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漕運案終結
穿越大唐,我滅國無數 作者:滇草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李雄的孩子出生的時候,經過半年多的調查取證,太子李亨對於曹運的調查也全麵結束。
當各地涉案人員被抓,真相公布於眾的時候,瞬間震驚了整個大唐上下。
因為涉案人員之多,數額之巨大實屬大唐建國以來之最。
上至多名戶部侍郎,下至各州府縣的小官小吏,涉案官員多達數百人之眾,而涉及的錢財更是以數千萬計。
當太子李亨將證據呈送到李隆基的手上,李隆基看完後臉色陰沉的能夠滴的出水。
李隆基緊握著手中的奏折,指節因用力而發白。他的目光如刀鋒般銳利,掃過殿內的每一個人,最終停留在太子李亨身上。
“亨兒,奏折上的內容是否當真?”李隆基的聲音低沉而冰冷,仿佛從深淵中傳來。
李亨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語氣堅定:“父皇,兒臣已查實,所有證據確鑿,涉案官員名單及贓款數目均已列明。”
李隆基沉默片刻,忽然將奏折重重摔在案幾上,發出一聲巨響。殿內的侍從們嚇得紛紛跪地,大氣不敢出。
“好一個曹運案!好一個貪腐之網!”
李隆基猛地站起身,眼中怒火熊熊,“朕自登基以來,勵精圖治,力求國泰民安,這些年雖然有所懈怠,卻不想竟有如此蛀蟲,啃食我大唐根基!”
李亨抬起頭,目光堅毅:“父皇,此事若不嚴懲,恐難以服眾,更難以震懾後來者。”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緩緩坐下,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片刻後,李隆基是否有意考教李亨,他抬眼看向李亨:“亨兒,依你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置?”
聽到李隆基的問話,李亨毫不猶豫地迴答:“兒臣以為,應當立即將涉案官員全部革職查辦,追迴贓款,並嚴懲首惡,以儆效尤。”
李隆基微微點頭,但眉頭依舊緊鎖:“可涉案官員眾多,若全部處置,那空缺下來的職位該如何處理?”
“啟稟父皇,這件事情兒臣已經有所考慮,這些人的空位可以從各地抽調官員進行補齊,我大唐的各地官員還是十分充沛的。”
聽聞李亨的話後,李隆基不由得點了點頭。
這時,一直站在一旁的宰相楊國忠忽然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隆基瞥了他一眼,淡淡道:“講。”
楊國忠微微一笑,語氣恭敬:“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極是,貪腐之害,確實不容小覷。
然而,若一次性處置如此多的官員,恐會引起朝野震動,甚至影響國本。
臣以為,不如分批處置,先拿幾個首惡開刀,其餘人等,可酌情從輕發落,以示陛下仁德。”
李亨聞言,眉頭微皺,正欲開口反駁,李隆基卻抬手製止了他。
“楊相所言,不無道理。”李隆基沉吟道,“亨兒,你以為如何?”
李亨沉默片刻,終究還是說道:“父皇,兒臣以為,貪腐之害,若不徹底根除,日後必會死灰複燃,而且此口子一開,日後必定會有人效仿。
此次涉案官員雖多,但若不嚴懲,恐怕難以服眾,我認為還是需要從嚴處理。”
李隆基點了點頭,似乎陷入了兩難。他緩緩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宮牆,良久不語。
殿內一片寂靜,隻有李隆基的腳步聲在迴蕩。
忽然,他轉過身,目光如炬:“傳朕旨意,即刻將涉案官員全部革職查辦,首惡者斬立決,其餘人等,依情節輕重,或流放,或貶職,絕不姑息!”
李亨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慰,連忙躬身道:“父皇英明!”
楊國忠臉色微變,但很快恢複如常,躬身道:“陛下聖明。”
李隆基揮了揮手,示意眾人退下。李亨正欲離開,李隆基卻忽然叫住了他:“亨兒,你留下。”
李亨停下腳步,轉身迴到殿中。李隆基走到他麵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亨兒,此次你做得很好。
朕老了,很多事情力不從心,日後這江山,終究要交到你手中。”
李亨心中一緊,連忙說道:“父皇春秋正盛,何出此言?兒臣還有許多需要向父皇學習。”
李隆基笑了笑,眼中卻帶著一絲複雜的神色:“亨兒,你可知朕為何如此憤怒?”
