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史上最完美的朝廷機構,朱元璋眼饞了!
大明:雙崇禎對比,朱元璋看哭了 作者:小小西下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洪武位麵。
“軍機處?這與內閣有何不同?”
朱棣笑了笑,不以為意。
“蠢貨!你懂什麽?這其中的玄妙可是你能揣測的?”
朱元璋罵了他一句,迴頭再次望向天幕,一雙銳利如深淵般的老眸,罕見露出極度的驚訝和震撼。
他是一個天生的政治高手,在朱由檢提出這項朝廷製度改革時,他立刻嗅到了其中的奧妙。
內閣和軍機處,看似作用沒什麽不同,但實則區別巨大!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搞清楚那個是怎麽來的。
沒有人比朱元璋更清楚內閣的來曆。
這是他還有他那個謀朝篡位的兒子朱棣,聯手製造出來的產物。
一想到這裏,朱元璋就忍不住看了一眼朱棣,心裏那個氣啊。
成祖!
你個老四,好大的口氣!
言歸正傳。
內閣是怎麽來的?
這就要從朱元璋的出身說起。
他是乞丐出身,經曆了無數次艱苦磨難,最終建立了大明帝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正是由於這個出身的原因,讓朱元璋極度缺乏安全感,也極度貪戀權力。
他無法容忍任何人分走自己的權利,因為那是他一手一腳拚了命得到的。
這就像一個乞丐拚盡全力得到了一些錢財,終於擺脫了貧困和饑餓,而這個時候卻有另外一個人伸出手,要分走他的錢。
憑什麽?
朱元璋就是這樣的心理。
而那個伸手要分他錢的人,就是宰相!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朱元璋動了廢除宰相製度的心思。
在天幕中透露出來的信息中,他也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確實廢除了宰相製度。
但無論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宰相製度同樣如此。
宰相看似分走了皇帝的權力,但也承擔了大量的政務處理工作,也算是變相的減輕了皇帝肩上的重擔。
朝廷中沒有了宰相,那麽天下所有的政務處理,全都要落在皇帝一個人的肩上。
不僅如此,沒有宰相從中緩和,皇帝就要直麵朝中所有大臣,一旦有任何衝突,雙方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
這樣會極大增加皇帝與大臣決裂的風險。
朱元璋當然不在乎這一切,他精力極度旺盛,一天批閱十二個時辰的奏章都不覺得累,是一個天生的工作狂。
而且他治下的大臣,被他訓得像狗一樣,也完全不需要考慮決裂的風險。
正是因為考慮到了自己都解決這些弊端,朱元璋才毅然決然廢除了宰相製度。
但他卻忽略了自己死了之後,後世皇帝沒有他這個精力,更沒有他這樣的實力。
這一點天幕裏的朱由檢就曾經提到過。
朱元璋雖然嘴上不願意承認,但事實擺在眼前,他其實也是不得不低頭。
宰相製度的廢除,也為朱棣上台之後,建立內閣製度奠定了基礎。
在朱棣登基之後,他發現沒有了宰相輔助後,要麵臨巨量政務處理工作,而且每天還要跟那些大臣們扯皮。
畢竟他和他爹朱元璋不一樣。
朱元璋是自己打天下,坐天下,沒有人敢在他麵前說半個不字。
朱棣雖說也是自己打的天下,但他實際上是謀殺篡位得到的天下,在法理上有天然的虧欠,麵對大臣們的正義凜然,很多時候他都有些心虛。
尤其是那些大臣們搬出他爹朱元璋的時候,每每都能讓他啞口無言。
基於這兩點考慮,朱棣不得不建立一個類似於宰相製度的機構,而這個機構就是內閣。
他的初衷是讓內閣幫助他處理日常政務,還有作為一個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緩衝。
剛開始的時候,朱棣與內閣的關係相當融洽。
不。
確切的說,是朱高熾與內閣的關係相當融洽。
畢竟朱棣常年都不在京城待著,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
京城留守的太子朱高熾,便與內閣共同處理朝政。
朱高熾是一個純正的儒家思想教育下的太子,而內閣的大臣們全都是科甲正統出身,他們彼此之間有種天然的親近關係。
而且朱高熾的身體不好,沒有精力去處理大量的政務,於是便將更多的權力下放給內閣。
漸漸的,內閣的權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從最開始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性質,逐漸演變成代替皇帝決定國家大事。
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幾乎頂替皇帝,內閣首輔也成為大明實際的掌權者。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張居正。
軍機處就不一樣了。
這個機構看似和那個差不多,同樣也有首輔大臣,也有一幫處理朝政的團隊,但朱由檢的一句話,卻讓這個機構和內閣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那就是天下政要在軍機處商議之後,由他親自裁決!
