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別人當皇帝是享福,你當皇帝是赴死啊!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以他才會心懷死誌,因為他一直都知道要做成這些事,會觸碰多少人的利益,會經曆多少千難萬險。”朱標感慨道。
他很佩服朱由檢。
至少如果是他坐在那個位置上,麵對那樣的情況,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決心。
“置之死地而後生,且看他之後如何做吧。”
朱元璋背著手,目不轉睛地盯著天幕。
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朱由檢該怎麽改變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
永樂位麵。
“這孩子可真像我啊。”
永樂大帝朱棣麵帶微笑。
他可太喜歡天幕裏的朱由檢了。
說的非常好!
什麽祖宗基業,什麽文官集團,隻要敢擋路,就幹脆全部推倒重來!
朱棣自己就是這麽幹的。
靖難之役、擅殺大臣、遷都北平,這一樁樁一件件,在讀書人的眼中,全部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可那又怎麽樣?
朱棣硬生生靠著強硬的手段,建立了一個永樂盛世。
“你再看看你們幾個,全都歪瓜裂棗,尖嘴猴腮,跟人家朱由檢比起來,哪有一點點帝王之象?”
朱棣看慣了朱由檢的優秀,再看看自己的這些兒孫,竟然個個都不順眼了。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瞻基麵麵相覷,全都低著頭,不說話。
雖然朱棣看不上他們,但有一說一,這幾個人全都是人中龍鳳,沒一個簡單的人物。
但麵對朱棣的嫌棄,他們確實也無話可說。
一個字,服!
誰讓朱由檢這小子太過逆天,人家當皇帝都是為所欲為,他當皇帝是為了去赴死。
光憑這一點,誰也比不了啊。
……
嘉靖位麵。
“……”
當嘉靖皇帝聽完朱由檢的誌向後,向來雲淡風輕的臉上,竟然多了一些莫名的深情。
他和朱由檢的命運相似,都是從王爺成為皇帝。
那時的他,也曾像朱由檢一樣意氣風發過,也與大臣們爭鬥過。
可最後,他還是妥協了。
在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中,自己好幾個子女全都離奇死亡,隻剩下一個裕王,就連他自己也幾次三番差點被人害死。
他怕了。
文官集團的力量深不可測。
他怕自己不知什麽時候就在睡夢當中永遠醒不過來,怕自己最後一個兒子也會悄無聲息的暴斃而亡。
最後,嘉靖皇帝擺爛了,他不想再鬥了,也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銳利激進,而是對文官集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終在歲月中蹉跎,直至如今垂垂老矣。
看到天幕裏銳意進取的朱由檢,還有他那驚世駭俗的誌向,嘉靖皇帝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
“他又能改變得了什麽呢?”
嘉靖皇帝露出苦澀的笑容,這是在他臉上非常罕見的表情。
他也曾努力過,可最終還是失敗了。
有高山,就有深淵。
有天地懸殊,就有腥風血雨。
他逃不掉,朱由檢也逃不掉。
……
崇禎位麵。
“剛一稱帝,便心懷死誌,未免有些過於激進了。”
崇禎皇帝搖搖頭。
確實。
朱由檢的誌向確實令人歎服,連他都忍不住肅然起敬。
不過這並不代表他認同朱由檢的做法。
皇帝最重要的職責是治理國家,而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到處跟人鬧事。
這樣做隻會讓矛盾更加激化。
崇禎皇帝更偏向於遵照祖宗成法來治理國家,平衡各方關係和利益,方可終成大道。
“況且,區區建奴倭寇,如何能影響得了我大明百年未有之格局?”
崇禎皇帝輕笑一聲。
由於大臣們的影響,他一直都覺得關外建奴都是一些茹毛飲血的野人,連字都不認識,怎麽可能亂得了大明?
何況還有京城在後方坐鎮,想要收拾小小建奴不在話下。
至於東南的倭寇更是無稽之談。
這些宵小之輩竟然也能亂我華夏?
思之令人發笑!
崇禎皇帝覺得天幕裏的朱由檢總是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導致思想過於緊張。
當皇帝哪有他說的那麽可怕?