李亨搖了搖頭:“兒臣不知。”
李隆基歎了口氣,緩緩說道:“朕憤怒的,不僅僅是這些官員的貪腐,更是他們辜負了朕的信任。
朕一直以為,朝中上下,皆是忠心為國之人,卻不想,竟有如此多的蛀蟲。”
李亨沉默片刻,低聲道:“父皇,人心難測,貪欲難填。
此次案件雖大,但也正是我們整頓朝綱的好機會,正好把那些別有用心和不作為的官員,徹底清理出去,這樣既能還大唐朝廷朗朗乾坤,六位王後的諸類事情立下一個規矩。”
李隆基點了點頭,目光中帶著一絲讚許:“你說得對。此次案件,既然是由你負責調查取證,那後續的工作你就負責到底,就讓那些貪腐之人看看,我大唐的刀能不能斬斷他們那些貪腐之手?”
李亨鄭重地點頭:“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托。”
李隆基揮了揮手,示意他退下,李亨躬身行禮後,轉身離開了大殿。
走出殿門,李亨長舒了一口氣,抬頭望向天空,心中卻並不輕鬆,畢竟後續的麻煩絕對不少。
雖然說自己能夠拉攏和安插一批人手,但是自己也要把握好度,不然自己的這位父皇,可絕不是善良之輩。
與此同時,楊國忠站在殿外的一角,目光陰冷地注視著李亨離去的背影。
他輕輕撫摸著手中的玉扳指,嘴角勾起一絲冷笑:“太子殿下,果然手段不凡啊……”
幾日後,長安城內,一場大規模的抓捕行動展開。
由於朝廷現在正在處理曹運案,並沒有過多的去關注安祿山的情況。
但是由於李雄幫助李隆基設立六軍校尉,還是改變了一些事情的,最起碼曆史上安祿山提議給長安,進貢寶馬的事情沒有發生。
如果按照曆史的正常發展,在安祿山長子安慶宗結婚,安祿山拒絕進長安以後,不知道是哪個大聰明給安祿山提議。
說是可以借助給長安送寶馬良駒的時機,借著贈送二千匹寶馬良駒的機會,每匹寶馬良駒由四人護送。
這樣就能夠有正常理由調動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可以光明正大的直接進入長安,說不定能夠一舉奪下長安。
當安祿山聽到手下匯報的這條建議後,並未理會,因為他知道這根本就不可能。
畢竟現在六軍校尉的六萬大軍,可就駐紮在長安城外,這些人可都是邊疆實打實的精銳抽調而來。
戰鬥力那絕對是不容小視的,再說了,現在這種關鍵時刻在耍這種小手段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
當各地涉案人員被抓,真相公布於眾的時候,瞬間震驚了整個大唐上下。
因為涉案人員之多,數額之巨大實屬大唐建國以來之最。
上至多名戶部侍郎,下至各州府縣的小官小吏,涉案官員多達數百人之眾,而涉及的錢財更是以數千萬計。
當太子李亨將證據呈送到李隆基的手上,李隆基看完後臉色陰沉的能夠滴的出水。
李隆基緊握著手中的奏折,指節因用力而發白。他的目光如刀鋒般銳利,掃過殿內的每一個人,最終停留在太子李亨身上。
“亨兒,奏折上的內容是否當真?”李隆基的聲音低沉而冰冷,仿佛從深淵中傳來。
李亨上前一步,躬身行禮,語氣堅定:“父皇,兒臣已查實,所有證據確鑿,涉案官員名單及贓款數目均已列明。”
李隆基沉默片刻,忽然將奏折重重摔在案幾上,發出一聲巨響。殿內的侍從們嚇得紛紛跪地,大氣不敢出。
“好一個曹運案!好一個貪腐之網!”
李隆基猛地站起身,眼中怒火熊熊,“朕自登基以來,勵精圖治,力求國泰民安,這些年雖然有所懈怠,卻不想竟有如此蛀蟲,啃食我大唐根基!”
李亨抬起頭,目光堅毅:“父皇,此事若不嚴懲,恐難以服眾,更難以震懾後來者。”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緩緩坐下,手指輕輕敲擊著案幾,似乎在思索著什麽。
片刻後,李隆基是否有意考教李亨,他抬眼看向李亨:“亨兒,依你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置?”
聽到李隆基的問話,李亨毫不猶豫地迴答:“兒臣以為,應當立即將涉案官員全部革職查辦,追迴贓款,並嚴懲首惡,以儆效尤。”
李隆基微微點頭,但眉頭依舊緊鎖:“可涉案官員眾多,若全部處置,那空缺下來的職位該如何處理?”
