現在袁氏還沒擺平,遇上個魚死網破的曹操,那是絕對劃不來的。
所以最終還是決定用談判來解決冀州問題。
李翊這些年也接見了不少外州官員,跟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
他深諳談判的技巧,也知道如何從曹操這樣的政治老手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
憤然離席,不過是佯作談判破裂罷了。
隻要兩邊沒有兵戎相見,就還有迴旋的餘地。
反正鄴城現在還圍著,不談判也是幹耗,並不耽誤事兒。
李翊一經迴到大營,許攸即上來問情況如何。
李翊搖了搖頭,“談判過程甚不理想。”
嘶……
許攸倒吸口涼氣,捋著胡須,言道:
“孟德此人,吾與之甚為熟識。”
“彼先進取魏地,而不除並州之患,便是對冀州勢在必得。”
“其必不會隻圖魏郡、趙國兩地而止。”
李翊點了點頭,負手道:
“吾亦知此理,然凡談判之事,不可先露底細。”
“若使其知我底線,必漫天要價。”
“吾故作強硬,隻為謀得更多地盤。”
許攸又問:
“未知君底線是多少?”
李翊眉梢微微一揚,環顧左右,在許攸耳邊小聲說道:
“此為軍國大事,本不該向太多人泄露。”
“隻是子遠乃我摯友,又為我心腹之士。”
“吾隻向君言,君切勿泄露於他人。”
許攸當即拍著胸脯保證:
“子玉還不了解愚兄為人嗎?”
“愚兄素有誠實郎君之號,君盡管直言。”
“愚兄斷不泄露於外。”
“子玉若是能透個底,愚兄也好替子玉參謀參謀。”
李翊彎唇笑道:
“吾素知子遠為人矣!”
於是,在許攸耳邊小聲說道:
“冀州之地,除趙國、魏地之外,常山、甘陵、巨鹿亦可讓出。”
唔……
許攸一怔,雖然已經知道了李翊的底線所在。
但這個談判難度依然很高。
畢竟即便把常山、甘陵、巨鹿一並全讓給曹操,曹操也隻得了半個冀州而已。
也許有人會說,半個冀州就是五五分成了,曹操還有什麽不滿意的。
沒錯,如果光看版圖大小,曹操是得了半個冀州不假。
但你要從人口、經濟角度看。
曹操真正得到的好地盤,隻有甘陵國與魏郡。
而冀州東部的渤海郡、河間郡、北部的中山國都是人口大郡。
你要從地域上劃分,劉備吃冀州東,曹操吃冀州西這很公平。
但冀州東部整體要比冀州西部富裕許多。
更別說冀州中部,同為人口大郡的安平郡,李翊也沒有讓出來。
不過話又說迴來,
李翊給出來冀州劃分的底線,又何嚐不是曹操的底線呢?
因為曹操在談判中處於弱勢方,魚死網破是兩家都不想看到的局麵。
所以在曹操的構想裏,至少西部的半個冀州都得拿下。
而他額外希望得到的,則是中部的安平郡,以及北部的中山國。
又過兩日,
曹操再次發出邀請,請李翊過去談判。
李翊按時赴約,雙方就談判桌上再次展開了一次激烈的討論。
但最終的結果依然不是很好,
李翊始終是咬著魏郡、趙國不肯放,隻願給這兩塊地。
談判最終再次不歡而散。
又過三日,
第三次談判接著進行,這一次李翊終於讓步了。
表示願意給出常山國,並表示這已經是他最後的底線了。
但李翊所給出的“底線”,距離曹操心目中的底線依然差之甚遠。
所以第三次談判,依舊是不歡而散。
不過曹操敏銳的注意到,後兩次談判,李翊都把許攸帶在了身邊。
曹操心裏暗忖:
“許攸乃吾之舊友,今與李翊出則同輿,何不求他相助?”
於是,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手下人。
程昱當即分析建議道:
“聽聞此次李翊出兵河北,用許攸為謀士,多賴他出謀劃策。”
“今冀州分劃大事,又將之帶在身邊,料其必受信賴重用。”
“聞說此人視財如命,可於中做文章。”
曹操撫掌笑道:
“吾亦知許子遠愛財,可速備錢帛,與我親善。”
眾從其言,即備了一車財物。
於夜晚時分,密遣人送至許攸處。
曹使一見著許攸,便將財物送上。
許攸兩眼放光,忙道:
“……這、這、這如何使得,孟德實在太過客氣了!”
於是陰請曹使入了自己營帳。
曹使一進賬,就直接開門見山說道:
“曹公遣我來,一是想向老友表達思念。”
“二是有難處,想請老友幫忙。”
許攸忙問,“什麽忙?”