也就是說,軍機處的這些大臣們,在處理天下大事的時候,隻有議政權,沒有裁決權!
舉個例子,如果某地出現旱災,這個情況會第一時間上報給軍機處。
軍機處會擬定一個具體的賑災方案,然後呈遞給皇帝,皇帝要是點頭,那麽方案就可以通過,皇帝要是搖頭,那麽方案就要打迴去重新擬定,一直到皇帝點頭為止。
這樣一來,皇帝就可以徹底從大量的政務處理工作中解放出來,並且將這些工作全部交給軍機處,由他們來擬定政策。
皇帝隻需要聽完他們擬定的政策後,點頭同意或者搖頭否決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皇帝就可以擁有審判所有天下政要的絕對權力。
“老大,傳旨下去,準備著手組建軍機處。這麽完美的機構,咱也得體驗體驗。”
朱元璋心跳的很快。
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試試軍機處的甜頭。
這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機構。
既可以讓自己脫離出浩如煙海的政務工作,又讓自己的皇權得到了絕對保證。
這麽好的一個機構,朱元璋怎麽可能不成立?
“兒臣遵命!”朱標立刻答應下來。
他也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軍機處確實是宰相製度和那個製度的優化版。
不隻是朱元璋。
大明各個朝代都動了組建軍機處的心思。
“軍機處?這與內閣有何不同?”
朱棣笑了笑,不以為意。
“蠢貨!你懂什麽?這其中的玄妙可是你能揣測的?”
朱元璋罵了他一句,迴頭再次望向天幕,一雙銳利如深淵般的老眸,罕見露出極度的驚訝和震撼。
他是一個天生的政治高手,在朱由檢提出這項朝廷製度改革時,他立刻嗅到了其中的奧妙。
內閣和軍機處,看似作用沒什麽不同,但實則區別巨大!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搞清楚那個是怎麽來的。
沒有人比朱元璋更清楚內閣的來曆。
這是他還有他那個謀朝篡位的兒子朱棣,聯手製造出來的產物。
一想到這裏,朱元璋就忍不住看了一眼朱棣,心裏那個氣啊。
成祖!
你個老四,好大的口氣!
言歸正傳。
內閣是怎麽來的?
這就要從朱元璋的出身說起。
他是乞丐出身,經曆了無數次艱苦磨難,最終建立了大明帝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正是由於這個出身的原因,讓朱元璋極度缺乏安全感,也極度貪戀權力。
他無法容忍任何人分走自己的權利,因為那是他一手一腳拚了命得到的。
這就像一個乞丐拚盡全力得到了一些錢財,終於擺脫了貧困和饑餓,而這個時候卻有另外一個人伸出手,要分走他的錢。
憑什麽?
