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琦匆匆忙忙地走了,與來時相比腳步輕盈了不少。
吳國琦也算歪打正著,韓林正愁沒銀子發餉呢,吳國琦便巴巴的將銀子給送了過來。
對於韓林來說,如若事成,他隻需在上書的奏折上寫:“中軍參將吳國琦,自知己過,臣至時竭力奔走”即可。
對於這種順手而為還能解自己燃眉之急的事情,韓林自然不會拒絕,雖然韓林自己也十分痛恨貪瀆,但能從這種貪官手裏敲出銀子來,讓自己用在正途,韓林覺得也沒什麽不可以。
當然,這官兒吳國琦是別想做了,韓林這麽做,也隻是保了他的一條命。
吳國琦走後不久,李柱也迴來了,果不出所料,何可綱、祖大壽、左良玉等人隻說將保證自己營中不亂,至於一應事宜都要等袁都督到後再說。
雖然不能說一點卵用沒有吧,但也隻是聊勝於無。
又過了一陣,寧遠兵備副使郭廣也到了,按照李繼元的說法,這一位可是在出了事以後,唯一一個真正前後竭力奔走的官兒,而且他也是寧遠目前以文馭武最大的官兒。
韓林自然不敢怠慢,親自去了街口迎接。
“卑職見過道台。”
韓林恭恭敬敬地要去行叩禮,但卻被郭廣一把扶住,微微搖了搖頭後郭廣對著韓林道:“韓守備無需多禮,快快請起,此間急切,咱們還要盡快商議。”
進了巡撫的後衙,韓林請郭廣上了上座,甫一坐下,郭廣就急聲道:“守備遣下屬邀我至此,所謂何事?那些軍頭說今日入暮便要將籌措的銀子交到鼓樓去,否則撫鎮二位連同僚屬危矣。”
看著郭廣嘴上滿布的火泡,韓林趕忙衝外間喊叫人趕緊端上一些苦茶來給郭廣去火,吩咐完畢才向
“卑職敢問道台籌措了多少銀子?”
郭廣歎了口氣道:“合計兩萬兩有奇,這錢連同收買蒙古諸部台吉的都拿了出來。”
韓林同樣歎了口氣:“還不夠欠餉的零頭,道台大人,府庫當中當真一文銀子都沒有了?”
郭廣點了點頭:“自三月以來,朝中動蕩閣部輪轉分文未曾下發,畢撫台曾九次上書請餉,仍無濟於事。”
來時韓林做過背調,畢自肅這個人怎麽說呢,官是好官,奉公守法在任定興縣令時以官輸替代吏解,將墩夫改為健丁,素以慈心而著稱,在他遷任以後,定興縣百姓在城東為其建立了生祠。
可惜的是,畢自肅這個人性情剛烈,頗有氣節,眼睛裏揉不得一粒沙子,隻有黑白沒有灰,因此與遼東的將官們的關係都不好,這也是為什麽軍嘩以後沒有一個營官站出來營救的原因。
“方才中軍參將吳國琦來過,願捐一萬兩出來買命。”
此時李柱從門外端了一大壺已經晾的差不多的苦菊茶來,郭廣倒上噸噸連和三大碗以後,才冷笑道:“經年累月之下,其人貪墨何隻十萬,如今拿出一萬兩算是便宜他了,韓守備可知,前些日子被誅的原司禮監秉筆太監,李永貞家中搜出銀計二十九萬餘兩。”
現在這個時代,完全清廉是沒有好下場的,前有海瑞一生浮沉跌宕,而眼下畢自肅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隻不過是貪多貪少,是否辦實事。
郭廣自己也貪,但他也隻拿自己應得的那個部分,多的也不拿,而且也辦事,在這個時代來說,也算是個好官了。
“若是其人誠心悔悟,這買命錢也還算可以。”
韓林摸了摸鼻子,他剛才可是也收了吳國琦一萬兩銀子,於是便岔開話題:“如此道台手中共計三萬兩。”
郭廣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略微有些急躁地踱著步子:“為平嘩變需審大局,正奇相合才是破解之道,韓守備你可有什麽見解?”
韓林端起茶壺先給郭廣的杯子滿上,隨後又給自己倒了一杯,平靜地道:“卑職以為,這三萬兩銀餉不能直接交付出去,應當先將話放出去,表明衙門正全力解決此事,以安眾心,此為正招。”
“另,卑職與道台的想法正奇相倚的想法不謀而合,卑職已經跟亂軍的軍頭以及吳國琦扯了謊,假袁都督之言並以何、祖、左等參將都司為我張勢相迫,不亂則馬上可有餉銀拿,亂則必有刀兵相加,何為利何為害,想必底下的卒伍們心中也明白。”
郭廣負手轉過身:“分而治之,逐一擊破?”