曹使說道:
“今冀州會談,已近半月,仍未有果。”
“蓋因李郯侯漫天要價,不肯妥協之故耳。”
“曹公斷不能接受死傷無數將士,卻僅得常山、魏郡、趙國三地而已。”
許攸聞言,亦忍不住歎了口氣。
“……是啊,縱我非曹營中人,然李子玉此舉未免過於強橫。”
“任誰都不能接受這條件。”
曹使見此,趁勢說道:
“故曹公遣我來,便是想請教許先生。”
“許先生乃李郯侯心腹謀士,每日隨他出入左右。”
“……定然知道些內情。”
“……這個嘛。”
許攸麵露為難之色,搖了搖頭。
“吾雖知些許內情,然此等大事,攸亦不敢擅自泄露。”
曹使見許攸沒有馬上拒絕自己,便知道有戲,連忙說道:
“曹公思念先生久矣,常想請許先生過去。”
“隻是許先生已在劉將軍處謀得高位,曹公每念於此,常扼腕歎息。”
“今雖不能再盡君臣之義,然亦可全好友之誼。”
“若許先生肯幫襯一二,曹公定不忘先生今日之恩情。”
言訖,曹使將一份禮單遞給許攸。
許攸接過,目光隻澹澹瞥了一眼,便不動聲色地將之收入袖中。
“……咳咳咳。”
許攸握拳放在唇邊輕咳了幾聲,“吾與孟德算是舊識,今各為其主,本不該言及太多。”
“隻是以愚意度之,冀州會談若遷延日久,隻會落得兩敗俱傷。”
“最後反倒使袁氏得利。”
“況攸亦為河南人,自當為河南大局著想。”
許攸先發表了一波免責說明,然後才俯在使者耳邊,小聲說道:
“此語汝隻管對曹公說,切不可教他人知曉此事。”
“郯侯之底線,還能讓出常山、巨鹿、甘陵三地。”
曹使連連點頭,慌忙謝過,匆匆迴了曹營。
將許攸原話,如實轉述給曹操。
曹操終於知道了李翊的底線在哪裏了,但心情並未好轉許多。
正常來講,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裏後,就好談判要價了。
結果李翊這底線,居然也是他曹操的底線。
合著他曹操在交完底褲之後,連一點談判的餘地都沒有了嗎?
“……真是豈有此理!”
曹操抱怨了一句,但還是派人去請李翊來做第四次談判。
次日,兩邊的談判如期舉行。
曹操這一次態度十分強硬,憤慨道:
“吾軍士千生萬死,才有今日。”
“若郯侯執意隻肯給常山、趙地、魏郡三地,那曹某情願魚死網破,殊死一搏。”
麵對曹操的最後通牒,態度一向強硬的李翊,出奇地服了個軟。
“未知曹公想要何地?”
“除上述三地之外,吾更要巨鹿、甘陵、安平三地!”
雖然已經知道李翊的底線在哪了,但曹操還是想再做最後一搏。
看看能不能把這冀州中部的安平郡給一並拿下!
“哼!!”
李翊一拍案椅,不發一言,轉身便走。
又從身後將領打了個手勢,好似是教他們隨時最好廝殺的準備。
曹操大驚,忙上前拉住李翊,喊道:
“適才戲言耳!”
“李先生有話好說,何必動怒!”
賠完禮之後,曹操又暗自給了自己一巴掌。
暗罵自己也是欠兒,既然已經知道李翊的底線在哪兒了。
又何必非要皮這一下,惹惱了他呢?
若是兩邊談判破裂,擺陣廝殺,那絕對是一個雙輸的局麵。
連李翊這樣冷靜的人都接受不了再割讓安平郡,寧可雙輸。
可見適才真的是到他的底線了。
“……好,不要安平。”
“吾隻多要甘陵、巨鹿兩地。”
曹操比了個二,並做好了迎接李翊反撲的準備。
畢竟雖然這是李翊的底線,但以他的性格肯定還會繼續要價。
所以曹操接下來務必得堅守好陣地,為自己保住巨鹿、甘陵這兩塊地盤。
就當曹操以為李翊會讓他在巨鹿、甘陵之間二選一之時,李翊竟是一聲歎:
“……也罷,再這般遷延下去,也無結果。”
“巨鹿郡、甘陵國可以給曹司空。”
“剩下郡國之地,歸我徐州。”
嗯……?
曹操見李翊答應地爽快,頓時察覺不對。
這不是李翊的底線麽,他怎麽這麽果斷的便答應了下來了?
就在曹操思考之時,李翊已命人取來筆墨。
叫曹操作書,兩地於冀州劃界。
曹操稀裏糊塗地簽了書,愈發覺得不對。
再看向李翊時,見他露出一副計謀得逞的笑容,頓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好個李翊小兒!”
“又中汝之計也!”
曹操一咬牙,已經明白過來是李翊給他下的套。
許攸給出的,絕對不是李翊真正的底線。
以曹操對許攸的了解,許攸此人雖然貪財,但拿錢是真辦事兒。
所以許攸在收到自己好處之後,不可能賣假消息給自己。
可曹操得到的又的確不是李翊的真實底線。
那麽真相隻有一個,李翊是將許攸都給一起算計進去了。
他故意放假消息給許攸,誘導自己以為那就是他的真實底線。
以至於讓曹操交了全部的底,未能在他身上討得半點便宜。
“……嗬嗬,今日方稱我心呐。”
有人歡喜有人愁,曹操又被李翊擺一道心情鬱悶。
而李翊卻心情大好,他清楚知道自己剛剛從曹營那裏得到了什麽。
“子玉因何如此高興?”許攸連忙問。
“……嗬嗬,無事。”
李翊拍了拍許攸的肩膀,“隻是要多謝子遠為我出謀劃策,我才能走至魏地來啊。”
按照李翊的構想,他的最低底線其實是可以把安平郡、中山國一並給讓出去。
自己隻要冀州東部的渤海郡、河間國、博陵郡。
因為曹操的地盤雖然大,但冀州最落後的兩個郡國都在他那裏了。
即常山國、趙國。
之所以貧瘠落後,就得提另一位老熟人了。
——黑山軍首領張燕。
如果不知道黑山軍的勢力範圍在哪裏的話。
那便拿出冀州地圖,在他的西部豎著畫一條線就可以了。
等於說曹操拿到的冀州地盤裏,有三個郡都要遭受黑山軍的威脅。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常山國和趙國。
因為魏郡是袁紹的治所,袁紹曾專門帶兵掃蕩過一次黑山,所以魏郡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但由於官渡之戰的爆發,張燕屢行與徐州軍的盟約,出兵騷擾袁氏。
使得黑山軍的勢力範圍,再一次伸到了魏郡境內。
所以這一次冀州地盤的談判,看似是五五分賬。
實則是三七分成。
七成是人老劉的,你曹操隻拿三成!
