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朱元璋起殺心,太監不是好東西,這些文官也不是好鳥!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九月,初秋的時節,天地間一片蕭瑟肅殺的景象。】
【紫禁城,旌旗獵獵,權貴雲集。】
【今日是朱由檢舉辦登基大典的日子,整座京城的勳貴重臣,宗親元老盡數到齊,氣氛莊嚴肅穆。】
【“皇帝駕到,百官跪拜!”隨著王承恩一聲高唿,一道氣宇軒昂的身影便緩緩從太極殿走出來。】
【朱由檢站在高高在上的禦階高台,迎接朝廷百官,元老勳貴們的朝拜。】
【“叩見皇上!”整齊劃一的聲音迴蕩在紫禁城的上空。】
【“嗚!嗚!嗚!”隨著號角的聲音響起,登基大典正式舉行。】
【一番繁文縟節過後,朱由檢正式稱帝。】
看著天幕裏朱由檢終於正式成為皇帝,大明各個時期人們有不少情不自禁的喜極而泣。
自從天幕出現後,每日觀看裏麵的畫麵,便成了許多人閑暇時光的唯一消遣。
他們看著朱由檢從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一步步成長到如今的樣子,期間經曆的艱難困苦,還有誤解委屈,也隻有他們這些觀眾知道。
很多人早就已經將朱由檢當成自己的孩子,或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們希望朱由檢能越來越好,看著他拯救陷入泥沼的大明。
“好啊,總算是等到這小子當皇帝了。”
朱元璋也笑得合不攏嘴。
不管怎麽說,他也算是親眼見證自己的子孫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了。
這種機會可不多見。
畢竟一個皇帝在世時,一般是看不到另外一個皇帝登基的。
朱元璋已經等不及想要看看朱由檢執政的能力了。
這小子心思縝密,城府極深,還未正式登基便將自己武裝到了牙齒。
從錦衣衛到禁軍,再到培養自己的班底,還有東廠,這些維護皇權的關鍵勢力,全都是他的人。
等一切塵埃落定,才放心舉行登基大典。
像朱由檢這麽謹慎的人,還真是少見。
如今大權已經在握,就是不知道日後執政能力又當如何。
朱元璋是個政治高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權力和能力並不能劃等號
有的人權傾天下,但是政治能力卻一塌糊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忠賢。
在他巔峰的時候,天下莫敢與之爭,權力大到甚至連皇後腹中胎兒都敢謀害。
可大明在他的治理之下,可以說是半截入土,基本沒救了。
朱元璋當然知道朱由檢最後會成為光武大帝,但越是知道,就越期待他在執政當中又會有哪些驚豔的表現。
其實。
朱元璋並不需要等太久。
因為朱由檢麵臨的第一波考驗,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悄然而至。
【照常例,登基大典結束之後,皇帝會大宴群臣百官,一是為了慶祝初登大寶,二是為了讓皇帝盡快熟悉大臣。】
【朱由檢也不免俗,登基大典一結束,便命王承恩、曹化淳大擺宴席,與百官同飲同樂。】
【忽然,一名年輕的官員離席,跪在大殿中間,手捧奏章高聲道:“臣錢嘉征遂疏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一並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睃民,十通關節。”】
【“伏乞獨斷於心,敕下法司,將魏賊忠賢明正典刑,以雪天下之憤,以彰正始之法。”】
【禮樂聲戛然而止,在場所有的權貴功勳、朝廷重臣卻意外的沒有看向這位年輕的官員,而是將目光齊刷刷的放在了朱由檢的身上。】
【他們是想看看,這位傳說中的少年天子成色如何,遇此突發情況該如何應對。】
【朱由檢安靜的聽完錢嘉征的彈劾後,不動聲色的說道:“朕初登大寶,朝廷事務尚不熟悉,魏忠賢一事,還容朕徐徐了解。”】
“嗯,不卑不亢,迴答得體。”聽到朱由檢這個迴答後,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
朱棣很是不滿的抱怨道:“這個小官也真是的,上奏也不分個時候,登基大典原本是高興的事情,非要攪了人家的心情,這不是沒事找抽嗎?”