“啟稟父皇,這件事情兒臣已經有所考慮,這些人的空位可以從各地抽調官員進行補齊,我大唐的各地官員還是十分充沛的。”
聽聞李亨的話後,李隆基不由得點了點頭。
這時,一直站在一旁的宰相楊國忠忽然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隆基瞥了他一眼,淡淡道:“講。”
楊國忠微微一笑,語氣恭敬:“陛下,太子殿下所言極是,貪腐之害,確實不容小覷。
然而,若一次性處置如此多的官員,恐會引起朝野震動,甚至影響國本。
臣以為,不如分批處置,先拿幾個首惡開刀,其餘人等,可酌情從輕發落,以示陛下仁德。”
李亨聞言,眉頭微皺,正欲開口反駁,李隆基卻抬手製止了他。
“楊相所言,不無道理。”李隆基沉吟道,“亨兒,你以為如何?”
李亨沉默片刻,終究還是說道:“父皇,兒臣以為,貪腐之害,若不徹底根除,日後必會死灰複燃,而且此口子一開,日後必定會有人效仿。
此次涉案官員雖多,但若不嚴懲,恐怕難以服眾,我認為還是需要從嚴處理。”
李隆基點了點頭,似乎陷入了兩難。他緩緩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的宮牆,良久不語。
殿內一片寂靜,隻有李隆基的腳步聲在迴蕩。
忽然,他轉過身,目光如炬:“傳朕旨意,即刻將涉案官員全部革職查辦,首惡者斬立決,其餘人等,依情節輕重,或流放,或貶職,絕不姑息!”
李亨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欣慰,連忙躬身道:“父皇英明!”
楊國忠臉色微變,但很快恢複如常,躬身道:“陛下聖明。”
李隆基揮了揮手,示意眾人退下。李亨正欲離開,李隆基卻忽然叫住了他:“亨兒,你留下。”
李亨停下腳步,轉身迴到殿中。李隆基走到他麵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亨兒,此次你做得很好。
朕老了,很多事情力不從心,日後這江山,終究要交到你手中。”
李亨心中一緊,連忙說道:“父皇春秋正盛,何出此言?兒臣還有許多需要向父皇學習。”
李隆基笑了笑,眼中卻帶著一絲複雜的神色:“亨兒,你可知朕為何如此憤怒?”
李亨搖了搖頭:“兒臣不知。”
李隆基歎了口氣,緩緩說道:“朕憤怒的,不僅僅是這些官員的貪腐,更是他們辜負了朕的信任。
朕一直以為,朝中上下,皆是忠心為國之人,卻不想,竟有如此多的蛀蟲。”
李亨沉默片刻,低聲道:“父皇,人心難測,貪欲難填。
此次案件雖大,但也正是我們整頓朝綱的好機會,正好把那些別有用心和不作為的官員,徹底清理出去,這樣既能還大唐朝廷朗朗乾坤,六位王後的諸類事情立下一個規矩。”
李隆基點了點頭,目光中帶著一絲讚許:“你說得對。此次案件,既然是由你負責調查取證,那後續的工作你就負責到底,就讓那些貪腐之人看看,我大唐的刀能不能斬斷他們那些貪腐之手?”
李亨鄭重地點頭:“兒臣定不負父皇所托。”
李隆基揮了揮手,示意他退下,李亨躬身行禮後,轉身離開了大殿。
走出殿門,李亨長舒了一口氣,抬頭望向天空,心中卻並不輕鬆,畢竟後續的麻煩絕對不少。
雖然說自己能夠拉攏和安插一批人手,但是自己也要把握好度,不然自己的這位父皇,可絕不是善良之輩。
與此同時,楊國忠站在殿外的一角,目光陰冷地注視著李亨離去的背影。
他輕輕撫摸著手中的玉扳指,嘴角勾起一絲冷笑:“太子殿下,果然手段不凡啊……”
幾日後,長安城內,一場大規模的抓捕行動展開。
由於朝廷現在正在處理曹運案,並沒有過多的去關注安祿山的情況。
但是由於李雄幫助李隆基設立六軍校尉,還是改變了一些事情的,最起碼曆史上安祿山提議給長安,進貢寶馬的事情沒有發生。
如果按照曆史的正常發展,在安祿山長子安慶宗結婚,安祿山拒絕進長安以後,不知道是哪個大聰明給安祿山提議。
說是可以借助給長安送寶馬良駒的時機,借著贈送二千匹寶馬良駒的機會,每匹寶馬良駒由四人護送。
這樣就能夠有正常理由調動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可以光明正大的直接進入長安,說不定能夠一舉奪下長安。
當安祿山聽到手下匯報的這條建議後,並未理會,因為他知道這根本就不可能。
畢竟現在六軍校尉的六萬大軍,可就駐紮在長安城外,這些人可都是邊疆實打實的精銳抽調而來。
戰鬥力那絕對是不容小視的,再說了,現在這種關鍵時刻在耍這種小手段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而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