曹操知道自己吃了啞巴虧,眼下想反悔也來不及。
眼下隻能是專注於魏郡的戰事。
正好徐州軍也在這裏,曹操當即請李翊過來商議破鄴之策。
反正地盤該分的也分了,該好好想想怎麽破敵了吧?
“吾大軍至鄴已逾月餘,鄴城城高,軍馬眾多,器械足備。”
“一時難取,未知李郯侯又何妙策克成?”
曹操如實講述了自己這一個月對鄴城展開的攻勢。
他先是繞城築起土山,居高臨下射箭。
又組建掘子軍,發掘地道,打入城池內部。
從上至地,可謂雙管齊下。
但都被審配設計堅守,發令甚嚴,遲遲攻不進去。
此前挖地道時,還被審配發現了。
被審配運石屯於城牆上,然後狠狠砸落,一下子砸死了曹操三百多個士兵。
教曹操心疼了許久。
就在眾人積極發表意見,商議如何快速拿下這座堅城時。
許攸忽然嘿嘿一笑,自人群中走出來說道:
“諸公勿憂,我有一計可以破鄴!”
眾人忙問是何計策。
許攸獻計道:
“何不決漳河之水,以淹城池?”
話還未說完,曹仁立馬出聲反駁道:
“汝道我等未想過此計耶?”
“鄴城不比下邳,此地地勢平坦。”
“縱然決了漳河之水,也難以灌入城中去。”
話音方落,包括李翊在內的徐州諸將無不瞪了曹仁一眼。
暗道你小子還想著淹我們的下邳是吧?
許攸一捋胡須,牽唇笑道:
“倒也不必將漳水灌入城中去。”
“隻教人於城外掘壕塹,將水灌入塹內,以斷絕城池內外之聯係即可。”
聽完許攸的解釋,眾人頓時明白決漳河的意義了。
之前說過,
我們常說的古代圍城,並不是真的把它團團包圍起來。
而是在每一麵城外,安置類似於“城邦”一樣的大營。
如果城外有人出來,他也不是要突破千軍萬馬的封鎖。
而是要躲避城外各處大營派出來的截殺部隊。
所以城池越大,越難包圍。
許攸獻出決漳河之計,就是為了斷絕鄴城內外的聯係,從而使其失去外界對它的援助。
如此一來,鄴城除非糧食足夠,否則全城軍民都得生生餓殺。
而許攸之前是幹嘛的?
專門在鄴城搞“財務”的!
對鄴城的儲備了如指掌,許攸清楚,要供養這麽大座城池的軍民。
每日耗費甚巨。
僅靠城池內部,是沒辦法自給自足的。
時間一長,不消河南軍動手。
鄴城的居民一定會主動造反!
曹操聞言大喜,李翊亦然其計。
兩軍各遣軍士,曹營負責東南兩麵,劉營負責西北兩麵。
於城外大掘壕塹,兩地連接在一處,凡掘四十裏長。
審配在城上,見盟軍於城外大掘壕塹,心下已知盟軍欲掘漳河之水灌城了。
但又發覺盟軍將壕塹掘得甚淺,又不免冷笑:
“賊欲絕漳河之水灌我城池,然壕深可灌,如此之淺,有何用哉!”
於是,並不以為意。
左右解勸審配,出兵擊敵,幹擾盟軍掘溝。
否則彼用漳河之水灌城,城內外的聯係立馬斷絕。
審配卻言道:
“曹操、李翊皆是慣於用兵的好手,我兵雖多,卻不及河南兵果勁。”
“若冒然出戰,萬一不利,挫動銳氣,正中河南人下懷。”
“且安心守城,等候主公與袁幽州的援兵即可。”
審配拒絕主動出兵的提議,堅信鄴城隻有堅守待援才有希望解圍。
是夜,曹操、李翊更添十倍軍士,並力發掘壕塹。
眾人勞作一夜,比及天明之時,壕塹已成。
廣深二丈有餘,遂引漳河之水,灌入塹內。
水深數尺,人不得渡。
鄴城徹底被漳水圍死。
時袁尚自渤海兵敗以後,向北逃亡,自中山、河間一帶籌措了些兵馬。
加上沿路收攏的殘餘軍馬,又湊齊了三萬人整。
準備再來與曹劉爭奪冀州。
兵馬方行,又聞說冀州南部郡縣,大多投降了河南。
袁尚不知老巢魏郡是何近況,若冒然進兵,隻恐中曹劉埋伏。
隻得分遣部隊,往魏郡探明。
比至魏地時,又因為人少,大多被曹營、劉營別寨的軍馬擊破。
或僥幸逃脫者,亦不敢深入。
隻能迴報袁尚說,南部郡縣確實多降河南。
至於魏郡情況,皆因盟軍把守森嚴,不得入。
袁尚見此,心道鄴城已失,不敢冒進。
左右進言曰:
“公妻兒老母尚在鄴城,將軍還是親自領兵去一探究竟為好。”
“萬一鄴城未陷,豈非害了老夫人?”
袁尚沉吟半晌,到底是搖了搖頭。
“一個李翊已經十分難對付了,更別說曹操也在那裏。”
“若這二人聯手,僅憑吾現有兵力,斷難取勝。”
“我意先勒兵迴中山,權歇人馬。”
“待吾二兄從幽州整備好軍馬之後,在合兵一處,共往禦敵。”
“此為上策。”
左右人紛紛問:
“若將軍棄而不救鄴城,老夫人即將軍妻子俱落入曹劉之手。”
“彼時為之奈何?”