“不錯!”韓林點了點頭:“因此屬下敢情道台大人萬不要將這三萬兩全交出去,底下卒伍聽聞定會相迫,由此上下離心,攻守易勢。若全交恐其人欲壑難填。”
郭廣深深地看了韓林一陣,嘴中問道:“韓守備可是讀過書?”
韓林不知道郭廣為這麽問,於是點頭道:“是,卑職曾是奉化的生員,後來未中舉才來了遼東。”
“可惜了。”
郭廣搖頭歎息了一聲,隨後又看向韓林:“能文能武,以韓守備的才學見識,當一縣鎮戍殊為可惜,韓守備,此間事了我保你為寧遠的遊擊,你看這樣如何?”
韓林知道郭廣是看中了自己想當自己的恩主,但他可不想在袁崇煥的手底下打工,於是連忙道:“道台好意恩德韓林心領了,隻是聖上有命,教我在樂亭編練新軍……”
郭廣一聽,人家將皇上都抬出來了,得,還是算了吧。
此前各營官全皆盡坐望,抱臂上觀郭廣雖然是兵備副使,但他作為一個文官在這種情況下強令諸營,若要鬧得激變,這最大的罪名可就落在了他的頭上。如今可算有一個武官出來了,郭廣自然要將韓林倚為擎助,於是便采納了韓林的意見。
長舒了一口氣的郭廣重新坐迴了座位,端起茶碗開始小口微啜,品味其中的苦甘滋味。
“卑職之前冒袁、王兩督之令諭,情非得已,過後還請道……”
韓林的話還沒說完就被郭廣揮手打斷:“事出有因,此乃權宜之計,韓林你放心,後續我自然會為你分說。”
聽到郭廣應承了下來,韓林也放了心,袁崇煥這個人做事總有一套自己的準則,有些神經兮兮的,韓林甚至願意稱其為“袁神”。
誰知道當袁崇煥聽到韓林假冒自己的令諭以鎮軍嘩,給他一個冒濫的罪名按在頭上。如今他和郭廣相互依靠,互為守望,郭廣將這個事承擔下來,後麵也就好說了。
“既然如此,那便將籌措的餉銀皆盡運到巡撫衙門當中。”
韓林點了點頭:“道台放心,我遣一個司的卒伍去押運,必保餉銀不失。”
吳國琦也算歪打正著,韓林正愁沒銀子發餉呢,吳國琦便巴巴的將銀子給送了過來。
對於韓林來說,如若事成,他隻需在上書的奏折上寫:“中軍參將吳國琦,自知己過,臣至時竭力奔走”即可。
對於這種順手而為還能解自己燃眉之急的事情,韓林自然不會拒絕,雖然韓林自己也十分痛恨貪瀆,但能從這種貪官手裏敲出銀子來,讓自己用在正途,韓林覺得也沒什麽不可以。
當然,這官兒吳國琦是別想做了,韓林這麽做,也隻是保了他的一條命。
吳國琦走後不久,李柱也迴來了,果不出所料,何可綱、祖大壽、左良玉等人隻說將保證自己營中不亂,至於一應事宜都要等袁都督到後再說。
雖然不能說一點卵用沒有吧,但也隻是聊勝於無。
又過了一陣,寧遠兵備副使郭廣也到了,按照李繼元的說法,這一位可是在出了事以後,唯一一個真正前後竭力奔走的官兒,而且他也是寧遠目前以文馭武最大的官兒。
韓林自然不敢怠慢,親自去了街口迎接。
“卑職見過道台。”
韓林恭恭敬敬地要去行叩禮,但卻被郭廣一把扶住,微微搖了搖頭後郭廣對著韓林道:“韓守備無需多禮,快快請起,此間急切,咱們還要盡快商議。”
進了巡撫的後衙,韓林請郭廣上了上座,甫一坐下,郭廣就急聲道:“守備遣下屬邀我至此,所謂何事?那些軍頭說今日入暮便要將籌措的銀子交到鼓樓去,否則撫鎮二位連同僚屬危矣。”
看著郭廣嘴上滿布的火泡,韓林趕忙衝外間喊叫人趕緊端上一些苦茶來給郭廣去火,吩咐完畢才向
“卑職敢問道台籌措了多少銀子?”
郭廣歎了口氣道:“合計兩萬兩有奇,這錢連同收買蒙古諸部台吉的都拿了出來。”
韓林同樣歎了口氣:“還不夠欠餉的零頭,道台大人,府庫當中當真一文銀子都沒有了?”