其實這不隻是崇禎皇帝一個人的想法。
大明各個時期的人們,也有不少人想法類似。
“作為一個少年天子,有手段和城府是好的,但若是沉迷此道,恐怕會反遭其累。”
“是啊,這孩子心裏的戾氣也太大了,好像誰都是他的敵人似的。”
“倭寇建奴當做敵人也就罷了,竟然連朝廷上的大臣們全都要防備,難道朝廷就沒有一個忠臣嗎?”
“對對對,我早就想說這個了,鏟除了魏忠賢這個大奸賊,大明肯定會慢慢好起來,用得著那麽極端嗎?動不動還要赴死,就因為小小的建奴和倭寇?”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
大明各個時期逐漸有人開始批判起了朱由檢,覺得朱他說的太偏激了,好像誰都是他的敵人似的,一點都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這些黑粉的主要勢力,大部分都是讀書人、士大夫還有各地鄉紳。
朱由檢的一言一行,都看得他們渾身難受。
當然,也有很多人早就成了朱由檢的狂熱粉絲,紛紛為朱由檢聲援。
“你們這是什麽意思?魏忠賢是除掉了,但是誰能保證會不會又有新的權臣冒出來把持朝政?”
“就是!人家殿下難道說錯了嗎?文官集團就是很強大,我看就是你們這些地主老爺害怕了,怕人家殿下分配你們的利益!”
“人家殿下連自己的下人都關懷備至,都能實施四時辰工作製,你們能嗎?”
“說的太對了,多少年沒有個好皇帝為我們這些窮苦人考慮過了,現在出了一個,就像踩了你們尾巴似的,上躥下跳,真是笑死人了。”
這些朱由檢的忠實粉絲,基本都是大明各個時期的工農階級,他們恨不得自己跳進天幕裏,為朱由檢赴湯蹈火。
兩撥人開始激烈爭吵,寸土不讓,倒是給無味的生活平添了許多樂趣。
思想不斷碰撞,也讓很多理智清醒的人,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王陽明:“國家、民族,此乃我華夏五千年文明之根基,即便山河血染,也不可有絲毫讓步。”
張居正:“建奴倭寇竟能讓這位殿下有必死之決心?看來老夫也應該多關注關注這方麵了。”
海瑞:“唉,恨不能與他生在同一時代,否則老夫必當成為利劍,為他披荊斬棘!”
他很佩服朱由檢。
至少如果是他坐在那個位置上,麵對那樣的情況,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決心。
“置之死地而後生,且看他之後如何做吧。”
朱元璋背著手,目不轉睛地盯著天幕。
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朱由檢該怎麽改變這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
永樂位麵。
“這孩子可真像我啊。”
永樂大帝朱棣麵帶微笑。
他可太喜歡天幕裏的朱由檢了。
說的非常好!
什麽祖宗基業,什麽文官集團,隻要敢擋路,就幹脆全部推倒重來!
朱棣自己就是這麽幹的。
靖難之役、擅殺大臣、遷都北平,這一樁樁一件件,在讀書人的眼中,全部都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可那又怎麽樣?
朱棣硬生生靠著強硬的手段,建立了一個永樂盛世。
“你再看看你們幾個,全都歪瓜裂棗,尖嘴猴腮,跟人家朱由檢比起來,哪有一點點帝王之象?”
朱棣看慣了朱由檢的優秀,再看看自己的這些兒孫,竟然個個都不順眼了。
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瞻基麵麵相覷,全都低著頭,不說話。
雖然朱棣看不上他們,但有一說一,這幾個人全都是人中龍鳳,沒一個簡單的人物。
但麵對朱棣的嫌棄,他們確實也無話可說。
一個字,服!
誰讓朱由檢這小子太過逆天,人家當皇帝都是為所欲為,他當皇帝是為了去赴死。
光憑這一點,誰也比不了啊。
……
嘉靖位麵。
“……”
當嘉靖皇帝聽完朱由檢的誌向後,向來雲淡風輕的臉上,竟然多了一些莫名的深情。
他和朱由檢的命運相似,都是從王爺成為皇帝。
那時的他,也曾像朱由檢一樣意氣風發過,也與大臣們爭鬥過。
可最後,他還是妥協了。
在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中,自己好幾個子女全都離奇死亡,隻剩下一個裕王,就連他自己也幾次三番差點被人害死。
他怕了。
文官集團的力量深不可測。
他怕自己不知什麽時候就在睡夢當中永遠醒不過來,怕自己最後一個兒子也會悄無聲息的暴斃而亡。
最後,嘉靖皇帝擺爛了,他不想再鬥了,也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銳利激進,而是對文官集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終在歲月中蹉跎,直至如今垂垂老矣。
看到天幕裏銳意進取的朱由檢,還有他那驚世駭俗的誌向,嘉靖皇帝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
“他又能改變得了什麽呢?”