袁尚微微一怔,深吸口氣道:
“我袁氏雖已與曹劉不死不休。”
“然曹操與吾父乃是故友,劉備亦與我袁家是姻親。”
“彼斷不害我妻兒老小。”
“公等不必擔憂。”
遂勒兵迴了中山國,不肯去救鄴城之圍。
審配在鄴城堅守數日,因被漳水圍住,也不知外界是個什麽情況。
想派人出去打探都派不了了。
隻能是寄希望於袁尚、袁熙會來救鄴城。
審配每日登上城牆,發表演說,鼓勵軍民士氣。
初時,兩日三日,眾人尚能忍耐。
然過了十日,城中糧食斷絕,兼之生活物資供應不足。
人民生活日益艱難。
而審配代管鄴城軍政,為了守禦城池,又不得不將一切物資優先用於軍人之上。
以防止軍士生變。
一時間,城內百姓餓死數人。
不少百姓中的親友子弟,乃是守城軍士一員。
遂紛紛向他們訴苦。
穿上軍袍,他們是守土的軍人。
脫下軍袍,他們是城中百姓的家人。
眾親友互訴衷腸,一傳十,十傳百。
於是城內軍心大變。
審配之侄審榮,連忙將這個情況匯報給審配。
審配言道:
“如今城內士民困苦,豈獨一家一戶?”
“大家皆苦,便忍一忍。”
“隻要援軍到來,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審榮正色道:
“如今城內軍士嘩變,百姓慘死,人人不忿。”
“若忍一日兩日尚可,再等個三日五日,必出禍亂!”
審配大聲說道:
“五日之內,主公必率援軍過來解圍!”
話甫方落,忽聞得城下喊聲大作。
眾視之,乃李翊親提軍馬至城下。
“叔父,你瞧那是……!”
審榮大聲驚唿,以手指城下。
隻見李翊士兵,以槍挑袁尚印綬衣服,高唿讓城內軍民投降。
其餘軍士,則將他們繳獲到的符節、斧鈸等物展示給守城士兵們看。
這些都是袁尚的衣物用品。
是上次渤海之戰時,被李翊繳獲的。
而鄴城守兵不知,又因與城外斷絕了聯係,隻道這些衣物用品就是最近繳獲的。
以為袁尚已經率兵來援了,隻是被李翊擊破了。
審配又驚又怒,高聲大唿:
“狗輩!吾主何在?”
李翊大聲迴道:
“以為吾階下囚矣。”
審配當然不信,再喊:
“可叫吾主來陣前答話!”
李翊迴,“汝至城下來,吾教汝君臣相見。”
審配一咬牙,破口大罵:
“吾主並不在汝處,汝詐稱擊敗吾主。”
“與擾我軍心耶?”
“……如何不在?”
李翊冷聲一笑,從身旁士兵處奪過長槍,以槍挑袁尚印綬。
“汝主豈非在此乎!?”
審配大怒,親取弓箭來射李翊。
然箭矢隻落入水中,並不能近得李翊之軀。
麵對審配的惱羞成怒,李翊笑意更盛,叫軍士喊得更大聲。
城上軍民見此,更加人心惶惶,躁動不安。
審配氣急了,忽想起辛評家中老小尚在鄴城。
遂命人將辛評全家老小八十餘口,盡數縛來,鎖在城上。
審配以鞭罵道:
“皆是辛評、郭圖敗壞冀州,袁氏才會衰敗至此!”
“汝等身為家屬,難辭其咎!”
於是,下令全部斬首。
審榮素與辛評之弟辛毗相厚,見此,乃出聲勸道:
“辛評之過,不甘其家人之事。”
審配怒叱:
“袁譚已背主投敵,降了劉備。”
“辛評乃袁譚之臣,豈非亦是投敵乎?”
遂一把將審榮推開,不聽其言,執意要殺辛評全家。
可憐辛家八十餘口,盡數於城上斬首。
又將人頭擲下,以向盟軍表明其堅決抵抗之意。
李翊見此,乃歎道,“此非吾本意也!”
許攸則顯得十分高興,衝李翊說道:
“子玉不必傷感,審配衝昏了頭。”
“目今城內人心不寧,其不思安定之策,反舉此暴行。”
“此必更使城內之人,躁動不安。”
“吾料鄴城兩日之內必破!”
李翊點了點頭,扯起唇角:
“子遠說的有理,鄴城若破,子遠當屬頭功。”
“吾自會向劉將軍奏明。”
許攸大喜,忙朝李翊拱手:
“那愚兄先謝過子玉兄弟了!”
鄴城可是袁氏的治所,其中積累了多少財富,光是想想便令人眼饞。
換做以前,許攸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可如今,嗬嗬。
翻身把歌唱也!
(本章完)
按《後漢書》記載,冀州截止到永和五年時,保底人口在八百萬以上。
雖然中間受黃巾之亂影響遭受了一波人口流動。
但考慮到袁紹出任冀州牧後,政局相對穩定,又收編了大量黑山人口。
所以冀州的人口數量依然屬於漢末頂尖。
得冀州者,即得北方。
曹操不遺餘力的與袁氏血戰,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最後隻堪堪得到冀州兩郡之地的。
“此意斷斷不可行!”
“劉玄德已得了青州,吾兵鋒所指,才堪堪占了上黨一郡而已。”
“今吾大兵圍至魏郡、趙國,豈可隻圖此二地耶?”
曹操言辭激烈,脖頸通紅,鮮少這般激動。
隻因李翊的條件太過苛刻,曹操實在無法接受。
可李翊亦是政場老手,麵對曹操的大發雷霆沒有絲毫畏怯,依舊麵如止水。
“這就是我徐州的底線,曹公可審度之。”
“隻是如今袁尚未滅,自被吾破之後,在冀州北整頓軍馬。”
“又聞袁熙亦在幽州動員人馬,不時南下。”
“屆時,隻恐曹公連魏郡、趙地也不得了。”
曹操聽出李翊威脅之意,唇角露出一抹冷笑:
“任其袁兒自來,吾自提兵抵禦!”