郭廣點了點頭:“自三月以來,朝中動蕩閣部輪轉分文未曾下發,畢撫台曾九次上書請餉,仍無濟於事。”
來時韓林做過背調,畢自肅這個人怎麽說呢,官是好官,奉公守法在任定興縣令時以官輸替代吏解,將墩夫改為健丁,素以慈心而著稱,在他遷任以後,定興縣百姓在城東為其建立了生祠。
可惜的是,畢自肅這個人性情剛烈,頗有氣節,眼睛裏揉不得一粒沙子,隻有黑白沒有灰,因此與遼東的將官們的關係都不好,這也是為什麽軍嘩以後沒有一個營官站出來營救的原因。
“方才中軍參將吳國琦來過,願捐一萬兩出來買命。”
此時李柱從門外端了一大壺已經晾的差不多的苦菊茶來,郭廣倒上噸噸連和三大碗以後,才冷笑道:“經年累月之下,其人貪墨何隻十萬,如今拿出一萬兩算是便宜他了,韓守備可知,前些日子被誅的原司禮監秉筆太監,李永貞家中搜出銀計二十九萬餘兩。”
現在這個時代,完全清廉是沒有好下場的,前有海瑞一生浮沉跌宕,而眼下畢自肅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隻不過是貪多貪少,是否辦實事。
郭廣自己也貪,但他也隻拿自己應得的那個部分,多的也不拿,而且也辦事,在這個時代來說,也算是個好官了。
“若是其人誠心悔悟,這買命錢也還算可以。”
韓林摸了摸鼻子,他剛才可是也收了吳國琦一萬兩銀子,於是便岔開話題:“如此道台手中共計三萬兩。”
郭廣從座位上站了起來略微有些急躁地踱著步子:“為平嘩變需審大局,正奇相合才是破解之道,韓守備你可有什麽見解?”
韓林端起茶壺先給郭廣的杯子滿上,隨後又給自己倒了一杯,平靜地道:“卑職以為,這三萬兩銀餉不能直接交付出去,應當先將話放出去,表明衙門正全力解決此事,以安眾心,此為正招。”
“另,卑職與道台的想法正奇相倚的想法不謀而合,卑職已經跟亂軍的軍頭以及吳國琦扯了謊,假袁都督之言並以何、祖、左等參將都司為我張勢相迫,不亂則馬上可有餉銀拿,亂則必有刀兵相加,何為利何為害,想必底下的卒伍們心中也明白。”
郭廣負手轉過身:“分而治之,逐一擊破?”
“不錯!”韓林點了點頭:“因此屬下敢情道台大人萬不要將這三萬兩全交出去,底下卒伍聽聞定會相迫,由此上下離心,攻守易勢。若全交恐其人欲壑難填。”
郭廣深深地看了韓林一陣,嘴中問道:“韓守備可是讀過書?”
韓林不知道郭廣為這麽問,於是點頭道:“是,卑職曾是奉化的生員,後來未中舉才來了遼東。”
“可惜了。”
郭廣搖頭歎息了一聲,隨後又看向韓林:“能文能武,以韓守備的才學見識,當一縣鎮戍殊為可惜,韓守備,此間事了我保你為寧遠的遊擊,你看這樣如何?”
韓林知道郭廣是看中了自己想當自己的恩主,但他可不想在袁崇煥的手底下打工,於是連忙道:“道台好意恩德韓林心領了,隻是聖上有命,教我在樂亭編練新軍……”
郭廣一聽,人家將皇上都抬出來了,得,還是算了吧。
此前各營官全皆盡坐望,抱臂上觀郭廣雖然是兵備副使,但他作為一個文官在這種情況下強令諸營,若要鬧得激變,這最大的罪名可就落在了他的頭上。如今可算有一個武官出來了,郭廣自然要將韓林倚為擎助,於是便采納了韓林的意見。
長舒了一口氣的郭廣重新坐迴了座位,端起茶碗開始小口微啜,品味其中的苦甘滋味。
“卑職之前冒袁、王兩督之令諭,情非得已,過後還請道……”
韓林的話還沒說完就被郭廣揮手打斷:“事出有因,此乃權宜之計,韓林你放心,後續我自然會為你分說。”
聽到郭廣應承了下來,韓林也放了心,袁崇煥這個人做事總有一套自己的準則,有些神經兮兮的,韓林甚至願意稱其為“袁神”。
誰知道當袁崇煥聽到韓林假冒自己的令諭以鎮軍嘩,給他一個冒濫的罪名按在頭上。如今他和郭廣相互依靠,互為守望,郭廣將這個事承擔下來,後麵也就好說了。
“既然如此,那便將籌措的餉銀皆盡運到巡撫衙門當中。”
韓林點了點頭:“道台放心,我遣一個司的卒伍去押運,必保餉銀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