嘉靖皇帝露出苦澀的笑容,這是在他臉上非常罕見的表情。
他也曾努力過,可最終還是失敗了。
有高山,就有深淵。
有天地懸殊,就有腥風血雨。
他逃不掉,朱由檢也逃不掉。
……
崇禎位麵。
“剛一稱帝,便心懷死誌,未免有些過於激進了。”
崇禎皇帝搖搖頭。
確實。
朱由檢的誌向確實令人歎服,連他都忍不住肅然起敬。
不過這並不代表他認同朱由檢的做法。
皇帝最重要的職責是治理國家,而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到處跟人鬧事。
這樣做隻會讓矛盾更加激化。
崇禎皇帝更偏向於遵照祖宗成法來治理國家,平衡各方關係和利益,方可終成大道。
“況且,區區建奴倭寇,如何能影響得了我大明百年未有之格局?”
崇禎皇帝輕笑一聲。
由於大臣們的影響,他一直都覺得關外建奴都是一些茹毛飲血的野人,連字都不認識,怎麽可能亂得了大明?
何況還有京城在後方坐鎮,想要收拾小小建奴不在話下。
至於東南的倭寇更是無稽之談。
這些宵小之輩竟然也能亂我華夏?
思之令人發笑!
崇禎皇帝覺得天幕裏的朱由檢總是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導致思想過於緊張。
當皇帝哪有他說的那麽可怕?
其實這不隻是崇禎皇帝一個人的想法。
大明各個時期的人們,也有不少人想法類似。
“作為一個少年天子,有手段和城府是好的,但若是沉迷此道,恐怕會反遭其累。”
“是啊,這孩子心裏的戾氣也太大了,好像誰都是他的敵人似的。”
“倭寇建奴當做敵人也就罷了,竟然連朝廷上的大臣們全都要防備,難道朝廷就沒有一個忠臣嗎?”
“對對對,我早就想說這個了,鏟除了魏忠賢這個大奸賊,大明肯定會慢慢好起來,用得著那麽極端嗎?動不動還要赴死,就因為小小的建奴和倭寇?”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
大明各個時期逐漸有人開始批判起了朱由檢,覺得朱他說的太偏激了,好像誰都是他的敵人似的,一點都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這些黑粉的主要勢力,大部分都是讀書人、士大夫還有各地鄉紳。
朱由檢的一言一行,都看得他們渾身難受。
當然,也有很多人早就成了朱由檢的狂熱粉絲,紛紛為朱由檢聲援。
“你們這是什麽意思?魏忠賢是除掉了,但是誰能保證會不會又有新的權臣冒出來把持朝政?”
“就是!人家殿下難道說錯了嗎?文官集團就是很強大,我看就是你們這些地主老爺害怕了,怕人家殿下分配你們的利益!”
“人家殿下連自己的下人都關懷備至,都能實施四時辰工作製,你們能嗎?”
“說的太對了,多少年沒有個好皇帝為我們這些窮苦人考慮過了,現在出了一個,就像踩了你們尾巴似的,上躥下跳,真是笑死人了。”
這些朱由檢的忠實粉絲,基本都是大明各個時期的工農階級,他們恨不得自己跳進天幕裏,為朱由檢赴湯蹈火。
兩撥人開始激烈爭吵,寸土不讓,倒是給無味的生活平添了許多樂趣。
思想不斷碰撞,也讓很多理智清醒的人,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王陽明:“國家、民族,此乃我華夏五千年文明之根基,即便山河血染,也不可有絲毫讓步。”
張居正:“建奴倭寇竟能讓這位殿下有必死之決心?看來老夫也應該多關注關注這方麵了。”
海瑞:“唉,恨不能與他生在同一時代,否則老夫必當成為利劍,為他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