曹操也不是被嚇大的,袁尚、袁熙就算真的來了,又不是隻威脅他曹操一家。
李翊這路軍馬也會受到影響。
到時候隻會拖延冀州搶占的時間罷了。
曹操相信,以李翊之聰明才智,可得不會放任二袁兒恢複對冀州的掌控。
這隻是他的虛張聲勢,漫天要價罷了。
“既如此,翊便沒什麽好談的了!”
“告辭!”
李翊一揮袍袖,憤然離席。
曹操一怔,正欲出聲攔阻。
但猶豫一下,還是將心一狠,忍住了沒有開口。
他自己也暗忖李翊莫不是剛剛不是在虛張聲勢?
他是真打算要這麽多地?
李翊虛張聲勢是真,離席也是真。
他自己也清楚,索要了大半個冀州,老曹肯定找自己拚命。
現在袁氏還沒擺平,遇上個魚死網破的曹操,那是絕對劃不來的。
所以最終還是決定用談判來解決冀州問題。
李翊這些年也接見了不少外州官員,跟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
他深諳談判的技巧,也知道如何從曹操這樣的政治老手中攫取到最大的利益。
憤然離席,不過是佯作談判破裂罷了。
隻要兩邊沒有兵戎相見,就還有迴旋的餘地。
反正鄴城現在還圍著,不談判也是幹耗,並不耽誤事兒。
李翊一經迴到大營,許攸即上來問情況如何。
李翊搖了搖頭,“談判過程甚不理想。”
嘶……
許攸倒吸口涼氣,捋著胡須,言道:
“孟德此人,吾與之甚為熟識。”
“彼先進取魏地,而不除並州之患,便是對冀州勢在必得。”
“其必不會隻圖魏郡、趙國兩地而止。”
李翊點了點頭,負手道:
“吾亦知此理,然凡談判之事,不可先露底細。”
“若使其知我底線,必漫天要價。”
“吾故作強硬,隻為謀得更多地盤。”
許攸又問:
“未知君底線是多少?”
李翊眉梢微微一揚,環顧左右,在許攸耳邊小聲說道:
“此為軍國大事,本不該向太多人泄露。”
“隻是子遠乃我摯友,又為我心腹之士。”
“吾隻向君言,君切勿泄露於他人。”
許攸當即拍著胸脯保證:
“子玉還不了解愚兄為人嗎?”
“愚兄素有誠實郎君之號,君盡管直言。”
“愚兄斷不泄露於外。”
“子玉若是能透個底,愚兄也好替子玉參謀參謀。”
李翊彎唇笑道:
“吾素知子遠為人矣!”
於是,在許攸耳邊小聲說道:
“冀州之地,除趙國、魏地之外,常山、甘陵、巨鹿亦可讓出。”
唔……
許攸一怔,雖然已經知道了李翊的底線所在。
但這個談判難度依然很高。
畢竟即便把常山、甘陵、巨鹿一並全讓給曹操,曹操也隻得了半個冀州而已。
也許有人會說,半個冀州就是五五分成了,曹操還有什麽不滿意的。
沒錯,如果光看版圖大小,曹操是得了半個冀州不假。
但你要從人口、經濟角度看。
曹操真正得到的好地盤,隻有甘陵國與魏郡。
而冀州東部的渤海郡、河間郡、北部的中山國都是人口大郡。
你要從地域上劃分,劉備吃冀州東,曹操吃冀州西這很公平。
但冀州東部整體要比冀州西部富裕許多。
更別說冀州中部,同為人口大郡的安平郡,李翊也沒有讓出來。
不過話又說迴來,
李翊給出來冀州劃分的底線,又何嚐不是曹操的底線呢?
因為曹操在談判中處於弱勢方,魚死網破是兩家都不想看到的局麵。
所以在曹操的構想裏,至少西部的半個冀州都得拿下。
而他額外希望得到的,則是中部的安平郡,以及北部的中山國。
又過兩日,
曹操再次發出邀請,請李翊過去談判。
李翊按時赴約,雙方就談判桌上再次展開了一次激烈的討論。
但最終的結果依然不是很好,
李翊始終是咬著魏郡、趙國不肯放,隻願給這兩塊地。
談判最終再次不歡而散。
又過三日,
第三次談判接著進行,這一次李翊終於讓步了。
表示願意給出常山國,並表示這已經是他最後的底線了。
但李翊所給出的“底線”,距離曹操心目中的底線依然差之甚遠。
所以第三次談判,依舊是不歡而散。
不過曹操敏銳的注意到,後兩次談判,李翊都把許攸帶在了身邊。
曹操心裏暗忖:
“許攸乃吾之舊友,今與李翊出則同輿,何不求他相助?”
於是,將這個想法告訴了手下人。
程昱當即分析建議道:
“聽聞此次李翊出兵河北,用許攸為謀士,多賴他出謀劃策。”
“今冀州分劃大事,又將之帶在身邊,料其必受信賴重用。”
“聞說此人視財如命,可於中做文章。”
曹操撫掌笑道:
“吾亦知許子遠愛財,可速備錢帛,與我親善。”
眾從其言,即備了一車財物。
於夜晚時分,密遣人送至許攸處。
曹使一見著許攸,便將財物送上。
許攸兩眼放光,忙道:
“……這、這、這如何使得,孟德實在太過客氣了!”
於是陰請曹使入了自己營帳。
曹使一進賬,就直接開門見山說道:
“曹公遣我來,一是想向老友表達思念。”
“二是有難處,想請老友幫忙。”
許攸忙問,“什麽忙?”