朱元璋就是這樣的心理。
而那個伸手要分他錢的人,就是宰相!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朱元璋動了廢除宰相製度的心思。
在天幕中透露出來的信息中,他也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確實廢除了宰相製度。
但無論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
宰相製度同樣如此。
宰相看似分走了皇帝的權力,但也承擔了大量的政務處理工作,也算是變相的減輕了皇帝肩上的重擔。
朝廷中沒有了宰相,那麽天下所有的政務處理,全都要落在皇帝一個人的肩上。
不僅如此,沒有宰相從中緩和,皇帝就要直麵朝中所有大臣,一旦有任何衝突,雙方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緩和的餘地。
這樣會極大增加皇帝與大臣決裂的風險。
朱元璋當然不在乎這一切,他精力極度旺盛,一天批閱十二個時辰的奏章都不覺得累,是一個天生的工作狂。
而且他治下的大臣,被他訓得像狗一樣,也完全不需要考慮決裂的風險。
正是因為考慮到了自己都解決這些弊端,朱元璋才毅然決然廢除了宰相製度。
但他卻忽略了自己死了之後,後世皇帝沒有他這個精力,更沒有他這樣的實力。
這一點天幕裏的朱由檢就曾經提到過。
朱元璋雖然嘴上不願意承認,但事實擺在眼前,他其實也是不得不低頭。
宰相製度的廢除,也為朱棣上台之後,建立內閣製度奠定了基礎。
在朱棣登基之後,他發現沒有了宰相輔助後,要麵臨巨量政務處理工作,而且每天還要跟那些大臣們扯皮。
畢竟他和他爹朱元璋不一樣。
朱元璋是自己打天下,坐天下,沒有人敢在他麵前說半個不字。
朱棣雖說也是自己打的天下,但他實際上是謀殺篡位得到的天下,在法理上有天然的虧欠,麵對大臣們的正義凜然,很多時候他都有些心虛。
尤其是那些大臣們搬出他爹朱元璋的時候,每每都能讓他啞口無言。
基於這兩點考慮,朱棣不得不建立一個類似於宰相製度的機構,而這個機構就是內閣。
他的初衷是讓內閣幫助他處理日常政務,還有作為一個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緩衝。
剛開始的時候,朱棣與內閣的關係相當融洽。
不。
確切的說,是朱高熾與內閣的關係相當融洽。
畢竟朱棣常年都不在京城待著,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北伐的路上。
京城留守的太子朱高熾,便與內閣共同處理朝政。
朱高熾是一個純正的儒家思想教育下的太子,而內閣的大臣們全都是科甲正統出身,他們彼此之間有種天然的親近關係。
而且朱高熾的身體不好,沒有精力去處理大量的政務,於是便將更多的權力下放給內閣。
漸漸的,內閣的權力也變得越來越大,從最開始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性質,逐漸演變成代替皇帝決定國家大事。
到了明朝中後期,內閣幾乎頂替皇帝,內閣首輔也成為大明實際的掌權者。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張居正。
軍機處就不一樣了。
這個機構看似和那個差不多,同樣也有首輔大臣,也有一幫處理朝政的團隊,但朱由檢的一句話,卻讓這個機構和內閣的性質完全不一樣。
那就是天下政要在軍機處商議之後,由他親自裁決!
也就是說,軍機處的這些大臣們,在處理天下大事的時候,隻有議政權,沒有裁決權!
舉個例子,如果某地出現旱災,這個情況會第一時間上報給軍機處。
軍機處會擬定一個具體的賑災方案,然後呈遞給皇帝,皇帝要是點頭,那麽方案就可以通過,皇帝要是搖頭,那麽方案就要打迴去重新擬定,一直到皇帝點頭為止。
這樣一來,皇帝就可以徹底從大量的政務處理工作中解放出來,並且將這些工作全部交給軍機處,由他們來擬定政策。
皇帝隻需要聽完他們擬定的政策後,點頭同意或者搖頭否決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皇帝就可以擁有審判所有天下政要的絕對權力。
“老大,傳旨下去,準備著手組建軍機處。這麽完美的機構,咱也得體驗體驗。”
朱元璋心跳的很快。
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試試軍機處的甜頭。
這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機構。
既可以讓自己脫離出浩如煙海的政務工作,又讓自己的皇權得到了絕對保證。
這麽好的一個機構,朱元璋怎麽可能不成立?
“兒臣遵命!”朱標立刻答應下來。
他也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軍機處確實是宰相製度和那個製度的優化版。
不隻是朱元璋。
大明各個朝代都動了組建軍機處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