朱標神色肅然道:“四弟,難道你還沒看出來嗎?”
“看出來什麽?”朱棣茫然問道。
“這個人可不是沒事找抽,他是故意這麽做的。”
“啊?”
聽到朱標這句話,朱棣頓時瞪大眼睛,急忙問道:“他為什麽要這麽做?”
“哼!下馬威!”
朱元璋冷笑一聲。
“不錯。”
朱標點點頭:“正是下馬威。”
“這是有人故意想試試朱由檢那孩子的成色,這個人就是一枚棋子。”
按理來說,新皇登基,需要一段時間去熟悉政務。
如果皇帝年幼的話,在登基之初還需要輔政大臣或者太後垂簾聽政,幫助年幼的皇帝盡快成長。
在這段時間,皇帝基本不怎麽處理政務,他需要做的是多學習,快速了解六部九卿的職責,還有主管部門的是哪些人。
因此,在登基大典忽然出現這麽一幕,而且上來就是處置先皇重用的心腹太監,這麽大的事情,幾乎沒有給朱由檢沒有絲毫緩衝的時間,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
在新皇登基的大殿上,一個小人物不明不白的跳出來,彈劾一個曾經權傾天下的大宦官,這難道不奇怪嗎?
更何況,就算魏忠賢作惡多端,就算他該千刀萬剮,難道真的就差這一天嗎?
非要在人家光鮮亮麗的時候,在理應是人家為主角的慶典上,玩這麽一出?
這麽前後一分析,很容易就能得出一個結論。
這個小人物是被人推上前台的棋子,投子於湖,想要看看會掀起什麽波瀾。
如果朱由檢當場便雷霆大怒,下旨徹查此事,那就意味著他是一個心機不深的年輕人,隨隨便便就能應付忽悠他。
好在朱由檢並沒有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他的迴答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在彰顯自己不是輕易能被別人所左右的。
“魏忠賢不是好東西,朝廷裏的這些官員也不是什麽好鳥。”
朱元璋冷著臉。
明末的這些文官當真是看他死太久了,竟然敢在他們老朱家新皇登基的大典上直接跳臉。
真是豈有此理!
【紫禁城,旌旗獵獵,權貴雲集。】
【今日是朱由檢舉辦登基大典的日子,整座京城的勳貴重臣,宗親元老盡數到齊,氣氛莊嚴肅穆。】
【“皇帝駕到,百官跪拜!”隨著王承恩一聲高唿,一道氣宇軒昂的身影便緩緩從太極殿走出來。】
【朱由檢站在高高在上的禦階高台,迎接朝廷百官,元老勳貴們的朝拜。】
【“叩見皇上!”整齊劃一的聲音迴蕩在紫禁城的上空。】
【“嗚!嗚!嗚!”隨著號角的聲音響起,登基大典正式舉行。】
【一番繁文縟節過後,朱由檢正式稱帝。】
看著天幕裏朱由檢終於正式成為皇帝,大明各個時期人們有不少情不自禁的喜極而泣。
自從天幕出現後,每日觀看裏麵的畫麵,便成了許多人閑暇時光的唯一消遣。
他們看著朱由檢從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一步步成長到如今的樣子,期間經曆的艱難困苦,還有誤解委屈,也隻有他們這些觀眾知道。
很多人早就已經將朱由檢當成自己的孩子,或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們希望朱由檢能越來越好,看著他拯救陷入泥沼的大明。
“好啊,總算是等到這小子當皇帝了。”
朱元璋也笑得合不攏嘴。
不管怎麽說,他也算是親眼見證自己的子孫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了。
這種機會可不多見。
畢竟一個皇帝在世時,一般是看不到另外一個皇帝登基的。
朱元璋已經等不及想要看看朱由檢執政的能力了。
這小子心思縝密,城府極深,還未正式登基便將自己武裝到了牙齒。
從錦衣衛到禁軍,再到培養自己的班底,還有東廠,這些維護皇權的關鍵勢力,全都是他的人。
等一切塵埃落定,才放心舉行登基大典。
像朱由檢這麽謹慎的人,還真是少見。
如今大權已經在握,就是不知道日後執政能力又當如何。
朱元璋是個政治高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權力和能力並不能劃等號