曹使說道:
“今冀州會談,已近半月,仍未有果。”
“蓋因李郯侯漫天要價,不肯妥協之故耳。”
“曹公斷不能接受死傷無數將士,卻僅得常山、魏郡、趙國三地而已。”
許攸聞言,亦忍不住歎了口氣。
“……是啊,縱我非曹營中人,然李子玉此舉未免過於強橫。”
“任誰都不能接受這條件。”
曹使見此,趁勢說道:
“故曹公遣我來,便是想請教許先生。”
“許先生乃李郯侯心腹謀士,每日隨他出入左右。”
“……定然知道些內情。”
“……這個嘛。”
許攸麵露為難之色,搖了搖頭。
“吾雖知些許內情,然此等大事,攸亦不敢擅自泄露。”
曹使見許攸沒有馬上拒絕自己,便知道有戲,連忙說道:
“曹公思念先生久矣,常想請許先生過去。”
“隻是許先生已在劉將軍處謀得高位,曹公每念於此,常扼腕歎息。”
“今雖不能再盡君臣之義,然亦可全好友之誼。”
“若許先生肯幫襯一二,曹公定不忘先生今日之恩情。”
言訖,曹使將一份禮單遞給許攸。
許攸接過,目光隻澹澹瞥了一眼,便不動聲色地將之收入袖中。
“……咳咳咳。”
許攸握拳放在唇邊輕咳了幾聲,“吾與孟德算是舊識,今各為其主,本不該言及太多。”
“隻是以愚意度之,冀州會談若遷延日久,隻會落得兩敗俱傷。”
“最後反倒使袁氏得利。”
“況攸亦為河南人,自當為河南大局著想。”
許攸先發表了一波免責說明,然後才俯在使者耳邊,小聲說道:
“此語汝隻管對曹公說,切不可教他人知曉此事。”
“郯侯之底線,還能讓出常山、巨鹿、甘陵三地。”
曹使連連點頭,慌忙謝過,匆匆迴了曹營。
將許攸原話,如實轉述給曹操。
曹操終於知道了李翊的底線在哪裏了,但心情並未好轉許多。
正常來講,知道對方的底線在哪裏後,就好談判要價了。
結果李翊這底線,居然也是他曹操的底線。
合著他曹操在交完底褲之後,連一點談判的餘地都沒有了嗎?
“……真是豈有此理!”
曹操抱怨了一句,但還是派人去請李翊來做第四次談判。
次日,兩邊的談判如期舉行。
曹操這一次態度十分強硬,憤慨道:
“吾軍士千生萬死,才有今日。”
“若郯侯執意隻肯給常山、趙地、魏郡三地,那曹某情願魚死網破,殊死一搏。”
麵對曹操的最後通牒,態度一向強硬的李翊,出奇地服了個軟。
“未知曹公想要何地?”
“除上述三地之外,吾更要巨鹿、甘陵、安平三地!”
雖然已經知道李翊的底線在哪了,但曹操還是想再做最後一搏。
看看能不能把這冀州中部的安平郡給一並拿下!
“哼!!”
李翊一拍案椅,不發一言,轉身便走。
又從身後將領打了個手勢,好似是教他們隨時最好廝殺的準備。
曹操大驚,忙上前拉住李翊,喊道:
“適才戲言耳!”
“李先生有話好說,何必動怒!”
賠完禮之後,曹操又暗自給了自己一巴掌。
暗罵自己也是欠兒,既然已經知道李翊的底線在哪兒了。
又何必非要皮這一下,惹惱了他呢?
若是兩邊談判破裂,擺陣廝殺,那絕對是一個雙輸的局麵。
連李翊這樣冷靜的人都接受不了再割讓安平郡,寧可雙輸。
可見適才真的是到他的底線了。
“……好,不要安平。”
“吾隻多要甘陵、巨鹿兩地。”
曹操比了個二,並做好了迎接李翊反撲的準備。
畢竟雖然這是李翊的底線,但以他的性格肯定還會繼續要價。
所以曹操接下來務必得堅守好陣地,為自己保住巨鹿、甘陵這兩塊地盤。
就當曹操以為李翊會讓他在巨鹿、甘陵之間二選一之時,李翊竟是一聲歎:
“……也罷,再這般遷延下去,也無結果。”
“巨鹿郡、甘陵國可以給曹司空。”
“剩下郡國之地,歸我徐州。”
嗯……?
曹操見李翊答應地爽快,頓時察覺不對。
這不是李翊的底線麽,他怎麽這麽果斷的便答應了下來了?
就在曹操思考之時,李翊已命人取來筆墨。
叫曹操作書,兩地於冀州劃界。
曹操稀裏糊塗地簽了書,愈發覺得不對。
再看向李翊時,見他露出一副計謀得逞的笑容,頓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好個李翊小兒!”
“又中汝之計也!”
曹操一咬牙,已經明白過來是李翊給他下的套。
許攸給出的,絕對不是李翊真正的底線。
以曹操對許攸的了解,許攸此人雖然貪財,但拿錢是真辦事兒。
所以許攸在收到自己好處之後,不可能賣假消息給自己。
可曹操得到的又的確不是李翊的真實底線。
那麽真相隻有一個,李翊是將許攸都給一起算計進去了。
他故意放假消息給許攸,誘導自己以為那就是他的真實底線。
以至於讓曹操交了全部的底,未能在他身上討得半點便宜。
“……嗬嗬,今日方稱我心呐。”
有人歡喜有人愁,曹操又被李翊擺一道心情鬱悶。
而李翊卻心情大好,他清楚知道自己剛剛從曹營那裏得到了什麽。
“子玉因何如此高興?”許攸連忙問。
“……嗬嗬,無事。”
李翊拍了拍許攸的肩膀,“隻是要多謝子遠為我出謀劃策,我才能走至魏地來啊。”
按照李翊的構想,他的最低底線其實是可以把安平郡、中山國一並給讓出去。
自己隻要冀州東部的渤海郡、河間國、博陵郡。
因為曹操的地盤雖然大,但冀州最落後的兩個郡國都在他那裏了。
即常山國、趙國。
之所以貧瘠落後,就得提另一位老熟人了。
——黑山軍首領張燕。
如果不知道黑山軍的勢力範圍在哪裏的話。
那便拿出冀州地圖,在他的西部豎著畫一條線就可以了。
等於說曹操拿到的冀州地盤裏,有三個郡都要遭受黑山軍的威脅。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常山國和趙國。
因為魏郡是袁紹的治所,袁紹曾專門帶兵掃蕩過一次黑山,所以魏郡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
但由於官渡之戰的爆發,張燕屢行與徐州軍的盟約,出兵騷擾袁氏。
使得黑山軍的勢力範圍,再一次伸到了魏郡境內。
所以這一次冀州地盤的談判,看似是五五分賬。
實則是三七分成。
七成是人老劉的,你曹操隻拿三成!
曹操知道自己吃了啞巴虧,眼下想反悔也來不及。
眼下隻能是專注於魏郡的戰事。
正好徐州軍也在這裏,曹操當即請李翊過來商議破鄴之策。
反正地盤該分的也分了,該好好想想怎麽破敵了吧?
“吾大軍至鄴已逾月餘,鄴城城高,軍馬眾多,器械足備。”
“一時難取,未知李郯侯又何妙策克成?”
曹操如實講述了自己這一個月對鄴城展開的攻勢。
他先是繞城築起土山,居高臨下射箭。
又組建掘子軍,發掘地道,打入城池內部。
從上至地,可謂雙管齊下。
但都被審配設計堅守,發令甚嚴,遲遲攻不進去。
此前挖地道時,還被審配發現了。
被審配運石屯於城牆上,然後狠狠砸落,一下子砸死了曹操三百多個士兵。
教曹操心疼了許久。
就在眾人積極發表意見,商議如何快速拿下這座堅城時。
許攸忽然嘿嘿一笑,自人群中走出來說道:
“諸公勿憂,我有一計可以破鄴!”
眾人忙問是何計策。
許攸獻計道:
“何不決漳河之水,以淹城池?”
話還未說完,曹仁立馬出聲反駁道:
“汝道我等未想過此計耶?”
“鄴城不比下邳,此地地勢平坦。”
“縱然決了漳河之水,也難以灌入城中去。”
話音方落,包括李翊在內的徐州諸將無不瞪了曹仁一眼。
暗道你小子還想著淹我們的下邳是吧?
許攸一捋胡須,牽唇笑道:
“倒也不必將漳水灌入城中去。”
“隻教人於城外掘壕塹,將水灌入塹內,以斷絕城池內外之聯係即可。”
聽完許攸的解釋,眾人頓時明白決漳河的意義了。
之前說過,
我們常說的古代圍城,並不是真的把它團團包圍起來。
而是在每一麵城外,安置類似於“城邦”一樣的大營。
如果城外有人出來,他也不是要突破千軍萬馬的封鎖。
而是要躲避城外各處大營派出來的截殺部隊。
所以城池越大,越難包圍。
許攸獻出決漳河之計,就是為了斷絕鄴城內外的聯係,從而使其失去外界對它的援助。
如此一來,鄴城除非糧食足夠,否則全城軍民都得生生餓殺。
而許攸之前是幹嘛的?
專門在鄴城搞“財務”的!
對鄴城的儲備了如指掌,許攸清楚,要供養這麽大座城池的軍民。
每日耗費甚巨。
僅靠城池內部,是沒辦法自給自足的。
時間一長,不消河南軍動手。
鄴城的居民一定會主動造反!
曹操聞言大喜,李翊亦然其計。
兩軍各遣軍士,曹營負責東南兩麵,劉營負責西北兩麵。
於城外大掘壕塹,兩地連接在一處,凡掘四十裏長。
審配在城上,見盟軍於城外大掘壕塹,心下已知盟軍欲掘漳河之水灌城了。
但又發覺盟軍將壕塹掘得甚淺,又不免冷笑:
“賊欲絕漳河之水灌我城池,然壕深可灌,如此之淺,有何用哉!”
於是,並不以為意。
左右解勸審配,出兵擊敵,幹擾盟軍掘溝。
否則彼用漳河之水灌城,城內外的聯係立馬斷絕。
審配卻言道:
“曹操、李翊皆是慣於用兵的好手,我兵雖多,卻不及河南兵果勁。”
“若冒然出戰,萬一不利,挫動銳氣,正中河南人下懷。”
“且安心守城,等候主公與袁幽州的援兵即可。”
審配拒絕主動出兵的提議,堅信鄴城隻有堅守待援才有希望解圍。
是夜,曹操、李翊更添十倍軍士,並力發掘壕塹。
眾人勞作一夜,比及天明之時,壕塹已成。
廣深二丈有餘,遂引漳河之水,灌入塹內。
水深數尺,人不得渡。
鄴城徹底被漳水圍死。
時袁尚自渤海兵敗以後,向北逃亡,自中山、河間一帶籌措了些兵馬。
加上沿路收攏的殘餘軍馬,又湊齊了三萬人整。
準備再來與曹劉爭奪冀州。
兵馬方行,又聞說冀州南部郡縣,大多投降了河南。
袁尚不知老巢魏郡是何近況,若冒然進兵,隻恐中曹劉埋伏。
隻得分遣部隊,往魏郡探明。
比至魏地時,又因為人少,大多被曹營、劉營別寨的軍馬擊破。
或僥幸逃脫者,亦不敢深入。
隻能迴報袁尚說,南部郡縣確實多降河南。
至於魏郡情況,皆因盟軍把守森嚴,不得入。
袁尚見此,心道鄴城已失,不敢冒進。
左右進言曰:
“公妻兒老母尚在鄴城,將軍還是親自領兵去一探究竟為好。”
“萬一鄴城未陷,豈非害了老夫人?”