有的人權傾天下,但是政治能力卻一塌糊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魏忠賢。
在他巔峰的時候,天下莫敢與之爭,權力大到甚至連皇後腹中胎兒都敢謀害。
可大明在他的治理之下,可以說是半截入土,基本沒救了。
朱元璋當然知道朱由檢最後會成為光武大帝,但越是知道,就越期待他在執政當中又會有哪些驚豔的表現。
其實。
朱元璋並不需要等太久。
因為朱由檢麵臨的第一波考驗,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悄然而至。
【照常例,登基大典結束之後,皇帝會大宴群臣百官,一是為了慶祝初登大寶,二是為了讓皇帝盡快熟悉大臣。】
【朱由檢也不免俗,登基大典一結束,便命王承恩、曹化淳大擺宴席,與百官同飲同樂。】
【忽然,一名年輕的官員離席,跪在大殿中間,手捧奏章高聲道:“臣錢嘉征遂疏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一並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睃民,十通關節。”】
【“伏乞獨斷於心,敕下法司,將魏賊忠賢明正典刑,以雪天下之憤,以彰正始之法。”】
【禮樂聲戛然而止,在場所有的權貴功勳、朝廷重臣卻意外的沒有看向這位年輕的官員,而是將目光齊刷刷的放在了朱由檢的身上。】
【他們是想看看,這位傳說中的少年天子成色如何,遇此突發情況該如何應對。】
【朱由檢安靜的聽完錢嘉征的彈劾後,不動聲色的說道:“朕初登大寶,朝廷事務尚不熟悉,魏忠賢一事,還容朕徐徐了解。”】
“嗯,不卑不亢,迴答得體。”聽到朱由檢這個迴答後,朱元璋滿意的點點頭。
朱棣很是不滿的抱怨道:“這個小官也真是的,上奏也不分個時候,登基大典原本是高興的事情,非要攪了人家的心情,這不是沒事找抽嗎?”
朱標神色肅然道:“四弟,難道你還沒看出來嗎?”
“看出來什麽?”朱棣茫然問道。
“這個人可不是沒事找抽,他是故意這麽做的。”
“啊?”
聽到朱標這句話,朱棣頓時瞪大眼睛,急忙問道:“他為什麽要這麽做?”
“哼!下馬威!”
朱元璋冷笑一聲。
“不錯。”
朱標點點頭:“正是下馬威。”
“這是有人故意想試試朱由檢那孩子的成色,這個人就是一枚棋子。”
按理來說,新皇登基,需要一段時間去熟悉政務。
如果皇帝年幼的話,在登基之初還需要輔政大臣或者太後垂簾聽政,幫助年幼的皇帝盡快成長。
在這段時間,皇帝基本不怎麽處理政務,他需要做的是多學習,快速了解六部九卿的職責,還有主管部門的是哪些人。
因此,在登基大典忽然出現這麽一幕,而且上來就是處置先皇重用的心腹太監,這麽大的事情,幾乎沒有給朱由檢沒有絲毫緩衝的時間,是非常不符合邏輯的。
在新皇登基的大殿上,一個小人物不明不白的跳出來,彈劾一個曾經權傾天下的大宦官,這難道不奇怪嗎?
更何況,就算魏忠賢作惡多端,就算他該千刀萬剮,難道真的就差這一天嗎?
非要在人家光鮮亮麗的時候,在理應是人家為主角的慶典上,玩這麽一出?
這麽前後一分析,很容易就能得出一個結論。
這個小人物是被人推上前台的棋子,投子於湖,想要看看會掀起什麽波瀾。
如果朱由檢當場便雷霆大怒,下旨徹查此事,那就意味著他是一個心機不深的年輕人,隨隨便便就能應付忽悠他。
好在朱由檢並沒有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他的迴答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在彰顯自己不是輕易能被別人所左右的。
“魏忠賢不是好東西,朝廷裏的這些官員也不是什麽好鳥。”
朱元璋冷著臉。
明末的這些文官當真是看他死太久了,竟然敢在他們老朱家新皇登基的大典上直接跳臉。
真是豈有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