袁尚沉吟半晌,到底是搖了搖頭。
“一個李翊已經十分難對付了,更別說曹操也在那裏。”
“若這二人聯手,僅憑吾現有兵力,斷難取勝。”
“我意先勒兵迴中山,權歇人馬。”
“待吾二兄從幽州整備好軍馬之後,在合兵一處,共往禦敵。”
“此為上策。”
左右人紛紛問:
“若將軍棄而不救鄴城,老夫人即將軍妻子俱落入曹劉之手。”
“彼時為之奈何?”
袁尚微微一怔,深吸口氣道:
“我袁氏雖已與曹劉不死不休。”
“然曹操與吾父乃是故友,劉備亦與我袁家是姻親。”
“彼斷不害我妻兒老小。”
“公等不必擔憂。”
遂勒兵迴了中山國,不肯去救鄴城之圍。
審配在鄴城堅守數日,因被漳水圍住,也不知外界是個什麽情況。
想派人出去打探都派不了了。
隻能是寄希望於袁尚、袁熙會來救鄴城。
審配每日登上城牆,發表演說,鼓勵軍民士氣。
初時,兩日三日,眾人尚能忍耐。
然過了十日,城中糧食斷絕,兼之生活物資供應不足。
人民生活日益艱難。
而審配代管鄴城軍政,為了守禦城池,又不得不將一切物資優先用於軍人之上。
以防止軍士生變。
一時間,城內百姓餓死數人。
不少百姓中的親友子弟,乃是守城軍士一員。
遂紛紛向他們訴苦。
穿上軍袍,他們是守土的軍人。
脫下軍袍,他們是城中百姓的家人。
眾親友互訴衷腸,一傳十,十傳百。
於是城內軍心大變。
審配之侄審榮,連忙將這個情況匯報給審配。
審配言道:
“如今城內士民困苦,豈獨一家一戶?”
“大家皆苦,便忍一忍。”
“隻要援軍到來,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審榮正色道:
“如今城內軍士嘩變,百姓慘死,人人不忿。”
“若忍一日兩日尚可,再等個三日五日,必出禍亂!”
審配大聲說道:
“五日之內,主公必率援軍過來解圍!”
話甫方落,忽聞得城下喊聲大作。
眾視之,乃李翊親提軍馬至城下。
“叔父,你瞧那是……!”
審榮大聲驚唿,以手指城下。
隻見李翊士兵,以槍挑袁尚印綬衣服,高唿讓城內軍民投降。
其餘軍士,則將他們繳獲到的符節、斧鈸等物展示給守城士兵們看。
這些都是袁尚的衣物用品。
是上次渤海之戰時,被李翊繳獲的。
而鄴城守兵不知,又因與城外斷絕了聯係,隻道這些衣物用品就是最近繳獲的。
以為袁尚已經率兵來援了,隻是被李翊擊破了。
審配又驚又怒,高聲大唿:
“狗輩!吾主何在?”
李翊大聲迴道:
“以為吾階下囚矣。”
審配當然不信,再喊:
“可叫吾主來陣前答話!”
李翊迴,“汝至城下來,吾教汝君臣相見。”
審配一咬牙,破口大罵:
“吾主並不在汝處,汝詐稱擊敗吾主。”
“與擾我軍心耶?”
“……如何不在?”
李翊冷聲一笑,從身旁士兵處奪過長槍,以槍挑袁尚印綬。
“汝主豈非在此乎!?”
審配大怒,親取弓箭來射李翊。
然箭矢隻落入水中,並不能近得李翊之軀。
麵對審配的惱羞成怒,李翊笑意更盛,叫軍士喊得更大聲。
城上軍民見此,更加人心惶惶,躁動不安。
審配氣急了,忽想起辛評家中老小尚在鄴城。
遂命人將辛評全家老小八十餘口,盡數縛來,鎖在城上。
審配以鞭罵道:
“皆是辛評、郭圖敗壞冀州,袁氏才會衰敗至此!”
“汝等身為家屬,難辭其咎!”
於是,下令全部斬首。
審榮素與辛評之弟辛毗相厚,見此,乃出聲勸道:
“辛評之過,不甘其家人之事。”
審配怒叱:
“袁譚已背主投敵,降了劉備。”
“辛評乃袁譚之臣,豈非亦是投敵乎?”
遂一把將審榮推開,不聽其言,執意要殺辛評全家。
可憐辛家八十餘口,盡數於城上斬首。
又將人頭擲下,以向盟軍表明其堅決抵抗之意。
李翊見此,乃歎道,“此非吾本意也!”
許攸則顯得十分高興,衝李翊說道:
“子玉不必傷感,審配衝昏了頭。”
“目今城內人心不寧,其不思安定之策,反舉此暴行。”
“此必更使城內之人,躁動不安。”
“吾料鄴城兩日之內必破!”
李翊點了點頭,扯起唇角:
“子遠說的有理,鄴城若破,子遠當屬頭功。”
“吾自會向劉將軍奏明。”
許攸大喜,忙朝李翊拱手:
“那愚兄先謝過子玉兄弟了!”
鄴城可是袁氏的治所,其中積累了多少財富,光是想想便令人眼饞。
換做以前,許攸是隻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可如今,嗬嗬。
翻身把歌唱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